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
徐冰  赵剡  夏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2):206-208,211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延长(P<0.05);研究组PT和TT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INR和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IB、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高凝状态,纠正休克后期的凝血功能紊乱,以减少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I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液体复苏1h内血检HCT、PT、APTT、BL、PH、BD值变化,比较液体复苏前后上列数值变化。结果IR组血PT、APTT均较DR组明显延长(P〈0.05);IR组在第1个小时内输液量(2000±580)ml,DR组相应为(500±250)ml,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治疗后HCT明显下降(P〈0.05);BL及BD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手术前1h内进行延迟液体复苏,可以保护机体凝血系统减少继续失血,并且能够维持组织器官最低有效灌注,保持容量及酸碱代谢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组)和观察组(参附注射液组),每组各38例,然后将两组术前及术后0.5h、1d及3d的足甲襞微循环及凝血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0.5h、1d及3d的足甲襞微循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活化指标低于对照组,凝血系统指标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凝血指标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患者术后微循环的改善及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1组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2组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时间、RBC输注量,6、24h乳酸清除率及24、72h P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h乳酸清除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h乳酸清除率、24、72h PT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181例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治疗组(95例)。对照组在复苏早期行积极容量复苏,治疗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出血控制后再行积极容量复苏。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 )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MODS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较积极容量复苏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相莲  林孟相  虞瑜 《重庆医学》2015,(36):5157-5159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重度脓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 ICU 收治的64例重度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附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参附组患者常规加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 后血清炎症因子 TNF-α、IL-6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统计分析治疗28 d 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 TNF-α、IL-6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 <0.05),但参附组下降更明显(P<0.05);参附组治疗后28 d 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血清促炎因子 TNF-α和 IL-6水平,改善重度脓毒症患者血流变学的指标,起到了改善临床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经骨髓腔通路复苏失血性休克犬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从胫骨骨髓腔输注小剂量7.5%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H)、生理盐水(NS)两种复苏液,测定复苏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失血性休克后,实验组PT、APTT延长,与对照(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HSH组PT、APTT明显延长,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48 h实验组PT、APTT降至正常,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骨髓腔通路输注小剂量HSH复苏失血性休克,对凝血功能影响轻微,未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TNF-α、IL-2的影响,以期为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液体复苏的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8月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2水平的变化以及复苏期间的液体入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日平均复苏液体输入量为(1946±349)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2±540)m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在复苏后60 min均高于复苏前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在复苏后60 min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IL-2水平均在复苏后60 min高于正常值和复苏前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IL-2水平在复苏后60 min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血液的过度稀释与酸中毒,降低血浆的TNF-α和IL-2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TF,TM,t-PA,PAI-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表达情况以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液组。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3组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组不予治疗,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治疗,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 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治疗。治疗后2 h取肝脏组织,-70℃保存,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PA,PAI-1和TF,TM mRNA的表达。结果:①休克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②林格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及休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③参附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休克组及林格液组比较表达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休克状态下肝脏组织及内皮细胞损伤持续存在,参附注射液可使凝血活性下降,同时又可防止纤溶过度亢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通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采取钳夹一侧股骨中段致其粉碎性骨折复合股动脉放血的方式制备新西兰兔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将制成模型的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n=8):传统复苏组(Ⅰ组)和缝隙连接通讯阻断复苏组(Ⅱ组)。模拟救援过程,将各动物模型分为创伤失血期(1期)、院前救援期(2期)、院内复苏期(3期)。监测并记录各时点的SBP、DBP、MAP、HR、RR等生理指标和兔存活时间。在各个时点抽取兔血,离心,取上清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同时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自由基代谢指标。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血液回输复苏可显著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1、IL-6的释放(P〈0.05),显著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P〈0.05);缝隙连接通讯早期阻断后,可减少创伤休克期TNF-α、IL-6等部分促炎因子的产生释放而较基础值无显著变化,对IL-10等抗炎因子与Ⅱ组比较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血液回输也可显著减少自由基过氧化反应指标MDA的产生释放(P〈0.05),增加因创伤休克而降低的抗氧化酶SOD的产生释放(P〈0.05);缝隙连接通讯早期阻断后,可减少创伤休克期MDA的产生释放而较基础值无显著变化,对抗氧化酶SOD与Ⅱ组比较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阻断缝隙连接通讯,可减少部分促炎因子的产生和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而对抗炎因子和抗氧化酶无显著作用,缝隙连接通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兔复苏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腺五肽(TP-5)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n=6)、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组(模型组,n=24)、TP-5复苏组(TP-5组,n=24),在复苏后12h(T_1)、24h(T_2)、48h(T_3)、72h(T_4)各时间窗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测量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并应用ELISA法测量肠道黏液内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结果 模型组与TP-5组病死率均为4.17%(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_(14)的CD_44)的CD_4+、CD_4+、CD_4+/CD_8+/CD_8+、SIgA含量均明显下降,CD_8+、SIgA含量均明显下降,CD_8+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TP-5组随复苏时间延长,各项指标逐渐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早期联合应用TP-5复苏治疗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免疫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血氧分压(TcPO2)作为指导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早期敏感性指标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进行血流动力学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按其达标情况分为复苏达标组(34例)和复苏未达标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Ⅲ)评分、血氧饱和度(SVO2)、右房压(RAP)和经皮血氧分压(TcPO2),明确TcPO2变化率与复苏达标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达标组复苏后的APACHEⅢ评分、RAP、SVO2分别为(17.25±5.84)、(13.13±4.23)mmHg、(76.58±8.84)%,明显优于未达标组的(23.42±4.67)、(9.28±3.33)mmHg、(62.3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过程中,达标组的TcPO2变化率为(35.85±8.76)%,明显高于未达标组的(11.70±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son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复苏达标组的复苏前后的TcPO2变化率与复苏后APACHEⅢ评分、RAP、SVO2呈显著相关(r=-0.378,0.411,0.642,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TcPO2变化率是评价早期复苏疗效的敏感性指标,可作为失血性休克患者EGDT液体复苏中的达标管理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要] 〖HTH〗目的〖HTSS〗〖KG*2〗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ctive liquid resuscitation,AFR)与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 〖HTH〗方法〖HTSS〗〖KG*2〗 回顾性分析94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6例)和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8例),对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 2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复苏后18 h 2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24 h、48 h 2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复苏后96 h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HTH〗结果〖HTSS〗〖KG*2〗入院时2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20 min APTT、INR、PT、D-二聚体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APTT、INR、PT、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24 h DCR组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明显低于AFR组(P<0.05)。2组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24 h PLA2、PA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PLA2、PAF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48 h DCR组PLA2、PAF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96 h DC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DCR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FR组(P<0.05)。 〖HTH〗结论〖HTSS〗〖KG*2〗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明显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与AFR相比临床疗效明显;但AFR在复苏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道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roup)、参附预处理组(PSgroup)和参附治疗组(SFgroup),每组10只。三组均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经一侧股动脉放血,对侧测压,当平均动脉压降至35mmHg后,维持1h后,C组和SF组分别经股静脉回输等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和参附液,而PS组在放血前30min先经股静脉输注参附液5ml/kg预处理,余处理同C组。18h后处死动物取标本。偶氮基质显色鲎试验(LAL)定量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小肠粘膜固有层IgA+细胞数量,TUNEL法检测小肠粘膜凋亡细胞数量,并计算凋亡指数。ELISA法测定血浆IL一6的含量。结果Ps和sF组内毒素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IL一6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1),而IgA+细胞数量显著高于C组(P〈0.01);PS与SF组相比,IgA+细胞数量在sF组稍低(P〈0.05)。结论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导致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可增加小肠粘膜固有层IgA+的含量,降低血浆内毒素含量、粘膜细胞凋亡指数及IL-6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