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的冠心病患者171例,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水平的中位数值(1.32mmol/L,n=82)将患者分为HDL—C高水平组(HDL—C≥1.32mmol/L,n=89)和HDL—C低水平组(HDL—C〈1.32mmol/L),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高水平HDL-C组患者在随访1年内共发生14例不良心血管事件,低水平HDL—C组患者在随访1年内共发生29例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20);年龄≥50岁(OR=1.619,95%CI1.119~2.342)、吸烟史(OR=1.652,95%CI1.214~2.248)、男性(OR=1.447,95%CI1.023~2.046)、糖尿病(OR=1.536,95%CI1.118~2.110)、BMI≥25kg/m0(OR=1.372,95%CI1.012~1.945)是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HDL—C≥1.32mmol/L(OR=0.423,95%C10.227~0.788)是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高水平HDL—C可以降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骨桥蛋白(OPN)已被证实与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存在与否及其程度有关。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浆OPN浓度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SA)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和结果:纳入799例具有稳定型心绞痛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D的患者,采集基线血样测定血浆OPN。前瞻性随访的中位期为2.7年(最长4.1年)。主要研究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性死亡的联合终点。在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分析中,对数转换OPN水平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HR1.79,95%CI 1.35—2.36,P〈0.001)。此外,高血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他汀类药物应用与将来发生不良事件有关。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OPN水平(HR 1.88,P〈0.001)、C-反应蛋白水平(HR 1.42,P=0.003)以及高血压(HR 2.39,P=0.008)仍是不良心血管预后的显著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OPN水平是CSA患者将来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可能有助于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3.
Hu R  Ma CS  Nie SP  Lü Q  Kang JP  DU X  Zhang Y  Gao YC  He LQ  Jia CQ  Liu XM  Dong JZ  Liu XH  Chen F  Zhou YJ  Lü SZ  Wu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81-2684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血运重建患者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单中心注册研究(DESIRE),入选2001年7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在我院接受血管重建治疗,支架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所有患者,记录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记录随访期间临床不良事件,患者死亡为随访终止,记录死亡时间。结果相应临床资料记录完整的患者2596例,其中符合我国代谢综合征患者女性(299例)明显高于男性(840例)(50.9%比41.8%,P〈0.0001),随访时间为829±373d(15~1691d),随访成功80.8%。在女性患者中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增加(分别为女:12.1%,6.9%,男:10.6%,5.1%,),P=0.01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年龄、自细胞和肌酐水平后发现,合并代谢综合征是女性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的惟一预测因子(OR2.019,95%CI1.751~2.506,P=0.023),而高血糖是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的最重要危险因子(OR2.511,95%C11.396—4.511,P=0.002)。结论在血运重建患者中,女性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预后不良,代谢综合征各成分中高血糖与不良预后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磊  付秋玉 《中原医刊》2013,(23):42-43
目的探讨尿酸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20例,依据尿酸水平分为尿酸增高组和正常组,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生存分析分析尿酸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1年后,共66例达到随访终点,尿酸正常组的无终点事件生存率为91.0%,尿酸增高组的无终点事件生存率为82.0%(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尿酸增高与其不良预后有关,临床工作中应加以重视控制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ASIC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17例A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ELISA法测定血浆中HMGB1浓度。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出院时的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65例和预后不良组(GOS1~3分)52例,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17例患者中65例患者预后良好,占总人数的55.6%,52例预后不良,占44.4%。预后不良组初始血浆HMGB1浓度[(14.7±2.6)n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6.7±1.4)n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入院时高浓度HMGB1是A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不稳定心绞痛(UA)近期预后关系。方法:测定120例UA患者血浆BNP浓度水平并观察其近期重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0d,41例BNP增高的UA患者中19例(46.3%)发生MACE,79例BNP正常的UA患者中6例(7.6%)发生MACE,BNP增高的UA患者MACE发生率比BNP正常的显著增高(P〈0.05)。结论:BNP可作冠心病UA近期预后判断的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溶栓治疗后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性入选189例行急性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测定症状发作平均(30.2±16.0)h的血浆BNP水平,随访患者住院期间,30天,3个月病死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继发性心衰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结果:189例STEMI患者根据血浆BNP水平分为四组:BNP≤100ng/L组;100〈BNP≤300ng/L组;300〈BNP≤600ng/L组和BNP〉600ng/L组。随血浆BNP水平的升高,各组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呈明显递增趋势:3个月时,各组病死率分别为0%、1.4%、7.7%、48.3%,MACE发生率分别为7.9%、57.7%、79.3%。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BNP独立于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LVEF等危险因素,预测30天(r=0、8515,P〈0.01)和3个月(r=0.9201,P〈0.01),病死率及30天(r=0.7066,P〈0.01)和3个月(r=0.7090,P〈0.01)MACE发生率。结论:BNP能够很好地对STEMI患者行急症溶栓治疗后进行危险分层,预测近期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QTc间期和血浆脑钠肽水平与中重度心衰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QTc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中重度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300例心功能Ⅲ、Ⅳ级心衰患者的QTc和BNP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死亡终点。结果至6个月随访终点,死亡63例,其中心源性猝死30例,泵衰竭死亡27例,其余6例死于非心源性因素。泵衰竭死亡组和心源性猝死组的QTc和BN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泵衰竭死亡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心源性猝死组(P〈0.05)。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QTc延长(〉440ms)和血浆BNP水平升高(〉330pg/mL)是中重度心衰患者总死亡和泵衰竭死亡的两项独立预测指标(P〈0.001),QTc延长还是这些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P〈0.001)。结论QTc延长与血浆BNP水平升高是中重度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两项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具有再次发生卒中的高风险,因此需要改进策略以预测卒中的复发。目的: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评估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肾素、脂质和脂蛋白颗粒浓度和大小的预后价值。设计、机构与受试者:在参与培哚普利预防复发性卒中研究的受试者中进行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培哚普利预防复发性卒中研究是一项基于培哚普利的降压治疗以预防复发性卒中的安慰剂对照试验,该治疗方案能使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24%。作者对2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平均3.9年的随访,每例患者都有1~3例与之相匹配的对照者。随机化匹配以下变量,即年龄、性别、治疗分配、病变部位和最近的主要事件。主要观察指标:根据基线时的sVCAM-1、NT—proBNP、C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肾素、脂质和脂蛋白颗粒浓度和大小对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进行预测。结果:sVCAM-1和NT—proBNP浓度可以预测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校正相匹配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sVCAM—1的最高四分位数OR为2.24(95%CI1.35—3.73),NT—proBNP的最高四分位数OR为1.62(95%C10.98—2.69),sVCAM-1和NT—proBNP的最高四分位数患者发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最低四分位数患者的3.6倍。安慰剂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患者的svCAM-1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风险的预测作用相似。基线时的血浆C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肾素、脂质和脂蛋白颗粒浓度和大小不能预测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风险。结论:sVCAM-1和NT—proBNP水平能够提供传统危险因素以外的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预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I.ibrary数据库。采用Statall.0分析数据,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合计381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中位随访期25个月。阴性CCTA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死亡、心肌梗塞(MI)和血管再通发生率分别为0.48%、0.34%、0.05%和0.02%;阳性CCTA患者中,相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8%、1.59%、0.89%和1.39%。MACE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LR、-LR和DOR分别为0.99(95%CI:0.97~1.00)、0.43(95%CI:0.37~0.49)、1.74(95%CI:1.56~1_93)、0.01(95%CI:0.00~0.08)和118.27(95%Cj:20.69~676.06)。结论CCTA时可疑CAD患者具有极好的预后价值,阴性CCTA可基本排除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浓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预后及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对入选的172例ACS患者入院后24h内测定PTX3浓度,并随访1年,以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及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作为研究终点.结果 随访1年,发生心血管事件47例,其中心脏性死亡6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9例,非致命性心力衰竭11例,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21例.心血管事件者PTX3浓度较无心血管事件者显著增高,分别为(9.72±3.65)ng/ml、(7.10±2.78)ng/ml(P<0.01) 同样,PTX3浓度增高(>中位数7.33ng/ml)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分别为35、12例(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PTX3浓度增高是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4.582,CI95% 2.236~9.391,P<0.01).结论 PTX3浓度增高的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PTX3浓度增高可能是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HFPEF患者189例,按Cys C水平分为Cys C正常组(Cys C<1.04 mmol/L)和Cys C异常组(Cys C≥1.04 mmol/L),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异,随访1年,通过Log-rank检验和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Cys C水平对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Cys C正常组比较,异常组心脏舒张功能较差(E/A:0.71±0.09 vs 0.81±0.25),NT-proBNP水平较高[(3248±1534)pg/ml vs(2513±1203)pg/ml],心功能分级较高(NYHAⅢ/Ⅳ分级:67.8%vs 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访1年,与Cys C正常组比较,Cys C异常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全因病死率(24.1%vs 16.7%,P<0.0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47.1%vs 26.5%,P<0.01);Cys C水平对联合终点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77.3%,临界值为1.23 mmol/L。结论 Cys C是预测HFPEF患者1年内临床事件的良好指标,可用于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advanced glycatioil end products receptor,sRAGE)与不同类型无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实验组患者58例,按临床表现和冠脉造影结果分亚组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22例健康查体的随机个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sRAGE,做心脏Doppler。结果实验组sRAGE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高血压病的实验组血浆sRAGE浓度比无高血压病患者明显减低(P〈O.05).血浆sRAGE浓度与EF值的相关系数为0.274(P〈0.0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sRAGE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变化规律和临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按国际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选取同期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次日早8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来测定血清vWF含量,并且随访1~3年,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vWF水平的升高,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递增(P〈0.05);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vWF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P〈0.01)。结论血清中vWF水平有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危险因素及观察叶酸对血浆同型半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岁的AMI患者21例列为中青年组,〉50岁的AMI患者30例列为老年组,分析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危险因素。对51例AMI患者应用叶酸治疗12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血浆Hcy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OR=1.636)、高Hcy血症(OR=1.554)、大量饮酒(OR=5.556)、大量吸烟(OR=14.006)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OR=4.765)等因素与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有关。②叶酸治疗12周后,中青年组Hcy下降幅度与老年组Hcy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AMI组高Hcy血症患者治疗前后Hcy下降幅度为(11.19±3.18)μmol/L,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男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高Hcy血症是中青年人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叶酸可显著降低AMI合并高Hcy血症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进而减少AMI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浆IL-18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发病时间小于12h的STEAMI患者96例,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ELISA法检测血浆IL-18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高IL-18水平组和低IL-18水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住院期间复合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的发生情况,分析IL-18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IL-18水平组33例,低IL-18水平组63例。与低IL-18水平组比较,高IL-18水平组患者年龄、左主干病变的患病率、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进展性心力衰竭比例、肌钙蛋白I(cTnI】峰值、入院白细胞数、胸痛至球囊扩张的时间以及尿酸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或001)。STEAMI患者血浆IL-18仅与cTnl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年龄≥74岁、入院时IL-18≥450pg/ml、左主干存在病变、术后TMP分级≤I级均是STEAMI患者住院期间复合不良临床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或001);IL-18≥450pg/ml、左主干存在病变、术后TMP分级≤I级、2型糖尿病均是STE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入院时血浆IL-18水平与STEA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复合不良临床事件有关,可用于STEAMI的早期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7.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测定120例MS患者血清PAPP-A水平,根据检测的血清PAPP-A水平,以PAPP-A水平的75%百分位数值作为分界点,分为高PAPP-A水平组和低PAPP-A水平组,各组随访6个月,报告主要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及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进行血运重建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高PAPP-A水平组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8例,其中7例行PC I治疗,1例行CABG治疗,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6.7%(8/30);低PAPP-A水平组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3例,其中2例行PC I治疗,无CABG治疗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3/90),高PAPP-A水平组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PAPP-A水平组(P<0.05)。随着血清PAPP-A水平的升高,6个月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病危险性随之上升,2组之间存在正向中等强度联系(OR=3.62,95%CI=1.83~6.21,P<0.05)。结论血清PAPP-A水平可作为MS患者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对筛选MS患者中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75例,按血浆MPO水平分为MPO≥350 mg/L组(1组,n=237)和MPO〈350 mg/L组(2组,n=138);另选取同期冠脉造影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3组,n=82),入选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重要心脏事件;结果1.MPO≥350 mg/L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组)与MPO〈350 mg/L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组)比较6个月内心绞痛发作总时间显著延长,心梗发生率、心血管性死亡、PTCA及冠状动脉搭桥率显著增高;2组与3组(稳定性心绞痛)比较MPO水平无显著差异,Hs-CRP和心绞痛总时间及PTCA 2组显著增高,但心梗发生率、心血管性死亡、冠状动脉搭桥无显著增加。2.多元相关分析表明:MPO水平与TNI、Hs-CRP无相关性。但回归分析发现MPO和TNI、Hs-CRP是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脏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可能是判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化学标志物之一,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探讨急性心梗(AM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AM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凝血酶法测定300例AMI患者及3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AMI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M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性别、族别(汉族、维吾尔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MI患者中高脂血症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甘油三酯(r=0.862,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625,P〈0.05)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861,P〈0.01)有很强的相关性。AMI患者中其他危险因素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为:吸烟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者(P〈0.01);高龄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龄组(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合并糖尿病者(P〈0.05);合并高血压患者与无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一个主要的AMI危险因素,有效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预防和治疗AMI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1岁±4.3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6.1mmol/L为A组(强化治疗组)44例,SG≥11.1mmol/L为B组(常规治疗组)31例,血糖正常为C组45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而A、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发生率分别为C组8.9%,B组38.6%,A组29.0%,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