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观察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40具尸体的400个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位置、组成和形态;测量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长度、管的出口纵径、横径。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出口,按形状分为近椭圆形、近圆形、近三角形及近扁圆形四种。观察L_(1~4)的320条横突间韧带的形成,并测量其内侧缘的厚度。对组成L_5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壁的髂腰韧带厚度,也作了测量。根据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的解剖形态特点,论述了骨科临床上腰痛的解剖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80侧男女尸体的384个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的位置,组成和上关节突副突韧带的形成。对骨纤维管外口的长径、宽径进行了测量。将管外口分为:近圆形35.14%(151)侧、近椭圆形32.29%(124)侧、裂隙形28.39%(109)侧等三个类型。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由乳突、副突、乳突副突间沟和上关节突副突韧带组成。依其前、后壁的结构分为:骨腱膜韧带型29.43%(113侧),骨骨膜韧带型66.4%(255侧)、骨型4.17%(16侧)。测量了上关节突副突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其中腰_(1~5)韧带的长度,在男女有显著性差别。观测骶骨上关节突骶骨翼间沟的长度和宽度。并认为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的后壁韧带称作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为宜。  相似文献   

3.
4.
腰大肌支及穿经腰大肌神经的临床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成人尸体50侧(男32,女18)。研究了腰大肌支的起源,支数、分布型式、起点横径及穿经腰大肌神经在肌实质内长度和横径。同时分析了它们与相应腰椎椎弓根,横突的位置关系,进而对诊治由腰大肌急性损伤引起的急性腰腿痛实行封闭麻醉选择确切的部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前言脊神经系一混合性神经,由它发出的前支大多以袢(ansa)互相吻合而成丛(plexus)。而后支通常较前支为细,出椎间孔后,在横突孔之间向后行走,它们始终是独立的不成丛。在Strong与Elwyn著“Human Neuroanatomy”一书中曾提到:“一个脊神经节普通供应它所属的体节,但它与邻近的神经干有繁复的混合和吻合。在颈部和骶部,相邻的二节的脊神经后支,虽有枝间的连接,界限仍相当清晰”。最近出版的由河北新医大学编写的“人体解剖学”一书,在叙述骶神经的后支时提到:“上三对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相互间、并与最末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之间,在骶骨背面结合成袢。自此袢发支,至骶结节韧带后面,又形成第二列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人体测量统一标准,观测了60例成人下颌骨的下颌管(男性30例,60侧;女性30例,60侧)。有关数值尚未见报道,其中部分指标的数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本文对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点定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骶管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观察骨性骶管246个,带软组织骶管100个。结果表明,骶管上宽下窄,高位穿刺操作较易,但上端有硬膜囊,静脉丛较丰富,管径也较大,引起出血可能性也较大。有些骶管腔宽大,常规药液量充盈不足,第1—3骶神经外包有较厚的神经鞘和脂肪,均可导致上位骶神经阻滞不全。硬膜囊与终丝前后方,纤维索及脂肪形成的“中隔”,可能引起单侧阻滞。  相似文献   

8.
腰5椎体和骶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设计适合人体第5腰椎和骶椎三维解剖形态的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提供相关解剖数据.方法:使用量具对人体腰5椎体和骶椎的有关径线进行测量,得出并比较相关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差.结果:腰5椎体前高为(26.2±2.5)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LLC2~LLC5)分别为(36.2±1.0)mm、(35.8±1.2)mm、(36.9±0.9)mm、(37.1±1.3)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1椎体前高为(22.4±2.9)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SLC1~SLC5)分别为(36.2±1.5)mm、(38.2±0.9)mm、(38.8±0.9)mm、(38.7±1.5)mm、(39.0±1.4)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国人腰5椎体和骶椎的形态特点及相关参数,设计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通过骶部骨性标志快速定位识别骶管裂孔,并阐明其与骶神经节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为从骶管裂孔进行骶管囊肿穿刺治疗的进针位置、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指导。 方法 取成人尸体标本15例。测量骶管裂孔到硬脊膜下界及骶神经节的距离,对骶角、骶管裂孔以及左右髂后上棘与骶角中点的位置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矢状切面进行了多种解剖学测量,记录穿刺针插入的角度和深度。结果 两侧骶角中点到尾骨末端的平均距离为(5.73±0.81)cm,两侧髂后上棘与骶角中点构成等腰三角形,3条边的尺寸在女性偏小,从骶管裂孔进针的平均俯角是60.4°,两侧骶角中点到达硬脊膜下界的距离大于到达第3骶神经节中点的距离,小于到达第1、2骶神经节中点的距离。 结论 总结出骶管裂孔的体表定位方法,阐明了骶管裂孔在体表的准确位置、深度及其与骶神经节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骶管裂孔进针的最佳角度,这些测量研究结果可帮助临床医师对骶管囊肿进行更安全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为骶管麻醉、骶前后区射频神经切断术,以及超声检查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成年人尸体40具(80侧)进行了腰神经后内侧支伴同血管经过后内侧支骨纤维管以及与腰神经后外侧支之间吻合情况的观察;测量了腰神经后支的长度、直径以及腰神经后外侧支、后内侧支的直径;同时还测量了腰神经后支分后内、后外侧支与横突根上缘间的距离。作者根据上述观察和测量提出腰神经后支及其分支有三处最易遭受卡压;一是神经出腰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外口处;二是神经进入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入口处;三是神经行于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内骨嵴的顶坡处。并且还阐明了椎管外骨纤维管的解剖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尸头15个,观察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管内段视神经及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长度为(10.71±2.12)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椭圆形,截面积为(25.84±5.43)mm2,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截面积为(24.86±4.37)mm2.结论:(1)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全程打开视神经管内壁;眶口的减压应充分.(2)管内段视神经鞘膜应否切开应根据情况而定,切开应避开视神经的营养血管,以切开鞘的内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从腰神经根途径开展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研究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对10只SD大鼠灌注后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并对30只SD大鼠进行手术中观察和测量,观察腰神经根的解剖特点。 结果 SD大鼠腰神经根共有6对,其中L2~4组成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L5~6组成坐骨神经支配股后肌群,腰髓约平对T12,13及L1、2水平。腰神经前根1束较细,后根2束较粗,腰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后直至后根神经节处。 结论 SD大鼠腰神经根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诊治腰背部疼痛及麻醉定位提供腰神经后支的影像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择符合实验要求成年30例,行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T12-S1),将原始数据导入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行统计分析。 结果 横突根点旁开距离L1-L5分别为(20.86±6.00)mm,(21.19±4.71)mm,(22.86±4.53) mm,(24.56±5.10)mm,(26.68±5.98)mm;横突根点深L1-L5分别为(27.55±4.42)mm,(29.02±5.39)mm,(32.64±5.03)mm,(33.92±4.74)mm,(35.65±4.89)mm;横突根点高L1-L5分别为(8.12±5.84)mm,(8.22± 4.87)mm,(8.61±4.60)mm,(8.40±6.13)mm,(8.49±4.67)mm;L1- L5横突、横突根点旁开距离及深度等观测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结论 三维重建,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腰椎相关结构指标和变化规律,为腰段麻醉定位、腰背痛疾患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100侧(男67,女33)国人股管的解剖进行了观察,并对 Lytle 等有关股管解剖的新观点加以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腰动脉选择性造影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提供与选择性腰髓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在50具成人尸体上,对腰动脉干进行了观测,并就临床有关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颞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预防额颞区手术和翼点入路的颅内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头部标本,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行程及层次。结果:(1)面神经颞支多为2~4支,占95.00%(57侧)。(2)面神经颞支离开腮腺上缘后向前上走行,从颧弓浅面跨过进入额颞区,后走行于浅筋膜和颞筋膜浅层之间;在腮腺上缘及颧弓上缘处面神经颞支的最后1支距耳屏尖的距离分别为(23.79±0.27)mm和(30.67±0.37)mm。结论:面神经颞支入肌前在颧弓以下一段位置较深、以上表浅。从耳屏尖向前23mm范围内无该神经通过,为手术安全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腰方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Sihler′s染色法。结果支配腰方肌的1~3腰神经前支的分支分别从腰方肌的内侧上段、中上段和下段内侧缘入肌,该神经入肌后向外下走行并发出次级分支,其中2、3腰神经发出的次级分支较多,呈树枝样分布于中、下段中央,分支间未见明显吻合。结论腰方肌神经密集区位于中、下段中央部。  相似文献   

18.
经口腔翼管神经切断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3例成人干燥颅及5例湿性颅标本上,观察了翼管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翼管位于翼突出侧板基部内,其长度为14.27±1.67mm,管内径为2.00±0.43mm,可分为前、中,后三段,中段为理想的手术钻探部位,其钻探角度为22.9°~23.5°,钻探深度为5.0~5.3mm,经13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骨性面神经管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适应耳科行乳突根治术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修补术等需要,本文用50例成人锯开的颞骨标本对骨性面神经管的鼓室段(水平段)、锥段、乳突段(垂直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其长度、管径、壁厚及其与颈静脉窝、前庭窗的距离:探讨了其与临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视神经管(OC)的解剖学观察,为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提供参考。方法成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OC的形态及测量相关数据,OC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眼动脉的走行等,寻找并确定手术标志。结果 OC的走行是从内上至前外下方向呈倒八字形,左、右侧OC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6.54°±1.98°)、(36.52°±1.73°)。OC与筛蝶窦的关系分为蝶旁型、筛旁型和筛蝶型。OC分内侧壁、外侧壁、上壁和下壁,有颅口、眶口。内侧壁最长、最薄;颅口呈横椭圆形,眶口呈竖椭圆形,OC中部横截面近圆形,是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沿OC的眶口向后,可见一条反光带即OC,32侧可见视神经管隆突,8侧未见明显的视神经管隆突。眼动脉在OC内与视神经的关系为:在颅口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占80%,在管中部均位于视神经正下方,在眶口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占85%。结论 OC内侧壁最薄,眼动脉穿行在OC内,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外下方。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宜选择在内壁与上壁交界处,尤其在接近颅口处,以避免术中损伤眼动脉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