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胚胎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的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难治之症。由于临床对其认识不足,易致误诊、漏诊,从而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为进一步提高脑瘫的疗效,现对本院收治的74例脑瘫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鹦 《海南医学》2002,13(4):34-35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病因,治疗方法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72例脑性瘫痪患儿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脑性瘫痪病因依次为窒息,缺氧,早产,低体重,新生儿期严重感染。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年龄小,疗程和,效果好,结论:提高产科技术,重视产科与儿科合作是预防脑性瘫痪的关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告我院26例确诊为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献分析。结果 男15例,女11例,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能坚持治疗的12例,病情都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未能坚持治疗的14例,其伤残程度未得缓解甚至加重。结论 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其预后非常重要,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由医院、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4.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眼功能障碍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鹦 《海南医学》2002,13(3):8-9
目的:对脑性瘫痪患儿眼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112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眼位,眼底,部位进行视力检查。结果:斜视发生率为40.2%,弱视发生率为16.9%,眼球震颤16.9,视神经萎缩7.1%,结论:眼功能障碍的康复是脑性瘫痪患儿全面康复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脑瘫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指从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非进行性的脑损害及发育缺陷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功能的疾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13例小儿脑性瘫痪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提示脑瘫是小儿神经门诊常见疾病,89.4%病儿可追问到发病因素,其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窒息52例(46%),新生儿惊厥25例(22.1%)。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伴有智力低下93例(90%)。临床症状为非进行性,随着小儿的发育可自然改善,任何治疗方法也不能短期显效,最终留有不同程度残疾。应该在总结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家庭康复治疗方案,才能使大多数患儿得到早期康复。另外,加强围产期保健措施,预防本病的发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小儿早期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目前,世界各国脑瘫的发病率维持在2‰左右,在我国1-6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92‰[1].脑瘫早期诊断困难,为提高对脑瘫早期诊断及预防的认识,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诊治的56例脑瘫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梁红卫 《华夏医学》2005,18(4):623-624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包括从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婴儿期发病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是仅次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它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生残疾,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妨碍提高人口素质.现对我院住院脑瘫患儿20例进行分析,旨在对预防脑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方法:脑瘫高危儿90例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小儿进行常规的干预方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地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发育刺激、适宜游戏、感觉训练等。结果:治疗组的好转率为73.3%,对照组的好转率为35.6%,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2组干预前的Bayley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干预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康复有利于促进小儿的早期发育,从而达到同龄儿发育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 ,CP)是儿童严重致残的重要病症之一 ,我国的发生率平均为 3‰~5‰ ,而发达国家平均为 1.5‰~ 2‰[1] 。我省及本地区对该病的诊治始于近年 ,有关报道较少。为开创我区CP综合康复 ,我院在 1997年吸纳了先进地区的经验率先建立小儿脑瘫康复中心 ,现就本院收治的 30例患者进行病因、症状特点、治疗效果与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治小儿脑瘫共 30例 ,男性 2 2性 ,女性 8例。年龄 6个月~ 16岁 ,平均 4岁 3个月。全部病例符合 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确定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12.
27例小儿脑瘫发病因素能查出≥1种病因者26例(88例次),(占93.6%).其中出生前因素占32.9%,出生时因素占46.6%,出生后因素占20.5%.难产占44.4%,母亲孕期患病占33.3%,Apgar评分<10分占29.6%,低出生体重占29.6%,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占25.9%。提示围产期因素为主,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是减少脑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对40例CP患儿的临床表现、分型、合并障碍及是否早期诊断与康复综合治疗的转归分析,为早期诊治C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共诊断为CP的患儿70例,其中因经济条件、性别、年龄等因素未完成康复治疗30例,余下40例收治我院儿科,经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发育评定。接受6个月~9个月以上的综合康复治疗,将其高危病史、临床分型、合并障碍的异常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个月~6个月15例,有效率为100.0%;7个月~12个月15例,有效率为93.3%;1岁~3岁6例,有效率为83.3%;大于3岁4例,有效率为75.0%。窒息、早产、颅内出血、重型黄疸是主要高危因素。40例CP患儿中单纯运动障碍18例,占45%;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20例,占50%。结论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发现、诊断、干预,规范地坚持综合康复治疗训练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68例小儿脑瘫患者按年龄分为6个月~组、2岁~组和4~6岁组;按疗程分为1个月组、2个月组和3个月组;按CT检查结果分为CT检查正常组和CT检查异常组。各组均采用以Bobath法、Vojta法、Temple Fay法及Peto引导式教育等方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评估运用神经反射评估、语言评价、运动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等综合评价,分别记录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6个月~组疗效明显优于2岁~组和4~6岁组(P<0.05);1个月组疗效明显低于2个月组和3个月组(P<0.05);CT检查正常组和CT检查异常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效果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小则疗效越好,康复治疗疗程至少在2个月以上,疗效与CT检查异常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6.
32例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锦渊 《中原医刊》2005,32(11):23-24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疾的临床分析及康复方法、方法对每一位新入院患儿用神经发育学法进行评价,30d为一疗程,使用以Bobath法、Vojta法,运动疗法为主.辅以作业疗法、水疗、推拿按摩、针灸、经络导平以及药物等综合康复治疗,合并语言障碍者予语言矫治、每一疗程结束后再进行评价.指导下一疗程的康复方案、结果32例患儿治疗3个疗程,效果明显者9例,不同程度进步者19例,总有效率87.5%结论小儿脑瘫病因复杂,合并症多,使用综合康复疗法效果良好,早期诊断、综合康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CP)指从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运动和姿势异常,是儿科常见病。我分析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1999年10月~2001年10月两年所有住院患儿,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03例脑瘫病儿中,男287例,女116例,就诊年龄~1岁51例、~3岁203例、~7岁112列、~14岁37例。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403例脑瘫病儿中能查到1项或1项以上发病因素者325例(80.6%)。其中新生儿窒息包括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176例(43.7%),…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儿脑性瘫痪的护理经验,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护理要点,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80例小儿脑瘫患儿根据其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78例患儿痊愈出院,有效139例,无效63例。结论: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原因很多,但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使患儿最大程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94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确诊年龄,以确诊年龄分为三组:0~6个月42例,7~12个月27例,13个月~4岁25例,各组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比较三组治疗后疗效的比较,以治疗前后发育商(DQ)的差值,DQ提高≥4个百分点分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0~6个月、7~12个月和13个月,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95.2%、85.0%和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患儿功能障碍程度,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确诊和开始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正>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病变广泛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听觉、视觉异常及行为异常。我中心自1999年将针刺用于治疗50例小儿脑性瘫痪,取得较好疗效,并与30例进行了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