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翟美琴  张跃霞  袁蕴  崔素巧  刘晶晶 《河北医药》2009,31(17):2247-2248
目的观察2种不同给药方式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的给药方法。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加例。A组:给予2%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混合液中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的终浓度分别为0.375%和1%;B组:先给予1%利多卡因20砌后再推注0.375%罗哌卡因20ml(均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2种给药方式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先稀释到终浓度再依次给药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2.
程艳 《海峡药学》2010,22(8):144-145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6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0.375%的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25mL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起效时间和阻滞满意度。结果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长于B组。两组的阻滞满意度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麻醉并发症出现。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为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左旋布比卡因持续时间长,对术中镇痛作用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0.375%罗哌卡因,B组(观察组)0.375%罗哌卡因加入1mg布托啡诺。采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满意后,注不同麻醉药25-30mL。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4、8、12、24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结果含有布托啡诺的B组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加布托啡诺的A组。结论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相互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进行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进行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进行常规配制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运动时间、麻醉持续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等,臂丛神经阻滞优良率,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恢复运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持续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臂丛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8.9%、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定位下行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吴伟强  王香 《江苏医药》2013,39(7):847-848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用0.5%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B组单用0.5%罗哌卡因30 ml.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后3、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B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后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感觉阻滞和镇痛持续时间,并改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唐爱平  陈金保 《江西医药》2009,44(5):491-492
目的探讨3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成人上肢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程度。方法上肢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40例。穿刺成功后,Ⅰ、Ⅱ、Ⅲ组分别注入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0.4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0.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每组均注入30ml。结果三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似:Ⅰ组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短于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镇痛效果满意,不仅可以满足手术麻醉,而且可以减辂患者的绎济债相撂高寐醉寄伞系麴值得临床椎广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与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20ml,B组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5mg的混合液20ml,注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B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胡凯  王圣文 《江西医药》2013,(9):816-817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行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麻醉30例,随机均分成A、B两组。每组15例。A组为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臂丛神经阻滞组。结果A组臂丛阻滞时间为(156.8±6.1)min.B组臂丛阻滞时间为(225.2±3.1)min.A组臂丛阻滞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和B组麻醉后镇痛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并发血管危象的病人A组6例.B组1例。结论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应用于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能明显延长麻醉时效。减轻术后疼痛.满足预防手外科手术吻合血管后发生血管危象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30例,3组局麻药均为0.45%罗哌卡因30ml,A组仅用罗哌卡因,B组在罗哌卡因中加布托啡诺2mg,C组麻醉完成后立即静脉推注布托啡诺2mg。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B组比A、C组长(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无区别,C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B两组。结论 0.45%罗哌卡因30ml复合布托啡诺2mg行臂丛阻滞能明显增强臂丛麻醉效果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大同市青磁窑煤矿医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低浓度组(0.3%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4%罗哌卡因)与高浓度组(0.5%罗哌卡因)。3组患者均予以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3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情况、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浓度组患者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长于中、高浓度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中、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浓度组与高浓度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不同,随着浓度的升高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何秀莉  郑军  张海亮 《中国医药》2014,(7):1006-10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要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芬太尼0.1 mg对照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及术后2、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0±0.25)min比(4.50±0.97)min],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2±1.6)min比(5.1±1.2)min] ,术后2、6、12 h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12±1.24)分比(5.63±1.23)分,(5.27±2.14)分比(7.34±1.42)分,(6.34±2.23)分比(8.35±2.15)分] (均P<0.05)。结论芬太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级18Ⅱ级1865岁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A组为15μg舒芬太尼+0.33%罗哌卡因;对照组30例:0.33%罗哌卡因30mL。常规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并对阵痛与麻醉的效果进行详细观察。结果麻醉后的10min、20min、30min、60min、120min,两组患者的B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镇静评分在麻醉后20mL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值>0.05)麻醉效果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优于单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3.
严明  沈跃华  周薇  李祖阁 《中国医药》2014,(8):1221-1225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将单侧前臂手术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1%盐酸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 ml),试验组应用地塞米松10 mg+地佐辛0.1 mg/kg+ 1%盐酸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 ml),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和麻醉后5、10 min记录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镇痛效果,记录术后镇痛药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2.8±2.3)、(8.2 ±2.0)min,与对照组[(4.2±2.7)、(15.3±2.6)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时间为(560±12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51±110)min] (P <0.05);试验组术后12、24、36、48 h VAS评分分别为(3.1±1.2)分、(3.2±1.1)分、(2.2±1.4)分、(2.0±1.2)分,与对照组[(7.2±1.6)分、(6.5±1.3)分、(5.8±1.3)分、(4.9±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试验组(1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86.7%,26/30) (P <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2组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复合地佐辛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的镇痛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较低容量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ASAⅠ~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各30例。阻滞局麻药使用0.25%左布比卡因,在超声引导定位下,分别阻滞正中、尺、桡以及肌皮神经,总量20mL。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后1、2、4、12、24h的疼痛情况。结果与全身麻醉组比较,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1、2、4h均获得较低的VAS评分(均为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20mL的0.25%左布比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可乐定行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中的效应。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罗哌卡因复合低浓度可乐定镇痛组(K1组)以及罗哌卡因复合高浓度可乐定镇痛组(K2组)。术后三组都使用便携式患者自控镇痛泵行患者自控镇痛,泵内液体分别为0.15%罗哌卡因,0.15%罗哌卡因+1μg/ml可乐定和0.15%罗哌卡因+2μg/ml可乐定。分别记录术后0、6、12、24、48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K1和K2组镇痛效果均佳(VAS〈3),组间无明显差别;R组疼痛评分在术后0h、4h时与K1组和K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h、12h、24h均较高,与前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1组血压降低,口干和嗜睡发生率轻于K2组,P〈0.05。结论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中是一种合理的方法,0.15%罗哌卡因+1μg/ml可乐定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上肢术后患者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6.
蒙丽宇  招国宝 《中国当代医药》2013,(17):107-108,112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结论肌问沟一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入室后选择肌间沟入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待寻找到异感后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仅应用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结果 (1)在T1、T2、T3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MAP低于对照组,HR明显慢于对照组(P〈0.01)。(2)在T1、T2、T3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OA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显著缩短了局麻药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增强了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同时无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使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从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氯胺酮组(L组):术前予氯胺酮1 ~2 mg·kg-1;地佐辛组(D组):术前予咪达唑仑0.05~0.1 mg.kg-1+地佐辛0.1~0.15 mg·kg-1.患儿入睡后,在神经刺激仪的指导下均用0.375%罗哌卡因2~4 mg.kg-1行臂丛阻滞.观察两组术中镇痛、催眠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小儿苏醒状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L组比较,D组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平稳,接近术前基础值,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地佐辛并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臂丛阻滞,可达到满意的镇痛、催眠效果,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术前ASA Ⅰ~Ⅱ级,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10μg(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4 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A.对照组50例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5mL制成30 mL混合药液B,对比观察麻醉后生命体征及镇痛、镇静、麻醉效果评分,比较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注药后备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10 min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起效较快.试验组患者在注药后20 min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试验组优良率96.00%,而对照组8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麻醉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在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比单用罗哌卡因镇痛作用起效快、时间长、镇静作用好,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康琳 《黑龙江医药》2011,24(4):603-605
目的:观察局麻药中加用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于术后镇痛时间、程度的影响.方法:90例ASA 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注入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22.5ml;B组注入A组用药后,肌肉注射吗啡2mg;C组注入A组用药内加用吗啡2mg.观察三组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