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从我开了微博之后,除了减肥问题之外,问得最多的是如何通过饮食来控制血糖。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血糖控制绝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的事情,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餐后血糖也会过高,而长期餐后高血糖水平会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幅度提高患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也会升高患部分癌症的风险。同时,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里,也是预防肥胖和减肥的重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有人说,血糖控制好的糖友都是懂得如何吃喝玩乐的,你会认同吗?你可能不认同。但如果有人说,没有哪一位糖友是完全依赖药物把血糖控制好的,我想大家应该会认同。要控制好血糖,必须要学会生活。什么是会生活?首先学会吃、喝、玩、乐,这是控制血糖的前提条件。也许有人说吃喝玩乐谁不会啊,但我这里说的吃喝玩乐也许与你理解的"吃喝玩乐"不一样,在此我与大家一一道来。一、吃吃,本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患者可能都被医生告诫过,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想要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常需要在家自测血糖,那么如何更准确的监测,今天小编就为您盘点那些这些患者容易进入的四个误区。误区一、检查前停用降糖药有些患者认为停药后的血糖才是真实情况。实际上,检查血糖的目的是检查药物对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停药后再测血糖,这样得出的检测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还会造成血糖波动及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4.
一名平素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生长抑素治疗顽固性腹泻期间出现血糖显著升高。考虑生长抑素通过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而影响血糖水平,会因机体内后两种激素水平的不同而对血糖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及低血糖患者应谨慎使用生长抑素,在使用生长抑素时需加强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5.
Gao Y  鲜彤章 《药品评价》2008,5(3):140-140
许多研究结果提示早期、持续的血糖控制将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长期的好处。因此应该鼓励初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始和加强胰岛素冶疗,以便更早地达到和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6.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如果对血糖的控制目标要求很严,那么就会产生许多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而低血糖对老年人来说,其后果是严重的,甚至超过了高血糖的影响。但患者为避免低血糖发生,使血糖控制不理想,又易出现冠心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在门店服务中,会发现60%以上的客户不会测血糖,所以指导客户依据自身情况安排血糖监测频率,找到血糖异常点是关键的服务项目. 血糖监测的频率应由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过多过少皆不科学.一般来讲,对血糖控制要求越高(如妊娠期间),血糖越不稳定,越需要加强血糖监测. 如何安排血糖监测的频率 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每周测定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血糖谱: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62例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本科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回顾总结病历资料,分析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化疗过程会影响患者机体血糖平衡,导致患者血糖升高.通过有效干预血糖水平以及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明显降低血糖水平,促进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化疗后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结论 化疗过程中通过积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以及合理饮食等综合治疗,并对出现的继发性糖尿病及时诊治,可以保障化疗顺利完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国爱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873-2874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性疾病,抑郁是其常见的心理问题[1].长期抑郁情绪会使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性状态,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2].近年来发现心理护理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有利于血糖的控制[3].本研究观察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血糖控制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家庭医药》2014,(1):32-32
得了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规律的运动不仅会燃烧更多热量,练些肌肉出来还能增强血糖、血脂代谢.心态、血压也会同时得到改善。对此,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向糖友们推荐一套简单易行的降糖操,3天就能学会。  相似文献   

11.
童南伟 《健康管理》2012,(10):86-87
控制血糖可以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说是共识,但是关于血糖控制的理想目标值,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强化降糖治疗对某些特殊(相当部分已有大血管疾病、病程近10年、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无明显益处,于是许多人都在讨论:如果放宽血糖控制目标,患者会不会受益更多?为  相似文献   

12.
与空腹血糖反映的基础水平不同,餐后血糖反映机体血糖的最高水平.大量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病过程中,即使空腹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仍会发生和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本文综述餐后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餐后高血糖产生机制等研究状况进行简要,以期为DR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血糖控制情况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58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72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依据血糖谱分析其血糖波动情况。结果本研究组中有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在每餐后出现显著的血糖升高现象,特别是在早餐后更为明显,患者的血糖峰值出现在早餐后的1.6 h;且血糖>14.0、11.2、7.9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7%、15%、26%;患者的72 h CGMS中血糖>7.9 mmol/L曲线下的面积与糖化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另有20例患者出现低血糖,且多发生于凌晨3点左右,多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只有2例患者出现了低血糖反应。结论血糖情况控制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较明显的高血糖情况,72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血糖谱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患者的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和动态血糖波动细节的信息,对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代谢疾病,当前的医疗技术无法彻底治愈糖尿病,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血糖。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先后出现,对身体多组织和器官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可怕  相似文献   

15.
我76岁,1996年8月发现有糖尿病(有家族史)。曾在运动后出现血糖降低,但血糖总体控制“满意”。2008年12月开始发现活动后(即使是揉膝盖等轻微活动)血糖增高,病情逐渐加重,血糖增高时未进食。坐车时间稍长、提肛、双手放前额等情况下血糖也会增高,最多可升高3毫摩尔/升。  相似文献   

16.
朱淳 《家庭用药》2009,(3):18-18
我经常在门诊碰到一些内分泌科的老病人,患有糖尿病(DM)多年,定期到门诊复诊配药,近期血糖控制良好,但仍出现了泡沫尿或双下肢浮肿,最后被诊断患了糖尿病肾病(DN),而转至肾脏专科门诊就治。这些病人往往非常疑惑。明明自己的血糖控制了,为什么还会得DN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本院住院患者98例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对于随机血糖〉20 mmol/L、空腹静脉血糖〉13.9 mmol/L或血糖日间波动〉11.1mmol/L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45例,采用胰岛素泵加二甲双胍口服治疗,对照组43例,予以胰岛素笔加用二甲双胍治疗控制血糖。观察两组在胰岛素用量、血糖纠正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5 d后血糖基本达标,并根据胰岛素用量改用胰岛素笔或口服药物控制血糖,10 d左右血糖控制达标出院。对照组予以胰岛素笔控制血糖加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而血糖达标时间延长,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血糖波动大及血糖较高者,血糖平稳控制,低血糖发生率低,有利于血糖控制,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孙皎 《家庭用药》2012,(11):13-13
胰岛素是一把双刃剑。糖尿病患者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血糖、不同胰岛功能、不同病程的选用恰当的胰岛素种类和剂量,可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反之,不恰当地使用胰岛素将会是致命的胰岛素属于高危药品。所以,在注射胰岛素前应充分了解一些注意事项,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按时服用药物情况下,血糖依旧得不到控制,多数情况可能是以下5个原因:饮食控制不当如果糖友有按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严格地控制饮食,就会让血糖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控制饮食并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还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只有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并且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  相似文献   

20.
金杰  苏青 《家庭用药》2012,(11):19-20
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会随着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减,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疾病、治疗等许多因素也时刻影响着血糖的高低。总体来讲,血糖是朝着不稳定的趋势发展的。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各种监测手段科学地联合运用,相互间取长补短,方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的控制情况,同时也能合理地控制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