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总结并分析中药房调剂质量对临床用药安全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总结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方案、评价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监管体系建立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监管体系建立后(2011年)药物不良事件的年发生率0.25‰,明显低于监管体系建立前(2010年)的年发生率1.1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中药房的操作程序,加强对处方的审查力度,按方抓药,准确调剂,确保调剂质量,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何瑰玉 《北方药学》2014,(2):107-108
目的:总结和分析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在中药处方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药房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2012年我院开展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比较2012年与2011年全年不良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监管后组不良事件发生率0.04%明显低于监管前组不良事件发生率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有利于提高中药处方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房调剂的质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收治的200份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并完善中药房调剂质量控制措施,比较落实中药房调剂质量管理前、后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我院中药房建立调剂质量控制管理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比之前有明显降低,患者临床疗效比之前明显提高。结论:加强审查中药处方和中药房调剂质量监控,减伤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朱恩华 《海峡药学》2014,(12):282-283
目的:探讨中药房调剂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的建立方法、评价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对实行前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2011年和2012年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加强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以后,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较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房加强调剂质量的监管,重视处方的审查工作,规范称重,合理调配剂量,保证饮片的质量,为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健康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加强中药调剂监管对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及差错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6~12月开出的18500张处方列为对照组,不给予中药调剂监管;将2016年1~6月开出的18800张处方列为观察组,给予强化中药调剂监管,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及差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及差错发生率0.04%,对照组不良事件及差错发生率为0.16%,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中药调剂监管有助于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及差错率,提升调剂质量,促进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房调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对临床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住院以及门诊患者的中药处方500张作为对照组,当时尚未实施调剂质量控制措施;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的住院以及门诊患者的中药处方500张作为观察组,已经实施调剂质量控制措施。比较两组各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各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中药房调剂质量控制的力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其处方的质量,从而确保处方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媛  黄莹 《北方药学》2016,(4):141-142
目的:探究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在中药处方的有效性及用药安全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的主要工作内容,并收集我院实施调剂质量监管前后一年内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中药处方,分析和比较不良反应事件及发生率。结果:我院实施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前后分别有25例和6例处方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房实施调剂质量监管,可以有效提高中药处方的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提高中药房的中药调剂质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药房调剂质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院开出的106例中药房处方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中药房处方没有实施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为对照组,53例中药房处方实施了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为实验组。评价两种中药处方的效果。结果:结果:结果:实验组中,总有效例数为50例,总有效率为94.33%;对照组中,总有效例数为38例,总有效率为71.69%。同时实验组中,有4例出现处方错误情况、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率为7.5%。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处方错误情况、4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0例饮片问题,其不良反应率为47.16%。对比两组数据可知P0.05,呈现临床不均衡性。结论:进行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对临床治疗的效果极为显著,不但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加强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凭借中药房展开中药调剂管理工作,探索加强中药房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与归纳中药调剂环节存在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进一步提升中药房质量控制水平,确保临床患者用药有效安全。结果中药房凭借采用常规管理举措基础上进行中药调剂管理工作,明显减少调剂差错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论采用常规管理举措基础上进行中药调剂管理工作,明显优于未展开中药调剂管理工作的,调剂差错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医学方面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房规范操作对中药房调剂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入2018年中药房管理过程中开设药方15923张作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1—10月中药房管理过程中开设药方13072张作为观察组,2019年1月后规范中药房操作管理与监督工作,对比实施药房规范操作后中药房药剂质量情况,记录出现的配伍禁忌问题、饮片质量问题、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处方错误问题等等,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3例不良反应、14例配伍禁忌、6例质量问题、9例处方错误以及26例未有脚注标注,不良事件发生率0.364%,观察则仅出现1例配伍禁忌与1例未有脚注标注的问题,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0.015%,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考核方面,观察组成员评分(98.4±0.8)分,比对照组的(86.7±4.2)分更高,P<0.05。结论:在中药房实施药房规范操作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中药房调剂的质量,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率,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效果。方法将品管圈的管理理论、方法、技能等运用于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的质量管理中,逐个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调剂差错率。结果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率从2012年8月的0.518%下降至2012年11月的0.09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能有助于减少门诊药房调剂差错,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门诊药房调配和发药速度,寻找患者排队等候的解决方法。方法 2013年1月至12月每月随机抽取300例门诊取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名门诊药房药师作为研究对象。2013年7月开始实施旨在提高门诊药房调配发药速度的管理措施,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有效的药房工作制度,保证药品的充足供应,合理摆放药品,对常用的拆零药品进行预分装,设立退药窗口与咨询窗口,有效处理纠纷,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统计每个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和药师的调配发药时间。结果实施管理措施后,7月12月患者取药等候时间、药师调配发药时间分别为(1.96±0.90)min、(0.97±0.23)min,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5、4.202,P均<0.05)。结论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提高门诊药房调配和发药速度,有利于提高医院的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住院药房的工作模式和效果。方法考察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使用前后本院住院药房口服药物调剂效率和调剂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使用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前后完成每个药杯口服药调剂平均时间分别为(27.52±1.74)s和(6.58±0.32)s,调剂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4.77%和99.84%。分包机工作效率及配药质量合格率均显著高于手工配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有助于提高调剂效率和调剂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我院门诊药房新型调剂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维中  袁欣  万日义 《中国药房》2005,16(18):1384-1385
目的:探求提高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调剂模式。方法:介绍我院门诊药房“按清单摆药”模式的硬、软件构成和运转情况,并与传统模式比较,分析其优劣。结果与结论:该摆药模式提高了门诊药房调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值得在大、中型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调剂质量。方法:根据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建立适合中药饮片的信息编码原则及方法,将中药饮片的医院信息系统(HIS)编码与中药饮片斗谱编排、存放顺序相结合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中药房的工作效率和调剂质量,减少了调剂差错,降低了调剂人员劳动强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肖玲  陆国红  沈金芳 《中国药房》2012,(25):2345-2347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CQI)提高住院药房调剂质量,提升药房管理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找出我院住院药房调剂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实施相应CQI措施(如实行目视管理、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程序、合理排班等),并对比实施前(2010年5-8月)、后(2010年9-12月)的各类差错(如"漏药品"、"数量错"等)数据,评价CQI的效果。结果:实施一系列CQI措施后,改进前差错例数居前列的"漏药品"和"数量错"分别从186、133例下降至92、65例,下降幅度均超过50%;口服药、注射剂2种摆药方式发生的差错例数均较改进前显著下降(从284、131例下降至127、49例,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效的维护机制、不断的持续改进,是提高医院住院药房调剂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药房管理水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孙纳  楼步青  林华 《中国药房》2012,(3):273-275
目的:将精益管理方法运用到中药房信息系统,实现中药快速调剂与零差错。方法:分析我院中药房实施小包装和代煎药信息化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与结论:精益管理和信息系统结合实施以后,实现了比传统中药房更加快捷和准确的调剂;并使传统中药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精益管理理念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用药现状,促进药品合理使用。方法:按照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结合WHO支持的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和本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处方评价表内容,对处方质量及患者关怀情况进行分项调查、填表统计。结果:平均用药数为2.92种,抗生素应用比例为27.O%,注射剂应用比例为20.3%,基本药物应用比例为98.9%,处方药物通用名称比例100.0%,处方平均金额71.63元;平均就诊时间为7.00rnin,应诊而不使用药物的比例为0.0%。平均调配时间为35S,药品实际调配比例为100%,药品标示完整比例为100%,患者用药知晓率为88.0%。总共发现不合理处方141张,占总例数的3.92%;其中,联合用药不合理占不合理处方的27.9%,诊断与药物适应证不符占24.5%,用法不合理占16.4&,用量不合理占15.7%,剂量不合理占13.4%,给药途径不合理占2.1%。结论:采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及处方质量评价用药具有可操作性,医院应结合调研结果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医院用药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9.
1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18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了解其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国内文献检索到的18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报道进行分类调查。结果:18种中药注射剂涉及不良反应病例5816例。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最多,均超过900例(共占74.95%);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部分生产企业叫停,其ADR/ADE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ADR/ADE多发生于>40岁年龄组,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分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74.15%),死亡率0.17%(1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应是当前中药注射剂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郑清芬  赵德运  王添洁  王建军 《中国药房》2008,19(13):1026-1027
目的:为加强临床用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11月门诊西药房患者的退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配处方135000张,其中退药处方1850张(占总处方数的1.37%),主要退药原因有治疗变更、用药过多或重复用药、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等。结论:可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门诊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提高药师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制定奖惩制度、规范医务工作者的行为等降低退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