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评价塑性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选择2002-09/2005-08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登封市骨科医院的210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1组骨折整复后应用传统夹板掌屈位固定,2组整复后应用塑性弹力夹板中立位固定。在就诊当日、一周、4-6周三个观察周期以病情变化总记分评价病情轻重,观察周期结束后三个月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考虑中心效应差之后,2组明显优于1组,没有明显并发症。证明了塑性弹力夹板比普通小夹板有很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的外固定材料石膏绷带、小夹板及OCL夹板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组织相容性较差的缺点。 目的:观察新型医用悬吊复合式防敏透气石膏夹板临床应用中在皮肤过敏、压疮、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组织相容性方面的特点,并与普通石膏、小夹板及OCL夹板材料相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回顾性分析,于2006-01/2008-01在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医院骨外科完成。 参试者:应用石膏夹板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四肢骨折患者225例,按使用外固定材料的不同分为4组,普通小夹板组42例,普通石膏绷带组83例,悬吊复合式防敏透气石膏组78例,OCL石膏夹板组22例。 干预:悬吊复合式防敏透气石膏组采用自行设计、由辽宁省大连市安力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悬吊复合式防敏透气石膏夹板进行外固定;OCL石膏夹板组采用美国产OCL石膏夹板进行外固定;其他2组采用普通小夹板及普通石膏绷带进行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皮肤过敏、肢体压疮等组织相容性指标。 结果:225例肢体固定时间4~12周,平均6.2周。悬吊复合式防敏透气石膏组患者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皮肤过敏及肢体压疮发生率低于其他3组(P < 0.05)。 结论:悬吊复合式防敏透气石膏夹板的组织相容性好,安全可靠,适用于骨折外固定。  相似文献   

3.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常用的肱骨干骨折治疗方法有小夹板、石膏、功能性支架等外固定方法与钢板螺钉、髓内针等内固定治疗,每种方法达到骨愈合的生物学机制均不相同,因而各有其独特的临床适应证。 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应用小夹板外固定与钢板螺钉、髓内针或双克氏针等置入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章。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其中实验组行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行钢板螺钉、髓内针、双克氏针等置入内固定。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优势比,加权均数差和95% CI表示。 结果与结论:有7个临床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患者1 390例,其中行小夹板外固定的实验组患者1 007例,钢板螺钉、髓内针、双克氏针等置入内固定的对照组患者383例。Meta分析显示:①实验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未愈合率、低于对照组[OR=0.20,95%CI(0.03,1.20),P=0.08;OR=-33.69,95%CI(-44.67, -22.72),P < 0.000 01;OR=0.31,95%CI (0.16,0.60), P=0.000 5]。②实验组骨折正常愈合率、肩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OR=3.04,95%CI(1.95,4.75),P < 0.000 01;OR=8.02,95%CI (2.68,24.04),P=0.000 2]。提示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是安全有效的,较植入物内固定在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中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瑛  邹季  熊勇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13):2576-2578
背景: AO技术存在许多的缺陷,如“应力遮挡”产生的负面效应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弹性固定法最合理,是最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治疗理念。 目的:观察小夹板外固定对兔长管状骨骨折断端成骨活性的影响,并与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方法比较。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6-04/2007-04在湖北中医学院骨伤实验室完成。30只家兔随机分成小夹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每组15只。自制小夹板,由具有较好弹性的杉树皮制成。分前后、内外侧四块夹板,夹板上宽下窄,在前后侧夹板靠近胫骨结节部刺一小孔。钢板由江苏金鹿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在左胫骨中下1/3处造成3 mm骨缺损横行骨折模型,小夹板固定组用石膏固定5 d后换成小夹板外固定,钢板固定组用4孔钢板内固定。术后14,24,34 d时分批处死各组动物,通过肉眼观察骨折处骨痂生长情况,并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形态学及骨生成细胞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期兔胫骨骨痂肉眼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学和骨生成细胞情况。 结果:小夹板固定组骨痂形成早,早期成骨细胞丰富且活跃,34 d时骨折全部骨性连接。钢板固定组:14 d时骨折端见少量的纤维骨痂,仍有肉芽组织,24 d时见少量的软骨连接,34 d时骨痂已跨过骨折端,但未完全连接。小夹板外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比较,骨折各期形成的骨痂量多,骨折愈合快 结论:小夹板外固定能促进骨折处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血肿的吸收、骨痂的钙化、骨小梁的生长改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出现,近年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康复的关系。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1/2006-12本科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不大于14岁且经过X射线影像学表现确诊,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n =22)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n =47)。按Gartland提出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将各组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在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同时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手术复位内固定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克氏针固定远端。所有病例经过9~36个月的随访,通过摄患侧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治疗前后测量Baumann角及参照Flynn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评定标准分析各组Ⅰ、Ⅱ、Ⅲ型骨折的疗效。 结果:纳入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Ⅰ、Ⅱ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无差别(P =0.455 > 0.05);Ⅱ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高于Ⅲ型(P =0.036 < 0.05);Ⅰ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亦高于Ⅲ型(P =0.002 < 0.05);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Ⅲ型骨折疗效结果相比较,骨折治疗优良率没有差别(χ2=0.502,P =0.479 > 0.05);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型骨折疗效相比较,优良率无差别(P =1.000 > 0.05);Ⅲ型骨折疗效相比较,手术复位内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差异显著(χ2=7.636,P =0.006 < 0.05)。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与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而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骨折的分型及有无并发症作出相应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学术背景:随着桡骨远端骨折三柱理论的提出,以及各种固定材料不断的出现,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内外固定植入体、人工假体、骨替代物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热点。 目的:通过对各种植入体、植入材料的比较选择,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处理桡骨远端骨折,使每一位患者、每一种骨折类型能够达到微创、解剖复位、相对稳定的最佳效果。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0-01/2006-12相关的文献,检索词“distal radius,fracture,treatment”,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到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文章882篇,综述类文章159篇。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文献标准为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上相关的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文章169篇,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排除非相关文献及综述872篇。未发表的文献均未列入统计。 文献评价: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按上述标准纳入31篇。 资料综合:①石膏、夹板外固定曾经一直是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标准方法。②近年来,随着腕部生物力学及显微解剖学的发展,以及对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与重建要求的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观念不断更新,不同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出现了不同的治疗方法。③经皮穿针复位内固定植入体主要适用于关节外骨折。④外固定支架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桡骨短缩畸形可以通过外固定支架得到矫正。⑤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置入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由内固定材料设计上的改进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所引起的。⑥人工腕关节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为因腕关节严重创伤、关节僵硬和严重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新方法。⑦桡骨远端骨折常存在干骺端骨缺损,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明显的患者,治疗时常需要进行骨或骨替代物移植,可注射的磷酸钙骨水泥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个新选择。 结论:任何一种单独的方法都不能处理全部的桡骨远端骨折,对每一位患者、每一种骨折类型,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适合的植入物及植入材料,采用多种联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纵观目前治疗粉碎及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各种方法,金属材料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的优点日益突出。 目的:观察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AO分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1例,根据其意愿及经济状况非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7例应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对照组24例应用普通掌侧接骨板。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术中接骨板安装次数,正中神经炎发生、术后腱鞘炎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6个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X射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和同期普通掌侧接骨板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Mcbride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使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操作更加便捷,安全可靠,完全解剖复位,固定坚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7-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岁1个月~13岁3个月,平均9岁8个月,右侧9例,左侧9例;均采用微型钢板代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术前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成人指骨、掌骨、跖骨微型不锈钢或钛钢板,测量骨折线距骺板的距离准备T型、L型、三叶草型或直型钢板。术后及随访时观察关节功能、前臂旋转丢失的程度、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4个月。18例患儿前臂旋前功能有平均10°的受限,功能锻炼后基本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旋后功能及腕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和再骨折、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以及骨桥形成等并发症,也未见血管和神经损伤。 结论:对不能满意复位、复位后不能维持稳定再次移位或陈旧性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需要开放复位者,用微型钢板内固定避免对前臂远端骨骺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只要选择好合适的微型钢板,则可以代替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方法:以“锁定加压钢板,T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以“Locked compression plate, T plate,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为英文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6-02/2010-03)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8篇文献。 结果: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治疗以T型接骨板、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多轴锁定钢板及π钢板为主,而锁定钢板因能提供较好的生物稳定性,目前临床广泛应用。 结论: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对比普通T型接骨板,锁定钢板能提供更好的骨折块稳定性,保护血运,且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此种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T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利用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维持骨折的稳定性是胫骨骨折动物模型成功制备的基础。 目的:观察4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兔胫骨骨折模型的固定效果。 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截断胫骨骨干后随机分为4组,以4种方法分别固定:①直腿双托组:直腿双托石膏外固定。②塑形双托组:屈膝屈踝双托石膏外固定。③塑形管型组:屈膝屈踝管型石膏外固定。④内外固定组:克氏针内固定+屈膝屈踝双托石膏外固定。 结果与结论:相比其他3组,直腿双托组的外固定石膏脱落时间更早,损伤肢感染率更高(P < 0.05)。在骨折后第4周,内外固定组发生骨折断端移位的实验兔数量最少(P < 0.05)。证实只采用内固定+屈膝屈踝双托石膏外固定才能维持实验兔胫骨骨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四肢骨折传统内固定、外固定(石膏、夹板、牵引等)方法很多,但是存在局部血运破坏较重,固定不可靠,加压不确切,动、静结合部完善,术后护理不便,功能恢复晚以及并发症多等缺点,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无需剥离过着周围组织,不破坏髓腔外血运,有利于开放伤口的处理,固定强度大,并可随时调整,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预防关节粘连,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又避免了内固定的二次手术,在处理多发伤时,此法可对骨折行及时有效的固定,即为抢救赢得时间,又防止因治疗其他创伤影响骨折整复造成的不良后果。此外多功能外固定架也是治疗骨不连、 感染性骨折、骨缺损等骨折并发症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常用动力髋螺钉、Gamma钉、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如何选择尚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考。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Gamma钉、外固定架3种内固定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1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53例,Gamma钉内固定58例,外固定架57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术后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术后随访6~35个月。Gamma钉组平均手术时间99.11 min,长于动力髋螺钉组和外固定架组(P < 0.05),外固定架组时间最短(P < 0.05)。动力髋螺钉组出血量最多,外固定支架组最少,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外固定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及外固定架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固定物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关于Pilon骨折的处理是目前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但至今仍无权威性的临床指导。目前对软组织的重视和保护已为大家共识,而最近的主导治疗策略基本分为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两种思路。大量回顾性研究都证实了这两种策略的有效性,但是证据等级都比较低。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目前仍无结论。 目的:收集关于B、C型Pilon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找出不同术式的利弊差异。 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及手工查找有关Pilon骨折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疗效分析的文章,检索词为“tibia fractures,surgery,therapy,pilon”,要求文献发表时间为1977/2008,选取软组织感染率、骨髓炎发生率、骨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率、关节融合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以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森林图显示的分析特征和结果。 结果与结论: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的软组织感染风险较外固定并有限内固定组低,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为Pilon骨折提供更加可靠的复位准确性和稳定性,理论上对于保证骨折在正确解剖位置上愈合有较为确切的优势。Meta分析的结果仅得到了与此推论相近似的结果,但是没有表现出统计学证据。而两种治疗方案的深部感染风险、骨折不愈合及关节融合的发生率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至今尚无十分有效完善的方法。髂骨钢板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持骨折端与植骨块的紧密接触,促进骨折的愈合;还可以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提供更加坚强的固定。 目的:观察应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置入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收治的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5岁;全部患者采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X射线平片观察骨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进行评定,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64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全部患者原骨不连处均在6~10个月(平均8.1个月)内完全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术后半年Neer评分71~96分,平均87分。无感染及患肢疼痛等并发症,无再发骨折及骨不连发生,肩肘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提示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是一种十分合理、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用锁定钉的最终固定依赖于钢板的放置,为避免螺钉锁入关节,要求在放入螺钉前反复确认骨折块的复位及钢板位置的放置,无疑增加了操作繁琐及螺钉进入关节的风险。 目的:观察新型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21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AO分型A3型3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5例,C3型5例。受伤后0~12 d采用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4周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无螺钉移位及钢板断裂,影像学及功能评估满意。据此得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这种固定方式能提供解剖复位、固定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钉板之间能更灵活、弹性的搭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手术联合手法整复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10—2019-01在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仅使用手法整复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手术联合手法整复进行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3个月后,研究组屈伸活动、旋前、旋后、桡偏、尺偏、握力等功能恢复程度分别为(87.43±5.56)°、(82.74±5.76)°、(80.58±4.14)°、(18.09±4.48)°、(25.76±4.29)°、(86.05±5.4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75±5.28)°、(71.98±5.24)°、(68.89±4.46)°、(12.50±4.59)°、(21.48±4.02)°、(77.85±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85.29%)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两点辨别觉、大鱼际肌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疗效评分分别为(5.64±1.27)分、(9.03±0.75)分、(9.61±0.12)分、(62.67±5.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05±0.81、7.45±0.42、8.02±0.32、58.59±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率(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手术联合手法整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预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