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或腺肉瘤,是小儿腹膜后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小儿恶性肿瘤的20%。肾母细胞瘤可发生于肾的任何部位。肿瘤生长迅速。可生长至20-30cm,肿瘤增大可突破包膜侵及肾外组织。神经母细胞瘤亦为小儿常见腹膜后肿瘤之一,发病率仅低于肾母细胞瘤。当肿痛侵犯肾脏时,两者之间有时难以鉴别,因此。笔者重点分析两考的CT征象并进行比较,寻求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CT、MRI及PET/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7例患者行CT检查,1例仅行平扫,其余1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表现为多发结节型6例,单发结节型3例,邻近腹膜后侵犯型5例,肾周型3例,弥漫浸润型1例。结论 CT、MRI及PET/CT均能显示肾脏淋巴瘤病变。肾脏内多发、单发肿块或腹膜后肿块直接侵犯,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MRI呈等T1、等T2信号,轻度强化是肾脏淋巴瘤的普遍特点,有一定的特征性。PET能更敏感地发现其他器官的隐匿性病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1例,继发性49例)CT表现。结果 50例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样,根据CT表现可分为5型:多发结节型、单发结节型、弥漫浸润型、邻近后腹膜淋巴瘤侵犯型及肾周肿块型。本组36例多发结节型,其中双侧多发34例,单侧多发2例;8例单发结节型,其中右侧单发6例,左侧单发2例;3例弥漫浸润型;2例邻近后腹膜淋巴瘤侵犯型;1例肾周肿块型。结论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形式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对于准确诊断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指导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及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比较了16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和超声。1例超声优于CT,另1例CT则优于超声。1例CT和超声均无发现。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占甲状腺恶性瘤的40%,常累及老年妇女。大多数病人有梗阻病状和迅速增大的甲状腺肿块。甲状腺淋巴瘤极易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而何杰金氏淋巴瘤罕见。作者的病例甲状腺淋巴瘤US上一般表现为一个大的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肾淋巴瘤的MSCT表现。结果 7例中包括原发性肾淋巴瘤3例,继发性4例。表现为单肾单发肿块2例,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双肾多发结节1例。单肾弥漫性肿大1例,病灶内可见血管影被包埋。后腹膜肿大、融合成团淋巴结向前浸润,肾脏受累2例,肾脏内病灶与后腹膜肿大、融合膜成团淋巴结间无明确分界。双侧肾上腺淋巴瘤同时合并右侧肾周肿块1例。7例病灶强化模式均为:肾皮髓交界期及肾实质期均表现为低强化,病灶边界不清。结论由于侵犯机制不同,肾淋巴瘤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MSCT表现也有多种类型,但仍具一定特点,熟悉其CT表现有助于在术前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结肠淋巴瘤     
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以及何杰金氏病侵及结肠极为罕见。其症状有厌食、乏力、体重减轻及发热。患者的主诉中一般可能有腹部不适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淋巴瘤可以只局限于结肠或为全身普遍性淋巴腺病变的一部分。结肠淋巴瘤的直肠出血不象结肠腺癌患者那样常见。淋巴瘤可以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胃和小肠受累往往比食道或结肠更为多见。结肠淋巴瘤X线表现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穿刺活检证实的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男性5例,女性l例.年龄53~66岁(61.2±4.2岁).6例均行CT检查,观察6个病例的CT表现并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共9个病灶,其中3例单侧,3例双侧.肿瘤最大径6~13cm (8.4± 1.7cm).病灶呈椭圆形7个,不规则形2个.与正常肌肉相比,CT平扫呈稍低密度8个,等密度1个.5例伴有同侧肾脏的直接侵犯,表现为肿瘤包绕肾上极、肾门或相邻的血管,合并后腹膜淋巴结肿大4例,脾脏浸润l例.4例行增强扫描,5个病灶轻度强化,肿瘤内部强化较均匀的3个,不均匀者2个.结论: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多为肾上腺区较均匀密实的密度较肌肉稍低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常轻度强化.肾上腺淋巴瘤易侵犯同侧肾脏及邻近血管.如果合并后腹膜淋巴结肿大以及脾脏浸润者,对肾上腺淋巴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儿童腹膜后成神经细胞瘤侵犯肾脏与肾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儿童腹膜后成神经细胞瘤侵犯肾脏与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鉴别要点。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有明确肾脏侵犯13例腹膜后成神经细胞瘤的CT征象,并与同期经手术证实的15例肾母细胞瘤进行对照。结果13例成神经细胞瘤中12例表现为不规则肿块,11例边界不清,10例包含钙化,9例腹膜后血管受侵犯,12例有腹膜后和膈脚后淋巴结转移;15例肾母细胞瘤中,12例呈圆形肿块,2例边界不清,2例有钙化,2例腹膜后血管受侵犯,3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无膈脚后淋巴结转移表现。其中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分叶征、钙化、腹膜后和膈脚后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包埋均较肾母细胞瘤常见。其中膈脚后淋巴结转移和腹膜后血管包埋对于诊断神经母细胞瘤具有较高价值。结论膈脚后淋巴结转移和腹膜后血管包埋是成神经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腹膜后成神经细胞瘤与肾母细胞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淋巴瘤累及腹膜和/或网膜及肠系膜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腹部CT检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CT征象包括: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腹水、网膜肿块、淋巴结肿大、实质性脏器累及、肠道病变等.结果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n=8)多见.CT表现为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10例;网膜结节或肿块6例;系膜结节、肿块或条形密度影10例;腹水9例;肠道病变5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9例;肝肿大2例,脾肿大2例,肝、脾同时肿大2例,肾脏浸润1例.结论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CT表现缺乏特征性,遇有腹膜和/或系膜和网膜病变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CT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NHL患者经腹部和(或)盆腔CT发现淋巴结阳性者241例,其中96例符合入组条件.按照临床归类标准分为惰性淋巴瘤31例,侵袭性淋巴瘤61例,高度侵袭性淋巴瘤2例,不能归类2例.CT扫描范围包括腹部和盆腔46例,腹部47例,盆腔3例.80例行增强扫描.淋巴结按照腹膜后、肠系膜、腹腔、膈脚后、横膈、髂总、髂内、髂外、腹股沟组分区.淋巴结的大小取横断面最大淋巴结的短径.分析受侵淋巴结大小、数目、孤立与融合、密度,以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1)淋巴结大小以短径≤2 cm淋巴结为多,按部位计算在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中共占60.5%(219/362处),分别占56.6%(77/136处),62.8%(142/226处)(χ2=0.341,P=0.559).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各部位受侵淋巴结的大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2)淋巴结数目以肠系膜受侵淋巴结数目最多,惰性(6.5个)多于侵袭性(5个)淋巴瘤;腹膜后次之(惰性和侵袭性分别为4个),其中肾门上、下淋巴结受侵数目多于单纯肾门上或肾门下受侵者.(3)淋巴结孤立与融合以孤立和孤立为主最为常见,占77.1%(279/362处),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分别为74.3%(101/136处)、78.8%(178/226处)(χ2=0.971,P=0.324).(4)增强后淋巴结密度以均匀多见,共86.0%(252/293处),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分别为82.6%(100/121处)、88.4%(152/172处)(χ2=1.936,P=0.164);惰性淋巴瘤(14处)内出现坏死较侵袭性(12处)淋巴瘤略多(χ2=1.853,P=0.173).(5)淋巴结大小与密度的关系≤2 cm淋巴结以密度均匀占绝大多数(97.7%)(170/174处),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相仿,分别为98.5%(67/68处)和97.2%(103/106处).淋巴结>2 cm时,坏死几率明显增多,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7.311与20.807,P值均=0.000).结论惰性与侵袭性NHL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多表现为孤立或孤立为主,密度均匀,短径≤2 cm,在大小、数目、孤立抑或融合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淋巴结密度不均与淋巴结大小有关,淋巴结短径>2 cm者,密度不均匀的机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诊断且有CT扫描的胃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胃低分化腺癌48例,结合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二者胃壁病变厚度、密度、范围、轮廓、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结果:胃淋巴瘤壁厚度0.4-6.5cm,平均2.07cm;胃癌胃壁厚度0.5-4.0cm,平均1.74cm(P=0.2932)。胃淋巴瘤淋巴结受侵10例(52.63%),CT显示淋巴结肿大6例(31.57%),真阳性3例(15.8%),其中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5.26%);胃癌淋巴结转移38例(90.48%),CT显示淋巴结肿大20例(47.6%),真阳性19例(39.6%),其中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9.52%)。胃淋巴瘤侵犯胃壁近似全周4例(22.2%),≥胃周径50%4例(22.2%),胃癌侵犯近拟全周7例(14.6%),≥胃周径50%6例(12.5%);胃淋巴瘤外侵5例(26.32%),CT阳性3例(15.8%),胃癌外侵42例(87.5%),CT阳性31例(64.58%)。结论:CT扫描可以显示胃壁病变的厚度、密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胃癌与胃淋巴瘤在密度、厚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当病变外侵和/或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胃癌可能性较淋巴瘤大;而当病变厚度和侵犯周径较大时,淋巴瘤可能性较胃癌大。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能提示病变性质,应参考其他阳性征象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淋巴瘤结外浸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恶性淋巴瘤结外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以来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结内恶性淋巴瘤结外浸润58例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特征,33例同期进行了CT检查。结果:结内恶性淋巴瘤结外最易受侵的脏器为脾脏,其次是肝脏、肾脏及睾丸等。本组脾脏浸润42例,占72.41%;肝脏受侵14例,占24.14%;肾脏受侵5例,占8.62%。声像图主要特征为受累脏器弥漫或局限分布的低回声结节和血流信号的增多。依据声像图特点,可分为两型四种声像图表现。本组Ⅰ型12例;Ⅱ型4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内恶性淋巴结外浸润的检查无创无痛、方便快捷、结果可靠,可作为本病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AIDS腹部肿瘤之CT AIDS最常见之腹部肿瘤为Kaposi肉瘤和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瘤。近年来已认识到Kaposi肉瘤为AIDS原发病变之一,在美国最初的1,000例AIDS病人中占37%,此病于1872年首次提出,为一少见的皮肤病损,典型表现为多发性紫色痣,可伴淋巴结病变。典型Kaposi肉瘤多见于欧洲老年男性患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变,仅在后期使内脏受累。最近在非洲年青人AIDS存在Kaposi肉瘤第二型,系一进行性全身病变,典型表现为早期淋巴结及脏器严重受累,胃肠道病变十分常见,占50%,后期几乎全身各器官均受累,偶可累及少见部位。  相似文献   

14.
原发腹膜后肿瘤累及邻近脏器的CT,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累及邻近脏器的影像学表现,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总结分析46例邻近脏器受累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术前CT、MRI资料.结果恶性肿瘤患者32例,良性14例,肿瘤邻近脏器受累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肾脏是最常受侵的脏器.下列征象提示可能需将受累肾脏切除;肿瘤生长穿通Gerota筋膜,与肾脏连接面大于肾周长的1/3以上;肿瘤压迫造成肾和肾蒂移位;肿瘤包裹肾门结构;肿瘤侵及输尿管,导致肾盂严重积水等.肿瘤累及腔静脉多于动脉.常规CT和MRI增强检查,可准确显示脏器受累的征象.结论肾脏和腔静脉最易受到腹膜后肿瘤的侵及;规范CT、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脏器受累的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肾脏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CT及MRI表现。结果病灶全部为单肾发病,左肾6例,右肾2例。肿块直径1.5~12cm,平均7.2cm。肿块实质性3例,其余5例均为囊实性,2例见钙化。CT平扫病灶等低密度混杂不均匀,MRI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CT和MRI增强表现为不均匀低或轻度延时强化,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肾窦及肾周,其中1例包绕主动脉,左侧肾上腺受累2例,脾脏及后腹膜、肠系膜根部受累者各1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融合3例,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1例。结论肾脏集合管癌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因其恶性程度高,愈后较差,术前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胃癌及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病理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胃癌及胃淋巴瘤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表现和病理表现。结果 15例(83.3%)胃癌出现"白线征",所有胃淋巴瘤患者均未见"白线征";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胃淋巴瘤患者动静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现均匀强化;7例胃癌患者出现胃周淋巴结肿大,2例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37.8%)胃淋巴瘤患者6例出现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和胃淋巴瘤CT表现和病理检查各有特点,有无胃黏膜"白线征"、有无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着重要的CT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肾脏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婴幼儿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资料,总结分析肿瘤的类型及CT表现。结果:24例中,肾母细胞瘤17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内混杂密度肿块伴较明显囊变坏死,强化不均匀;2例伴钙化,1例肿块内见脂肪密度;2例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3例伴远处转移(肺、肝脏、骨、胸壁及淋巴结转移)。中胚层肾瘤2例,CT表现为肾脏内软组织密度结节,密度欠均匀,中度强化。透明细胞肉瘤1例,CT表现类似肾母细胞瘤,坏死更显著。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1例,CT表现为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灶不均质轻度渐进性强化。XP11.2易位性肾癌1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混杂密度肿块,内有点状钙化,轻度不规则强化,伴腹膜后转移。淋巴瘤2例,其中Burkitt瘤1例,CT表现为双肾多发等密度结节,轻度强化;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灶,轻度强化;急性髓系白血病侵犯肾脏1例,CT表现为单侧肾脏、腹腔、腹膜后、肠系膜及胸壁多发巨大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结论:肾母细胞瘤多发于1岁以上的婴幼儿;中胚层肾瘤多发生在1岁内。婴幼儿肾脏肿瘤的诊断参考临床资料结合CT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本病为肾移植术后的一种晚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占1.3%。其形态学表现、临床过程、转移等与一般恶性淋巴瘤不同。本文6例成功的肾移植术后、平均105个月发展为腹部淋巴瘤,均为CT 检查,经剖腹探查和病理证实。其中4例唯一表现为巨大腹部包块:1例系肠系膜巨大肿块外,尚有肝和移植肾的转移;另1例为肝内多发性病灶伴有口咽部的转移。上述2例肝脏和伴有1例移植肾的转移病变具有局灶性,表现为散在的结节性病灶,此与一般淋巴瘤转移至肝的弥漫性浸润不同。移植肾是移植术后淋巴瘤,也是继发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其它转移部位还有:中枢神经系统、肾、结肠、腹膜后、小肠、骨髓、肺等。口服和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 检查,5例均呈巨大,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匀的肿块,肿块中心密度减低区反映肿瘤坏死,4例位于腹腔内,1例位于腹膜后。剖腹探查肿瘤向邻近移植肾、结肠和腹膜后浸润生  相似文献   

19.
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复习40例脾淋巴瘤的影像学所见。原发脾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3例,继发37例〔其中何杰金氏病(HD)13例,NHL24例〕。筛孔状改变4例,单发病变4例,多发病变25例,全脾受侵7例(包括3例原发脾淋巴瘤)。2例由于影像学检查检出脾病变而改变了分期及治疗方案。3例脾原发淋巴瘤B 超以中低回声为主,回声极不均匀的大肿物,而CT 增强扫描则以低密度为主,密度不均。继发病变B 超吴低/无回声,CT 示低密度区。B 超检出CT 所示全部脾病变,2例CT(1例只作了平扫)漏诊,而B 超显示为多发小病变。  相似文献   

20.
作者描述了154例脾疾病声象特征。其中66例为恶性病变,88例为良性病变。①脾恶性病变:恶性淋巴瘤占55例,最常见。病变均呈弱回声,系特征性改变。强回声在淋巴瘤罕见。高恶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灶直径大于3cm,低恶度者和何杰金氏病出现局灶性和弥漫性的脾实质破坏,病灶直径小于3cm。脾转移性肿瘤占11例,主要也呈弱回声,但2例表现为强回声。只根据声象学表现作出定性诊断困难。②脾良性病变:脾囊肿的声象诊断通常不难。单发或多发的脾囊肿大多无症状。后天性囊肿可以继发于创伤或寄生虫,如棘球绦虫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