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成药》2015,(8)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sodium houttuyfonate,SH)联合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早期黏附的影响。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鱼腥草素钠和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测定1 MIC鱼腥草素钠、1 MIC阿奇霉素单药组和1/2MIC鱼腥草素钠+1/2MIC阿奇霉素联合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黏附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评价不同浓度鱼腥草素钠和阿奇霉素单用及联合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生物被膜生长量的影响;扫描电镜(SEM)观察各药物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结果鱼腥草素钠和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4、0.25 mg/L。鱼腥草素钠联合阿奇霉素联合用药组能增强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早期黏附的清除作用,尤以2MIC药物浓度联合组作用最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电镜下观察细菌数及形态也验证了上述结果。结论鱼腥草素钠、阿奇霉素可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早期黏附,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联合用药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预期两药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芳  黄卫锋  段强军  吴大强  程惠娟 《中草药》2014,45(24):3585-3589
目的 探索鱼腥草素钠(SH)联合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对生物被膜菌的影响,寻找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方法 通过微量稀释法以及棋盘法,测定SH和EDTA-Na2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膜清除浓度(MBEC)以及两药协同点;通过平板稀释涂布法测定3种菌在协同点的生存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观察PA、SA和CA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果 SH对PA、SA和CA的MIC分别为2.048、0.064、0.064 mg/mL,MBEC分别为2.048、0.256、0.512 mg/mL;EDTA-Na2对PA、SA和CA的MIC分别为3.75、0.938、0.117 mg/mL,MBEC分别为15、3.75、30 mg/mL;SH联合EDTA-Na2(SH/EDTA-Na2)对PA、SA和CA的MIC(mg/mL)分别为0.256/0.938、0.008/0.233、0.008/0.029,MBEC(mg/mL)分别为0.512/3.722、0.032/0.469、0.064/0.938;SEM观察到两药联合对细菌的生长抑制和生物被膜的清除有明显作用,载体上的细菌显著减少,未见或仅有少量的生物被膜结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SH与EDTA-Na2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能够显著增强SH对PA、SA和CA的生长抑制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3.
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官妍  张爽  汪长中  马越  谢萌  王艳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0):733-737
 目的 通过中药有效成分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研究,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引起的相关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利用XTT减低法评价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黏附及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 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的SMIC50和SMIC80分别为62.5和1 000 mg·L-1;1 000 mg·L-1质量浓度的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早期黏附有抑制作用;500 mg·L-1质量浓度的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态有显著影响。结论 鱼腥草素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黏附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抑菌浓度(亚-MIC)的鱼腥草素钠及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连续稀释法测定鱼腥草素钠和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棋盘格法测定鱼腥草素钠和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作用;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XTT递减法评价亚抑菌浓度的鱼腥草素钠及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黏附及对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亚抑菌浓度下2药单独及联合用药后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情况.结果:鱼腥草素钠、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7.812 5 mg·L-1;1/8MIC鱼腥草素钠、1/2MIC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作用为协同,亚抑菌浓度的鱼腥草素钠、红霉素以及二者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黏附和代谢均有抑制作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牛物被膜的形态有影响.结论:亚抑菌浓度的鱼腥草素钠、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牛物被膜有抑制作用;鱼腥草素钠和红霉素联合用药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和生物被膜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在对生物被膜菌代谢的抑制和对牛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程惠娟  汪长中  胡跃龙  卢文波  高磊  李露天 《中成药》2012,34(12):2274-2277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被膜及成熟期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方法用96孔板建立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给药24 h后MTT法检测生物被膜最低清除浓度(sessile minimal eradicating concentration,SMEC),扫描电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膜形态影响。结果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SMEC50,早期是15.6 mg/L,成熟期是250 mg/L,在早期生物被膜向成熟生物被膜发展过程中SMEC50均在250 mg/L,镜下观察250mg/L药物质量浓度能清除大部分的生物被膜,同时可使铜绿假单胞菌发生形态变异。结论鱼腥草素钠对早期及成熟期的生物被膜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早期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更强于成熟期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houttuyfonate sodium,SH)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黏附的清除作用及对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的影响。方法:用96孔板孔建立铜绿假单胞菌黏附生物被膜,MTT法检测膜内菌的代谢变化、评价药物对黏附菌的最小清除浓度(minimum eliminateing concentration,MEC)及最小抑膜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SMIC);菌落计数法观察药物对黏附、膜内菌量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药物对受试菌黏附作用及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构影响。结果: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EC80为500 mg·L-1,MEC50为125 mg·L-1,对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被膜和成熟生物被膜SMIC80均为500 mg·L-1,早期生物被膜、成熟生物被膜SMIC50分别为31.25,1.95 mg·L-1。250 mg·L-1药物浓度使载体上黏附的及初步生物被膜、成熟生物被膜内的活菌数明显减少,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扫描电镜观察黏附载体上的细菌明显减少,连续用药后,成熟生物被膜阶段载体上未见有生物被膜结构,菌量明显减少并且细菌形态发生变异,由杆状变为球杆状。结论: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有较强的清除活性,通过连续给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实验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且成膜能力最强的大肠埃希菌,探讨新加达原散(MDYS)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PM)对其生物膜状态下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纸片扩散、结晶紫染色法鉴定临床分离的19株耐药大肠埃希菌产酶及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情况,筛出产酶且成膜能力最强大肠埃希菌。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MDYS组和IPM组最低抑菌浓度后,四唑鎓盐(XTT)比色法检测1/2、1/4、1/8 MDYS水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与1/2、1/4、1/8 IPM MIC单独及联合用药效果筛选最佳用药浓度,BioFlux动态观察所选取最佳联合用药浓度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内细菌数量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活菌/死菌的分布。最后通过扫描电镜静态观察药物治疗后细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E5E7菌株为产ESBL且成膜能力最强大肠埃希菌。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IPM、MDYS水提物对E5E7菌株的MIC值分别为1 mg·L-1、250 g·L-1,X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1/2、1/4、1/8 MDYS水提物MIC及联合用药组可显著减少生物膜活菌量(P<0.01),随IPM浓度减小,抑制作用减弱。与单用相同浓度的IPM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协同抑制生物膜活菌量显著增强(P<0.01)。与单用相同浓度的MDYS组比较,1/2 IPM MIC联合1/2、1/4、1/8 MDYS MIC,1/4 IPM MIC联合1/2、1/4 MIC MDYS,1/8 IPM MIC联合1/2、1/4 MDYS MIC活菌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1/8 IPM MIC、1/2 IPM MIC对细菌解聚解黏附作用不明显。当使用1/2、1/4 MDYS水提取物MIC时膜面积明显减小。在IPM与MDYS联合用药时,与空白组或者单用IPM组比较,膜面积变小。共聚焦结果显示,空白组活菌生力旺盛。IPM与MDYS联合用药及MDYS单独使用时可以观察到细菌大多呈红色染色,细菌代谢能力弱,为死菌;在1/2、1/8 IPM MIC时,可观察到代谢活性较强的浮游菌。扫描电镜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和IPM组比较,IPM和MDYS联合用药作用下,分裂周期明显长于空白组,且联合用药组分裂期长度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 体外研究揭示了MDYS联合常用抗生素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状态具有抑制作用,MDYS具有增敏和协同抗生素抑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细菌的群体感应及特异基因表达调控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luxS,agr均是表皮葡萄球菌群体感应调控中的关键基因,RNAⅢ是agr系统的效应器分子。为了评估鱼腥草素钠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对产膜表皮葡萄球菌转录水平的影响,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鱼腥草素钠、红霉素、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荧光定量PCR测定鱼腥草素钠及其与红霉素联用、万古霉素、红霉素等对表皮葡萄球菌作用后不同时间段luxS,agr/RNAⅢ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1/2MIC,1/4MIC鱼腥草素钠,1/2MIC鱼腥草素钠+1/2MIC红霉素,1/4MIC鱼腥草素钠+1/4MIC红霉素,1/8MIC鱼腥草素钠+1/8MIC红霉素等在作用于ATCC 35984伊始,就可迅速上调luxS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作用6,12,48h后,鱼腥草素钠依然存在对luxS的上调作用。鱼腥草素钠在MIC,1/2MIC浓度时对agr表达均有显著下调作用(P0.05),1/2MIC鱼腥草素钠与1/2MIC红霉素联用、1/4 MIC鱼腥草素钠与1/4MIC红霉素联用,在作用6,12,24 h等时间段对agr表达的下调作用也很显著(P0.05)。鱼腥草素钠在MIC浓度时,对RNAⅢ表达亦有显著下调作用(P0.05),1/2MIC鱼腥草素钠与1/2MIC红霉素联用对RNAⅢ表达的下调效果也很显著(P0.05)。提示鱼腥草素钠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可以迅速上调表皮葡萄球菌luxS转录水平的表达,在特定浓度下可下调agr/RNAⅢ的表达,具有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之间的相互黏附聚集、抑制膜内营养和输水通道的形成、阻止膜内细菌脱离、并抑制细菌外毒素形成等作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早期抗大鼠呼吸道生物被膜菌感染预防肺气虚证发生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标准株(ATCC27853)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AH16)分别包括模型组、鱼腥草素钠(SH)治疗组和阿奇霉素(AZM)阳性对照组。将呼吸道生物被膜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Pa)和临床株(AH16)以滴鼻法感染大鼠,并辅以寒冷、疲劳刺激引起大鼠呼吸道慢性感染,诱导大鼠肺气虚证的发生。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于感染成功后分别用鱼腥草素钠及阿奇霉素治疗。观察各组证候表现、血气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变化,HE染色镜下观察肺支气管组织器官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的大鼠证状符合肺气虚证的证候表现;药物治疗组肺气虚证状不明显;血气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液中动脉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均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而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均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大鼠血液中PO2和PCO2变化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模型组大鼠肺部灌洗液中的IL-8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病理学检查模型组肺及支气管炎症明显,肺部特征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理变化,鱼腥草素钠治疗组和阿奇霉素阳性大鼠肺部无病理变化出现。结论鱼腥草素钠早期干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呼吸道感染的大鼠能预防肺气虚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鱼腥草水提液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及与阿奇霉素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应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鱼腥草水提液、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二者协同抗菌作用,MTT法测定鱼腥草水提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影响。结果实验结果提示,鱼腥草水提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50 g.L-1,协同实验表明与阿奇霉素有抗菌相加作用。鱼腥草水提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的SMIC501,3,7d分别是31.25,62.5,62.5 g.L-1,SMIC80分别是250,250,250 g.L-1。SMIC80药物浓度显示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态形成有干扰作用。结论鱼腥草水提液与阿奇霉素抗菌相加作用明显,并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为鱼腥草治疗由生物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鱼腥草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对生物被膜细菌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鱼腥草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观察鱼腥草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鱼腥草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用平板培养法建立生物被膜细菌体外模型;用MTT活菌计数法测定存活细菌数;用扫描电镜观察药物对生物被膜的破坏及清除作用.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培养7 d后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被膜.鱼腥草或左氧氟沙星单独作用,对生物被膜的形态及存活细菌数无明显改变.二者联合应用,能破坏生物被膜的结构,显著降低膜内存活细菌数.结论鱼腥草与左氧氟沙星联合运用对生物被膜细菌具有协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鱼腥草素钠(Sodium Houttuyfonate:SH)对呼吸道被膜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致肺气虚证大鼠肺部β-防御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呼吸道被膜菌铜绿假单胞菌滴鼻法致大鼠呼吸道慢性感染,辅以寒冷疲劳刺激,诱发大鼠肺气虚证模型,用鱼腥草素钠干预,设不给药组为模型组和未感染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8周后观察证候表现,镜下观察肺部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支气管灌洗液中β-防御素含量。结果模型组符合肺气虚证候表现。鱼腥草素钠组、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阳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的肺气虚症候表现。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组的大鼠支气管粘膜有大量的脱落、炎症细胞浸润和肺气肿的发生,而药物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无炎症反应,肺部支气管粘膜完好;模型组肺部灌洗液β-防御素含量明显增高,药物治疗组β-防御素增高不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药物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β-防御素增高可以加剧肺部损伤,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过程中,鱼腥草素钠使大鼠气道β-防御素维持在正常水平,是抑制气道病变以及炎症反应从而干预肺气虚证的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鱼腥草素钠(sodium houttuyfonate,SH)是一种有效抑制致病菌感染的传统中药鱼腥草的活性成分的衍生物,但其抑菌机制尚没有被阐明.本研究通过铜绿假单胞菌运动能力试验发现,SH可在有效抑制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浮泳运动、蹭行运动和集群运动能力.平板分析法实验结果表明24 h内SH对浮泳运动、蹭行运动和48 h内SH对集群运动的抑制趋势呈现显著的浓度依赖性特点;并且在1倍SH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512 mg·L-1)条件下,细菌的运动能力和阳性对照阿奇霉素(1倍MIC 16mg·L-1)一样基本丧失.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发现SH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鞭毛和菌毛结构基因flgB和pilG的表达,提示SH抑制细菌运动能力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运动相关的特殊结构鞭毛和菌毛的合成而产生.因此,该研究结果首次证明SH可有效抑制细菌的运动能力,并探讨了抑制机制,为该药物在临床上治疗条件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药物作用靶点层面探讨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体外干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效物质基础和直接/协同机制。[方法] 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化学成分;通过Stitch数据库查找上述成分以及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靶点;运用Cytoscape 3.9.1构建“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该方与抗菌药物共同作用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LC-MS/MS共鉴定出108个化学成分,TCMSP数据库共筛选出155个化学成分,去重后共得到162个化学成分,其中42个化学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240个靶蛋白;网络药理学筛选出17个核心成分,以黄酮类、甾醇类、萜类为主,其中β-谷甾醇、槲皮素、木犀草素度值较高;该方分别与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有3/3/17个共同作用靶点,4种药物共同作用靶点2个,共同作用靶点主要作用于细菌能量和生化代谢、DNA复制、蛋白质功能、表面多糖形成等途径;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该方主要与调节细菌能量和生化代谢、调控DNA/蛋白质稳态、影响细菌胞质胞膜以及干预对细菌起保护作用的表面多糖和生物被膜合成等密切相关。[结论] 扶正透邪解毒化瘀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干预铜绿假单胞菌的特点,发挥主要干预作用的化学成分以黄酮类、甾醇类、萜类为主,直接/协同抗菌药物干预铜绿假单胞菌的机制与影响细菌遗传、代谢、生物被膜形成等相关。研究从药物作用靶点层面为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抗菌药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鱼腥草治疗肺癌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筛选鱼腥草的化学成分;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类药性(DL)两个药代动力学参数筛选活性化合物;接着进行靶点筛选并对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选取鱼腥草素钠(SH)进行分子层面抗肿瘤机制的验证,通过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实验评估SH对两种肺癌细胞系(A549,LLC)体外增殖的影响,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SH对肿瘤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结果 首先筛选得到7个活性化合物,通过预测得出活性化合物对应的352个相关靶点;接着,通过对靶点的富集分析发现鱼腥草对于癌症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最终CCK-8结果显示,SH对A549与LLC均有抑制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E1(Cyclin D1,Cyclin E1)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和激酶4(CDK2,CDK4)均有下调趋势,并且Janus激酶2(JAK2)和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也变化明显。结论 该研究发现鱼腥草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其可能通过JAK2/STAT3通路将肿瘤细胞遏制于细胞周期G1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抗铜绿假单胞菌牛物被膜及与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和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MTT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 100 g·L-1,阿奇霉素200 mg·L-1,两药联合后MIC分别为25 g·L-1和25 mg·L-1抑菌分级指数(FIC)0.1875,提示两药协同作用明显.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SMIC5.1,3d均为15.6 g·L-1,7 d31.25 g·L-1;SMIC801,3,7d均为250 g·L-1,形态观察提示黄连解毒汤SMIC80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黄连解毒汤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与阿奇霉素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对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耐药菌提供参考。方法:将医院临床分离到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痰热清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检测联合用药抑菌效果;微孔板法检测对成熟生物膜内细菌代谢活性的影响;Bio Flux动态观察药物对生物膜的影响并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活死细菌的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菌的形态变化。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痰热清的MIC分别为512 mg·L~(-1)和16 500 mg·L~(-1)。棋盘法结果显示痰热清可增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性,二者协同抑菌,并确定联合用药浓度。与空白组或单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比较,联合用药各组显著减少生物膜内活菌量(P0.05,P0.01)。Bio Flux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或单用药物组比较,联合用药各组可破坏生物膜结构,减小生物膜面积(P0.05);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对动态生物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有明显抑制。SEM显示痰热清可抑制细菌分裂。结论:痰热清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对浮游和生物膜状态的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对生物膜产生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分析周口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选取 2020 年 2 月至 2023 年 2 月期间周口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86 例老年 VAP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下呼吸 道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与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 结果:本研究 86 例老年 VAP 患者 痰培养中分离、培养出病原菌共计 119 株,其中真菌共计 21 株,占比 17.65 %;革兰阳性菌共计 17 株,占比 14.29 %;革 兰阴性菌共计 81 株,占比 68.07 %。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唑林等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 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药物的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菌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青霉素 等耐药性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 结论:周口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老年 VAP 患者主要致病 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致病菌分布特 点及药物耐受情况给予针对性用药。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2):140-145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以上3种中药单体分别与4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联合应用对抗XDRAB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和15种抗菌药物对9株X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3种中药单体对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粘附能力的影响,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联合应用的协同抗菌效应。结果: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XDRAB的MIC分别为512μg/ml、256μg/ml、1024μg/ml,除多粘菌素B和替加环素以外,9株XDRAB对13种抗菌药物均耐药;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分别在64μg/ml、32μg/ml、128μg/ml的浓度下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对导尿管的粘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3种中药单体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时,中药单体与抗菌药物的MIC均下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结论: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不仅能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能以及对医用材料的粘附,而且与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后对XDRAB的抗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检测淫羊藿苷(icariin,I)与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雌激素样活性的大小。方法:MCF-7细胞系采用无酚红DMEM培养基(含5%活性炭吸附处理血清CS-FBS)培养48 h后,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I和G对体外培养MCF-7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药物浓度;以最佳浓度的I和G处理细胞12,24,36,48 h后提取总RNA,Real-time RT-PCR检测I和G对MCF-7细胞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孕激素受体(PR)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最佳浓度的I和G处理MCF-7细胞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G和I对MCF-7细胞ERα,ERβ,PS2,PR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I和G均能显著促进MCF-7的增殖,其中最佳的I和G作用浓度为10 μmol·L-1,并且在该浓度下G促MCF-7增殖的能力明显高于I;I和G作用MCF-7 细胞24,36 h后,10 μmol·L-1的 I和G均能显著促进ERα,ERβ,PS2,PR mRNA表达水平,其中G促进ERα,PS2,PR mRNA表达的能力明显强于I,对于ERβ mRNA的表达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Western blo检测结果表明,10 μmol·L-1的 I和G均能促进ERα,ERβ,PS2,PR 蛋白的表达,其中G促进ERα,PS2,PR蛋白表达的能力明显强于I,对于ERβ蛋白的表达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0 μmol·L-1的G和I都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活性,但是该浓度下G的雌激素活性明显高于I,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I在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生物矿化的药理学活性明显强于G,因此I促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主要不是依赖其雌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