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徐俊辉  郑春昌  张勋 《当代医学》2021,27(36):165-16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84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期眼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2、4、8、12周,观察组眼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兵 《吉林医学》2010,31(15):2190-219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相比观察组滤过泡较对照组明显隆起、弥散;观察组术后3~12个月非功能性滤过泡(Ⅲ、Ⅳ型)发生率为2.46%,明显低于对照组(19.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主动控制房水滤过量,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该项改良技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6例(116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58眼).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率和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86%,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45%,74.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眼压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眼压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眼浅前房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0%,3.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70%和15.52%(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视力,提高视野改善率,降低眼压,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可提高视力水平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降低眼压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其效果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给予观察组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4%,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1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6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32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浅前房、房角粘连性关闭、视神经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得显著性临床效果,眼压得到较好控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间64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病历号将患者分为两组,单数为实验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眼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有1例黄斑水肿、1例低眼压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张丽萍  王芳 《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84例(92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1.
袁钊华 《吉林医学》2014,(23):5179-5180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3%,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且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视敏度缺损(16.17±5.08)db、缺损值(15.78±4.89)db、IOP(23.18±5.27)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为76.67%(23/30),显著小于观察组93.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为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羊膜移植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将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半年内、1年内的手术完全成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完全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手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羊膜移植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到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青光眼患者76例,眼7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第1天、第5天前房形成情况,随访平均8个月,观察两组眼压控制情况和滤过泡功能。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第5天前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眼压控制情况以及滤过泡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优于单纯的小梁切除术,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选取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各40例作为分析对象。常规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和常规小梁切除术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Ⅰ级和Ⅱ级浅前房明显较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后滤过泡形成情况和眼压控制情况效果较优(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浅前房和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情况,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眼压,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68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抽签法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方法(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对比以及分析。结果经过一年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都比对照组的患者要显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好,因而,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焦作同仁医院收治的84例绝对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睫状体冷凝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提高和眼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曦  于志涛 《大家健康》2016,(5):172-173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62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眼压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眼压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83.87%,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51.6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13%(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黄燕然 《当代医学》2013,(21):82-83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23眼)。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不变5例,视力提高17例,视力下降1例,视力提高率73.91%;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不变7例,视力提高12例,视力下降4例,视力提高率52.17%。观察组手术前眼压为(28.12±3.12)mmHg,手术后眼压为(15.32±2.12)mmHg;对照组手术前眼压为(27.98±3.87)mmHg,手术后眼压为(18.31±2.46)mmHg。手术后观察组出现浅前房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5%;对照组出现浅前房2例,脉络膜脱离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04%。观察组视野改善21例,视野改善率为91.30%;对照组视野改善18例,视野改善率为78.26%。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上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患者的视力、眼压恢复、视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70只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以及眼压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率(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眼压下降更为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帮助患者恢复眼压,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