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观察自体颗粒植骨和髂骨块植骨在后路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植骨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颗粒组31例,髂骨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神经功能恢复,在影像学资料上记录两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改善及末次随访时的丢失、植骨融合时间。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15~38)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4.2±34.9) min、术中出血量(282.2±130.0) ml、植骨融合时间(5.8±1.0)月均优于髂骨组(240.0±61.5 min、540.7±276.6 ml、8.3±3.6月)(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颗粒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丢失稍大于髂骨块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和髂骨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方便易行,术中出血少,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2.
3.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人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11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用改良Smith—petersen切口切开复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骨治疗。结果:11例平均随访1年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4~6个月骨折愈合,无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同时给以良好的固定,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肋骨瓣转位行胸,腰椎植骨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为带血管蒂肋骨瓣行椎体植骨融合术式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标准肋(第3~10)的形态、血供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带血管蒂肋骨提供的骨瓣长达8.0~11.7cm,高为1.2~1.5cm,厚为0.5~0.7cm,可融合3~5个椎体。结论:选用右侧入路、以肋间血管上支为蒂、采用接受融合椎体上方或下方1~2个椎体相对应的肋为供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AO圆棒内固定系统(VentroFix)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彻底切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病灶切除,植骨及应用VentroFix进行内固定.结果
16例经9-18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及高度丢失.亦无螺钉断裂无松动等现象,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该固定系统具有固定牢固,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是胸腰椎结核良好的前路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AO圆捧内固定系统(VentroFix)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彻底切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病灶切除,植骨及应用VentroFix进行内固定。结果 16例经9~18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及高度丢失。亦无螺钉断裂无松动等现象,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该固定系统具有固定牢固,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是胸腰椎结核良好的前路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方法 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移植加双头加压螺压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平均随访时间2年5个月。结果 33例骨折愈合,愈合率为94.4%;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8.4%。结论该手术方法促进了骨折愈合,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一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克隆出来的蛋白,属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中活性最强的成员,是骨形成中重要的调控因子。它能够将体内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骨细胞,形成新生骨和软骨,促进骨组织修复。
椎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上重建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手术方式,它不但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因脊柱不稳带来的疼痛,而且能维持椎体和椎间孔的高度,降低神经根压迫的风险,能够起保护神经功能和保证远期疗效作用。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变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认可,但对于治疗脊柱结核等脊柱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少有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对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8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根据植骨时是否使用rhBMP-2将其分为2组,试验组33例采用1 mg rhBMP-2联合自体骨植入大小适宜的支撑体中,对照组35例单纯用自体骨植入支撑体。术后随访1年以上,并对术前、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脊髓损伤ASIA分级、围术期并发症以及融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的随访,随访中未发现内固定断裂移动和椎体的明显塌陷;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ASIA分级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 < 0.05),但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在融合率方面,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然而,两组术后1年的融合率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提示: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在短期内加快骨性融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ORCID: 0000-0002-3809-4431(翁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带肌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椎滑脱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体上,观察了腰髂肋肌的的形态,毗邻和髂嵴后半的重要附着结构及它们的血液供应,腰髂肋肌多以坚厚肌腱起于髂嵴后半,起端可见分为浅,深两部,深部有76%露于浅部外侧缘之外约1.2cm肌内,外侧缘至第12肋长度分别为12.5cm和11.5cm,该段中间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4.0cm和1.6cm,肌肉的血液供应多源性,其上,中,下部分别为肋下动脉第1腰动脉,第2、3腰动脉及第3、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胸椎结核3例,腰椎结核9例;5例术前伴有不全截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例.术后抗结核治疗9~12个月.2、4、6、9、12个月后分别复查血沉、肝功能、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1~3 a.术后2个月在支具保护下下地活动,腰背痛明显好转.术后6~9个月血沉恢复正常;4~6个月盗汗、乏力症状、消瘦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2例Frankel D级、1例Frankel C级者恢复到E级,2例Frankel C级恢复到D级;术后6个月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4~6个月植骨融合.结论: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不污染胸腹腔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比较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肋骨内固定术与传统保守疗法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中的疗效。方法:我院胸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多根多处肋骨骨折60例,随机分为手术组(n=30)与非手术组(n=30),分别采用传统保守治疗与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氧饱和度、迟发性血气胸发生率、疼痛程度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氧饱和度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疼痛程度减轻、住院时间及迟发性血气胸发生率减少。结论: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肋骨内固定术较传统保守治疗对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的恢复有明显优势,可以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在体内的血管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了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在体内血管化的机理、意义及过程,以更好地促进骨缺损移植修复的效果.通过对近期有关文献所作相关研究的综述,总结出各类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体内血管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体内血管化过程是移植手段能够奏效的重要保障.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骨移植替代物,进一步提高其在体内的血管化进程,是更好发挥其生命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标本解剖观测,为腕背支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50侧成尸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设计腕背支及其分支为蒂骨膜瓣移位术。结果:①骨间前动脉的腕背支距桡骨茎突上方60±1.0cm处,贴骨间膜背份下行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腕背支相吻合。腕背支近端两侧分出尺、桡侧骨皮支,二降支循尺、桡骨背份走行,并分出骨膜支分布;②临床应用15例,术后3~5个月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结论: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可用于舟、月骨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肋骨内固定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肋骨内固定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24、48 h VA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12、24、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65±1.03)分vs(4.02±1.08)分]、[(1.79±0.68)分vs(2.91±0.74)分]、[(1.25±0.27)分vs(1.67±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26%,低于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骨内固定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肋骨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