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嗜人按蚊区嗜人按蚊分布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变化的因素 ,为制订防治疟疾措施提供依据 ,我们于 1 998-1 999年 1 2月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方法1 .1 地点邛崃市南河、卧龙、夹关 3乡 (镇 ) ,为历年疟疾高发区 ,均有嗜人按蚊分布。此次共调查 6个自然村 (1个自然村相当于 1个村民小组 )。每个自然村调查 1次。1 .2 方式按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设计的调查表 ,对村组干部访问式的问卷调查。1 .3 按蚊密度晨间按蚊密度 :只 /5 0床。南河、夹关于 1 998年 8月调查与 1 978年 8月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60年代上海地区传疟媒介有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以下简称雷氏按蚊)及中华按蚊。胡江水(1962)曾在金山县调查雷氏按蚊情况。但近年来尚缺深入调查。为此,根据60年代本市疟疾分布和雷氏按蚊的生态习性,选择与浙江省接壤的金山县廊下乡、兴塔乡和低丘区的松江余山乡和天马乡进行调查。 1 按蚊种类调查 上述四个调查点,每点调查40间人房,共计160间,6月上旬至10上旬,每旬一次早晨用全捕法捕捉人房内按蚊;晚上室外以  相似文献   

4.
汉川市地处江汉平原 ,以种植水稻为主 ,年均气温 16℃左右 ,年均相对湿度 81.7% ,年均降雨量在 95 0~ 130 0 mm之间 ,西北部为丘陵地形 ,与京山、天门、应城相毗邻 ,全市 2 9个乡镇场 ,人口 10 5 3830人。1992年我市垌冢镇发生间日疟局部暴发流行 ,发现嗜人按蚊的存在。为了解嗜人按蚊在我市的分布情况 ,为有效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于 1993~ 1997年对全市 10个乡镇场的 2 1个村开展了嗜人按蚊分布调查。1 内容与方法1.1 调查点的选择 选择有疟疾病例或疟疾发病较上年上升 ,其自然环境适合嗜人按蚊孳生的村作为调查点。1.2 捕蚊…  相似文献   

5.
1985年,我们在深圳地区首次发现嗜人按蚊,并初步判定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媒介。1986年后,结合我省疟疾暴发流行点调查,进一步调查了嗜人按故的分布及其传疟作用。 选择有疟疾暴发流行的县,每个县选择1~6个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村庄或工棚为捕蚊点,于20~24时,用人饵诱捕或人房内搜捕法,每1个点1~2次。同时,以深圳市马贵采石工场为固定捕蚊点,每句人饵通宵诱捕1次,计算密度;并对捕获的按蚊,解剖检查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6.
1977—89年在全省抽样调查45个县175个点(乡),发现28个县75个点存在嗜人按蚊,是我省淮河以南地区传播疟疾、丝虫病的主要媒介按蚊。一、方法与内容 (一)面上调查 1.嗜人按蚊分布:全省从南向北(即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抽样调查不同地理、地形及疟疾、丝虫病流行情况的45个县,每县选择3~5个点(乡),逐县逐点调查,早晨在人帐内和牛舍捕获饱血按蚊,单管饲  相似文献   

7.
盱眙县位于北伟32°43’—33°12’,东经118°14’-118°54’。全县辖24个乡(镇),总人口70余万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传疟媒介有中华按以和嗜人按蚊,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80年代中期,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范围内采用了药物灭蚊和传染源查治并重的策略,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1传疟媒介调查1.1嗜人按蚊分布药物灭蚊前的1981-1985年,调查24个乡(镇)的220个行政村,发现184个有嗜人按蚊分布,共捕捉按以22514只,其中,中华按以18562只,嗜人按故3952只,嗜人按蚊构成比为17.55%。1.2嗜人按以与恶性疟传…  相似文献   

8.
云南昭通地区位于东经103°46′~105°0′,北纬27°36′~28°27′,为间日疟流行区,嗜人按蚊是当地仅次于中华按蚊的优势蚊种,自1979年始先后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一、调查方法与结果 (一)传疟作用定性调查1979年9~10月,在盐津县冷水乡捕捉疟疾现症病人家室内已吸血的按蚊,经现场饲养12d至子孢子成熟,成蚊和卵按许冯氏法检索定种(下同)后,解剖嗜人按蚊91只,腺子孢子阳性率9.89%;解剖江苏按蚊7只,腺子孢子阳性2只。 1984年7~9月刘昌楷等在绥江县和平乡于清晨定点捕捉15~25户人房室内按蚊,将谢拉氏5~7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 方法  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 ;1998~ 2 0 0 0年按照卫生部 WHO的课题 ,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 (7~ 10月 ) ,组织专业人员 ,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 (帐内 )按蚊 ,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 ;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 结果 对原该蚊分布的 2 63个和 2个村的纵向观察 3年 ,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 1988年的 13 15例降至 2 0 0 1年的 3例。 结论 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福建省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南平和三明地区及闽中永泰等 15县 (市、区 ) 6 1个乡 (镇 )2 5 9个村。南平和三明两地区 14县 (市、区 )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 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的防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是清除嗜人按蚊的主要措施 ,灭蚊后 95 .34%的分布点经复查均未再捕获嗜人按蚊 ,其中复查 2次以上的分布点占 5 8.4% ,最多复查次数达 12次 ,显示嗜人按蚊在闽西北地区已基本被清除 ,疟疾发病数从防制前 1980年的 12 92 1例降至 1998年的 8例 ,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 1996~ 1998年 ,未再发现当地疟疾继发感染者 ,基本阻断了闽西北地区疟疾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三明市辖12个县(市、区),为间日疟流行区,1978~1987年年发病率已控制在0.62~4.27/之间,但所辖各县(市、区)疟疾发病很不均衡,部分地区下降缓慢,且常出现局部暴发。为摸清本市嗜人按蚊的分布及其与疟疾发病的关系,于1978~1987年进行了此项调查。 调查方法: 1 密度调查 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疟疾发病的历史情况,选择有代表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同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嗜人按蚊分布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调查 ,描述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方法 选择若干个存在嗜人按蚊的自然村 ,调查每个村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体状况、土壤特征、气象因子、耕作制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等 6 8项因素 ;各指标量化后输入计算机 ,用SPSS8.0 /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制表和数据分析。结果 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11个存在嗜人按蚊的市 (县 ) ,自北纬 2 5°以南 ,东经 113°到东经 115°之间 ,沟溪 (渠 )是当前我省嗜人按蚊区最重要的水体类型 ;水体的水质清澈 (95 % ) ,遮阴良好 (95 % )。每亩耕地的农药使用量为 2 .3kg ,甘蔗和香蕉少用或不用农药。结论 嗜人按蚊在广东呈点、片状分布 ,以低山丘陵区为主 ,并喜分布于酸性土质 ;其主要孳生地是遮阴良好的沟溪、甘蔗地和香蕉地 ;嗜人按蚊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阳光充沛为特点 ;流行区居民人均收入低 ,经济状况不佳 ,主要耕种甘蔗、香蕉、双季稻等农作物 ;水稻田农药使用量较甘蔗、香蕉、双季稻等经济作物为大 ,后者受杀虫剂影响较小 ,嗜人按蚊种群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江苏省嗜人按蚊分布范围和分布区环境特征。方法 在原有嗜人按蚊分布及近年来以乡为单位疟疾发病率超过0.1%的县市,进行嗜人按蚊分布调查;在盱眙,六合2县每县选5个乡,每乡3个村进行嗜人按蚊分布区环境特征调查。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嗜人按蚊分布于江浦,六合,2仪征,盱眙,洪泽5县。嗜人按蚊分布区植被为树林,灌木和农作物等;河流,湖泊,池塘,沟渠密布;土壤为黄沙(粘)土,黄棕壤土,黑土,灰土,潮土5种,其中黄沙(粘)土占66.7%,有机物含量1.8%-2.5%;水田面积占可耕地总面积的69.5%,100%种植单季稻,稻田农药年使用量平均为18.8kg/hm^2。结论 江苏省嗜人按蚊分布区范围正在逐渐减小,该蚊的种群比例也正在下降,但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仍适宜嗜人按蚊孳生,因此在疟疾发病率较高和局部出现暴发点的地区,甩必须加强嗜人按蚊监测。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福建省疫情报告疟疾发病数为1552例,以发病地点统计,闽西北10个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混合分布县(下称嗜人按蚊区)、闽南9个微小按蚊与中华按蚊混合分布县(下称微小按蚊区)以及59个纯中华按蚊为媒介县,疟疾发病数占全省总发病数分别为57%(885/1552)、2.8%(43/1552)、40.2%(624/1552);而按感染地点统计,则嗜人按蚊区占80.1%(1243/1552)、微小按蚊区占5.8%(91/1552)、纯中华按蚊为媒介区仅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的环境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方法 在嗜人按蚊分布区按不同地形随机抽查 5 %的村组进行调查。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植被为树林、灌木、草皮、农作物等 ,河流、沟渠、池塘密布 ,水 pH为 6 .1~ 7.7。土质为黄、黄棕、灰、黑土 4种 ,土壤有机物 2 .72 %。农业种植单、双季稻。 5种杀虫剂用量0 .82 8kg/亩。年均气温 16 .9℃、年均湿度 76 .9%。嗜人按蚊繁殖期为 6~ 9月份 ,其高峰在单季稻区 1个 ,双季稻区 2个。它栖息人房、牛栏、猪栏内各占场所构成比依次为 80 .9%、12 .2 %和 6 .0 %。结论 嗜人按蚊在低山、丘陵岗地、浅丘平畈区呈点、片、带状分布 ,分布区植被及水源丰富 ,农作水稻以单季稻为主 ,土质为黄土和黄棕壤土。该蚊主要栖息在人房  相似文献   

16.
腾冲县昆明按蚊的分布及传疟作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腾冲县中缅边境的古永、固东等地区疟疾流行,当时因传疟媒介不明,致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1986年该县疟疾流行范围扩大。因此,我们于1986~1987年在疟疾流行高峰期的6~8月进行了调查。一、调查方法 (一)按蚊分布:共调查7个区30个自然村,采用上午和夜间人、牛房捕蚊。 (二)人血指数和腺自然感染率:选择固东区的三个自然村,每村人、牛房各两间,每旬一次,捕捉人、牛房按蚊收集胃血标本,用对流免疫电泳法鉴定血源,计算人血指数。早晨捕自人房按蚊解剖唾腺,计算子孢子率。 (三)传播能量:在观察点内收集有关传播能量的各项参数:人饵室内诱捕调查叮人率;捕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论证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的分类地位。 [方法 ]采用分子鉴别法 (鉴别PCR和rDNA ITS2序列 )检测辽宁及山东两省现场按蚊标本 ,并依据ITS2区序列建立分子系统树。 [结果 ]分子鉴别显示 ,辽宁和山东两省均存在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我国雷氏按蚊 (辽宁和山东省 ,n =6 )和嗜人按蚊 (辽宁、云南、河南和四川省 ,n =10 )ITS2序列长度和GC含量分别为 45 1bp、 46 2 % ,44 8bp、 46 0 % ;各地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序列均无差异 ,但各地嗜人按蚊与对照组江苏的嗜人按蚊相比 ,种内序列差异为 0 88% ;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种间序列差异为 2 5 7%。分子系统树显示雷氏按蚊与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与凉山按蚊亲缘关系较近。 [结论 ]根据分子鉴别 ,确认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为同域分布的 2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8.
疟疾发病率的上升和下降呈曲线关系 ,笔者试用指数曲线分析邛崃、蒲江、大邑 3县 (市 )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形式。1 基本情况邛崃、蒲江、大邑 3县 (市 )有嗜人按蚊分布的 3 2个乡镇 ,均为水稻种植区 ,以马尾松林覆盖为主 ,覆盖面 3 0 %~5 0 % ,山间小沟纵横 ,堰塘面积占稻田面积的 2 0 %~3 0 %。常年雨量充沛 ,5~ 1 0月平均气温在 2 4℃左右 ,这些自然条件适合嗜人按蚊的孳生和繁殖。3县 (市 )嗜人按蚊分布区是历年疟疾高发区 ,90 %以上的疟疾病人分布在这 3 2个乡镇。1 986年发病 5 2 1 0人 ,发病率为 1 2 2 .78/万 ,1 987年开展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持续使用DDT滞留喷洒3年后媒介按蚊的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山县位于大洪山南麓,1987年在疟疾发病较高的中华按蚊疟区,发现有嗜人按蚊分布,1989~1991年采取了DDT滞留喷洒灭蚊的抗疟措施。为了解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在持续的DDT选择压力下的敏感性状况,于1998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1.1 杀虫剂来源和药膜滤纸制备 PP′DDT标准品由成都化学试剂厂提供,按WHO标准[1]制作药膜滤纸,分别含PP′DDT0.089g/m2、0.178g/m2、0.357g/m2、0.714g/m2和1.428g/m2(浓度0.25%、0.5%、1%、2%和4%)。1.2 蚊虫来源 现场采集吸血按蚊,根据成蚊中足基节淡色鳞簇和腹侧膜“T”形斑的有无,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