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心源性猝死(SCD)是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抢救复苏至关重要.现总结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诊抢救68例老年SCD患者的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8例老年SCD患者的诊断符合文献[1-2]标准.其中男58例,女10例;年龄61~89岁,平均(71.6±1.5)岁.21例在夜间睡眠中发生猝死;47例在白天发生猝死,其中19例在休息状态下猝死,28例在日常生活时猝死.  相似文献   

2.
猝死院外急救现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猝死指外表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 ,病人发生意料不到的 ,非暴力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 ,5 0 %以上者发生在院外 ,且多在症状发生后 2h内死亡[1] 。因此 ,重视猝死的院外急救 ,提高院外急救水平 ,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也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笔者查阅了 1981~ 2 0 0 0年在我国各种医学刊物上发表的关于猝死院外急救的文章 (共 34篇 ) ,发现仅有 7篇文章有较详细的院外急救记录(包括与急救相关的时间、现场急救措施、复苏有效率等 ) [2~ 7] ,现收集整理如下。一、资料院外急救情况见表 1。二、讨论1.从表中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规范心肺复苏术在猝死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5月进行院前抢救的猝死患者100例,按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14年4月~2015年4月)50例进行常规急诊护理管理,观察组(2015年5月~2016年5月)50例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猝死患者的发病至救治时间、复苏后不同时间内的SBP和SpO_2、存活率、死亡率以及整体抢救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复苏前的SBP和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猝死患者的发病至救治时间、复苏后5,10,15 min内的SBP和SpO_2,存活率、死亡率以及整体抢救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应用在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好,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张蕻  邵芳  王仲衡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346-2347
目的 探讨院内外患者猝死的早期心肺复苏效果和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10-2011-10在院内外发生的猝死病例48例,分析院内外患者猝死早期复苏的不同成功率及护理特点.结果 在48例猝死患者中,院外为32例,初步复苏成功6例,最终复苏成功者1例.院内猝死为16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8例,最终复苏成功5例.结论 猝死患者早期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郭玉洁  李育荣 《家庭护士》2009,7(15):1407-1408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猝死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并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大学校园内也时有猝死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院前救护培训非常重要.猝死是指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已稳定的病人,发生急性症状后6 h内的非暴力性死亡.猝死大多是因心脏病所致,又称心源性猝死.院前救护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急诊医疗服务向社会大众的延伸.广义上讲院前救护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救治.  相似文献   

6.
特殊人群心肺复苏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功能的急救措施[1].以往研究表明,猝死患者一般以心源性居多[2],并且70%~80%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中[3].另有研究表明4 min内进行复苏者,有1/2可能被救活,超过6 min者存活率仅4%[4].  相似文献   

7.
186例院外猝死分析及急救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猝死是指一个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平稳的人或病情正在好转的人,在症状起始后1 h内的死亡[1].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2].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间的186例院外猝死者的特点及初步复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猝死是指一个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平稳的人或病情正在好转的人,在症状起始后1 h内的死亡[1].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2].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间的186例院外猝死者的特点及初步复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猝死是指一个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平稳的人或病情正在好转的人,在症状起始后1 h内的死亡[1].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2].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间的186例院外猝死者的特点及初步复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猝死绝大多数发生于院外,患者通常在症状发生后1 h内无明显征兆突然发生心脏停搏[1],因此,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急诊室收治的236例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现场干预措施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旨在改善现场急救成功率,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有效措施,提高CPR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院前急诊救治的2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猝死病例247例,约72%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显心血管病史者177例(71.66%),不明原因者20例(8.10%),其它原因者50例(20.24%).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77.0%).结论 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及时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世界猝死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死亡率极高,5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外,且大多在症状发生的2h内死亡,猝死的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我中心特邀香港院前急救培训专家对全体医护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术、早期除颤等抢救技术培训的同时,按照国际急救标准对院前急救护士进行气管内插管的技能培训,经过临床实践,已取得初步经验,现将我们近年来随车在院外心肺复苏中应用气管插管术抢救26例病人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即刻建立人工循环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54.4万人[1]。分析表明,院外和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4%和17.6%[2]。提高CPR的成功率,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进而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急症医学和危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10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美国心脏病  相似文献   

14.
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是急诊工作最常见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如何努力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仍是急诊急救工作重要课题[1-2].回顾总结近二年来救治的该类患者,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将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探讨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猝死(SD)是指猝不及防,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发生、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1],包括心脏性猝死(SCD)( 60% ~70%)和非心脏性猝死(30% ~40%).SCD是指由心源性因素,如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引起的猝死,患者既往可有或无心脏病史.美国Knller等报道,在城市死亡调查中约12%的死亡是突然发生的,88%突然自然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由于猝死病因的复杂性,发病突然性、意外性,进展快及有效治疗易延等多方面因素,死亡率极高.Buist等报道了院内SCD患者仅有20%~50%能成功复苏及出院[2].  相似文献   

16.
随着急诊医务人员心肺复苏(CPR)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ROSC)恢复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1].但是,心跳骤停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有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出现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i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CPR患者发生PR.MODS,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出院率只维持在2%~22%的水平[2-5].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心肺复苏患者在心脏骤停时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进一步测定淋巴细胞亚群也有明显变化,即随着复苏成功有一从抑制到上调的动态演变的过程.对该现象深入研究或许对预测ROSC,MODS的发生,探讨PR·MODS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治疗,对提高复苏的最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一定的意义[6].  相似文献   

17.
崔文仁  谭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1-6711
猝死是未能预期的、非创伤性的、非自杀性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h内死亡者为猝死。回顾我科2005-06—2009-08 403例院前现场抢救转到院内急诊抢救临床资料,其中,院前猝死转至院内390例;院内急救过程中猝死13例。旨在分析总结现场复苏抢救措施,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成功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技术的发展,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然而复苏患者的最终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机体酸碱平衡调整密切有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与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救治直接相关[2]。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科1998年5月~2005年5月35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因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1998年5月~2005年5月共行CPR成功35例,均为猝死病人,不含慢性疾病临终者。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宁波市猝死院前急救现况。[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122例猝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猝死病人男女之比为2.3∶1,平均年龄61.97岁;冬春季节和每日08:00~12:00是猝死发生的高峰期;94.26%的猝死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病人发病到呼叫"120"的时间)和救护车到达时间分别为12.87min和8.12min;57.38%的猝死病人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其中心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结论]猝死的预防和急救工作应该立足于社区,将早期预防、早期监测和早期心肺复苏与社区护理工作密切结合,进一步完善社区预防和急救网络,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规律和特点,以提高院前及医院急诊抢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261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诊死亡病例涵盖各年龄层,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死亡原因中疾病涵盖各专科,前三位死亡原因为猝死、心血管病和各种创伤;死亡病例最多的月份是12月和1月。结论:应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教育和培训;简化急诊检查程序,重视院内猝死的发生;重视院前急救,强调急诊创伤联合中心抢救制度;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