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上腔静脉综合征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是上腔静脉或两侧无名静脉显著狭窄,导致血液回心脏受阻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患者以面颈部及双上肢肿胀,胸壁静脉曲张或头疼头晕等为临床特征,是恶性肿瘤较常见的急性合并症,故临床必须紧急处理。自1984年Chamsangavej首先报道使用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VCS以来,众多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安全有效。作者自1998年5月以来,使用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VCS患者67例,其中7例手术失败,其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之一[1].据统计,10%~3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其病程中可并发血栓形成,高出普通人群中非恶性肿瘤患者的5~6倍,尸检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可发现静脉血栓栓塞(VTE).VTE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2].VTE发生率虽然高,但发生于颈内静脉血栓报告较少.本文回顾分析了16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颈内静脉血栓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超声诊断及与其它影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几种影像学方法对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SVCS患者的超声检查、CT增强扫描、MRI和血管造影四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2例SVCS患者超声检出外压型16例,腔内型5例,瘢痕挛缩性狭窄1例,所有患者均见局部异常彩色血液束和多普勒血流频谱。22例CT增强扫描见16例上腔静脉腔受压,变扁,5例见上腔静脉内低密度影,并形成充盈缺损,1例上腔静脉变细。10例行MRI者8例见纵隔内等短T1、稍长T2信号灶压迫上腔静脉壁致狭窄,2例罕见上腔静脉腔内稍短T1、长T2血流瘀滞高信号。3例行血管造影者见2例上腔静脉壁内陷、变形,局部狭窄,1例上腔静脉壁极不光滑,呈不规则毛刺样改变。结论:虽然多种影像学技术均可对SVCS进行检测,但超声不仅能实时显示SVCS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且还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应作为SVCS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辛  王淑清 《全科护理》2011,(11):1031-1032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是由于上腔静脉或周围的病变引起静脉阻塞,致使上腔静脉血流受阻,导致上肢及面部静脉曲张、水肿及青紫的一种综合征。上腔静脉位于狭窄的右前上纵隔,在胸骨的后方,紧邻右主支气管和升主动脉,四周为淋巴结所包绕。胸腔手术后纵隔局部血肿压迫上腔静脉或肿瘤直接浸润,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因素均可产生SVC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上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7例PICC患者,超声观察导管在血管内位置及走行、所在静脉管腔情况及血流状态。结果 67例患者超声检查均可显示导管。54例PICC导管及其所在静脉未见异常,表现为光滑平行管状高回声,所在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10例导管所在静脉有血栓形成,表现为静脉增宽,内可见低回声物,血流信号变窄或完全无血流信号;2例导管壁周缘有附着物形成,表现为附壁较小低回声物;1例导管腔内可见堵塞物,表现为导管内较小低回声。结论超声检查可对经上肢静脉PICC术后患者随访观察。术后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行颈内静脉置管术的306例患者的置管静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总结其形成特点。结果306例患者中,共检出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199例,阳性率65.03%。颈内静脉置管后1d内即可形成血栓,10d内是血栓易发生期。颈内静脉置管后置管静脉血栓特点是血栓沿置入管生长。结论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高,隐蔽性强,临床使用应常规行置管颈内静脉超声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对10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2例,血栓形成1例,穿刺点感染3例,导管置入困难1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堵塞1例.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一种安全有效输液途径,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性,要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以下简称SVCS)是由于静脉回流至上腔静脉水平受阻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757年Willam Hunter首次报导了由梅毒性主动脉瘤所引起的SVCS,此后陆续有不少报道,且随着时代的不同SVCS的病因也有所改变。本世纪初,常见的病因为梅毒性主动脉瘤、结核及慢性纵隔炎等,现在成人中约2/3的SVCS是恶性肿瘤所引起。 解剖及病因 上腔静脉的管壁薄、其内静动脉压力低,且位于胸骨与脊柱之间,周围与胸主动脉,右主支气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在对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使用超声检测,出现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2018年8月-2019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7例宫颈癌术后放疗并伴有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并将同时期进行宫颈癌术后放疗没有下肢血栓形成的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下肢静脉进行超声检查和血凝功能检测,比较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的发生率,血凝功能水平。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比对照组多(P<0.05),血凝功能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使用超声检测,出现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说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通过血液检测也证明存在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一般血凝功能较高。因此可通过超声中是否有下肢静脉烟雾样超声显像来对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进行判断,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入路植入输液港在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择确诊为SVCS的患者30例,经股静脉入路,植入输液港。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输液港,无1例发生动脉损伤、空气栓塞、导管异常等并发症。输液港置管后发生皮下血肿3例(10.00%),使用过程中发生非堵塞性回抽血困难4例(13.33%)、导管堵塞2例(6.67%),上述患者经处理后均不影响导管的继续使用,无1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渗漏、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亦无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结论:经股静脉入路植入输液港,能为SVCS患者提供一条安全、长效、方便的静脉通路,解决患者静脉输液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及临床疗效。方法 43例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原发肿瘤性质的不同,急诊放疗或化疗,同时辅以脱水、大剂量激素等,迅速缓解上腔静脉压迫症状,然后进行原发病治疗。结果 24小时内症状缓解率为32.6%,72小时总有效率为93.0%。2周内完全缓解率为23.3%,4周内完全缓解率为87.5%。1例患者无缓解,全组无死亡。 结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SVCS的主要方法,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敏感的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应首选对原发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能使肿瘤短时间内发生退缩,快速缓解症状和体征;病理诊断不明的恶性肿瘤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征,病情危急时放疗可首选,以免延误诊治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区域血流追踪法在超声诊断胎儿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生殖妇产医院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胎儿41例。超声检查胎儿肺静脉时,应用区域血流追踪法,即将肺组织大致分为4个区域,左侧前上部1/2肺野、左侧后下部1/2肺野、右侧前上部1/2肺野、右侧后下部1/2肺野,应用彩色血流技术对4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胎儿4个区域内肺静脉分支进行追踪并定位,观察其近心端与左心房的关系及最终回流部位。 结果4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胎儿,4个区域内肺静脉远端分支分别引流入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36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胎儿4条肺静脉近心端均未汇入左心房,其中34例呈现左心房后方汇聚征。心上型25例肺静脉最终回流入上腔静脉;心内型7例中6例通过冠状静脉窦回流入右心房,1例直接回流入右心房;心下型2例肺静脉回流入门静脉窦;混合型2例,1例左侧肺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右侧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1例左侧肺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右侧肺静脉回流入右心房。5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胎儿,1例右上肺静脉直接回流入右心房,2例右上肺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1例右上、右下肺静脉直接回流入右心房,1例左肺静脉变异为3支,最上支经无名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 结论应用区域血流追踪法可使肺静脉分支检查更全面,定位更加精确,有助于提高胎儿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无脾综合征腔静脉回流的诊断价值,分析其漏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77例无脾综合征患儿腔静脉回流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其心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77例无脾综合征患儿中,双侧上腔静脉151例(54.5%),右侧上腔静脉79例(28.5%),左侧上腔静脉47例(17.0%)。上腔静脉回流超声诊断符合者268例(96.8%),下腔静脉回流超声诊断符合者243例(87.7%)。277例患儿中,34例肝静脉直接回流至心房(12.3%),超声心动图均未予诊断。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无脾综合征腔静脉的回流,但对于肝静脉回流的诊断尚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Anomalies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theoretically favor venous stasis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e report two cases of repeate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embryologic and acquired anomalies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n which hypercoagulability syndrome was ruled ou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不同部位CT静脉血管造影21例,颈静脉及门静脉系统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下腔静脉及下肢造影由小隐静脉注入对比剂,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血管成像技术及诊断价值.结果静脉血管CT造影表现不同于动脉CT造影,不同部位的静脉血管表现不同.21例中发现颈鼻咽癌侵犯血管1例,血管走行纡曲1例;下腔静脉瘤1例,肿瘤压迫下腔静脉1例;门静脉高压1例,疑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1例;11例下肢静脉血栓.结论不同部位的静脉影像表现存在差异,不同的重建技术对血管的显示有影响.下腔静脉造影应注意假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意义。方法: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3例。均为从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导管,造影显示阻塞特点。从右股静脉入路送入球囊预扩张并置放支架。结果:2例患者成功进行了上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血管开通良好,管径恢复正常。无残留狭窄,血流通畅,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无阻塞症状复发。1例患者由于上腔静脉近心端巨大游离血栓,极易造成肺栓塞,故未行球囊及支架治疗。结论: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小,恢复快,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高压氧提高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症治疗疗效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症的患者分为单纯放疗组(单放组)与放疗加高压氧组(联合组),其中联合组和单放组各23例。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82.6%,单放组有效率65.21%,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优于单放组。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高压氧治疗可提高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8.
Venous thrombosis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lications of nephrotic syndrome (NS). In patients with NS, venous thrombosis may develop in the renal veins, the deep veins of the lower limb, a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Here, we describe a case report of an NS patient with multiple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right renal vein, the left iliac vein, the vena cava inferior, the right atrium, and the pulmonary arteries. Moreover, we describe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multiple venous thrombosis with prolonged thrombolytic treatment in spite of an increased risk of bleeding due to renal biopsy.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静脉血栓的解剖分布及其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狭窄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有右颈内静脉置管史的127患者的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血管成像、置管时间、置管次数、血脂、血红蛋白、血白蛋白等相关影像学资料、置管相关数据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影像学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统计血栓组患者血栓的解剖位置分布并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CTA结果分为血栓组66例,非血栓组61例。血栓组中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者43例,右无名静脉狭窄者15例,锁骨下静脉狭窄者4例,上腔静脉狭窄者4例;血栓组的导管留置时间、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胆固醇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5±290d比131.6±83.7d,t=5.489,P=0.01;2.49±0.81mmol/L比2.11±1.03mmol/L,t=2.210,P=0.040;4.05±1.26mmol/L比3.89±0.69mmol/L,t=2.350,P=0.040);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性别、年龄、血白蛋白、血红蛋白、置管次数及高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相关血栓依次最常见于颈内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对于无内瘘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右颈内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降低导管留置时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胆固醇水平可能有助于减少或延缓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恶性肿瘤并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系统护理后,16例症状缓解,4例未见缓解。结论对易并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肿瘤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阻塞症状并积极处理,既可缓解症状,又可延长无复发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