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阴火”理论是李杲《脾胃论》的中心内容,也是他创“甘温除热”法的重要理论依据。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或肝,或心,或肺,或肾皆可涉及,故李氏《脾胃论》有肺之阴火,脾之阴火,肾之阴火,心之阴火,肝之阴火。  相似文献   

2.
试析东垣“阴火”论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李东垣但“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但对阴火的生成、产生机理有混淆不清之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1-9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胃癌具有低毒、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的优势,脾胃学派李东垣突破性创建阴火理论对中医诊疗脾胃疾病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就李东垣的阴火学说思想在胃癌治疗的应用进行总结,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出发,探讨了冠心病与阴火的关系,认为气虚贯穿于冠心病发展的始终,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在祛痰化瘀中配以甘温益气之药以补益中气、调节气机升降,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以气虚为基础,火热为重要致病因素,气虚之火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因此,本研究以慢性低度炎症为切入点,探讨阴火的基本证候要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关系,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度炎症发生的基础,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气虚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火热之邪形成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基础,甘温除热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并结合自噬相关研究,探讨了气虚之火与自噬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对甘温除热法的可能物质靶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钱丽  华海清 《吉林中医药》2013,33(3):306-307
癌性发热为肿瘤常见症状之一,西医一般认为与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释放抗原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1],临床主要运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和皮质激素退热,但多数只能起到暂时性的退热作用,对于长期发热的患者,往往效果较差,无法彻底缓解发热症状.本人跟师学习期间,遇到1例晚期肝癌患者长期发热达3个月的患者,应用多种方法效果不佳,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病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蒋先伟  张瓅方 《河南中医》2020,40(6):844-846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12.
“阴火论”是金元医家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即由于饮食劳倦,喜怒忧恐,内伤脾胃,中气不足所引起的内伤发热。本文作者通过对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潮热症状的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发现,这种化疗相关性潮热辨证以脾虚为基础,从病因病机上均符合李东垣“阴火”之说,治疗上以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为基础,后期兼顾肾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阴火"辨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李东垣《脾胃论》所提出的“阴火”之论,以及傅衍魁等主编《医方发挥》对“阴火”的解释,并结合明代诸多医家对“阴火”的理解,加以分析辨惑,强调元气盛衰与“阴火”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阴火"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火"一词屡见于李杲之前的文学作品,并与李杲的"阴火"概念密切相关,对此加以考释,对于进一步理清李杲的"阴火"概念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针灸临床实践中发现诸多疾病的治疗皆体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并对其有了独到的见解。现以中风为例,试从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方面,用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探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及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冯向荣  金钊  王倩  严然  祝捷 《河南中医》2020,40(3):348-350
虽然肿瘤最直观的异常是肿块的形成,但不是某一种病理产物的简单堆积,只有亢盛的火热邪气才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故肿瘤的病理本质属火,此火具有内伤性、郁滞性和虚损性,为阴火。阴火为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导致的内生火热邪气。若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脾胃系统为体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及通畅的排泄道路,则细胞生成有序,功能正常。若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则细胞内外废物堆积,增殖异常。阴火导致肿瘤发生,肿瘤的治疗亦应着眼于阴火。补中升阳散火法是李东垣针对阴火创立的治法,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可起到健运脾胃,升举阳气,使郁滞之火逐渐消散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5):381-38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提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衰,而阴火则是由于脾胃气衰而产生的一种虚热证候。老年人若饮食失节、劳倦过力、情志不节、寒热失调,或伤于脾,或害于胃,致脾胃虚弱;或其人禀赋不足,脾胃本弱,脾阳升发之力不足,无力助胆气正常运行,少阳初生之气滞于脑府,郁而化火(阴火),则出现眩晕等症。认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以从阴火论治,可根据阴火的成因和性质特点,效法李东垣清阴火之甘补法、辛散法、苦泄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