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僵硬膝关节(活动度小于50°)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僵硬膝关节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骨性关节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39.6°(10~50°),屈曲挛缩角度平均为32.3°(0~55°),膝关节HSS评分平均40.2分(15~71分)。结果 8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或深静脉血栓;术中髌腱撕脱2例,采用钢丝固定。27例获得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9°(50~120°),HSS评分平均为82分(70~95分)。结论术前活动度差的僵硬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需要在手术入路、截骨技术、软组织松解、术后康复等多个环节精确设计,综合考虑上述措施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疗效,探讨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患者23例34膝,男3例4膝,女20例30膝;年龄25~73岁,平均为56.9岁.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关节活动范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2.2个月(24~40个月),无失访病例.HSS评分术前平均(42.9±5.2)分(24~66分),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72.4±7.1)分(58~8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5.7±4.3)分(66~94分),较术前增加42.8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2.6°±5.7°(25°~50°),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80.2°±9.2°(60°~105°),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2°±40.5°(60°~110°),较术前增加46.6°.12例16膝因术后活动范围不足90°,在术后3~8周进行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松解.末次随访时仍有6例8膝活动范围不足90°.结论 术中大范围的软组织松解、术后充分的肌力和活动范围训练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于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病例应及时采取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按摩松解.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in treatment of stiff knee, and discuss the key points of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rehabilitation.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05 to April 2009, 23 patients with 34 stiff knees were treated with primary TKA. The study included 3 males (4 knees) and 20 females (30 knees), with the mean age of 56.9 years. Primary disease of the patients included rheumatoid arthritis (26 knees in 15 cases) and osteoarthritis (8 knees in 8 cases). Varus deformity was found in 10 knees (5°-15°), and valgus was found in 5 knees (5°-10°). Evaluations include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 blood loss, operative time and assess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32.2 (range, 24 to 40) months. At the final follow-up visit, the HSS score increased from 42.9±5.2 preoperatively to 85.7±4.3, the range of motion increased from 42.6°±5.7° preoperatively to 89.2°±10.5°. Sixteen knees in 12 cases underwent manipulation at 3 to 8 weeks postoperatively for unsatisfied ROM, but ROM was still less than 90° in 8 knees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average blood loss were (632.4±180.2) ml in first 24 hours (450-850 ml) and the operative time were (98.1±18.6) min (80-150 m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found in 3 patients. All the symptoms relieved after anticoagulant therapy. Postoperative varus deformity was seen in one patient, but the function of knee was good. No revision was needed. Conclusion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s reliable method in treatment of stiff knees. Sufficient soft tissue release during the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muscle strength exercise and essential manipulation are key points for satisfactory outcomes.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膝关节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自1997年1月2002年10月,采用人工膝关节对36例48膝关节畸形进行了置换,32例42膝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时间2.6年。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总优良率95.23%。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疗效肯定,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总结在静脉麻醉下被动手法锻炼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僵硬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1年2月至2011年10月,对于术后活动范围小于70°,行膝关节初次置换和翻修的患者19例,于静脉麻醉下行手法被动整复,分别于术后1周,3周,6周门诊随访。结果 19患者中18例获得整复后第6周门诊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为-2°(伸)~93°(屈),平均87°,合并膝关节血肿3例,无骨折、韧带断裂病例。结论静脉麻醉下被动运动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后因功能康复不足导致的关节僵硬有效措施;静脉麻醉具有快捷、毋须椎管穿刺特点;注意操作过程的手法力度和循序渐进,防止骨折、韧带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自1997年1月~2002年10月,采用人工膝关节对36例48膝关节畸形进行了置换,32例42膝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时间2.6年。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总优良率95.23%。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疗效肯定,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自1997年1月~2002年10月,采用人工膝关节对36例48膝关节畸形进行了置换,32例42膝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时间2.6年.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总优良率95.23%.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疗效肯定,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患者行关节镜松解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71岁(56—83岁)。排除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等其他明显原因导致膝关节僵硬的患者。手术包括重建髌上囊和内外侧沟、松解髌骨周围挛缩、切除残留的半月板或膝前结节等。采用KSS评分对膝关节术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3年(1~6年)。术中均可见到关节内纤维束带形成、滑膜肥厚增生和髌骨周围粘连。2例患者术中见膝前结节纤维,1例术中见假性半月板形成。3例患者行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松解术,5例行单纯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中平均屈曲度为119°(100°~130°),末次随访时为100°(95°~115°)。KSS评分从术前平均为7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分。术前术后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1)。结论关节镜是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安全、有效方法,达到明显改善功能和加快术后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膝关节伸直位僵硬患者(12膝)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二次截骨加软组织松解的方法,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 12~56(36.2±9.61)个月的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13~45(28.6±7.12)分提高到术后56~89(65.45±6.25)分(P<0.01).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提高到术后70°~110°(85.5°±10.18°)(P<0.01).结论 膝关节伸直位僵硬可以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满意.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及正确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经验。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57~75岁,平均67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置入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物。术后患者早期部分负重,关节屈曲活动。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控制后再植入高限制性假体。结果患者中3例基础病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其中2例长期服用激素;余2例基础病因为骨关节炎,都有糖尿病。所有患者术前都曾出现过窦道,其中2例有窦道封闭现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两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在间隔期,5例患者都能扶拐行走和屈曲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5°,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s,KSS)81分。再植入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目前尚未发现复发和新的感染。结论采用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可以成功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间歇期能保留关节活动度,最终可有效处理感染并使再植入手术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早中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接受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40例176膝,获得随访的患者129例160膝,平均随访时间为(35±8)个月(16~98个月)。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膝进行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感染4例(2.5%),其中2例为术后5~6年出现感染,与患者不恰当的局部注射治疗有关。膝关节关节僵硬(活动度小于75°)11例((6.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8%),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0.6%)。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多达90%以上。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87.7±27.7)°提高至术后的(108.8±21.9)°(t=2.272,P0.01)。结论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早中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位强直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正确截骨及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7个屈膝位强直的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男7例,女8例;年龄22~75岁,平均58.7岁;单膝13例,双膝2例。15例17膝均表现为屈膝位纤维性强直或僵直畸形,膝关节屈伸活动度(3.2±1.7)°。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23.3±12.5,功能评分35.2±9.8。术中在准确截骨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曲强直畸形采取不同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81.7±6.5,较术前提高;功能评分82.8±9.3,较术前提高。2例3膝遗留5°~7°屈膝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正确的截骨及有效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是矫正屈膝位强直畸形和假体置换的关键,其中有针对性的膝关节后房室结构松解的方法和步骤可避免过量截骨并获得满意的换膝间隙。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目前已成为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终临床治疗方式,术后的肢体及假体力线直接关系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computer-assisted surgery,CAS)被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已有研究报道,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能够改善膝关节置换术后软组织平衡,提高假体组建安装的精确度,恢复术后正常下肢力线,并且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脂肪栓塞。虽然目前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还不是主流手术技术,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未来计算机辅助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eng X  Li L  Qiu G  Li J  Tian Y  Hen J  Wang Y  Jin J  Ye Q  Zhao H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69-672,T00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例TKA术后感染患者。感染发生时间为TKA术后1个月-11年,2例为早期感染,4例迟发性感染,平均4年2月。其中骨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单纯清创、抗感染治疗3例;清创、一期假体再置术1例;清创、二期假体再置换术1例;关节融合术1例。结果:在3例单纯清创、抗感染治疗中,1例经5次清创后痊愈,1例2次清创后感染未控制,改行关节融合术,1例3次清创,感染未愈;2例关节再置换术病例痊愈,功能恢复满意;2例关节融合术后痊愈。所有病例平均随访4年,除1例失去随访外,其余感染均未复发。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可行的治疗包括:单纯清创、抗感染治疗;清创、一期或二期假体再置换术;关节融合术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感染后关节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研究既往有关节感染史的8例初次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化脓性感染6例,结核性感染2例。全髋关节置换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8.1岁(24—51岁),感染平均静止22.0年(6—30年)。全膝关节置换2例。行关节置换术前,常规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除外活动性感染。术后随访2-11年。结果:既往有髋关节感染者患肢均有明显短缩畸形.股骨上段发育异常,并伴有屈曲挛缩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活动性感染。化脓性感染的6例,5例感染静止20年以上者均无感染复发:1例感染静止6个月后行全膝关节置换者,术后9个月感染复发,结核感染的2例术后均无感染复发。1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假体柄无菌性松动,其余患者功能良好,结论: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关节置换手术难度较大,易出现并发症,术前应先排除活动性感染.在感染静止相当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期置换.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矢状位位置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鹏  陈雷  郎俊哲 《中国骨伤》2016,29(4):340-344
目的 :探讨造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矢状面上股骨假体不同位置放置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的收集2012年2月1日至2014年2月1日之间,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入院,且由同一主刀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25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全长片矢状面股骨假体屈曲角(femoral prosthesis flexion angle,FPFA)分为3组:FPFA3°为屈曲组共68例,其中男18例,女50例,平均年龄(68.59±6.16)岁;0°~3°为中立组共143例,其中男33例,女110例,平均年龄(69.26±6.74)岁;0°为过伸组共40例,其中男8例,女32例,平均年龄(70.31±6.70)岁。观察并记录各组研究对象的身高、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股骨长度、股骨前弓角度及术中股骨远端切除厚度等资料,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屈曲组、中立组及过伸组的FPFA分别为(4.48±1.52)°、(1.93±0.57)°、(-1.52±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指标中股骨前弓角、身高、股骨长度各自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PFA与股骨前弓角、身高、股骨长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05、0.164、0.390。结论:股骨前弓角度大、股骨长度短、身高矮均会造成术后股骨假体的过伸位放置,其中股骨前弓角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1例(32髋)髋关节疾患,男18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按照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 标准)、术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情况(Engh标准)、术后股骨侧的骨长入情况(按Gruen分区描述)等,对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1例(32髋)均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38.3±4.9提高到最后随访的92.5±11.2(t=27.53,P〈0.01).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置换后随访3个月的X线片示Gruen Ⅱ区和Ⅵ区的近段Gription微孔涂层区均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结论:Tri-lock骨保留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为治疗髋部疾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昆鹏  张雪冰  张国栋  杨光  齐欣 《中国骨伤》2015,28(10):897-902
目的: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