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回顾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的临床疗效,探讨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置换术相比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僵硬膝组11例16膝,非僵硬组11例16膝.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H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术前HSS评分、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6±5)°、术后活动度(78±16)°及HSS评分(66±18)分、平均手术时间(143±21) min、总失血量(740±130) ml,非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72±18)°、术后活动度(109±16)°及HSS评分(84±19)分、平均手术时间(88±15) min、总失血量(576±107) 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相比存在显著差异(73±19)°vs (36 ±22)°(P<0.05).[结论]术中注意关节暴露、软组织松解、术后积极康复锻炼,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硬膝的患者虽然不能达到正常膝关节置换的评分和活动度,但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早中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接受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40例176膝,获得随访的患者129例160膝,平均随访时间为(35±8)个月(16~98个月)。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膝进行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感染4例(2.5%),其中2例为术后5~6年出现感染,与患者不恰当的局部注射治疗有关。膝关节关节僵硬(活动度小于75°)11例((6.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0.8%),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0.6%)。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多达90%以上。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87.7±27.7)°提高至术后的(108.8±21.9)°(t=2.272,P0.01)。结论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早中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僵硬膝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策略及疗效。方法:对16例因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僵硬膝并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13±4.49)个月。住院期间未出现感染、皮缘坏死、静脉血栓、肺脑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均可弃拐行走,生活自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31.67°±11.41°,HSS评分(20.73±7.10)分;术后随访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102.20°±5.92°,HSS评分(77.20±4.41)分;随访12个月,在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性僵硬膝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能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改善HSS评分,提高生活质量,近期随访效果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12例12膝外翻畸形患者,8例骨关节炎和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比较术前和术后膝外翻角度,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腓总神经麻痹发生;随访6~3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前膝外翻角度13°~35°,平均(19.8±3.3)°,术后膝外翻角度4.9°~9.5°,平均(6.4±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SS评分为31~63分,平均(38.0±2.7)分,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8~89分,平均(84.0±2.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2009年5月,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49例(57膝)施行TKA的资料.行单膝TKA术41例,行双膝TKA 8例.术前平均膝关节内翻角、屈曲挛缩度数、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13.1±1.5)°、(18.55±0.6)°、(37.9±3.4)分.结果 患者获随访5~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平均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数分别为(174.2±1.9)°、(0.3±0.15)°.膝关节HSS评分术后为(88.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切口、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临床疗效较好.术中准确切骨、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15-05—2017-05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对16例股胫角(FTA)(28.3±7.2)°的中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切口)、胫骨少量或等量截骨,外侧软组织、后外侧关节囊及副韧带松解,未置换髌骨。13例采用后稳定型假体,3例采用髁限制性假体。以膝关节活动度、双下肢全长片的FT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2~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基本矫正,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42.6±6.8)°改善为术后的(101.4±7.2)°,FTA由术前(28.3±7.2)°矫正为(6.2±2.9)°,HSS评分术后由术前(22.3±4.2)分改善为(90.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1例腓总神经麻痹,经相关处理后恢复。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唐晓波  董佩龙  王健 《中国骨伤》2014,27(4):274-27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截骨和髌骨置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52例(54膝),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截骨组.髌骨置换组24例24膝,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3~78岁;髌骨截骨组28例30膝,男16例,女12例,年龄55~79岁.术后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标准),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髌骨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0~80个月,平均56个月.髌骨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38.4±8.2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2±8.6,Feller评分由13.6±6.2提高为25.2±4.2,膝前痛分数由3.9±3.2提高为11.2±3.7,ROM由(78±26)°提高为(108±18)°.髌骨截骨组HSS评分由术前39.5±8.4提高为末次随访时的91.0±8.5,Feller评分由13.4±6.5提高为25.6±4.0,膝前痛分数由3.7±3.1提高为11.3±3.6,ROM由(76±27)°提高为(110±19)°.术后满意度髌骨置换组91%,髌骨截骨组89%;髌骨相关并发症髌骨置换组16.7%,髌骨截骨组10.0%.两组术后HS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分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髌骨截骨组低于髌骨置换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髌骨截骨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髌骨相关并发症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有关,但术后膝前痛及患者满意度与髌骨的处理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0.
江敞  张维康  蒋垚  陈黎虬 《中国骨伤》2012,25(5):377-379
目的:探讨多个变量因素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的相关性,实现对患者进行综合有效的预后判断。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应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0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71.9±6.2)岁。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2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0.5±5.9)岁。观测术前及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分析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主要采用HSS评分方法。结果:研究组HSS评分、ROM均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HSS评分、术前膝关节疼痛、术后早期CPM应用呈正相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结论: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术前疼痛、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CPM应用初始角度均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昆鹏  张雪冰  张国栋  杨光  齐欣 《中国骨伤》2015,28(10):897-902
目的: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膝关节伸直位僵硬患者(12膝)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二次截骨加软组织松解的方法,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 12~56(36.2±9.61)个月的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13~45(28.6±7.12)分提高到术后56~89(65.45±6.25)分(P<0.01).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提高到术后70°~110°(85.5°±10.18°)(P<0.01).结论 膝关节伸直位僵硬可以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满意.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及正确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使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15年5月,34例(40膝)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其中男8例(8膝),女26例(32膝);年龄55~82岁,平均(65.00±7.25)岁。每例膝关节使用的螺丝钉数为1~6枚,其中2例结合使用了延长杆(分别使用4、5枚螺丝钉)。分别测量计算每例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面积百分比、骨缺损的深度并记录使用螺丝钉数量,经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胫骨平台不同缺损百分比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关系,同时分析骨缺损深度对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72个月,平均24个月。HSS评分术前(43.33±6.11)分(32~51分),术后改善为(92.15±4.64)分(83~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提高。所有患者获得稳定且力线正常的膝关节,胫股角由术前(167.00±6.39)°改善为术后(175.00±2.69)°;胫骨角由术前(78.09±4.51)°改善为术后(88.75±1.24)°。螺钉骨水泥技术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的面积和深度存在相关性,可据此构建相关性直角坐标图。结论:螺钉加强骨水泥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处理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方法,中短期效果可靠。临床实践中可利用缺损严重程度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相关性直角坐标图,根据术中的缺损面积百分比和深度,得到推荐使用的螺丝钉数。  相似文献   

14.
余华晨  张宇  Paul Wong 《中国骨伤》2016,29(6):513-516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将4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接受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组),其中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3±6.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另一组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8±7.3)岁;左侧9例,右侧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S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个性化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3±4.7)min和(83.5±3.2)min;出血量分别为(287.1±24.9)ml和(363.4±47.2)ml。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84.8±3.2和84.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下肢力线分别为(2.8±0.6)°和(2.8±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的TKA较传统TKA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但是术后膝关节功能、下肢力线改善与传统TKA手术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固定平台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节骨病专科门诊就诊并收治住院手术的86例(92膝)膝关节单间室(内侧)骨性关节炎病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固定平台(Link)组,共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选用固定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另一组为活动平台(Oxford)组,共44例,其中男20例,女24例,选用活动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并完成临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8~26(18.20±4.23)个月。临床随访过程发现在固定平台组术后1年出现1例假体周围骨折,活动平台组发现1例垫片脱位。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固定平台组手术耗时(90.05±6.59) min,失血量(53.76±6.04) ml;活动平台组手术耗时(90.73±6.74) min,失血量(54.34±6.27) ml。固定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4.52±4.54)°提高至术后(104.64±4.42)°,活动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5.05±4.87)°提高至术后(105.07±4.33)°。固定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8.69±5.68)分提高至术后(83.55±5.37)分,活动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9.39±5.68)分提高至术后(84.11±6.14)分;固定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45±3.62)分提高至术后(84.55±6.08)分,活动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93±4.01)分提高至术后(85.16±6.30)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单髁假体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的中远期并发症和翻修率还有待进一步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的疗效,探讨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关节患者23例34膝,男3例4膝,女20例30膝;年龄25~73岁,平均为56.9岁.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关节活动范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2.2个月(24~40个月),无失访病例.HSS评分术前平均(42.9±5.2)分(24~66分),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72.4±7.1)分(58~8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5.7±4.3)分(66~94分),较术前增加42.8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2.6°±5.7°(25°~50°),术后1个月时平均为80.2°±9.2°(60°~105°),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2°±40.5°(60°~110°),较术前增加46.6°.12例16膝因术后活动范围不足90°,在术后3~8周进行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松解.末次随访时仍有6例8膝活动范围不足90°.结论 术中大范围的软组织松解、术后充分的肌力和活动范围训练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对于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病例应及时采取静脉麻醉下的手法按摩松解.  相似文献   

17.
《The surgeon》2021,19(6):e394-e401
Introduction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should improve accuracy of both femoral and tibial components placemen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of computer naviga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hrough the Knee Society Score (KSS) and Tegner Lysholm Knee Scoring Scale (TLKSS).Materials and methodsBetween September 2007 and February 2013, 180 patients (200 knees; 109 females and 71 males; mean age: 64 years) undergoing computer-assisted TKA were recruited. Plain radiographs and CT scans were performed post-operatively to evaluate alignment. The clinical outcom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KSS and TLKSS pre-operatively and after 6, 12 and 36 months.ResultsThe me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2.5 years. The mean tourniquet time was 72 ± 13.4 min, and patients received an average of 0.6 ± 0.82 units of blood after surgery.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KSS functional score of 44.6 ± 13.7 improved to 80.4 ± 16.4 after 2 years.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TLKSS improved to 71.4 ± 13.5 after 2 years. The mechanical axis was within ±3° in all patients. No axial malalignments were observed on TC Scan. Three patients (1.6% of cases) required revision.ConclusionComputer assisted TKA allows reproducible alignment and kinematics, reducing outliers, provides ligament balancing and ensures good short term outcomes in terms of KSS functional score and TLKS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Oxford第3代混合型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56例患者,男44例,女112例,年龄50~75(58.76±4.97)岁。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单侧TKA组和单侧Oxford第3代混合型UKA组。单侧TKA 81例(81膝),男23例,女58例,年龄51~75(58.60±5.01)岁;单侧Oxford第3代混合型UKA 75例(75膝),男21例,女54例,年龄50~72(58.92±4.95)岁。比较两组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手术一般情况、相关并发症、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影像评估指标包括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emoral component valgus/varus angle,FCVA)、股骨假体后倾角(femoral component posterior slope angle,FCPSA)、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ibial component valgus/varus angle,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ibial component posterior slope angle,TCPSA),是否发生膝关节外侧间室进展、衬垫脱位、假体下沉、松动。结果:UK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TKA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54(38.01±8.90)个月。末次随访两组A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HKA均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UKA组A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优于TKA组(P<0.05),TKA组HKA优于UKA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TCVA、F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TCPSA、FCPSA大于TKA组(P<0.05),UKA组未出现外侧室进展。结论:Oxford第3代混合型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较TKA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快速康复、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患者19例(25膝);年龄18~54岁,平均33.4岁.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100%,术后3 d内80%以上,术后3 d至一周60%以上.术后进行以持续被动活动器(CPM)为主的功能锻炼,锻炼时机为Ⅷ因子输注后6 h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18例(24膝)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54月,平均31个月.术前患者HSS评分为平均(51±14)分(31~64),术后HSS评分为平均(86±9.5)分(62~110).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55°±26.3°(10°~100°),改善为术后平均82°±18.6°(60°~100°).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19°±13°(0°~45°),改善为术后平均2.7°±3.2°(0°~10°).所有患者术后1~5 d时间内检测的平均Ⅶ因子浓度为74.07%.术后1例发生关节出血,1例发生腓总神经麻痹,1例患者术后17个月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术.结论 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症状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