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短缩的危险因素,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疗效。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17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骨短缩分为短缩组和对照组,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发生短缩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4例发生桡骨短缩f31.03%)。短缩组年龄≥60岁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短缩组合并骨质疏松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短缩组骨折类型为C型骨折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短缩组术中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短缩组术中进行植骨患者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短缩组术后自主进行负荷锻炼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负荷锻炼指导和AO分型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对桡骨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有显著影响fP〈0.05)。结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时应对骨缩短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术后给予负荷锻炼指导,降低术后桡骨短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 ,以便有效的治疗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的问题 ,并期望降低后继性再发生骨折的危险。方法 将 112例桡骨远端骨折分为 4组 ,女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组 (简称女性疏松组n =74 ) ,男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组 (n =10 ) ,女性非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对照组 (n =16 )和男性非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对照组 (n =12 )。在对所有患者施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的同时 ,给前两组患者口服抗骨质疏松性中成药(GSHK)和钙剂以辅助治疗。分别于伤后 4周 ,6周 ,8周观察比较 4组骨折愈合的情况 ,功能情况。结果  4组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女性疏松组股骨颈部位的DEXA测定结果与男性疏松组的结果一致 (P >0 0 5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结果 (P <0 0 1)。腰椎正位的DEXA结果 4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伤后 4周 ,6周 ,8周 4组的平均功能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所有骨折的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时 ,口服使用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GSHK和钙剂 ,有助于加快愈合慢的疏松性骨折的愈合以及骨折后功能的恢复 ,预防骨折病的发生。是否有助于减少后继性再发生骨折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短缩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短缩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复位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获随访46例患者,男17例,女29例;年龄27~90岁,平均48岁。获得解剖复位或基本达解剖复位,对术后出现桡骨短缩的现象进行分析。结果:46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有12例发生桡骨短缩。总结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短缩的原因:①年龄大于60岁;②重度骨质疏松;③移位大、粉碎性骨折;④固定方式选择不恰当;⑤植骨不充分;⑥过早负荷。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及骨的质量、充分植骨、解剖复位后牢固固定及早期非负荷功能锻炼是减少桡骨骨折术后短缩、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关键。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及术后康复锻炼中,如能充分考虑上述6种造成桡骨短缩的原因并加以克服,将可能避免或延缓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桡骨短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06行手术治疗的252例绝经妇女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均达到解剖复位或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获得1年完整随访。将术后3个月桡骨短缩距离4 mm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的按年龄、骨折类型及绝经时间进行1∶1个体匹配,纳入与观察组同样数量的病例进入对照组(术后3个月桡骨短缩距离4 mm)。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健侧桡骨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观察组骨密度值:术前(0.69±0.14)g/cm2,术后3个月(0.67±0.12)g/cm~2,术后6个月(0.62±0.10)g/cm~2。对照组骨密度值:术前(0.79±0.15)g/cm~2,术后3个月(0.76±0.13)g/cm~2,术后6个月(0.71±0.10)g/cm~2。2组骨密度值随时间增加而降低,且观察组术前(F=7.588,P=0.008)、术后3个月(F=8.520,P=0.005)、术后6个月(F=11.203,P=0.001)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出现桡骨短缩的原因,骨密度降低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术后应重视对低骨密度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多样。Lenoble以96例桡骨远端骨折,比较了克氏针经桡骨突固定或Kapandji方法的疗效,发现其最科呈一致性。经桡骨芭 固定能更好地控制桡骨短缩,Kapandji方法引起桡神经损伤和RSD更多。McBirnei早期切开复位加植骨的方法,可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无需外固定支架,而功能结果及并发症与其它治疗技术类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创伤骨科自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使用Mimics 20.0软件对患者术前CT进行三维重建,筛选出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23~78...  相似文献   

8.
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 ,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夹板固定是常用的一期治疗方法。1 993~ 1 999年 ,我院收治 1 4例成人桡骨远端骨折 ,均因一期治疗不当而手术治疗 ,现将失误的原因加以分析。临床资料本组 1 4例中 ,男 1 1例 ,女 3例 ;年龄 2 4~ 65岁 ,平均 42岁。左侧 6例 ,右侧 8例 ;全部病例均为一期手法复位外固定 ,其中石膏固定 9例 ,夹板固定5例 ;失误原因 :畸形愈合 5例 ;严重创伤性腕关节炎 1例 ;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 4例 ;正中神经卡压2例 ;前臂筋膜室综合征 2例。全部病例均二期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半年~ 3年 ,均无严…  相似文献   

9.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原始移位程度与骨折愈合后骨折对位质量的关系。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1例,男5例,女36例;年龄50—82岁。平均67.8岁。按Lidstrom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1例,Ⅳ型15例。按Fryk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6例,Ⅴ型7型,Ⅵ型4例,Ⅶ型4例,Ⅷ型6例。粉碎性骨折加例。对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评估,并分别对LidstromⅠ-Ⅱ型和Ⅲ-Ⅳ型,FrykmanⅠ-Ⅳ型和Ⅴ-Ⅷ型,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41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Dienst复位质量评分,优3例,良21例,优良率为58.5%(24/41)。LidstromⅠ-Ⅱ型和Ⅲ-Ⅳ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6.7%(13/15)和42.3%(11/26)(P〈0.01);FrykmanⅠ-Ⅳ型和Ⅴ-Ⅷ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5.0%(13/20)和52.4%(11/21)(P〈0.05);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1.0%(17/21)和35.0%(7/20)(P〈0.01)。结论:原始移位大的、粉碎性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容易出现短缩和再移位,建议采用经皮穿针、外固定支架及开放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的解剖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桡骨远端骨折(DRFs)是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多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女性,保守治疗(闭合复位后外固定)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是DRFs最普遍的治疗方式。在经过良好的手法复位及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后,通过恰当的康复治疗,患者往往可以恢复到骨折前的腕关节正常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但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如固定支具的选择问题等。该文对近年来非手术治疗DRFs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对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桡骨远端Barton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Bart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3月收治的 2 6例Barton骨折的病人 ,其中背侧Barton骨折 12例 ,掌侧Barton骨折 14例 ,分别进行背侧及掌侧T形纯钛金属板钉内固定 ,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2 6例全部得到随访 ,术后随访 5~ 18个月。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全部愈合 ,掌倾角 7°~ 15°,平均 10 .2° ,尺偏角 18°~ 2 7°,平均 2 0 .2°。桡骨轴向无短缩 ,按Mehara关于掌侧Barton骨折功能评价[1],优 18例 ,良 6例 ,可 2例 ,优良率达到 92 .3 %。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Barton骨折 ,采用T形纯钛金属板钉内固定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可达到骨折准确复位及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陈敖忠 《中国骨伤》2007,20(8):502-503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薄弱的地方,一旦受外力则容易发生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1],其治疗方法颇多[2,3]。笔者根据30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徒手整复胶合板边角料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取得较好效果,现将2000年1月-2004年12月治疗的200例患者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5岁,平均52岁。左侧骨折65例,右侧131例,双侧4例。伸直型骨折156例,屈曲型30例,背侧缘骨折10例,掌侧缘骨折4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82例,下桡尺关  相似文献   

13.
陈敖忠 《中国骨伤》2006,19(8):502-503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薄弱的地方,一旦受外力则容易发生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其治疗方法颇多心。笔者根据30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徒手整复胶合板边角料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取得较好效果,现将2000年1月-2004年12月治疗的200例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保守治疗60岁以上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60岁以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60岁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以确定老年患者是否适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 1年3月收治的103例(104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88例;年龄22~93岁,平均60.0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组(48例)和≥60岁组(55例).所有患者均经闭合整复石膏固定后于1、2和4周复查X线片.根据Kreder方法测量X线片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骨折愈合的影像学结果应用Lidstrom分级进行评价.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保守治疗结果.结果 按照Lidstrom分级,104侧桡骨远端骨折经保守治疗后86.5% (90/104)的影像学结果可接受.< 60岁组和≥60岁组经保守治疗后可接受率分别为91.7% (44/48)和82.1% (46/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156).结合年龄及骨折的稳定型分组后分析,<60岁组和≥60岁组稳定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可接受率分别为92.0% (23/25)和92.6% (25/27),而<60岁组和≥60岁组不稳定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可接受率分别为91.3% (21/23)和72.4% (21/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数老年患者的桡骨远端骨折经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满意,与年轻患者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纪权  雷利生  杨顺 《中国骨伤》2004,17(9):563-564
可调式外固定架是我院研制改进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外固定器(浙药管械(准)字2001第21000231号)。我院从1998—2003年用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6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2002年3月-2006年1月采用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9例,男37例(1例为双侧),女22例(1例骨折为双侧);年龄28~79岁,平均54.3岁。摔伤37例,交通伤14例,坠落伤8例。骨折按AO分类:A型5侧,B型13侧,C型43侧,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  相似文献   

17.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种,年轻患者往往由于直接暴力、高能创伤多造成粉碎性骨折且移位明显,现就本院2002年3月-2004年10月行手法治疗的20例粉碎性骨折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30岁。左侧8例,右侧12例。按AO分型:C1型6例,C2型10例,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的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行PKP手术治疗的95例OVCF患者(135个椎体),动态监测其术后状态及正常椎体继发骨折与否;对其临床相关参数如性别、骨质疏松原因、骨折部位、矢状面成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支具佩戴、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原发骨折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筛选出发生继发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35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19例(20.0%)患者25个(18.5%)正常椎体(22个位于手术节段邻近上下椎体)术后发生继发性骨折;其中12例患者的继发骨折在术后3个月内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及新鲜椎体骨折是PKP治疗OVCF后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OVCF进行PKP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早期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其发生与骨质疏松原因、术中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及新鲜椎体骨折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量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后腕关节影像学测量数据,分析其对最终的再移位有无预测作用。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12例成人桡骨远端骨折经保守治疗患者回顾性研究,筛选后107例患者因影像学资料不全被排除,剩余105例患者均具备完整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22~80岁,平均51岁。参照AO分型:A2、C1型63例,A3、C2、C3型42例。105例接受手法闭合复位前臂石膏托固定腕关节4~6周。随访3~6个月复查X线片(平均随访4.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复位前后和骨折愈合后分别拍摄腕关节标准正侧位片,对其背侧成角、尺偏角进行准确测量。测量所得数据用线性回归函数进行分析,了解影像学测量数据对再移位有无预测作用。结果:在105例患者中,复位后的尺偏角和骨愈合后的尺偏角,复位后的背侧成角和骨愈合后的背侧成角之间都具有预测价值的相关性(r=0.82,r=0.85),复位后的背侧成角和尺偏角对于骨折愈合后的再移位具有预测价值。结论:再移位的背侧成角和尺偏角可以通过回归函数方程被预测,通过计算如果骨愈合时的背侧成角和尺偏角再移位可能性大,未达到复位标准时,患者需再次复位或改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或辅以克氏针、“T”形交锁加压钢板(T—LCP)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7例,男14例,女23例;年龄30-79岁,平均59.1岁。根据AO分型:Cl型3例,C2型11例,C3型23例。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根据Gratland—Werley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6例,良17例,可4例,优良率89.0%。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