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宿主免疫应答是抵御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主要因素。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相似,疟原虫再感染现象的存在是其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宿主对疟原虫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足以完全清除疟原虫。宿主难以完全抵抗疟原虫再感染是研制有效抗疟疫苗的障碍。该文主要就宿主抵抗疟原虫再感染的免疫机制作一综述,宿主记忆性CD8+T细胞是控制红前期疟原虫再感染的关键,其产生与维持依赖于CD4+T细胞与IL4的存在;CD4+T细胞直接通过相关细胞因子、间接调节抗体或记忆细胞的产生发挥作用;IgG2a是小鼠抗再感染的保护性抗体,针对间日疟PvMSP119、恶性疟LSAJ和RAP11294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宿主抵抗再感染机制的阐明将为疫苗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各期原虫的抗原成分具有多样性,对疟原虫抗原差异及疟原虫感染免疫应答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疟原虫致病机制和宿主自愈机制的认识,可为疟疾的综合控制方法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疟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杀虫剂灭蚊是控制其传播的重要手段。受蚊虫抗药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困扰 ,至今未能取得理想的防制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疟疾防治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于2 0世纪 90年代初提出一项基因操纵蚊媒新策略 ,即通过转基因手段 ,把蚊虫抵抗疟原虫感染的相关基因转入蚊基因组 ,使其稳定遗传并在自然种群中扩散 ,以期减少甚至阻断蚊虫的传播。研究疟原虫-蚊媒相互关系的分子机制 ,尤其对按蚊阻断疟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的研究 ,是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课题。1 按蚊抗疟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疟原虫孢子增殖在按蚊体内完成 ,…  相似文献   

5.
疟原虫感染过程中所释放的可溶性抗原与疟疾发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这类抗原这直接及间接作用导致疟疾病理变化,抗原可能的结构成分以及它对于疟疾免疫治疗及预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3个感染阶段中的裂殖子入侵细胞的全过程已基本清楚,而对子孢子入侵蚊唾液腺和动物肝细胞的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其基本过程与其它顶端复合体类似。为配体-受体结合模式。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疟原虫孢子侵袭蚊唾液腺,感染性子孢子入肝途径,粘附和入侵肝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疟疾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每年有300500万人感染疟疾并导致100多万人死亡。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由于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疟疾防治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一项基因操纵控制蚊媒新策略,即通过转基因手段,把蚊虫抵抗疟原虫感染的相关基因转入蚊基因组,使其稳定遗传并在自然种群中扩散,以期减少甚至阻断疟疾的传播。研究疟原虫感染引起蚊媒体内的生物学改变,特别是对按蚊中抑制疟原虫感染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是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三类基因:按蚊的模式识别受体、抗疟原虫感染的基因和效应调节基因。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介绍了疟原虫红前期和红内期抗原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红前期的免疫主要由CD8^+T细胞介导,涉及IFN-γ,NO,IL-12和NK细胞的参与。对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疟原虫来讲,红内期的免疫主要由抗体介导,有Th细胞、NO和rδT细胞参与。本还概述了红前期和红内期候选疫苗研究的进展,特别是有关采用异源物预处理/加强免疫的研制红前期疫苗的对策,以及MSP1作为红内期候选疫苗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疟原虫感染小鼠在原虫血症高峰期经氯喹治愈后,再感染同/异种疟原虫的疾病进程和免疫保护特征。方法 用非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NL株(P. y 17XNL株)感染C57BL/6小鼠,感染率达高峰时(第9天)半数小鼠以氯喹治疗,其余小鼠自然痊愈。痊愈后小鼠于初次感染90 d后分别采用等量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L株(P. y 17XL株)或伯氏疟原虫ANKA株(P. b ANKA株)再次感染,采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原虫血症水平变化,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再感染前后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和脾细胞中记忆性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初次感染P. y 17XNL株后,自愈与氯喹治愈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分别为(5.047 ± 0.924)、(4.429 ± 0.624)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37,P > 0.05);但均显著高于无感染正常组小鼠的(1.624 ± 0.280) pg/mL(F = 22.522,P < 0.01)。自愈和氯喹治愈组小鼠再感染P. y 17XL株或P. b ANKA株并痊愈后,各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分别为(15.487 ± 1.173)、(14.644 ± 1.523)、(15.965 ± 1.150) pg/mL和(15.185 ± 1.333)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42,P > 0.05);但均高于初次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7.383,P < 0.01)。感染P. y 17XNL株后自愈及氯喹治愈组小鼠再感染P. y 17XL株或P. b ANKA株并痊愈后,各组小鼠CD4+记忆性 T细胞比例分别为(34.023 ± 2.289)%、(35.608 ± 1.779)%、(34.208 ± 2.106)%和(32.820 ± 1.930)%, CD8+记忆性T细胞比例分别为(17.103 ± 1.627)%、(17.873 ± 1.425)%、(17.935 ± 2.092)%和(18.918 ± 2.82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944、0.390,P均> 0.05);但均高于初次感染后小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记忆性T细胞,F = 50.532,P < 0.01;CD8+记忆性T细胞,F = 21.751,P < 0.01)。结论 小鼠疟疾经氯喹治疗痊愈不影响宿主在再感染时产生有效免疫保护力。初次感染后,小鼠对同种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均具有一定保护性且对同种疟原虫再感染的抵抗力强于异种疟原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再感染早期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 17XL,Py17XL)感染抵抗型DBA/2小鼠,待全部小鼠自愈后用同种疟原虫株再次攻击。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原虫血症水平;被动转移实验评估免疫血清的保护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中T、B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2/3小鼠能够完全抵御同种疟原虫再感染,仅1/3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原虫血症,且于再感染后第8d自愈;免疫血清显著抑制初次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并延长其生存期;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早期脾CD4+T细胞、B220+和B220lowCD138+(浆细胞)亚群数目显著增加。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宿主抗再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记忆性T、B细胞可能为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参与者。  相似文献   

11.
了解细胞免疫在抗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对研制疟疾疫苗和进行免疫预防有一定意义。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并有一定进展,其研究结果主要有:(1) 疟疾保护性免疫的产生依赖巨噬细胞提呈抗原以及抗愿提呈后 T 淋巴细胞的激活和致敏。(2) T 淋巴细胞通过辅助 B 淋巴细胞和住驻 T 淋巴细胞而发生抗感染效应;T_h 和 T_s 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协调对疟疾的保护性免疫颇为重要;用 T 淋巴细胞克隆技术已从恶性疟患者的外周血中筛选出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克隆 T 淋巴细胞。(3) 不同宿主对同种原虫易感性的差异与宿主固有的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活性高低有关。(4) 干扰素可有效地预防动物宿主感染子孢子;氧代谢物、肿瘤坏死因子,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在体外对疟原虫均有杀伤作用;白细胞介素_2在体外可恢复感染疟原虫的宿主 T 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疟疾再感染对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 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通过姬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 d)和再感染后(1、3、5 d)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记忆性T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百分率。结果再感染前小鼠脾细胞中记忆性T、B细胞百分率均略高于正常鼠;再感染后,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原虫血症,记忆性T、B细胞百分率分别于再感染后第1 d和第3 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再感染后第5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疟疾再感染可促进免疫记忆的产生,但高水平的免疫记忆不能持久存在。  相似文献   

13.
14.
血吸虫病再感染免疫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的许多研究证实,实验动物宿主在初次感染血吸虫后,对重复感染能产生部分抗力,这种对尾蚴攻击感染的抵抗力与初次感染后血吸虫成虫在体内持续存在相伴随,称为伴随免疫现象〔1〕。尽管实验动物模型已经提供了研究血吸虫伴随免疫机制的有用工具,但是由于不同宿主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对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部分小鼠用蒿甲醚治愈后 ,对治疗和未治疗而自然自愈的小鼠经腹腔再次感染约氏或伯氏疟原虫 ;应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并计数两者的红细胞感染率 ;并通过ELISA法检测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和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结果 自然自愈的小鼠用约氏疟原虫再感染 ,没有虫体血症产生 ,而用伯氏疟原虫感染则产生了低水平的虫体血症 ;蒿甲醚治愈的小鼠对约氏和伯氏疟原虫的再感染均产生了较低的虫体血症 ;初次感染早期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 -γ水平显著升高 ,与此相比 ,约氏疟原虫再感染的小鼠脾细胞可产生更高水平的IFN -γ。结论 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的建立在抗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种或异种疟原虫再感染的发病率及病程进展与初次感染的虫体血症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疟原虫传播阻断免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疟疾疫苗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亚单位疫苗以及复合多价疫苗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概述了对疟原虫传播阻断靶抗原研究的进展,并对传播阻断疫苗的研制及佐剂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恶性疟原虫及混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设计并合成两对针对恶性疟原虫小亚单位核解体核糖核酸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恶性疟原虫SSrRNA基因特定片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其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Py17XNL和Pynigeriensis再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全部存活。相比,PbANKA再感染小鼠出现高水平的原虫血症,与其初次感染水平相近,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却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小鼠水平接近,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无保护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鼠感染不同毒力疟原虫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两种毒力不同的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3 d后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通过姬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脾细胞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40的DC以及活化性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再感染同种疟原虫后,两组根治性治疗小鼠均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 d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40的DC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再感染后第1~5 d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P<0.05或<0.01),但在每一相同检测时间点两组小鼠的虫体血症水平、活化性T细胞和表达MHC-Ⅱ、CD80、CD86、CD40的DC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感染不同毒力疟原虫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再感染同种疟原虫,强毒株原虫与弱毒株均能诱导DC成熟并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两种毒力不同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感染后90d进行再感染。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脾T细胞中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根治性治疗小鼠再感染后均出现了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IFN-γ、TNF-α、IL-10和IL-4分别于再感染后第1d、3d和5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在每一相同检测时间点,两组小鼠的虫体血症、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Th1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宿主在同种疟原虫再感染时可产生模式和强度相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