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行常规DSA造影,其中76例因发现病变或病变部分血管显示欠佳,行3D-DSA检查。结果 76例造影中,28例3D-DSA与常规DSA无显著差异,48例不同程度丰富或改变影像学诊断。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3D-DSA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对常规DSA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介入治疗的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均经DSA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右旋糖酐以观察注药后血管影像学变化,同时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否改善.结果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有24例占77.4%示脑血管异常改变,2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行介入灌注治疗后,即刻观察肌力变化有不同程度提高,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DSA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小儿DSA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三维颈动脉超声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共54条血管),首先行DSA检查及常规颈动脉超声,再利用三维颈动脉超声扫描系统进行扫查,并进行颈动脉三维重建,测量斑块数目及管腔狭窄率,与DSA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致性.结果 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高于DSA.对于颈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的重度狭窄,三维超声与DSA检查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08,提示三维超声结果可靠.结论 三维颈动脉超声无创、无放射性,可直观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详细的三维解剖结构,斑块形态及位置,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望成为评价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80-2481
对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集的76例TIAs患者实施DSA检查,急性动脉栓患者选择介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指证。结果在76例患者中,有62例为血管异常者,有14例为血管正常者;在62例血管异常者中,有11例为脑动静脉畸形,有4例为后交通动脉瘤,有8例为大脑动脉闭塞,其余39例为大脑动脉狭窄,对动脉闭塞与狭窄47例患者实施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明显减小靶病区的直径与面积,并将靶病区中血管最小直径与病变长度加大,术后出现发热等并发症供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对TIAs实施DSA检查可以为介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与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神经缺损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城市及农村居民脑血管病分别占全死因顺位第一位和第二位.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残疾患者约600万~700万人.脑血管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1].积极预防和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产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本文收集了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收治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8例,对DSA检查结果及早期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与临床干预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2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DSA检测,确定劲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换分为观察组(狭窄程度50%,共421例)及对照组(狭窄程度≤50%,共202例)。统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等,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初步选择危险因素,进而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t检验及卡方检验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NIHSS评分可能为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年龄、冠心病史为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合并颈动脉狭窄,年龄和冠心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差异性。方法分析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TCD与DSA检测结果。结果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CD共检测血管477支,以DSA为标准,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94.9%、准确度为92.5%、阳性预测值71.6%、阴性预测值96.3%。结论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于临床筛查及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45例脑缺血患者同时进行DSA和MRA,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检查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血管520条,DSA发现130条正常,390条异常(75.0%),其中动脉粥样硬化120处,狭窄201处,闭塞69处;MR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96.2%,假阳性为1.3%,假阴性为15.5%。 结论 MRA在缺血性脑病的中具有方便,安全,准确等优点,可作为有效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肾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评价MSCT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方法 50例拟诊肾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肾动脉MSCTA及3D-DSA检查,比较2种方法在肾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上的差异。结果 MSCTA诊断肾动脉狭窄〈50%者9例,≥50%~75%者21例,〉75%~99%者19例,完全闭塞1例;3D-DSA分别诊断11、20、18、1例;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的符合率为92%。结论 MS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有创的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平板DSA下肢静脉造影的126例(154侧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正常下肢静脉10例(7.9%),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11.9%),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例(4.8%),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5例(35.7%),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0例(39.7%),各种病变均有特征性的造影表现,易于区别,且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平板DSA进行下肢静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下肢静脉病变,对于诊断下肢静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3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3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DSA检查诊为颅内动脉瘤,但瘤颈、载瘤动脉或产体形态显示不满意的患者11例,行3D-SCT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SD)。全部病例 手术证实。结果:11例术中共发现15个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与DSA均检出14个动脉瘤,漏诊1个脉络膜前动脉瘤,检出率为93.3%。在DSA检出的14个动脉瘤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DSA)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6例烟雾病DSA术后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观察项目,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经精心护理,6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术后护理是DSA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耐心周到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护理,体贴入微的心理护理是DSA术后护理的关键。正确的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安全性,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SAH患者症状、病因、预后及DSA检查。结果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经DSA发现,23种中20例有脑动脉瘤,2例为多发;共计22个动脉瘤,21个位于Willis环,14个位于前交通动脉。9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介入治疗,7例内科保守治疗,除2例死亡外,21例均痊愈。接受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HI)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血管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72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检查,对血管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DSA检查血管异常者33例(45.8%),其中前循环异常9例(12.5%),后循环异常17例(23.6%),前后循环均异常7例(9.7%);脑血管结构无明显异常39例(54.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前循环血管异常亦是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33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蛛网膜下腔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本组患者所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炎和烟雾病诊断情况,并与临床确诊进行对比。结果本组1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01例患者确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确诊率为75.9%。其中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确诊动脉瘤有79例,所占比例为59.3%、确诊的动静脉畸形有14例,所占比例为10.5%、确诊的动脉炎有5例,所占比例3.7%、确诊的烟雾病有3例,所占比例为2.5%。结论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中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躯体疼痛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以自行拟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躯体疼痛相关因素调查表、家庭关怀度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对118例患者进行评估,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因素。结果家庭关怀程度、术中时间、术后使用止血器、受教育程度、术后置管时间、焦虑指数和尿潴留7个因素为有效因素。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躯体疼痛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术后采取有效措施能降低患者术后躯体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