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痰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正如《证治准绳》引朱丹溪的话说:“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惊而成者,有脾虚而成者,有嗜酒而成者”。可见痰的生成是一个多因素的病理变化过程。责之脏腑又与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肝火灼肺、肾阳不足等有关。所以治痰除理气、温化之外,更应把生痰之源,调理脏腑功能作为重点。笔者在总结前人治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痰证的特点,把治痰之法归纳为燥湿化痰、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宣肺化痰、化痰熄风六种方法,兹简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养贤  郝亚宁  张键  邓景元 《陕西中医》2000,21(12):573-573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对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对小儿惊风证治之见解独特,治要精当,使我们小儿急诊临证颇受启迪。急惊风的形成历代医家各有论述,如张景岳道:“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气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隔间,则风水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吴谦又道:“有因目触异物,耳间异声,神气散乱而生者”。钱仲阳、吴鞠通则更强调感受外邪是导致急惊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小儿急惊之因不外乎痰、热、惊、风,其病变与心、肝二脏关系…  相似文献   

3.
孔庆辉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579-580
认为脾虚生湿 ,湿从寒化或热化 ,日久形成寒痰或热痰 ,阻于肝胆血脉 ,胆失疏泄为黄疸之基本病机。临证以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为基本大法 ,据兼证伍以行气、活血、利湿、清热、温阳、软坚之药 ,可使痰化结散 ,痰滞得通而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4.
张绍莲 《陕西中医》1994,15(5):218-218
<正> 瘰疠,又称“痰核”,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笔者随导师张介安临证,窥见导师诊治瘰疠别有法术。他从“痰浊为患”的病理出发,论治从脾胃着手,疗效颇著,兹撷要整理如下。 1 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1.1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乃本病之因,痰浊的形成与脾的关系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行,湿聚成痰,故曰:“脾为生痰之源。”小儿由于脾常不足,决定其健运功能相对虚弱,使痰浊内生可能性增大。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易为饮食所伤。乳食停滞,积而蕴酿成痰,痰阻气机。痰气博结,同时痰湿内蕴日久,又可郁而化热,痰热互结。遂成本病。诚如》医补  相似文献   

5.
石军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4):154-155
咳嗽 ,虽有内感、外伤之分 ,然皆由肺失宣肃所致。痰是其病情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病理产物 ,往往阻碍肺之气机 ,影响肺之宣肃 ,笔者临证 1 0余年 ,深感祛痰是治疗小儿咳嗽的重要一环 ,兹简述如下。1 痰虽在肺 ,来源不同痰分有形与无形 ,咳嗽之痰当属前者 ,由患者咳出或咳时、呼吸之时闻之有声 ,观之有形而感知 ,虽咳中之痰在肺系 ,然其产生之源各有不同。概括而言 ,不外肺失宣肃而生痰 ,脾胃失健而酿痰 ,肾气虚弱而泛痰 ,心肝之火刑金乘肺炼津为痰。不论痰之来源如何 ,总要上贮于肺 ,由肺系表现出来 ,“肺为贮痰之器”之义即此也。肺失宣肃生…  相似文献   

6.
历代名医先贤垂训:“百病生痰、痰生百病”,“怪病多痰”,“怪病皆生于痰”等论,几乎医人皆知。但知道是一回事,临证是否从痰瘀论治,则是另一回事;故又有“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之说。笔者以为:“少在医者见痰而不识痰!或只识有形之痰而不识无形之痰;只识有变之痰,而不识瘀滞之痰;只识舌、脉、症诊痰,而不识全息诊痰;以至疑病不解,难病不愈,怪病不识,故从以下三点讨论之。  相似文献   

7.
<正> 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病机之阐述,有其独到之处,故有“丹溪论杂证,以气、血、痰、郁为纲”之说,从郁证言,有气、血、痰、热、湿、食六端对临床颇有启发,现将痰郁辨证应用心得略述管见. 一、痰与气:丹溪曰:“痰因气滞而聚.”“痰者凝清气升降,滞气而不利.”“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其论治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散矣”.“调气必先豁痰”.“调气为先,  相似文献   

8.
林素财  罗燕 《环球中医药》2009,2(2):141-142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治肺成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活法机要’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9.
尹德峰  房经富 《光明中医》2003,18(2):F002-F002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痰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六经正纪大论》中即有 :“太阴所致 ,为积饮痞隔。”后世并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历代医家对痰的成因认识也非常精辟 ,《丹溪心法》中云 :“痰之源不一 ,有因痰而生热者 ;有因热而生痰者 ;有因气而生者 ;有因风而生者 ;有因惊而生者 ;有积饮而生者 ;有多食而成者 ;有因暑而生者 ;有因伤冷物而成者 ;有脾虚而成者 ;有饮酒而成者。”总之 ,痰可生百病 ,而一些急难杂证多以治痰而取效。另外痰的生成也与体质密切相关 ,即肥人多痰。可见 ,痰的致病因系千变万化 ,真可谓…  相似文献   

10.
俗云:“百病皆由痰而生,”考《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至《金匱》始有“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盖痰之来源不一,有因气而生,有因风而生,有因寒而生,有因暑而生,有因湿而生,有因热而生,有因惊而生等等。其中或由于多食而成、或伤冷物而成、或嗜烟酒而成;其主要病机则为脾虚所致。王肯堂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  相似文献   

11.
精神疾病热痰证辨析丁德正河南省社旗县朱集卫生院精神科(社旗473311)热痰证在精神疾病临床较为多见,尤其是具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及阳性思维形式障碍的阳性症状者。《叶选医衡·痰论》谓其形成“有因热而生痰者,热则熏蒸津液而成痰;亦有因痰而生热者,痰则阻...  相似文献   

12.
“肾为生痰之本”三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为生痰之本”三义江苏215006苏州大学医院李克夏主题词肾,痰证新义对于痰症成因,明代以前从本上囿于脾胃、肺腑之气化营运,治则主要是健脾、肃肺、化痰。到明代,痰证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病因理论上表现为“三脏生痰”说的深入,而其显著突破则首先是王节...  相似文献   

13.
蒋兆定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06-806
“肺为贮痰之器”一句见于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因此 ,其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是指肺为贮有脾生之痰的容器。此论一出 ,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 ,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虚则痰不易化 ,脾虚则湿不能运。”现在 ,亦有不少医者认为 ,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 ,并有人认为 ,“凡治痰 ,不仅要宣肃肺气 ,助痰液排出体外 ,更须治脾健脾补气 ,促其运化 ,以杜绝生痰之源”。然而 ,笔者认为 ,“肺为贮痰之器”此说欠妥 ,今试浅论之 ,…  相似文献   

14.
顽痰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既是病机证候,又是辨证论治的依据。顽痰并非人生所固有,乃水谷精微化失其正的病理产物,随气而行,机体五脏六腑,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顽痰这一病理产物,可以广泛涉及各个脏腑,凝聚留伏在各个组织器官之中,变化多端,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古代医家提出的“怪病多痰”“痰生百病”“百病皆为痰作崇”“顽痰一症,头绪甚多”“无痰不作眩”“痰热生风”“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消”等著名论点,至今仍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遵循,指导“顽痰怪病”的辨证治疗,临床确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杜惠芳 《河北中医》1998,20(6):378-378
痰饮一证最早由仲景立四饮名,并倡导“病瘘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唐至金元,痰证诸说虽有所发展,然饮积即生痰,故痰之与饮,既有区别,亦相关联仍为一般观点,所以在治疗上仍不外“温中饮自消”、“理气痰自顺”等法.明代王纶力主郁痰源于火,治当清润;王肯堂认为阴血不足,虚火上逆,津液凝而生痰.这些学说,严格来说,终未形成定法.直到清代,叶天士在胃阴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痰饮学说,治疗从调理阴液精血出发以杜绝生痰之源,兹浅述如下.1 清养济阴,金水双收脾胃为后天之本,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而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其生理特性决定病理变化及用药原则.东垣论脾胃,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与之不同,叶天士认为“胃易燥,性喜柔润”,“胃主通降”,“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因先天精亏津少而后天失其调摄,或外感温热、燥邪与五志过极及误用汗、吐、下法伤津,皆能损伤胃阴.胃阴既伤,失其通降,则水谷聚生痰浊.胃燥津竭,土不生金,则肺燥生痰;又胃阴虚火旺,虚火循胃脉上犯  相似文献   

16.
治痰需审因     
中医治疗疑难杂证,方法甚多,其中从痰治者亦为不少,故前贤有“百病从痰生”,“顽痰多怪症”之说。余认为痰本致病之因,但痰又是中间病理产物,或因中虚而生痰,或因火热熬炼津液为痰,或因七情内伤,郁而生痰,或因心肾阳虚,水湿停聚为痰,因此“治痰需审因”。兹略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文霞  马融 《中医杂志》2023,(13):1396-1399
提出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应予以“脏腑平治”。认为本病与五脏失常相关:肺失宣肃,气不下达而上扰可见不自主动作;心火旺盛,心神不能归脏腑可见情志异常;肝阴不足或肝火亢盛,阴不能潜阳,筋脉失养可见抽动频发;脾失健运生痰、脾虚无力使气机升降失常以致神明昏蒙而见秽语、专注力异常;肾虚伴肝阴虚,先天失养,精髓不生,一身精神活动失根而虚浮,则精神、动作失常。临证具体证候亦有多样化表现,如注意力不集中与脾藏意、肾藏志相关,不自主动作与肺魄、肝魂妄动相关,故以“脏腑平治”之法,从心、从肺、从肝、从脾、从肾论治,并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8.
对庄礼兴教授基于“痰热”病机临床应用温胆汤的经验进行总结。 庄礼兴教授在临床运用温胆汤治疗疾病时,围绕病证的“痰热互结”核心病机,治标与治本相兼顾,灵活加减温胆汤,治疗各种病证。治疗痰热郁滞于胆腑之少阳经证,可用温胆汤合柴胡、黄芩、菊花、春砂仁等。治疗痰热蒙蔽清窍之阳闭证,可用温胆汤加天竹黄、胆南星、鲜竹沥水以增强清热化痰之作用,加入麝香、冰片等芳香开窍的药物以加强促醒的疗效。治疗中风患者痰热阻滞于肠腑之便秘,急性期之便秘可用温胆汤合承气汤, 同时可加入胆南星、鲜竹沥水、瓜蒌仁、桃仁以助清热化痰、润肠通便;中风后期之便秘,采用温胆汤为主以化痰泻热,加杏仁、全瓜蒌、川厚朴、冬瓜仁以宣肺通腑。治疗痰热扰心之郁证,可用温胆汤加郁金、合欢皮、生龙骨、生牡蛎、柴胡、白芍,而对痰热扰心之癫狂证,可用温胆汤辅以龙齿、珍珠母、灯心草、竹叶心以清心镇惊。治疗痰热郁滞于肝胆经之蛇串疮,可用温胆汤加柴胡、龙胆、栀子、黄芩、薏苡仁、通草。  相似文献   

19.
<正> “五脏之病,俱能生痰”之说,见于《景岳全书》,它着重以脏腑学说为根据,阐明痰证的发病规律、证候特点及其治疗原则,对痰证辨证论治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文试结合临床略陈管见。五脏生痰的机理中医认为,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病理变化的产物。脏腑的阴阳偏胜,气血失和,气化失常,或感受外邪等均可生痰,其中与肺脾肾关系尤为密切。前贤曾概括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实为精辟之言。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痰和胃之功,此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以治痰,治热,治气。作者用温胆汤化裁辩证治疗痰湿郁结致梅核气;痰热郁久化热致头痛;痰热内阻,上蒙清窍致耳鸣;痰热内扰致失眠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