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相关危险因素的现况,并评估高血压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深圳市福田区10个街道2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调查登记在册的年龄35~60岁高血压患者共5195例,分析高血压患病现况及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中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预测患者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结果高血压患者5195例中,血压控制达标者2172例(占41.8%);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2个2115例(占40.7%)。未来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的情况为:很低危者(5.0%)占81.2%、低危者(5.0%~9.9%)占16.7%、中危者(10.0%~19.9%)占1.6%、高危者(20.0%~39.9%)占0.5%,且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随着年龄、高血压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均P0.01)。与"中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参考标准比较,本研究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大于人群各年龄段平均危险度参考标准(均P0.01)。结论深圳市福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35~60岁高血压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干部住院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应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150例40~80岁我院干部住院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发病危险进行评估。结果老年患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检出率高于中年;老年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明显高于中年患者(χ~2=61.422,P=0.000,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绝对危险逐渐升高(χ~2=21.658,P=0.000);中年患者未来ICVD发病绝对危险高于平均危险及最低危险的比例较高(34%、89%)。结论我院中老年干部住院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较高,中年干部住院患者应关注心血管发病相对危险,应该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干部住院患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PO)Eε4基因型预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复发的意义。方法收集215例ICVD患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法分析APOE基因型,并以APOEε4基因型进行分组,对比两组间的临床资料、ICVD累积复发率及脑卒中亚型,同时采用COX危险比分析法分析多种常见因素对ICVD复发的影响。结果 215例ICVD存活者中有APOEε4基因阳性者38例,占17.7%。APOEε4基因阳性组患者出现卒中前兆的比例(78.9%)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35.0%,P0.01),3年随访期内的ICVD累积复发率在APOEε4基因阳性组患者中也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1)。COX危险比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APOEε4基因是ICVD复发风险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危险比为4.11,95%可信区间:1.49~11.32)。结论 APOEε4基因型与ICVD的复发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一个评估ICVD患者预后尤其是复发风险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发生、疾病进展及预防控制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S的多个组分均是ICVD发病的危险因素;MS是ICVD的上游疾病,ICVD等脑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下游事件;中医对于二者(MS、AS)病因病机的研究发现:两者都有共同的病机-痰浊、瘀血;所以防治MS就是对ICVD危险的干预,符合国家提出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指导方针;从中医角度则更好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本文就近年来关于MS、ICVD的中西医诊断、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农村地区50~7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及对未来10年的患病风险进行评估,为云南农村地区ICV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4个县区11个村中50~74岁的研究对象611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计算危险因素暴露率,应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简易模型并进行改良,对其10年ICVD的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结果在该人群中,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血脂症、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30.0%、13.9%、1.6%、48.4%、1.5%。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及极高危的检出率分别为73.8%、15.2%、6.2%、3.3%和1.5%。绝对危险度10%(包括极低危和低危)有544人,占89.03%;≥10%(包括中危、高危及极高危)有67人,占10.97%。男性50~54岁组和女性60~64岁组平均危险度水平低于评估方法提出的平均危险度参考标准,其余组均高于评估方法参考标准。结论云南农村地区50~74岁总体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应积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预测模型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中青年T2DM患者182例,其入院或门诊就诊24~72 h进行病情评估、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并根据ICVD预测模型对其干预前后进行ICVD危险评分,计算其10年ICVD发病风险。根据ICVD危险是否>5%,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心血管风险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 182例患者中,ICVD危险<5%组164例,≥5%组18例;ICVD≥5%组的UAER、CRP、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ICVD危险<5%组(P<0.05或<0.01)。结论 ICVD预测模型能简单有效地预测中青年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绝对风险。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探讨I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与ICVD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48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情况,将其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三个病例组。结果:(1)颅外动脉狭窄49例(33.1%),颅内动脉狭窄23例(15.5%),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9例(9.6%);(2)颅外段狭窄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为年龄(OR=1.124)、性别(OR=0.241)、高血压(OR=1.038);颅内段狭窄组:影响因素为FIB(OR=1.932);颅内合并颅外段狭窄组:影响因素为年龄(OR=1.084)、长期吸烟(OR=6.132)、糖尿病(OR=6.106)。结论:本研究中ICVD患者以颅外血管狭窄为多见,ICVD危险性因素为性别(男性)、年龄、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FIB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Ren J  Zhao D  Liu J  Wang W  Wang M  Sun JY  Liu J  Li Y  Qi Y  Qin LP  Wu Z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10):934-938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不同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992年建立的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中35~64岁基线无心血管疾病且资料完整的29 937名研究对象的基线non-HDL-C水平和12年间急性冠心病事件(AGE)、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的发病危险进行分析.结果 (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体质指数、收缩压等传统危险因素后,ACE、缺血性卒中及ICVD事件发病的相对危险均随non-HDL-C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以non-HDL-C<3.37 mmol/L(130 mg/dl)为参照组,3.37~4.13 mmol/L(130~159 mg/dl)、4.14~4.91 mmol/L(160~189 mg/dl)和≥4.92 mmol/L(190 mg/dl)组ACE、缺血性卒中及ICVD事件发病相对危险分别为:1.24(0.91~1.70)、1.78(1.25~2.53)、2.23(1. 48~3.35);1.34(1.07~1.68)、1.38(1.04~1.83)、1.38(0.97~1.94)和1.37(1.12~1.63)、1.52(1.22~1.90)、1.70(1.30~2.22).而non-HDL-C≥4.92 mmol/L(190 mg/dl)时,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明显下降.(2)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联合分析显示:VLDL-C与ACE的发病危险相关性最强,其次为ICVD事件.出血性卒中的危险随VLDL-C升高呈下降趋势.结论 non-HDL-C可增加ACE、缺血性卒中和ICVD事件的发病危险.VLDL-C对ICVD事件的发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中对ACE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河南省郑州市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的患病情况,并分析ICV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抽取河南省郑州市5个社区/行政村≥35岁且居住时间6个月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符合调查的研究对象共计10 618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水平,了解ICVD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因素。结果最终共计纳入10 396例有效研究对象,有效调查率为97.91%,其中ICVD患者723例,患病率为6.95%。ICVD组研究对象年龄≥60岁(402例,55.60%)、其中心血管疾病家族史(164例,22.68%)、糖尿病病史(97例,13.42%)、吸烟史(293例,40.53%)、体质指数(BMI)≥24 kg/m2(391例,54.08%)、高血压(295例,40.80%)、FPG水平异常(84例,11.62%)、TC水平异常(124例,17.15%)、TG水平异常(170例,23.51%)、HDL-C水平异常(137例,18.95%)以及LDL-C水平异常(102例,14.11%)均高于非IC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OR=3.093,95%CI:1.324~7.226)、BMI≥24 kg/m2(OR=2.349,95%CI:1.262~4.372)、高血压(OR=4.063,95%CI:1.685~9.797)以及TG水平异常(OR=1.874,95%CI:1.126~3.119)是IV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郑州市ICVD的患病率较高,其中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BMI≥24 kg/m2、高血压及TG水平异常是ICV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再发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再发率为4%~14%,复发后恢复较差,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因此,加强对ICVD再发的预防十分必要。文章就长期抗凝治疗、抗血小板制剂、控制危险因素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ICVD患者 86例 (ICVD组 ) ,根据病情又分为短暂脑缺血发作 (TIA)组 14例 ,脑梗死组 72例 ,并入选非脑血管病患者 4 3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采用产色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 (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PAI 1)活性 ,荧光偏振光法测定血清Hcy,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叶酸 ,同时常规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ICVD组 ,TIA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血浆Plg、t PA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ICVD组血清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t PA活性降低和高Hcy对ICVD的发生均有显著作用。结论 t PA活性降低和高Hcy分别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西安市郊区农村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分析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对调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及生化检查,统计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并对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结果卒中和冠心病的标化患病率为0.72%、2.3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14.7%、5.98%、15.9%、10.2%、3.82%、9.81%;40~59岁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10%的检出率为15.8%。结论西安市郊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大;建议早期加强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索卵圆孔未闭(PFO)相关卒中因果可能性(PASCAL)分类系统在PFO相关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隐源性ICVD患者107例,均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渗盐水发泡试验明确存在PFO相关右向左分流。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饮酒、脑血管病家族史]、心脏病史(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皮质梗死、脑血管病相关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PASCAL分类系统对PFO相关ICVD的判定如下:(1)PFO很可能与ICVD相关为反常性栓塞风险(RoPE)评分≥7分且具备至少一种PFO解剖危险特征;(2)PFO可能与ICVD相关为RoPE评分≥7分或具备至少一种PFO解剖危险特征;(3)PFO与ICVD无关为RoPE评分<...  相似文献   

14.
雄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雄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雄激素及其受体广泛存在于心脑血管系统,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发生和发展的多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除参与调节I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凝血-纤溶异常、肥胖、糖尿病等外,雄激素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文章对雄激素在ICVD中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刘玥  齐新  冀云萍  刘克强  庞建中 《心脏杂志》2011,23(4):518-520,524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7月天津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232例进行常规体检,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VBP-9测定双肢的baPWV,按代谢异常组分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临床基本资料、baPWV 及ICVD风险评分。结果: 随着代谢异常组分的增加,baPWV逐渐增加,代谢异常各组baPWV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之间,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10年风险评估随着代谢异常数目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随着代谢异常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影响因素中年龄 OR=1.06295%CI(1.009-1.118)、收缩压OR=1.08595%CI(1.032-1.139)、糖尿病史OR=5.65095%CI(1.735-18.395);国人ICVD危险评分与baPWV存在回归关系(r=0.531,P<0.01)。 结论: 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史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各种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与baPWV测定值相关,ICVD评分与baPWV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中国人群中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了112例ICVD患者(TIA36例,脑梗死76例)和105例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确定其基因型。结果:ICVD组和对照组的T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52和0.057,未发现有TT基因型。ICVD组的T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4,OR2.95,95%CI 1.12-7.81)。ICVD亚组间的分析显示,TIA与对照组之间CT基因型频率无明显差异,而脑梗死与对照组则有显著差异。结论: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孟晓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8-3499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会使人致残,甚至威胁生命,有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种形式。引起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很大的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ICVD患者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中的致病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证实Hhcy是ICV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1-4].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认知改变,涵盖了血管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本研究对40例Hhcy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研究,探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颈动脉狭长的关系,为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定量方法检测6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ACA含量.结果 ICVD患者血清AC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5岁ICVD组血清ACA水平明显高于>45岁ICVD组(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AC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ACI)组血清ACA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多灶性脑梗死组ACA水平明显高于单灶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ACA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CA与脑梗死关系密切,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20.
刘昊  邓丽影  张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3):2366-2367,F0004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脑梗死,尤其是老年脑梗死已不能用传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加以解释。因此,引起或反映血管损伤的相关因子逐渐得到重视和研究。1C反应蛋白(CR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R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在急性炎症反应6~8h内CRP浓度迅速升高,并在48~72h达到高峰〔1〕。CRP水平增高不仅反映体内炎性系统反应的程度,而且也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2〕,是I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CRP还是脑卒中预后的一个较有价值的标志物,可以独立预测脑卒中的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