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剂量泼尼松口服冲击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泼尼松冲击组、丙种球蛋白冲击组及甲泼尼龙冲击组.记录3组患儿治疗第5天及第30天外周血血小板水平,并记录冲击治疗期间患儿血压水平.采用x2检验比较其有效率及高血压的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新诊断ITP患儿中,泼尼松冲击组患儿第5天有效率与丙种球蛋白冲击组及甲泼尼龙冲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泼尼松冲击组第30天有效率较丙种球蛋白冲击组显著升高(P<0.05),与甲泼尼龙冲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及慢性ITP患儿中,泼尼松冲击组第5天及第30天有效率较丙种球蛋白冲击组显著升高(P<0.05),与甲泼尼龙冲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泼尼松冲击组患儿高血压发生率较甲泼尼龙冲击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大剂量泼尼松口服冲击治疗儿童IT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特点,以及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ESES患儿的疗效。方法 对78例ESE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6例抗癫痫药物治疗失败患儿给予甲泼尼龙15~20 mg/(kg·d)冲击治疗,每疗程用3 d,停3 d,期间予口服泼尼松1~2 mg/(kg·d),连续3个疗程,分析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消除ESES现象、控制临床发作及改善智力、行为方面的作用。结果 78例患儿平均癫痫发病年龄为6.8±2.4岁,首次出现ESES年龄为7.6±2.5岁。ESES患儿的智力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部分行为问题评分高于正常儿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癫痫发作控制的总有效率为73%(41/56);治疗后脑电图棘慢波指数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0%(39/56)。治疗后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3个因子评分均明显降低(P < 0.05)。随访1年以后的总复发率为29%(11/38)。结论 ESES多在学龄期前后出现,可对患儿的智力及行为产生损伤。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控制ESES患儿临床发作及对脑电图放电的改善均有明显疗效,并可改善患儿的智力及行为发育,但有较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无反应川崎病(KD)患儿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IVIG无反应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归纳的6种IVIG或加甲泼尼龙的给药方法分为IVIG 2 g组、IVIG 1次1 g组和IVIG 2次1 g组(1次1 g组不敏感病例再次IVIG 1次1 g组方案)。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2 mg·kg-1×3 d)治疗后48 h患儿体温降至38℃以下定义为敏感,以接受不同剂量IVIG或加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超声心动图判断冠状动脉是否损伤。结果:9年间在KD急性期接受规范首剂IVIG 2 g·kg-1治疗无反应KD的发生率为18.3%(230/1 257)。IVIG 2 g组40例,36例敏感(90.0%),4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 1次1 g组190例,123例敏感(64.7%),7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IVIG 2次1 g组60例,25例敏感,35例加用甲泼尼龙敏感。不加甲泼尼龙时,IVIG 2 g组与IVIG 1次1 g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IG 2 g组与IVIG 1次1 g组、IVIG 2次1 g组敏感率之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不加甲泼尼龙时,3组中IVIG敏感184例,发生冠状动脉损伤44.0%;IVIG不敏感46例,加甲泼尼龙治疗后均敏感,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2.6%;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3组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加或不加甲泼尼龙治疗时,IVIG 1 g·kg-1给药冠状动脉损伤的结局不比IVIG 2 g·kg-1给药差,在药费上减少了一半,如仍不敏感还可选择甲泼尼龙或再次IVIG 1 g·kg-1给药。结论:IVIG无反应的KD患儿中,IVIG 2 g·kg-1比IVIG 1 g·kg-1治疗效果好,因经济条件等所限不能行IVIG 2 g·kg-1再治疗者,可选择先行IVIG 1 g·kg-1治疗,仍不敏感时可选择甲泼尼龙,也可选择再次IVIG 1 g·kg-1治疗。  相似文献   

4.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6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抗感染、对症、吸氧等综合冶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1~2 mg/(次·kg),1次/d;对照组加用地塞米松针[0.5 mg/(kg·次),1次/d]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儿在喘憋、肺部哮鸣音和湿啰音消失、住院天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a<0.05).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3例,治愈率91.43%;对照组治愈21例,好转9例,治愈率70%,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3 P<0.05).结论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总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对婴儿痉挛 (infantilespasms ,IS)的临床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1990年 1月至 2 0 0 2年 9月收治的 5 0例IS患儿采用静滴ACTH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治疗方法 :首选ACTH静滴 ,2 5IU/d观察 2周 ,若无效则加量至 4 0IU/d ,总疗程为 4周 ,后改为泼尼松每天 1 5~ 2mg/kg口服 ,2个月后逐渐减量停药。 结果  ( 1) 5 0例患儿中治疗有效者 32例 ,总有效率为6 4 0 % ,18例完全缓解 ,完全缓解率为 36 0 %。 ( 2 )起病年龄对疗效无影响 (P >0 0 5 ) ;( 3)开始用ACTH治疗的年龄对疗效无影响 (P >0 0 5 ) ;( 4 )病程对疗效的影响 :病程在 2个月以内者 2 2例 ,有效率为 86 4 % ( 19/ 2 2例 ) ,大于 2个月者 2 8例 ,有效率为 4 6 4 % ( 13/ 2 8例 ) ,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 χ2 =8 5 2 8,P <0 0 5 ) ;( 5 )病因对疗效的影响 :症状性和隐原性患者分别为 4 0例和 10例 ,有效率分别为 6 0 0 %和 80 0 % ,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6 5 6 ,P >0 0 5 )。结论 静滴ACTH 2 5~ 4 0IU/d共 4周对控制多数IS患儿的痉挛发作有效 ,且疗效与病程相关 ,病程越短 ,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对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0 g/(kg·d),用2 d)]联合甲泼尼龙[Ⅱ期病例3~5 mg/(kg·d),用3~5 d,Ⅲ期病例15~25 mg/(kg·d),用3 d]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186例.结果 186例患儿中,治愈166例,占89.2%;好转15例,占8.1%;无效而自动出院2例,占1.1%;死亡3例,占1.6%.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具有明确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4例急性喉炎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其中,28例人院时喉梗阻明显者,先予甲基泼尼松龙(甲泼尼龙)静滴,喉梗阻改善后改用布地奈德吸入,或在雾化治疗同时静滴甲泼尼龙;对照组(87例)仅采用甲泼尼龙静滴.结果 治愈117例,好转出院17例,无一例死亡.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2±0.6)d、(7.3±0.7)d;入院前病程、入院后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间、喉梗阻程度及有无发生院内感染为影响患儿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期间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间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分别为3.23(2.73,3.74)、4.20(3.92,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治疗的115例喉炎患儿中,20例(17.4%)发生院内感染,只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组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小儿轻型急性喉炎可直接应用吸人布地奈德治疗,出现喉梗阻或极度烦躁不安时应选用甲泼尼龙静滴,一旦病情稳定,应尽早改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可减少或避免全身应用甲泼尼龙的时间、降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初期治疗中应用甲泼尼龙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0年3月~2005年6月该院收治的74例KD患儿。根据甲泼尼龙的使用与否,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单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1g/(kg·d),连用2d];治疗组(36例)用甲泼尼龙[20~30mg/(kg·d),连用3d] 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d]。然后对两组急性炎症控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D)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体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程14~21d时发生CAD例数:治疗组3例(8%),对照组1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3个月,CAD例数:治疗组1例(3%),对照组8例(21%),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初期治疗中应用甲泼尼龙能缩短病程,安全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9.
信息动态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甲泼尼龙联合红霉素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红霉素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P<0.05),试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及肺部X线片或CT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患儿在皮疹、局部疼痛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相比较轻(P<0.05);且试验组药物对患儿的肝功能的影响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缩短各项病理症状的消退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小儿麻疹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小儿麻疹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麻疹并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除接受一般治疗外,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初20~30 mg/(kg.d),每12小时一次,治疗3 d,后减为5~10 mg/(kg.d),治疗2~3 d,改用地塞米松0.2~0.3 mg/(kg.d),维持2~4 d。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呼吸困难、肺部音、血气、胸片恢复时间上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机械通气病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麻疹并重症肺炎患儿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将14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组(A组)75例,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组(B组)73例;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凋查,并复查鼻咽部CT及纤维鼻咽镜.结果 术后1个月时,A组和B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7.2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A组和B组治疗有效率为98.67%和93.15%(P〉0.05),亦无统计学意义;24个月时,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67%和87.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远期疗效优于经鼻内镜腺样体吸切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黄疸足月新生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的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足月新生儿(除外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机械辅助通气者)进行ABR检测,分别测定Ⅰ、Ⅲ、Ⅴ各波的潜伏期(PL)、波间期(IPL)与振幅(AMP)。并根据性别分为男、女婴两组;根据胆红素水平分为3组:轻度组≤250μmol/L,中度组251~299μmol/L,重度组≥300μmol/L。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程度黄疸新生儿的ABR特点。结果 共入选足月黄疸新生儿442例,其中男婴筛查异常率46.2%,女婴筛查异常率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婴左耳平均阈值分别为39.6 dBnHL和32.2 dBnHL,右耳平均阈值分别为38.7 dBnHL和34.3 dBnHL,男婴均高于女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ABR筛查异常率(40.8%)明显高于轻度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组与中度组(37.9%)之间、中度组与轻度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双耳Ⅰ波潜伏期、Ⅴ波潜伏期和Ⅰ~Ⅴ波间期均较轻度组和中度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疸足月儿中男婴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女婴。胆红素影响听力不仅表现在阈值升高,同时还存在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延长、振幅降低。随着黄疸程度加重即胆红素水平的升高,ABR波形潜伏期也逐渐延长,达一定水平后影响中枢听觉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拔管失败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NICU达到撤机拔气管插管标准,需要继续无创呼吸支持的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700 ~1 500g,胎龄27~32周)作为研究对象.于拔气管插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nIPPV组(40例)和nCPAP组(44例),分别于拔管0、24、48、72 h进行血气分析,监测PaO2、PaCO2、FiO2以及PaO2/FiO2,统计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计算拔管成功率(以nIPPV或nCPAP作为拔管后呼吸支持模式而不需再次气管插管的比例),拔管后频发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以及治愈率、放弃治疗率、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的原发病构成比、性别、体重、胎龄、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辅助通气治疗48、72h时,nIPPV组PaO2、PaO2/FiO2高于nCPAP组[48h:PaO2:(63.2±3.6) mmHg vs (52.3±6.7)mmHg,PaO2/FiO2:(243.2±32.8)mmHg vs(187.6±34.0)mmHg; 72 h:PaO2:(66.4±5.8) mmHg vs (51.8±5.9) mmHg,PaO2/FiO2:(280.6±16.8)mmHg vs(245.2±40.5)mmHg;1 mmHg=0.133 kPa],PaCO2低于nCPAP组[48 h:(40.3 ±4.8)mmHg vs (49.2 ±6.6)mmHg,72 h:(42.2±5.6) mmHg vs(57.3±6.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与nCPAP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9 ±46.7) hvs (180.5 ±50.1) h,P<0.05];氧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6±45.2)hvs (216.8 ±54.4)h,P>0.05].nIPPV组与nCPAP组患儿拔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5%(37/40) vs 75.0%(33/44),P<0.05];频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 (6/40)vs34.1% (15/44),P<0.05].nIPPV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nCPAP组[2.5% (1/40) vs15.9% (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晚发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Y能够更明显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缩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提高机械通气拔管成功率,并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频发呼吸暂停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前驱疱疹病毒感染对年幼儿ITP发病时细胞免疫功能及一线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首次住院并确诊为ITP的婴幼儿病例.根据有无前驱疱疹病毒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间:(1)细胞免疫功能:病初检测两组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T辅助细胞因子浓度并进行比较;(2)近期一线治疗效果:2周内一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因2~6个月为特殊年龄段,对其组内感染与非感染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治ITP患儿62例,其中感染组24例,非感染组38例.(1)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①淋巴细胞亚群: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THL减少(t=-2.187,P<0.05),TSL增多(t=3.211,P<0.05),CD4/CD8明显降低(t=-2.619,P<0.05).②两组间T辅助细胞因子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组IL-2、IL-4、IL-6、IL-10、TNF、INF-γ中位数均较非感染组减少,仅IL-17较非感染组增多.(2)对近期一线治疗效果影响:共获得缓解52例,其中感染组20例(38%),非感染组32例(62%),x2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前驱疱疹病毒感染使婴幼儿ITP免疫系统中TSL增多,THL减少,大多数Th细胞辅助因子(除IL-17外)有减少趋势,呈免疫抑制状态;但尚未影响疾病的近期一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负荷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3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为主诉的儿童311例,年龄3~17岁,男153例,女158例,行HUTT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按血压负荷分为〈10%及≥10%两组。结果血压负荷在〈10%组及≥10%组,全天平均收缩压负荷[65.35%(132/202)VS59.63%(65/109),X^2=0.992,P〉0.05]、全天平均舒张压负荷[65.37%(168/257)vs 53.70%(29/54),X^2=2.607,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65.48%(165/252)vs 54.24%(32/59),X^2=2.592,P〉0.05]、日间平均舒张压负荷[64.04%(187/292)VS52.63%(10/19),X^2=0.997,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66.30%(122/184)VS59.05%(75/127),X^2=1.234,P〉0.05]、夜间平均舒张压负荷[64.35%(148/230) vs 60.49%(49/81),X^2=0.382,P〉0.05]对HUTT阳性结果预测未见统计学差异,对HUTT阳性反应类型的预测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以HUTT结果为因变量、血压负荷为自变量,未能拟合出线性回归方程。结论血压负荷对HUTT结果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脑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28~33周的单胎早产儿100例,根据是否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生后第3天、第10天采血应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同期进行头颅彩超检测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值)和阻力指数(RI)。结果纳入的100例早产儿中77例发生PIVH,其中轻度组65例,重度组12例,未发生PIVH对照组23例。胎龄28~31周早产儿PIVH发生率与32~33周早产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PIVH比例高于32~33周早产儿(27.6%比8.3%,P〈0.05)。出生体重≤1500 g和1501~2000 g早产儿PIVH发生率高于〉2000 g早产儿(90.0%、88.5%比46.4%,P〈0.05),重度PIVH比例高于〉2000 g早产儿(33.3%、4.3%比15.4%,P〈0.05)。生后第3天重度组患儿血清IL-1β(μg/L)、IL-6(μg/L)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IL-1β:(90.1±7.4)比(42.7±4.0)、(16.5±4.7),IL-6:(102.5±8.2)比(55.3±7.2)、(20.2±4.4),S/D:(6.65±1.32)比(4.12±0.11)、(2.89±0.13),RI:(0.85±0.12)比(0.72±0.08)、(0.66±0.05),P〈0.05];第10天,轻度组患儿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重度组患儿仍高于轻度组及对照组(P〈0.05);轻度组及重度组生后第10天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与第3天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PIVH患儿血清IL-1β、IL-6水平与S/D值、RI水平均呈正相关(r〉0.5,P均〈0.05)。结论血清IL-1β、IL-6水平与颅内出血病情及脑血流有关,动态监测血清IL-1β、IL-6水平有利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沐舒坦和糜蛋白酶不同雾化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明确诊断的78例新生儿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糜蛋白酶雾化,治疗组予沐舒坦压缩雾化,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与治疗后24、48、72h比较,治疗组患儿PaO2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aCO2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症状缓解、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2%。对照组中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19例,有效率为5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沐舒坦疗效优于糜蛋白酶,缩短疗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导致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NICU诊断为重度RDS的66例早产儿的病例资料。按患儿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分析。结果重度RDS死亡24例,病死率36.36%。死亡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碱剩余中位数、pH最小值、PaO2/FiO2最小值、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1min Apgar评分、5min Apgar评分均低于存活组(P均〈0.05)。死亡组机械通气FiO2〉60%时间中位数、合并宫内窘迫比例、多胎比例、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Ⅱ(s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 perinatal extension versionⅡ,SNAPPE-Ⅱ)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两组机械通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相关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RDS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和SNAPPE-Ⅱ评分,OR值为0.990、0.141和1.240。对SNAPPE—II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6,与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分界点SNAPPE-Ⅱ评分=24.50时对应的正确预测指数最大(Youden指数=0.70)。结论重度RDS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和SNAPPE—Ⅱ评分;SNAPPE-Ⅱ评分对重度RDS死亡风险预测准确性中等,其为24.50时预测准确性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本中心肝母细胞瘤患儿的治疗经验,探讨提高肝母细胞瘤患儿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22例肝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将所得结果与欧洲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998年8月至2008年10月,本中心共收治肝母细胞瘤患儿22例,总体生存率为70%,与欧洲的76.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Ⅲ期患儿生存率分别为100%、85.7%和71.4%,与欧洲的96.3%、100.0%和7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Ⅳ期生存率为0,显著低于欧洲的35.7%(P〈0.05)。Ⅰ、Ⅱ、Ⅲ期生存率均显著高于Ⅳ期(P〈0.05)。而Ⅰ、Ⅱ、Ⅲ期之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中心肝母细胞瘤完整切除率为78.9%,与欧洲的8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行全身化疗的患儿肿瘤完整切除率为70%,而术前未行化疗者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中心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欧洲相当,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