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细胞癌组织CD44v6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组织切片中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 ,用CD44v6的单克隆抗体 ,以S -P染色法检测CD44v6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有肝外转移的患者其CD44v6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没有转移的患者 ,而CD44v6的表达在肿瘤大小、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两年内复发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D44v6与肝细胞癌的细胞恶变的发生有关 ,而且CD44v6在有肝外转移患者中的高表达说明它在肝癌发生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及两年内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2.
CD44v6表达与肝细胞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侵袭转移为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从原位增殖到侵袭转移的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粘附分子的粘附作用,其中以CD44v6备受重视,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1]。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细胞癌(下称肝癌)组织CD44v6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旨在探讨CD44v6表达对肝癌转移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4s和CD44v6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胃肠道间质肿瘤中CD44s和CD44v6的表达。结果:65例GISTs中,CD44s63例阳性,阳性率达96.9%,其中阳性强度>4分者57例(87.7%),>6分者43例(66.2%)。低度、中度、高度恶性潜能组阳性强度>4分者分别为93.8%,100%,81.1%,3组之间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6分者分别为87.5%,75.0%,54.1%,3组之间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CD44v640例阳性,阳性率为61.5%,其中阳性强度>4分者19例(29.2%),阳性强度>6分者6例(9.2%)。低度、中度、高度恶性潜能组阳性强度>4分者分别为18.8%,33.3%,32.4%,3组之间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6分者分别为0%,8.3%,13.5%,3组之间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44s表达与GISTs的恶性潜能呈负相关。CD44v6在GISTs中很少有表达,与GISTs的恶性潜能无明显相关性。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s可以作为预测GISTs恶性潜能的相关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D44和CD133在HBV诱导的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价其与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分期(慢性肝炎合并肝硬化或无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未发生肝硬化的患者24例,慢性乙肝伴有肝硬化的患者24例和肝细胞癌患者24例,分为组Ⅰ、组Ⅱ、组Ⅲ,另收集病理肝脏组织正常,血清HBV抗体和HBsAg均为阴性的患者10例,根据METAVIR评分系统对非肿瘤性肝活检中的坏死性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D44和CD133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中的CD44和CD133表达量均随疾病进展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1F1评分相比,患者CD44和CD133的表达在炎症活动评分和纤维化达到A3F4评分时,有显著升高(P<0.05);且随肝细胞癌分级的升高,CD44和CD133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均有CD44和CD133的表达。CD44和CD133的表达与炎性活动、纤维化分期和肿瘤分级增加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和CD133可以用于开发新的肝细胞癌靶向药物和预防性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CD44v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D44v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5例宫颈癌中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D44v6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CD44v6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有脉管瘤栓组中的CD44v6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脉管瘤栓组(P<0.05);且化越差,其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CD44v6在宫颈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早期预测肿瘤侵袭和评估预后是一种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995年12月至2002年9月62例手术NSCLC组织标本进行CD44v6的检测。结果 62例NSCLC中CD44v6阳性表达38例,阳性率为61.3 %,CD44v6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及 3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型及TNM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CLC患者CD44v6阳性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率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临床评估肿瘤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细胞黏附分子CD44v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42例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其中13例转移淋巴结内CD44v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口腔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在原发灶内CD44v3表达强度高于对应的转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2例原发灶中CD44v3表达强度,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3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级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CD44v3的表达可能与口腔鳞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CD44v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与目的:近年研究表明,CD44v6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但其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报道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探讨CD44v6在乳腺癌和乳腺癌旁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0例癌旁非癌乳腺组织中CD44v6的表达。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CD44v6表达与各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CD44v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上皮细胞的表达(78.6%)明显高于癌旁非癌乳腺组织上皮(5.0%),差异有显著性(P<0.05);CD44v6的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密切相关;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CD44v6阴性组的总体生存情况优于CD44v6阳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随着CD44v6表达的增强,总体生存曲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显示,ER、TNM分期、CD44v6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CD44v6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D44v6表达升高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摘 要:[目的] 探讨 ZNF703和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ZNF703和CD44v6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40例)、配对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40例)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30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ZNF703和CD44v6在甲癌组(67.5%、75.0%)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7.5%、10.0%)和结甲组(30.0%、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甲状腺癌组织中ZNF703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分期(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ZNF703和CD44v6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ZNF703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直径>1cm组较直径≤1cm组的表达阳性率高;CD44v6表达与肿瘤直径无关(P>0.05)。(3)ZNF703和CD44v6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0.462,P<0.05)。[结论] ZNF703和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癌变、肿瘤分期和淋巴转移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可能对甲状腺癌的诊疗和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CD44v6与可溶性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4v6与可溶性CD44v6(s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胃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的CD44v6表达,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为3~91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86例胃癌、30例胃溃疡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血清中sCD44v6的浓度,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为1~91个月.结果 (1)CD44v6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达,而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60.2%;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是否存在癌栓以及Borrmann分型有关(P<0.05),而与胃癌浸润深度、是否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生存率无关(P>0.05);9例伴有肝转移的胃癌患者中,有7例CD44v6为强阳性表达.(2)胃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sCD44v6的浓度明显高于胃溃疡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中sCD44v6的浓度比术前明显下降(P<0.01),而姑息术后患者的浓度变化却不明显(P>0.05);sCD44v6的浓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脉管是否存在癌栓、Borrmann分型以及分化程度无关;sCD44v6浓度较高组的生存率较sCD44v6浓度较低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1),但经Cox回归分析显示,sCD44v6的浓度与生存期有关(P=0.415),而手术方式却与生存期有关(P=0.000).(3)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与外周血血清中sCD44v6的表达无明显平行关系(P>0.05).结论 CD44v6的表达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参考价值,但是否与预后有关仍需探讨;sCD44v6的表达对胃癌辅助诊断、手术彻底性判定及生物学行为评估有一定的意义;CD44v6与sCD44v6的表达无明显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2.
CD44v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胃癌预后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42例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和18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6%,明显高于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的表达(9.5%)(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44v6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脉管侵犯、TNM分期和CD44v6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CD44v6在胃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CD44v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D44v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女性浸润性导管癌石蜡组织CD44v6的表达。结果:CD44v6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6%。CD44v6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D44v6低表达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82.76%,78.37%。而CD44v6高表达的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64.1%、49.88%,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5)。结论:CD44v6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作为有意义的预后指标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细胞黏附分子CD44v6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人骨肉瘤组织中HPA和CD44v6的表达。结果:HPA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9.6%,CD44v6表达阳性率为55.1%,均显著高于骨软骨瘤中的20.0%和25.0%(P<0.05)。HPA表达与CD44v6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63,P<0.001),两者表达与骨肉瘤临床分期、转移密切相关。结论:HPA和CD44v6在骨肉瘤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的黏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组织切片中CD44v6、MMP-2和VEGF三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用三种物质的单克隆抗体,以S-P染色法检测CD44v6、MMP-2和VEGF的表达.结果在有肝外转移的HCC组织中,CD44v6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肝外转移组;门静脉癌栓组MMP-2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癌栓组;而VEGF在肿瘤早期、低分化和术后复发的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增高;在有肝外转移的患者中上述2~3种标志物的联合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 CD44v6、MMP-2和VEGF蛋白在HCC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生长、浸润转移有密切的关系;三种蛋白的阳性表达均可促进HCC生长,易形成肝外转移灶或门静脉癌栓;而它们的联合表达,使HCC更容易发生肝外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UC-1和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93例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中MUC-1和CD44V6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UC-1、CD44V6在93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0 %(66/93)和63.4 %(59/93)。MUC-1的表达在不同类型、临床分期及体积的乳腺癌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不同组织学分级(14.3 %、69.4 %、100.0 %)、有无淋巴结转移(22.9 %、100.0 %)的乳腺癌中,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147、63.047,均P<0.0001);CD44V6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体积及组织学分级的乳腺癌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不同临床分期(6.3 %、64.6 %、93.1 %)、有无淋巴结转移(20.0 %、89.7 %)的乳腺癌中,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507、45.662,均P<0.05)。结论 MUC-1和CD44V6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UC-1和CD44V6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典型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差异显著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测定 18例乳腺典型髓样癌、30例非典型髓样癌中E cadherin、CD4 4v6的表达。 结果 E cadherin蛋白的表达强度 ,典型髓样癌高于非典型髓样癌 (P <0 .0 5 ) ;非典型髓样癌中CD4 4v6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典型髓样癌 (P <0 .0 5 )。结论 E cadherin、CD4 4v6表达的显著差异是乳腺典型髓样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