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已经证实 ,胰腺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诱发急性胰腺炎 (AP) ,并可促使水肿型胰腺炎发展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 ,其中凝血、抗凝血系统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为进一步了解凝血、抗凝血系统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测定了 7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纤维蛋白A肽 (FPA)、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14 0(GMP 14 0 )、抗凝血酶 Ⅲ (AT Ⅲ )、蛋白C含量 (PC :Ag)水平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急性胰腺炎组 :急性胰…  相似文献   

2.
临床烧伤是指患者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烈热辐射而导致组织损伤。大多数患者因高温和化学物质及电致伤,患者烧伤程度与温度高低及作用时间长短有关,大面积烧伤指烧伤面积〉50%或III度〉20%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1]。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发生意外损伤的病例也在不断增加,烧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由于患者烧伤后病情较为复杂且极易发生全身感染,进而导致患者死亡[2]。  相似文献   

3.
回顾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历史,大体经历了由保守到积极的发展历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的包扎疗法以来,Ⅲ°烧伤创面的治疗是在坏死组织溶脱后,培育肉芽组织,以点状或邮票状植皮来封闭创面,但无法解决大面积Ⅲ°创面,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我国在60年代初期以前,由于受大面积烧伤整体治疗水平不高的限制,且切痂后也缺乏足够的皮肤覆盖,那时尚不宜开展大面积切痂植皮。当时认为Ⅲ°烧伤超过25%TBSA以上者,应采取保守疗法,使一部分焦痂脱落,准备创面尽快植皮。当时对深度烧伤创面的对策就…  相似文献   

4.
李英兰  孙少艾  张秀龙 《护理研究》2013,27(20):2140-2141
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可减少感染、缩短疗程、降低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死亡率[1,2],早期切痂从伤后4d~7d发展为伤后24h~48h,我科近年开展在伤后6h内切痂(即超早期),可减轻感染并发症,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免疫功能,降低高代谢反应,保护内脏器官,但此时病人正处在休克期,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应用于大面积烧伤超早期切痂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大面积烧伤行超早期切痂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针对烧伤患者的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比较2组的治愈效果与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切痂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痂后7,14d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超早期切痂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实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从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50%或Ⅲ度〉20%或已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对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进行切削痂手术并应用同种异体皮或异种皮覆盖创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抢救措施。本次研究对大面积烧伤101例病人实施早期切削痂生物敷料覆盖术并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可减少感染,缩短疗程,降低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病死率。早期切痂从伤后4d~7d发展为伤后24h~48h,我科近年开展在伤后6h内切痴(即超早期),可减轻感染并发症,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免疫功能,降低高代谢反应,保护内脏器官,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病人正处于休克期,若护理不到位,可发生难以恢复性休克,后期并发症较多,从而使治疗失败。在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围术期按常规烧伤休克期补液效果不满意,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尿量等综合指导输液,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或补液过少引起的休克复苏失败,并在输液时加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烧伤后早期切痂对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 4 0 %体表面积Ⅲ°烫伤犬为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A组 )和非切痂组 (B组 ) ,A组于伤后 3h行切痂植皮术 ,动态观察血浆前列腺素E2 (PGE2 )、血栓素B2 (TXB2 )、磷脂酶A2 (PLA2 )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动物伤后血浆PGE2 、TXB2 、PLA2 含量明显增加 ,A组动物术后血浆炎症介质含量较术前和B组显著减少。结论早期切痂能有效减少烧伤后炎症介质的生成与释放 ,对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引发的脏器损害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烧伤病人行广泛切痂植皮术后,麻醉苏醒期寒战发生率较高,增加了病人痛苦,对术后康复不利。为了有效地预防大面积烧伤病人切痂植皮术后寒战的发生,2004年8月-2005年10月采用曲马多静脉注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缬纱坦组(30例),对照组按临床常规处理,缬纱坦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纱坦80mg/d,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和第3天采血测激活的凝血时间(ACT)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I)。结果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ACT均无显著变化,两组的t—PA活性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而PAI活性明显降低(均P〈0、05或〈0.01),组间比较,缬纱坦组t—PA活性升高及PAI活性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缬纱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凝血系统无明显影响,但可使t—PA活性增高而PAI—I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相关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5 2例脑梗死患者和 5 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因子Ⅷ活性 (FⅧ∶C)、血栓调节蛋白 (TM )、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 (PAI 1)、β TG、PF4 的含量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脑梗死组vWF、FⅧ :C、PC、PAI 1、β TG、PF4 、PAdT及PAgT较对照组增高 ,t PA下降 ,患者组TM及FPS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提示脑梗死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 ,血小板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在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486例,健康人群50例,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HBV、DNA含量.分析PT、APTT、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变化.结果 除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的PT值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各组乙型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或P < 0.01),乙型肝炎各组APT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或P < 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而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与PT、APTT值呈正相关,与FIB值有极弱相关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随病情而加重,FIB是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向重度或肝硬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菌群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定量和微生物分析法对大面积切痂术后29例患者(手术组)的血浆内毒素和肠道6种常见菌群(肠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和酵母菌)进行检测,并与2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厌氧菌中类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或P<0.01),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9例患者中24例出现不成形软便或稀便等肠道菌群失调症状。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大面积切痂术后早期,主要是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群失调,这是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型猪严重烧伤后6h内切痂即超早期切痂的可行性,以()利于严重烧伤创面的早期修复。方法:选择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制作严重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伤前、伤后,,,,和6816244872h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出量,右心房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低切变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动物心排出量和右心房压伤后均很快下降,实验组于伤后8h心排出量和右心房压开始恢复,至伤后48h已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心排出量持续下降,伤后48h恢复至伤前水平,此后仍继续升高。对照组右心房压伤后8h降至最低点,至伤后72h恢复正常。血液流变学变化:统计学处理显示两组低切变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超早期切痂可使小型猪在围手术期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对血液流变学亦无不良影响。从动物实验角度来看,超早期切痂是可行的。对大面积烧伤创面早期修复及临床治愈率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休克期切痂对严重烧伤后可溶性脂多糖受体CD14(sCD14)和肝损害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收集休克期切痂组和非休克期切痂组的大面积烧伤病人血标本,检测内毒素(LPS)、s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同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结果休克期切痂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非休克期切痂组(P<0.05),sCD14和各项指标呈正相关.结论严重烧伤后LPS、sCD14和TNF-α途径是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一条重要途径,休克期切痂可能通过该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早期主要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烧伤后肝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烧伤切痂植皮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Ⅱ度~Ⅲ度烧伤切痂植皮面积(10±3)%的病人随机分为芬太尼透皮贴剂组(A组)和安慰贴剂组(B组)各40例。A组病人术前2h给予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B组病人术前2h予贴1片邦迪创可贴作安慰剂,不用预防性镇痛药,仅在术后出现疼痛时再予处理。[结果]手术后2h、4h、8h、16h、24h、48h、72h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A组显著低于B组(P<0.01);术毕、术后第1天血糖值A组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恶心、呕吐、嗜睡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头晕、便秘、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呼吸抑制及呼吸困难。[结论]25μg/h芬太尼透皮贴剂应用于烧伤切痂植皮术后能达到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卢氏县人民医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应用酚妥拉明联合垂体后叶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酚妥拉明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肝HMGB1表达及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表达及肝脏功能影响。方法  30 %Ⅲ度烫伤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2 4h和 72h切痂植皮组。RT 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脏HMGBlmRNA/蛋白表达 ,同时检测血浆AST、ALT含量。结果 大鼠烫伤后肝组织HMGB1mRNA表达量增加 1~ 2 5倍 ,2 4h切痂组伤后 8d其水平较烫伤对照和 72h切痂组显著减少 (P <0 0 5 )。烫伤后大鼠肝细胞和枯否细胞HMGB1表达阳性率较正常大鼠均显著升高 (P <0 0 1) ,2 4h切痂组 4、 8dHMGB1表达阳性细胞数较烫伤对照和 72h切痂组均显著减少 (P <0 0 1)。同时 ,烫伤大鼠血浆AST和ALT水平升高 (P<0 0 5 ) ,而 2 4h切痂组伤后 4、 8d较烫伤对照组和 72h切痂组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烫伤大鼠休克期切痂能够下调肝组织HMGB1表达 ,局部HMGB1诱生参与了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目前对于高血压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存在着争议 , 而凝血和纤溶系统在高血压血栓栓塞性和 /或出血性并发症的进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检测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 ,并以此为依据合理选用能改善其凝血和纤溶状态的抗高血压药以及据此提出合理的康复介入方案,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价值. 设计 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和咪达普利在降压的同时 , 对早期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 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activity, PAIA)和α 2 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 2 plasmin inhibitor activity,α 2-PIA)的影响. 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武汉大学医院检验中心进行. 15周龄雄性 SHR 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3组,咪达普利组给予含咪达普利的水 3 mg/( kg· d);厄贝沙坦组给含厄贝沙坦的水 50 mg/( kg· d); SHR对照组和同龄雄性 Wistar Kyoto( WKY)大鼠 (正常血压对照组 )10只以等量蒸馏水代替;采用一期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采用凝血酶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 t-PAA, PAIA和α 2-PIA. 主要观察指标厄贝沙坦和咪达普利对 SHR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结果并与正常血压对照组( WKY大鼠)进行比较. 结果 与 WKY组比较 SHR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增高( P< 0.01), t-PAA显著增高( P< 0.05) ,α 2-PIA显著降低( P< 0.01) , 而凝血酶原时间和 PAIA无明显变化.与 SHR对照组比较咪达普利组和厄贝沙坦组经过 3个月治疗血压明显降低( P< 0.01),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 P< 0.01),α 2-PIA显著增高( P< 0.01). 结论早期雄性 SHR血管内凝血与纤溶并存,厄贝沙坦和咪达普利对早期雄性 SHR的干预能逆转 SHR慢性隐性 DIC所致的血栓前状态和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其已受损的凝血和纤溶系统,从而降低出血性和 /或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