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严重脑卒中舌根后坠放置口咽通气管患者探讨一种疗效确切的吸氧途径。方法随机将脑卒中舌根后坠患者40例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置口咽通气管,观察组经口咽通气管插入氧管从口咽吸氧,对照组从一侧鼻腔吸氧。分别于吸氧前及吸氧后10min左右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经口咽吸氧较鼻腔吸氧可使血氧饱和度上升更高更快。结论舌根后坠患者置口咽通气管后应经口咽吸氧。  相似文献   

2.
周静 《中外医疗》2014,(34):87-88
目的探索院前急救途中使用口咽通气管改善患者通气的效果。方法以该站2014年6—7月院前救治的呼衰、昏迷危重患者30例为观察组,进行口咽通气管并于吸痰、给氧对症治疗;以该站2013年9—10月既往院前救治的呼衰、昏迷危重患者30例为对照组,未使用口咽通气管,仅用常规吸氧、吸痰对症治疗。对比两组运送途中的疗效。结果应用口咽通气管的观察组患者提升血氧饱和度,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χ2=7.547,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能安全转送至院内救治。结论口咽通气管改善通气疗效明显,操作方便,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型经口腔内镜检查装置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内镜检查口腔支撑采用常规牙垫并经鼻咽导管吸氧,观察组内镜检查口腔支撑采用口咽通气管型经口腔内镜检查装置。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麻醉给药前(T0)、胃镜进入后2 min(T1)、检查后即刻(T2)时的呼吸频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时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的Sp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成功率为98%(98/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9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咽通气管型经口腔内镜检查装置用于无痛胃镜检查,能有效降低胃镜退镜率以及舌后坠发生率、稳定检查中血氧饱和度、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重危病人面罩给氧湿化雾化气道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危病人由于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手术创伤等因素而发生呼吸功能障碍产生乏氧 ,常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传统的吸氧方法采用鼻导管吸氧法 ,此方法对一般病人尚可 ,对重危病人迅速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较差。我科于 1998- 0 3开始改进了给氧方法 ,采用面罩给氧法 ,同时湿化、雾化气道并与鼻导管给氧法对比观察 ,行血氧饱和度连续监测 ,效果明显优于鼻导管给氧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0 6例 ,男性 32 2例 ,女性 184例。年龄 3~ 6 8岁。其病例分布为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 70例 ,全肺切除术后 90例 ,肺叶切除术后 178例 ,食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巧用头皮针导管吸氧法在胃肠减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外科手术后需要胃肠减压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吸氧方法为取一枚头皮针,将针头剪掉,留取塑料导管部分,将接输液器的接口处直接或通过接头与吸氧导管相连,将剪去针头的一端插入鼻腔约2-4cm[1],用胶布在胃肠减压同侧鼻腔外固定即可。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鼻导管吸氧法,鼻导管插入胃肠减压对侧鼻腔,比较两种吸氧方法对病人舒适度、吸氧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两种吸氧方法均能达到氧疗效果,而观察组的吸氧方法可减少病人吸氧时不适感,提高舒适度及吸氧治疗的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头皮针导管法吸氧时,导管插入深度在鼻前庭位置,有利于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对吸入氧气发挥湿化、温化及清洁过滤作用,减少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6.
解志惠  李红 《西部医学》2012,24(7):1331-133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雾化吸入过程中最佳给氧途径。方法将62例COPD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l例。对照组电动雾化吸入同时采用经鼻导管吸氧;观察组电动雾化吸入同时在口合器旁加氧气管吸氧。动态观察两组吸入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SpOz在吸入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始吸入后的5、10、15、20、30min时,两组SpO2差异有显著性(P〈0.05)。吸入前两组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入后5、10、15、20、30min时,两组心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在口合器旁加一氧气管进行吸氧,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缺氧及心率加快的状况,优替大干经鼻导管吸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持续正压通气,经鼻导管吸氧分别治疗睡眠呼吸暂停重叠型综合征疗效.方法选择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经鼻导管吸氧分别治疗睡眠呼吸暂停重叠型综合征,观察其睡眠结构,血压方面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组明显优于经鼻导管吸氧组(P〈0.001).结论持续正压通气(n—CPAP)是目前治疗睡眠呼吸暂停重叠型综合征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iPAP面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适合的通气压力及临床价值。方法用对照分析的方法将60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鼻导管吸氧;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BiPAP面罩式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压、手指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能更迅速、更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动脉血气。结论BiPAP面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姣红 《海南医学》2009,20(8):142-143
目的观察两种吸痰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脑外伤危重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对照组40例,采用经鼻腔内直接吸痰法。结果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效果明显优于经鼻腔直接吸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吸痰法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口咽通气管内吸痰法较经鼻腔内直接吸痰法效果好,且吸痰过程中不影响氧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在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院前急救病人193例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9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气道方法,并比较两组气道置入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改善值及通气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通气效果有效率96.94%,对照组有效率88.42%,观察组的通气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7,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气道置入时间明显缩短,SpO2改善值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快速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最大限度地争取抢救时间,适用于院前急救与转运。  相似文献   

11.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衰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双水平正压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所并发的Ⅱ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30例,是鼻导管吸氧 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即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结果 机械通气在近期内或急性期内对降低PaCO2优于鼻导管给氧方式,远期时效果无显著差异。在提高PaO2、改善组织缺氧方面,无论近期或远期效果,无创机械通气均优于鼻导管吸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持续正压吸氧 (CPAP)在新生儿重症肺炎应用中的疗效 ,将 10 0例新生儿重症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 (CPAP组 )和对照组 (普通鼻导管吸氧组 ) ,观察氧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认为纠正新生儿重症肺炎缺氧状况 ,应用CPAP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鼻导管吸氧。  相似文献   

13.
陈莉  徐泓  曹秀红  邱月  怀德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18-2120
目的 评价新方法改善鼻腔填塞期间患者出现的口咽干燥感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耳鼻喉科在全麻下接受手术,并且行鼻腔填塞术的患者118例。将11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口咽加湿护理方法,即使用常规的吸氧装置不加湿化液,先将两根吸氧管剪断,再用输液三通将两根剪断的吸氧管和雾化器连接管连接起来,一端接吸氧装置,一端接加湿器,一端接完整的吸氧管为患者口腔供氧。观察比较2组患者口咽干燥发生率、咽痛发生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口咽干燥发生率为40.68%,对照组患者口咽干燥发生率为89.83%,观察组患者口咽干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咽痛发生率为8.47%,对照组咽痛发生率为62.71%,观察组患者咽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1.52%,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6.2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后的口咽加湿护理方法能更好地降低患者在鼻腔填塞期间因张口呼吸而导致的口咽干燥感;提高患者咽部舒适度,提高患者咽部护理满意度,增进患者的食欲。   相似文献   

14.
田英然  孙静  王碧  宋爱霞  朱晴 《医学争鸣》2003,24(7):664-664
0 引言 因心脑肺部疾病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 ,多数需采用吸氧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这些患者因年老、舌后坠、肥胖或使用咽通管等原因存在张口呼吸 .而以往常规的鼻导管吸氧方法对改善此类患者的缺氧状态效果欠佳 ,我们就此问题做一对照观察 ,并提出改进措施 .1 临床资料 取 2 0 0 1 10 / 2 0 0 2 0 3神经内科ICU存在张口呼吸并需要吸氧的危重患者 3 5 (男 2 6,女 9)例 ,年龄 71(48~89)岁 .在患者使用常规鼻导管吸氧 3h ,经皮脉膊氧 (SpO2 ) [1]监测缺氧无改善的情况下 ,即脉膊氧仍低于 95 % ,采用将吸氧导管置入口腔内 2~ 3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注射用内给氧预防围麻醉期缺氧的疗效。方法 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人 4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1 5例 )、吸氧组 (1 5例 )和内给氧组 (1 6例 )。吸氧组采用鼻前庭吸氧 2 .5L/min ;内给氧组单纯滴注注射用内给氧。麻醉方法三组相同。比较三组病人在术中、术后的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结果 在监测的三个时刻 ,吸氧组和内给氧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和动脉组氧饱和度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在吸氧组和内给氧组间比较 ,监测的两个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 注射用内给氧能显著增加血液的氧含量 ,对防治缺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运新 《右江医学》2004,32(2):142-143
目的 探讨高频喷射给氧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新生儿呼吸衰竭 46例予高频喷射给氧抢救 ,另设对照组 3 7例 ,采用鼻导管给氧 ,比较两组供氧后紫绀消失、呼吸困难改善的时间及治愈率。结果 高频通气组缺氧缓解期及呼吸变规则时间均较鼻导管吸氧患儿时间短。抢救成活率明显提高 ,经统计学处理 χ2 =4.85 6,P <0 .0 5 ,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高频通气给氧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良好 ,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朱敏 《中原医刊》2003,30(6):44-44
鼻导管吸氧对改善病人的缺氧具有简便经济,有效和安全的优点,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现介绍709例神经清醒并为成年病人在接受吸氧治疗时,其鼻导管进入鼻腔长度普遍不足鼻尖至耳垂的三分之二。约10厘米左右,此篇文章就是介绍在鼻导管吸氧此项护理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不同使用方法的效果。方法对40例需用辅助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手和双手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进行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采用双手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组患者比单手组血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高(P〈0.05);而呼吸频率和心率却较低(P〈0.01)。结论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技术是一个有效的协助的透气方法,最好采用双手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普通鼻导管吸氧及应用雾化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鼻导管吸氧)和实验组(雾化面罩吸氧)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吸氧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用雾化面罩吸氧比普通鼻导管吸氧能有效稀释患者痰液,便于一次吸干净,无痰痂形成,血氧饱和度无下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使用适当型号普通的气管导管行经鼻气管插管在咽后壁受阻的问题.方法:7例ASA1~3级行颌骨骨折内固定择期术时,经鼻气管插管在咽后壁受阻,于采用(2~4.67)×500 mm涂有石腊油的吸痰管插入咽腔,在呼痰管腔中置入硬膜外管,从口腔中取出硬膜外导管,退出吸痰管,硬膜外导管在鼻端套过且系住普通气管导管的尖端,气管插入鼻腔后,再从口腔端牵拉硬膜外导管.结果:适当型号的普通气管导管容易拉进咽腔,鼻腔黏膜损伤出血少.结论:此法快捷简单,很容易把适当号码的气管导管牵拉到口腔,实施经鼻气管插管,初学者更易掌握.能很好地解决鼻孔与咽后壁及候头三点所处角度造成经鼻插管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