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小卫  毛平  莫文健 《中外医疗》2008,27(13):70-7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实体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实体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5例实体瘤合并DIC患者中,有效16例,无效9例,有效率64%.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实体瘤合并DIC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初发APL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22例确诊初发APL合并DIC的患者立即给予ATRA诱导缓解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q12h皮下注射,EACA6~8g缓慢静脉滴注7d~14d。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1例于治疗第5天死于颅内出血,2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19例患者治疗过程平稳,临床出血症状显著改善。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EACA治疗APL合并DIC方便、安全、有效、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APL并发DIC的22例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10mg每日3次口服和(或)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滴诱导分化治疗;DIC的治疗:确诊后予小剂量肝素1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根据血常规和DIC指标补充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每日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结果:22例经治疗后,DIC纠正18例(81.8%),死亡4例(18.2%)。结论: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DIC的临床特点,提高DIC的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方法 对38例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DIC患者,21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5.3%。其中22例DIC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或使用肝素,13例有效,有效率为59.1%。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除去病因,积极治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刘京  赵正焱 《中外医疗》2011,30(26):179+182-179,18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治疗肝转移瘤临床效果。方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治疗的24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分为化疗组(11例)和乙醇消融组(13例);观察患者肿瘤坏死程度、复发率和6、9、12个月存活率。结果化疗组肿瘤缩小率及6、9、12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1%(1/11)及54.5%(5/11)、27.3%(3/11)、9.1%(1/11);明显低于消融组的54.8%(7/13)及84.6%(11/13)、38.4%(5/13)、23.1%(3/13)。结论 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治疗肝转移瘤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卓利  张凌  付平  林丽  陈志文 《西部医学》2011,23(2):245-247
目的探讨血液吸附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疗效。方法对2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先给予内科治疗,在循环相对稳定后尽早(平均3.2±1.5天)给予血液吸附(HP)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CVVH至少连续行72h后改为每天行8h,直至进入多尿期。22例患者行CVVH的时间72~232(平均120±26)h。HP每次2h,每隔24h治疗一次,共治疗5次,观察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小便量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 22例患者早期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4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真菌性败血症,1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名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余14例患者好转转普通病房。ICU存活率63.6%。结论 SAP合并AKI患者行CVVH联合HP能明显有益于患者肾功能的早期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已成为SAP治疗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30例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8例初治的白血病合并DIC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30例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在选用适当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的同时,应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同时输注血小板和补充凝血因子。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73.3%,死亡8例,其中5例死于脑出血。结论DIC是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值是诊断和治疗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治疗期间并发脑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采用恰当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白血病、正确使用肝素和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9.
郎毅 《中外医疗》2012,31(31):61+63-61,63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该院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4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手术中获得的肿块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4例患者恶性危险程度为危险程度很低者9例,低度危险20例,中度危险11例,高度危险4例。术后1年生存39例(88.64%),术后2年生存35例(79.55%),术后3年生存30例(68.18%)。随着恶性危险程度的严重,3年存活率逐渐降低。结论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胃肠间质瘤较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患病的恶性危险程度直接影响预后长期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丁凤   《中国医学工程》2014,(5):176-176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78例新生儿DIC,根据临床表现及血生化结果,输注血液制品,并联用小剂量肝素(每次6 U/kg,皮下注射,2次/d)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DIC完全纠正的时间、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78例DIC患儿的治愈率高达88.5%(69/78),DIC完全纠正时间为(6.4±1.2)d;治疗后,DIC患儿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使用小剂量肝素过程中,无继发性加重出血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肝素联合血液制品治疗新生儿DIC的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