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藏、羌和汉族儿童少年的骨量状况,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双能X线前臂骨密度测量仪(pDEXA)测量1822名7-19岁藏、羌、汉族男女学生前臂远端1/10处和近端1/3处尺骨和桡骨(Dist.R+U,Prox.R+U)以及近端1/10处桡骨(Prox.R)的骨矿物密度(BMD)、骨矿物含量(BMC)、骨面积(BA)。结果 11,16,18岁女生和12,16,17岁男生的前臂骨量各项指标民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多个年龄段,藏族学生前臂远端骨量(特别是9~12岁男生 Dist.R+U BMD及Dist.R+U BMC)、前臂近端骨面积(Prox.R+U BA)和近端桡骨骨面积(Prox,R BA)显著高于汉族和羌族;羌族学生骨量水平处于藏族和汉族之间;汉族13岁女生Dist.R+U BA和Prox.R BMD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羌族11岁女生Prox.R+U BMC和Pwx.R BMC以及1l,12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藏族15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在其他年龄段各项骨量指标均为男生大干或等于女生。不同民族出现骨量性别差异的年龄不尽相同;男生在13-18岁、女生在11~16岁,Prox.R+U BMD增长幅度明显大于Dist.R+U BMD。结论四川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骨量存在差异。是否为遗传因素起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15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间的差异;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体脂两种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的不同,对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制定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纳入乌鲁木齐市儿童青少年907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成分、计算BMI-Z分值;超重肥胖评定参考WS/T586-2018。结果 6~15岁儿童青少年除男生体脂率外,男女生各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变化均存在线性趋势(P<0.05),BMI-Z评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女生在11岁时体脂百分比(BFP)超过男生(P<0.05)。BMI及BFP评价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1.5%和9.0%、14.1%和20.5%;其中BMI正常组有7.6%和3.1%的少儿BFP评定为超重和肥胖;在BMI超重组有49.5%的少儿BFP评定为肥胖。各体成分在超重与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有性别及年龄差异;不同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率略有不同,提示BMI评定肥胖标准易低估体脂胖肥儿童青少年;其超重和肥胖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湖南省侗族学生体脂发育规律,为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分层整体抽样的原则,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7~17岁的侗族学生1982名进行体格发育测量,计算上臂肱三头肌位和肩胛下角位的皮褶厚度之和,并运用长岭公式估测体密度,用Brozek公式计算体成分。结果男生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呈现波浪式递增趋势,女生的皮褶厚度呈现持续递增;体脂率的发育变化规律男、女生均呈现出“N”形的变化;瘦体重均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侗族学生的皮褶厚度、体脂率和瘦体重与身高、体重和胸围均呈正相关。侗族学生的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发育在青春期前后呈现出明显差异。结论湖南省侗族学生体脂发育及瘦体重偏低,体质与营养状况低于全国儿童青少年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戴昕  何玲  刘曈  王建  梁晶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66-968
目的了解智力残疾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和规律,为提高智力残疾青少年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从北京市3所培智学校抽取轻、中度智障在校生170名为对象,年龄10~21岁,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各项身体成分指标,并测量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及肱三头肌、肩胛下角和腹部皮褶厚度。结果智力残疾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在14~17岁年龄段达到峰值,18岁后呈减少趋势;女生各项指标则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在18~21岁达到峰值。同年龄段中,女生体脂百分比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及腰臀比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男生的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体成分发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正常、超重、肥胖组智力残疾青少年体成分的组间差异显著,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量、非脂肪性身体成分均呈递增趋势。结论智力残疾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且主要集中在青春发育前期及青春发育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状况,分析其年龄和性别变化特点。方法利用3项在北京城区或北京郊区的儿童、青少年中开展的横断面研究,选取8、9、10、13、14、15岁男女生共947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全身及手臂、腿部和躯干的体成分,计算身体脂肪含量指数(FMI)、去脂体重指数(FFMI)、体脂百分比(%BF)和躯干/四肢脂肪比。结果随年龄增长,女生的FMI从4.8 kg/m2增加到7.6 kg/m2,%BF、FFMI和骨矿物质含量均相应增加;男生FMI从13岁开始下降,%BF则从8岁的23.9%下降到15岁的14.7%,但FFMI和骨矿物质含量均相应增加。各年龄段女生的FMI和%BF均高于同龄男生,且脂肪均主要分布于四肢;女生FFMI均低于同龄男生,8~15岁男生的增长总量接近女生的2倍,且瘦体重主要分布于躯干;男女生间骨矿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青少年在生长过程中,各种体成分的含量、比例和分布不断变化,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不同性别、年龄体成分百分位值变化趋势特点,为制定百分位参考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纳入北京市7~18岁儿童青少年1 585人。利用GAMLSS法估计性别、年龄别的体脂率(BF%)、脂肪质量指数(FMI)和瘦体重(FFM)的P25、P50和P75  结果  在不同年龄组中,营养状况正常的男生体脂率在10岁左右出现峰值,其中10岁儿童青少年体脂率P25、P50和P75分别为22.2%,26.1%和30.1%,肥胖男生的体脂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女生不同营养状况下不同年龄组的体脂率变化不明显。营养状况正常和超重男生中,随着年龄的增加,FMI处于平缓水平; 但在肥胖的男生中,随着年龄的增加,FMI随着百分位的增高变化值逐渐增大,而女生逐渐减少。无论是在男生还是女生中,随着年龄的增加,FFM呈现增长的趋势,且男生增长的速度更快。  结论  在不同营养状况下,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体脂率、脂肪质量指数和瘦体重的百分位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制定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百分位参考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何春燕  陶芳标  孙莹  黄锟  叶青  阙敏  赵媛媛  龙翔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286-3288,3290
[目的]了解安徽省城乡男女学生体成分指标的年龄、性别变化特征。[方法]利用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安徽省7~18岁7 200名城乡中、小学生的腹部、上臂、肩胛下角3处皮脂厚度的测量数据,根据长岭晋吉公式估测体密度、Brozek公式估算体成分,得到城乡男女学生瘦体重和体脂百分含量指标。[结果]3处皮脂厚度、体脂百分含量和瘦体重均随年龄而增加。男生3处皮脂厚度随年龄增加缓慢,10岁时达到最大值,而女生3处皮脂厚度随年龄增加显著;3处皮脂厚度、体脂百分含量、瘦体重的城乡学生中存在差异,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瘦体重男生处于优势,而女生体脂百分含量在整个青春期都增加显著。[结论]调查结果符合儿童期及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生长发育特征,男生主要以瘦体重增长为主,女生主要以体脂增长为主。3处皮脂厚度、瘦体重、体脂百分含量的城市学生都高于乡村学生,说明安徽省城市学生的营养水平可能略高于乡村学生。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汉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妮娜  田力  李丽慧  徐飞 《中国校医》2003,17(2):133-133,135
目的:了解沈阳市汉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规律。方法:采用邵象清的人体测量学方法,对沈阳市1380名中小学生上臂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的皮褶厚度及体脂发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肢体部皮褶变薄,而躯体部皮相变厚,其男生体脂在青春期前呈增加趋势,而在青春期后则逐渐下降;其女生肢体部和躯干部皮相均变厚,体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在青春期后增加迅速。各年龄组女生皮相厚度均大于男生,青春期以后更为明显。结论:沈阳市汉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年龄和性别差异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阶段相关。  相似文献   

9.
西藏7~18岁藏族学生皮褶厚度与体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西藏藏族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和特点. [方法] 2004年抽样测量西藏2 538名7~8岁藏族学生肱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利用长岭和Brozek公式估测体成分.[结果] ①藏族男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1岁时达高峰(8.85 mm),其后逐步下降;肩胛下皮褶厚度呈缓慢增长.女生两处皮褶厚度呈持续增长尤以青春中后期(12~15岁)增幅显著,并一直高于男生且差值越来越大.②藏族男生的BF%值11岁时达最高值为15.41%,其后不断下降,女生的BF%值总体趋势是不断增加的且一直明显高于男生;男女生瘦体重均随年龄的增长面增长,增长趋势一致但14岁后男生增长量明显高于女生.③男女生皮褶厚度城乡间互有高低.④建立两处皮褶厚度之和百分位数参照值,其整体趋势低于汉族学生.[结论] 应加强藏族学生的营养水平,同时也要注意预防肥胖.  相似文献   

10.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体脂率现状,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海淀区参加体能测试的807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测量.根据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成分原理,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得体脂率.结果 体脂率男生为(22.19±8.34)%,女生为(24.65±6.66)%(t=-4.641,P<0.01);13~15岁男生体脂率均低于女生;男生体脂率均值6~12岁逐年增长,13 ~ 15岁逐年减少;女生体脂率均值除15岁外呈逐年增长趋势.不同营养状况下,男、女生体脂率由大到小为肥胖组、超重组和非超重组(F值分别为212.257,128.816,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脂率随BMI增加而增加(β=1.876,P<0.01).结论 北京海淀区儿童体脂率较高,且存在BMI、性别和年龄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藏、汉、羌族儿童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状况,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测量四川省阿坝州7~18岁藏、汉、羌族1 822名男女儿童少年的身高、坐高、前臂长和膝高4项指标,并对其骨骼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藏族男女儿童少年各项指标均大于当地羌、汉族,其中7~9岁和17~18岁2个年龄段尤为明显;与全国学生平均身高相比,藏族低于全国城市水平,高于乡村水平,羌、汉族与全国乡村水平相当;除藏男9岁组和藏女7岁组外,3个民族儿童少年身高均低于四川省同年龄组平均水平。结论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男女儿童少年骨骼生长发育较差,建议加强体育锻炼,改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少年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以及不同营养状况下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特点,为有关部门制订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1 822名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采用“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判定其营养状况。结果四川省阿坝地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较高,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低;男生青春中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最高,女生青春期前和青春早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最高;不同营养状况下,男女生BMI都随青春发育期的变化而规律性增长,各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坝州藏、羌、汉族中小学生低体重检出率较高,营养不良仍然是当地学生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少年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学生营养政策、预防骨质疏松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1821名7~18岁藏、汉、羌族男、女生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和体力活动情况,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生物电阻抗仪测定体成分,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前臂近端1/3处和远端1/10处骨矿物含量(BMC)和骨面积(BA)。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瘦体重对前臂远端1/10处和前臂近端1/3处的BMD和BMC的变异贡献要高于其他因素,其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67,0.687,0.346和0.482;藏族、钙摄入量、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等因素对前臂远端1/10处BMD和BMC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94和0.061,0.034和0.022,0.034和0.024。结论体重(尤其是瘦体重)是儿童少年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民族、膳食营养素摄入、体力活动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少年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阿坝州藏汉羌族学生膳食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岁藏、汉、羌族男女学生1 651名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对其膳食质量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藏、汉、羌族学生能量摄入普遍不足,各个年龄组未达到RNI的比例均在60%以上。能量主要来源为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偏低;3个民族学生钙摄入量普遍明显不足,低于AI值者超过97%,低于1/2 AI值者占63.2%~93.6%;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均摄入不足,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3个民族学生能量摄入无明显差异,碳水化物摄入量藏族明显高于汉、羌族;其余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藏、羌族均低于当地汉族,藏族最低。膳食平衡指数评价膳食质量表明,膳食质量距不为0,负端分均在27~32分之间,属中等偏下水平,各族学生蔬菜、水果、奶类和豆类、动物性食物均摄入不足,谷类摄入偏高;食物种类汉族优于藏、羌族,女生优于男生,但总体单调。结论四川省阿坝地区藏、汉、羌族学生营养摄入普遍不足、膳食质量差,藏、羌族学生更需营养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8~11岁儿童体成分和尿酸的含量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之间的差异,分析血尿酸与体成分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4—12月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体检的306例8~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检测身高、体重及体成分各项指标,并检测血清尿酸的水平,分析该年龄段儿童体成分特征及其与尿酸的相关性。结果 男童和女童体成分各指标相比,男童的BMI显著高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3,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体脂百分比(PBF)在女童中判断肥胖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642),而在男童中的一致性较低(Kappa值=0.438);男童中9岁年龄组一致性最高(Kappa值=0.669),女童中11岁年龄组一致性最高(Kappa值=0.76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尿酸与体成分各指标均呈正相关,男童中,BMI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最大(r=0.579,P<0.001);女童中,BMI(r=0.706,P<0.001)、体脂肪含量(r=0.705,P<0.001)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最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对8~11岁儿童血清尿酸影响最大(P<0.05)。结论 太原市8~11岁儿童身体状况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体成分PBF与BMI筛查8~11岁儿童肥胖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体成分各指标与血清尿酸水平均有相关性,对于BMI较高的儿童,应注意预防早期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汉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探讨大连市学生皮下脂肪发育规律。结果:采用邵象清的人体测量学方法,对大连市汉族1190名中小学生上臂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的皮褶厚度及体脂发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肢体部皮褶变薄,而躯干部皮褶变厚,女性则肢体部和躯干部皮褶均变厚。男生体脂在青春前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在青春期后则逐年下渐;女生体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在青春期后增加迅速。各年龄组女生皮褶厚度均大于男生,且在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济南市4~6岁儿童体成分发育特点,研究学龄前儿童体脂百分比(PBF)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比较两者在肥胖诊断中的差异。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6月选取儿保科健康查体的1 788例济南市4~6岁健康儿童,运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体成分测试。结果 4~6岁男、女童部分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去脂体重、蛋白质、体脂肪、无机盐、基础代谢率和水分、PBF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中,若不区分性别,BMI和PBF的相关系数r=0.841;若区分性别,男性r=0.872,女性r=0.830,以PBF与BMI标准判断儿童肥胖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0.64)。结论 1)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学龄前儿童体成分,可客观反映体脂肪含量,准确判断肥胖。2)BMI与PBF在判断肥胖时,男童的一致性高于女童。PBF在评估肥胖男童时灵敏性高于BM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云南省7个民族学生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与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云南省7个民族学生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对身高、体重、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的影响。结果 男生性成熟年龄晚于女生,2014年云南省7个民族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最小为汉族(12.28岁)、傣族(12.40岁),最大为哈尼族(13.06岁)、傈僳族(13.04岁),男生首次遗精半数年龄最小为佤族(13.43岁)、纳西族(14.01)岁,最大为傈僳族(15.29岁)、哈尼族(14.60岁);女生来潮组的形态发育状况好于未来潮组(P值均<0.05),男生已遗精组与未遗精组的差异,只有部分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针对不同性别、种族、地域特点,适时适量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膳食营养,改变不合理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强化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儿童体成分的差异,为儿童健康评价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科体检的儿童1 185例,年龄3~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各指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态与儿童体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童的体重、BMI、去脂体重、身体水分及基础代谢率均高于女童,体脂率低于女童(t=2.94、5.05、5.21、4.67、2.88、5.27,P<0.05);而身高和体脂含量在不同性别组间变化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的体脂含量、去脂体重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BMI随年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至6~岁)增加的趋势(P<0.05),按BMI变化趋势,儿童脂肪重聚年龄约5岁。男、女童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去脂体重、均随BMI增加而逐渐递增(男:F=33.28、29.81、33.02,女:F=28.57、13.38、24.55,P<0.05)。PBF与BMI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有较高的一致性(χ2=143.28、99.02,P<0.05),但PBF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儿童的人体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体成分对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是对儿童健康评价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