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泳  Win  Moe  Htut  唐安戊  李求实  李东江  陈静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252-253
背景:有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额叶、扣带回、尾核等脑功能区葡萄糖代谢水平低下,小脑内血流量降低。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观察头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脑部功能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实验。单位:南方医院针灸科,广东省人民医院伟伦PET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3—10在南方医院、珠江医院门诊确诊的原发性抑郁症患者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36-66岁,平均48岁。方法:头电针取穴为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电针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检测。框取双侧额叶、尾核、扣带回和小脑作为感兴趣脑区,将各脑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双侧额叶、尾核、扣带回和小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半定量分析。结果:12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电针治疗后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右侧尾核、左侧小脑葡萄糖代谢放射计数半定量结果明显高于治疗前[(2.91&;#177;0.34,2.96&;#177;0.26,2.68&;#177;0.20,2.61&;#177;0.39,2.55&;#177;0.18,2.53&;#177;0.31,2.53&;#177;0.362.34&;#177;0.31,2.40&;#177;0.33,2.35&;#177;0.25),(P〈0.05-0.01)],而治疗后左侧扣带回、左侧尾核、右侧小脑葡萄糖代谢放射计数半定量结果与治疗前基本相似[(2.69&;#177;0.38,2.66&;#177;0.01,2.50&;#177;0.27;2.43&;#177;0.38,2.45&;#177;0.21,2.30&;#177;0.34),(P〉0.05)]。结论:电针抑郁症患者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能提高部分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可能与提高额叶、尾核、扣带回、小脑等部分脑区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患儿脑细胞葡萄糖代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葡萄糖代谢与临床关系。了解脑细胞活动功能及脑损伤程度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按脑性瘫痪诊断标准诊断,排除了遗传代谢病引起,于2001—07/2004—08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小儿脑瘫患儿31例,将MRI检测的不同形态学改变及临床不同类型行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18F-FDG PET)检测。结果18F—FDG PET显像31例中发现28例有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异常率90%,均为低代谢显像,大脑葡萄糖弥漫性异常7例.单灶异常8例,多灶异常13例,正常3例。有MRI形态学异常改变与PET异常程度有显著差异(P&;lt;0.05),PET表现脑细胞损伤程度与不同脑瘫类型结果不同(P&;lt;0.05)以痉挛型及混合型明显。结论:PET—FDG脑显像可客观反映小儿脑瘫脑细胞功能受损及部位,对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葡萄糖代谢与临床关系。了解脑细胞活动功能及脑损伤程度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按脑性瘫痪诊断标准诊断,排除了遗传代谢病引起,于2001-07/2004-08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小儿脑瘫患儿31例,将MRI检测的不同形态学改变及临床不同类型行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18F-FDGPET)检测。结果18F-FDGPET显像31例中发现28例有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异常率90%,均为低代谢显像,大脑葡萄糖弥漫性异常7例,单灶异常8例,多灶异常13例,正常3例。有MRI形态学异常改变与PET异常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PET表现脑细胞损伤程度与不同脑瘫类型结果不同(P<0.05)以痉挛型及混合型明显。结论:PET-FDG脑显像可客观反映小儿脑瘫脑细胞功能受损及部位,对指导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经盐酸氟西汀治疗前后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及与神经心理变化的相关性,以期对抑郁症的临床诊治提供一些生物学依据。 方法:选择2003-01/09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均完成临床症状、认知功能评定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治疗(平均剂量为20mg/d)12周后,其中8例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50%)再次完成上述检查及评定。同时期11例华山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仅完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①观察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不同脑区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半定量指标,抑郁症组治疗前、后不同脑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半定量指标。②抑郁症组盐酸氟西汀治疗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变化与韦克斯勒记忆量表各因素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③分别以韦克斯勒记忆量表因素中的1→100数数、100→1数数、积累、图片及再认值的变化为因变量,以相应区域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①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右侧扣带回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分别为(1.11&;#177;0.05)MBq/mL,(1.21&;#177;0.07)MBq/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治疗有效的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1.17&;#177;0.08)MBq/mL显著高于治疗前(1.14&;#177;0.08)MBq/mL(P〈0.05)。③治疗后,抑郁症患者韦克斯勒记忆量表中的1→100数数值的变化与右侧海马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里正相关;100→1数数值、理解值的变化与左侧额上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负相关;积累值的变化与左侧扣带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图片值、触觉值的变化与左侧额中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再认值的变化与左侧额下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负相关;再生值的变化与右侧额下回、右侧扣带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负相关;联想值的变化与左侧扣带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正相关;背数值的变化与右侧枕叶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变化呈正相关(P〈0.05或P〈0.01);均入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范围在0.723-0.913。 结论:盐酸氟西汀可有效提高首发抑郁症患者额上回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抑郁症患者的记忆能力改善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经盐酸氟西汀治疗前后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及与神经心理变化的相关性,以期对抑郁症的临床诊治提供一些生物学依据。方法:选择2003-01/09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均完成临床症状、认知功能评定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治疗(平均剂量为20mg/d)12周后,其中8例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50%)再次完成上述检查及评定。同时期11例华山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仅完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①观察抑郁症组和健康对照组不同脑区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半定量指标,抑郁症组治疗前、后不同脑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半定量指标。②抑郁症组盐酸氟西汀治疗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变化与韦克斯勒记忆量表各因素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③分别以韦克斯勒记忆量表因素中的1→100数数、100→1数数、积累、图片及再认值的变化为因变量,以相应区域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右侧扣带回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分别为(1.11±0.05)MBq/mL,(1.21±0.07)MBq/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治疗有效的抑郁症组右侧额上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1.17±0.08)MBq/mL显著高于治疗前(1.14±0.08)MBq/mL(P<0.05)。③治疗后,抑郁症患者韦克斯勒记忆量表中的1→100数数值的变化与右侧海马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正相关;100→1数数值、理解值的变化与左侧额上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负相关;积累值的变化与左侧扣带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图片值、触觉值的变化与左侧额中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再认值的变化与左侧额下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负相关;再生值的变化与右侧额下回、右侧扣带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负相关;联想值的变化与左侧扣带回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呈正相关;背数值的变化与右侧枕叶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变化呈正相关(P<0.05或P<0.01);均入回归方程式,相关系数范围在0.723~0.913。结论:盐酸氟西汀可有效提高首发抑郁症患者额上回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抑郁症患者的记忆能力改善与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例正常人的脑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锝m-双半胱氨酸乙酯(99Tcm-ECD)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81%、95.71%,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7.45%(P<0.01)、92.86%(P>0.05).结论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较脑血流灌注显像更灵敏,故可用于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张艳  王德生  汤颖 《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10-111,i003
目的:以正常人为测试对象,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评定贴敷式局部亚低温对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在黑龙江省农垦总院进行。2例健康志愿者应用亚低温仪治疗40min,之后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应用PET测定低温前后的大脑各部位(包括各个脑叶、基底核、小脑和丘脑)的标准吸收(SUV)值。结果:常温时大脑两侧半球的SUV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低温治疗后,2例受试者右侧半球(放置低温仪侧)SUV值降低,与左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其中颞叶SUV值下降最多,分别为17.9%和19.1%;海马降低最少,分别为7.4%和7.5%。结论: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仪可降低人脑组织葡萄糖代谢,间接证明其可使治疗侧脑温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正常人为测试对象,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评定贴敷式局部亚低温对人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在黑龙江省农垦总院进行。2例健康志愿者应用亚低温仪治疗40min,之后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应用PET测定低温前后的大脑各部位(包括各个脑叶、基底核、小脑和丘脑)的标准吸收(SUV)值。结果:常温时大脑两侧半球的SUV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低温治疗后,2例受试者右侧半球(放置低温仪侧)SUV值降低,与左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颞叶SUV值下降最多,分别为17.9%和19.1%;海马降低最少,分别为7.4%和7.5%。结论: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仪可降低人脑组织葡萄糖代谢,间接证明其可使治疗侧脑温降低。  相似文献   

9.
PET影像中自动提取脑功能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背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一种能获取放射性示踪剂在活体中分布密度的定量图像断层显像技术。利用PET图像研究脑功能常用感兴趣区法,但随机误差大;而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ng probe microscdpe,SPM)方法不适用于分析特定功能区。目的:建立从PET影像中自动提取脑部功能区的方法。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志愿者共28例,来自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男、女各14例,年龄为12—81岁。将志愿者随机分为光线刺激组和视觉屏蔽组。各为14例。干预:光刺激组在睁眼、静息状态下行PET检查,视觉屏蔽组在带跟罩、静息状态下行PET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将PET脑部图像非线性配准于Talairach图谱,根据各功能区的坐标,提取出功能区,分析Bmadmann17区和邻近区域的放射性计数值。结果:光刺激试验结果显示志愿者戴眼罩组与光刺激组的活动相比较,按α=0.05的检验水准进行进行两组间t检验,两组间Broadmann17区放射性计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左脑P=0.0055;右脑P=0.0181),其他功能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基于图谱自动从PET图像中提取功能区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动状态下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机制。方法:①实验于2002-01/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核检测中心完成。选择同期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首次实验中受试者平卧于检查床进行患侧手(右手)的自主节律(0.5Hz)握拳运动20min,不给予针灸治疗。第2次实验隔日进行,先给予针灸刺激,平刺百会和右侧曲鬓穴,得气后进行电针治疗。起针后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扫描。将两次扫描结果用SPM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并用Talairach大脑立体定位坐标进行定位。③对每例患者的PET扫描图像进行标准化和平滑处理,然后对图像的每一像素点的数据做单边t检验:假设电针后可能使运动状态下大脑葡萄糖代谢率增加,计算出相应的t值,绘制由t值构成的统计参数图,得到相应的糖代谢增高/减低的变化区域。结果:脑卒中患者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电针治疗后葡萄糖代谢增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健侧(左侧),其中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即中央前回(4区)、补充运动区即额内侧回(6区)、运动前区即额中回(6区)及顶上小叶(7区)有明显变化(t=2.79~3.20,P<0.05~0.01)。②葡萄糖代谢减低主要集中于病灶侧(右侧)中央前回(4区)、额中回(6区)和顶上小叶(t=2.23~3.89,P<0.05~0.01)。结论:针灸可以改善双侧大脑运动功能区的糖代谢,可能具有诱导兴奋或抑制潜在的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组织,补偿或协助受损的大脑功能区,促进运动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抑郁患者糖皮质激素和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8例糖尿病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认知重建和社会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检测皮质醇、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后干预组患者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皮质醇和空腹血糖、HbA1c、胰岛素、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调节垂体肾上腺功能,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现  左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30-132
目的:观察运动状态下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脑运动功能区糖代谢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机制。 方法:①实验于2002-01/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核检测中心完成。选掸同期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首次实验中受试者平卧于检查床进行患侧手(右手)的自主节律(0.5Hz)握拳运动20min,不给予针灸治疗。第2次实验隔日进行,先给予针灸刺激,平刺百会和右侧曲鬓穴,得气后进行电针治疗。起针后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扫描。将两次扫描结果用SPM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并用Talairaeh大脑立体定位坐标进行定位。③对每例患者的PET扫描图像进行标准化和平滑处理,然后对图像的每一像素点的数据做单边t检验:假设电针后可能使运动状态下大脑葡萄糖代谢率增加,计算出相应的t值,绘制由t值构成的统计参数图,得到相应的糖代谢增高/减低的变化区域。 结果:脑卒中患者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电针治疗后葡萄糖代谢增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健侧(左侧),其中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即中央前回(4区)、补充运动区即额内侧回(6区)、运动前区即额中回(6区)及顶上小叶(7区)有明显变化(t=2.79-3.20,P〈0.05-0.01)。②葡萄糖代谢减低主要集中于病灶侧(右侧)中央前回(4区)、额中回(6区)和顶上小叶(t=2.23-3.89,P〈0.05~0.01)。 结论:针灸可以改善双侧大脑运动功能区的糖代谢,可能具有诱导兴奋或抑制潜在的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组织,补偿或协助受损的大脑功能区,促进运动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3.
MRI观察针灸后效应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针灸后效应对脑部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在针刺足三里前、拔针后25 min对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针刺前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 针刺后,与后扣带回存在脑功能连接的脑区除包含针刺前所见到脑区外,还出现一些新增区域,包括左侧旁中央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等,且针刺后原有的大部分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明显增强.结论 针灸后效应可增强健康志愿者脑部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14.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将172例PS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各86例,针刺组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不同证型辅以不同的穴位治疗;对照组给予氟西汀20mg/d,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8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针刺组89.54%、对照组73.2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PSD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SPECT)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量化数据。方法: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17例,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患肢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使用SiemensECAM/ICONSPEC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40min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SPECT脑灌注显像。用可视化分析和BFCR%数学模型半定量分析,比较针刺前后脑病灶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的改变。结果:17例电针治疗后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BFCR%增高。电针刺时病灶与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分别为(9.84±2.02),(12.93±3.4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22,P<0.01)、电针时与针刺前病灶侧脑/全脑比值(7.40±2.08)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06,P<0.01)。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较电针前(12.68±2.44)亦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663,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的功能,激发脑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ltimodel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41.16±8.63)分和(37.59±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9.91)分和(30.48±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0.59)分和(4.01±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0.57分和(5.96±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