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置入国产内支架6枚,进口内支架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选用Wallstent、Memotherm及Symphony,国产血管内支架类似Wallstent。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成功地完成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中的6条病变血管中置入6枚国产血管内支架,5例患者中的5条病变血管中置入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病变血管开放获得满意,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正常,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因导丝穿破血管进入纵隔而放弃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6~39个月,其中1例置入血管内支架在5个月复查时出现再狭窄,经球囊扩张后16个月复查血管开放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可有效地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有望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及大动脉炎等均可导致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目前动脉狭窄判断的金标准仍为血管造影,因属在创检查,且价格昂贵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锁骨下动脉狭窄,探讨同侧腋动脉及肱动脉血流速度频谱变化在狭窄程度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局麻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8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用5F Pigtail导管、单弯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将8F导引导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选择合适球囊扩张狭窄部位。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沿导丝送入狭窄段,路图下准确定位并释放支架。对于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将8F导引导管置于闭塞锁骨下动脉近端,用泥鳅导丝小心反复试探至通过闭塞段,再重复上述步骤。若导丝始终不能通过闭塞段,则行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7~8F导管鞘,用泥鳅导丝在单弯管配合下小心反复试探逆行开通闭塞段,同法行逆行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结果 15例成功植入支架,1例未成功;支架植入后所有患者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临床症状改善;成功植入支架的15例中有1例12个月后再狭窄,再次植入1枚支架,其余患者随访24个月未见再狭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见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手术指征、特点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21例,局麻下腔内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门诊随访,此后每隔半年门诊随访,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彩超检查或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7例,狭窄性病变14例。2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因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病变而仅行造影,其余19例均成功行腔内治疗,总成功率为90.5%。19例行腔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9.3个月,通畅率为89.5%(17/19),中度再狭窄率为10.5%(2/19),无支架断裂和打折,无病死病例。结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锁骨下动脉盗血椎动脉颅内、外段频谱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血管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锁骨下动脉中度(50%~69%)及以上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213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或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检测并记录椎动脉颅外段(V2段)和颅内段(V4段)的血流频谱形态,按照锁骨下动脉盗血程度经典3期分型(Ⅰ期隐匿型、Ⅱ期部分型和Ⅲ期完全型)对颅内外椎动脉血流频谱进行比较,并对相同盗血程度的颅内、外段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213例锁骨下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闭塞病变患者中颅内、外段椎动脉盗血程度相同者190例(89.2%,190/213),其中Ⅰ期盗血者52例(27.4%,52/190),Ⅱ期盗血者82例(43.2%,82/190),Ⅲ期盗血者56例(29.5%,56/190)。(2)进一步分析盗血程度相同的190例患者椎动脉颅内外段血流速度的差异性发现,无论Ⅱ期盗血者或Ⅲ期盗血者颅内段PSV和EDV测值均大于颅外段(P均<0.05),Ⅱ期盗血颅内段PSV和EDV测值均明显大于颅外段[PSV:(-44.0±23.1) cm/s vs (-32.9±21.1) cm/s,P=0.000;EDV:(20.1±10.9) cm/s vs (15.4±10.3) cm/s,P=0.005];Ⅲ期盗血颅内段PSV和EDV大于颅外段[PSV:(-81.7±30.0) cm/s vs (-68.2±47.6) cm/s,P=0.035;EDV:(-13.9±11.1)cm/s vs (-9.4±7.0) cm/s,P=0.05],而Ⅰ期盗血者颅内段和颅外段的流速测值并无明显差异[ PSV:(51.7±14.7) cm/s vs (49.9±14.3) cm/s,P=0.445;EDV:(22.4±7.2 )cm/s vs (19.8±6.1) cm/s,P=0.660 ]。(3)无论颅内段或颅外段,Ⅱ型盗血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颅内段30.2%,29/96,颅外段30.8,28/91)均高于Ⅰ型和Ⅲ型盗血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段χ2=1.106,P=0.575;颅外段χ2=1.106,P=0.602)。颅内外盗血程度不一致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外盗血程度一致的患者[39.1%,9/23>25.8%,49/190)。 结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时,椎动脉血流频谱反映的颅内外段盗血程度基本一致,但在Ⅱ期和Ⅲ期盗血时颅内盗血程度明显高于颅外。Ⅱ期盗血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相对高于Ⅰ期和Ⅲ期盗血患者。  相似文献   

6.
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颅超声探查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造影前、后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颅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颅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椎动脉血液逆流伴随椎-基底动脉低灌注和上肢缺血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常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2例SSS患者的超声影像特点和其他影像资料,尤其是椎动脉频谱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猝倒2^+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反复出现发作性眩晕,常在行走过程中出现猝倒,无意识丧失,约1~5分钟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左枕叶皮质、右颞叶底部内侧、左基底节及侧脑室前角旁可见多发小片状或腔隙状长T1、长T2的梗死灶,脑干和小脑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锁骨下动脉窃血征(SSS)时椎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变化进行分型,并探讨这些频谱类型与SSS分级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使用彩色超声仪观察锁骨下动脉窃征患者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的血流频谱形态、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其出现的时相,同时与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6例SSS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变化大致可分为7种类型,这些类型与DSA证实的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程度以及椎动脉反流情况相关.结论 SSS时椎动脉血流频谱的7种变化类型与常用的SSS分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在SSS分级诊断时加以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锁骨下动脉狭窄合并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患者的窃血类型。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筛查,并经CT血管造影( 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锁骨下动脉狭窄(≥50%)或闭塞的患者共503例。根据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将锁骨下动脉窃血(SAS)分为Ⅰ型(隐匿型)、Ⅱ型(部分型)和Ⅲ型(完全型);根据锁骨下动脉与椎动脉病变程度将503例患者分为50%≤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254例,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249例,50%≤椎动脉狭窄<70%组391例,椎动脉狭窄≥70%及全程纤细组112例。分析不同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及合并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的患者SAS分型的差异性。 结果503例患者SAS分型中,Ⅰ型最多,占50.3%(253/503)、Ⅱ型占18.9%(95/503)、Ⅲ型占26.0%(131/503)、无SAS患者4.8%(24/503)。50%≤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与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间SA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50%≤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以Ⅰ型居多(230/254,90.6%),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以Ⅲ型居多(131/249,52.6%)。50%≤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内,50%≤椎动脉狭窄<70%与椎动脉狭窄≥70%及全程纤细患者SAS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4),2组均以Ⅰ型SAS居多(91.9% vs 84.1%)。锁骨下动脉狭窄≥70%组内,50%≤椎动脉狭窄<70%组与椎动脉狭窄≥70%及全程纤细组的SA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50%≤椎动脉狭窄<70%组中Ⅲ型SAS占比较椎动脉狭窄≥70%及全程纤细组高(63.0% vs 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椎动脉狭窄<70%组中Ⅰ型SAS占比较椎动脉狭窄≥70%及全程纤细组低(2.2% vs 2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合并椎动脉狭窄≥70%及全程纤细,可使锁骨下动脉狭窄≥70%患者的SAS分型程度减低,锁骨下动脉狭窄合并不同程度的椎动脉狭窄患者可能存在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SAS分型程度的不一致性,应在临床超声检查评估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经颅多普勒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采用西德EMT公司生产的3D-TCD超声检测仪,对大动脉炎患者椎基底动脉、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参数、血流方向、频谱图形进行检测。结果:锁骨下动脉盗血时患侧椎动脉出现血流方向逆转,基底动脉呈双向血流的特定盗血频谱图形。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可判断锁骨下动脉血管狭窄、闭塞的程度、范围和盗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动脉(SA)闭塞为一种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可导致脑和同侧上肢缺血。主要表现为上肢乏力、麻木、皮温低、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中老年人多见[1]。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成功护理了37例行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的SA闭塞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17~74岁,平均52.3岁。病程1个月至7年,平均1.2年。主要临床表现:一侧上肢乏力、麻木感30例,上肢皮温低11例,一侧桡动脉搏动弱25例或无脉11例,头迷或一过性晕厥7例。33例经血管超声检查证实了SA闭塞,4例为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时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颅内、外段椎动脉盗血频谱形态分级的关系。方法 63例发出椎动脉之前狭窄(或闭塞)的锁骨下动脉患者,分析椎动脉颅内、外段频谱形态变化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锁骨下动脉近段狭窄程度与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盗血频谱形态变化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1、0.793,P0.01),颅内段椎动脉的盗血频谱较颅外段更加敏感。结论椎动脉盗血频谱形态变化对间接判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及血流速度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0例确诊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按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分析患者椎动脉血流频谱特征及收缩期血流速度,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椎动脉Ⅰ度窃血多普勒频谱主要表现为收缩中晚期流速下降;椎动脉Ⅱ度窃血主要表现为收缩期血流反向;椎动脉Ⅲ度窃血主要表现为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均反向。②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减低,且以闭塞组更为明显;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健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增加。结论患侧椎动脉多普勒血流频谱特征及收缩期峰值流速可以间接反应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以上狭窄者同侧椎动脉无盗血频谱现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椎动脉无盗血现象的锁骨下动脉重度以上狭窄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在1周内行DSA(或CTA)检查证实。结果锁骨下动脉重度以上狭窄无同侧椎动脉盗血者合并同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者4例,双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合并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重度以上狭窄者6例,一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同侧椎动脉闭塞者3例,一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对侧椎动脉开口及一侧颈总动脉重度狭窄者2例,头臂动脉闭塞合并对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者1例。结论锁骨下动脉重度以上狭窄如合并多支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者,或合并同侧椎动脉起源异常者可无椎动脉盗血现象,此时不能以盗血的有无来判定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ICASO)后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虹吸段(SIPHA)血流频谱的改变,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ICASO患者120例,全部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其中62例经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确诊双侧病变33例,单侧病变87例,共有病变血管153条(狭窄94条,闭塞59条)。全部行TCD检查。结果:(1)狭窄或闭塞侧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17.
李彤  何雨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803-1804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与椎动脉闭塞性疾病均大多由于动脉硬化或动脉炎所致,均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现报告6例误诊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椎动脉起始闭塞并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检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均经临床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14例经血管造影(DSA)检查,10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MRA),采用TCD方法观察椎动脉颅内段血流方向及频谱的变化,二维超声显示椎动脉颅外段、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内膜和内径,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测血流方向及速度。结果 TCD检查时,24例患者中18例均表现为椎动脉血流反向,肢体束臂试验反向血流增加,6例血流方向正常,束臂试验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血流速度增快,或由正向变为反向。二维超声示引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动脉硬化占90%,大动脉炎占10%。结论 TCD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具有直观、快捷、准确的优点,结合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多普勒频谱形态改变与锁骨下动脉(Sub-A)近段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19例确诊为Sub-A近段狭窄/闭塞患者,分析其椎动脉频谱形态与Sub-A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组比较;同时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对侧Sub-A狭窄情况,分析其对窃血的影响.结果 (1) Sub-A轻度狭窄组的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