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糖尿病足(DF)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MRSA对DF溃疡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6月-2008年5月102例DF感染(DFI)患者入院48h内及抗感染治疗后创面棉拭子和组织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4组:A组16例,入院后48h内MRSA阳性;B组25例,入院后48h内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阳性;C组27例,入院后48h内革兰氏阴性菌阳性,经抗感染治疗后MRSA阳性;D组34例,入院后48h内革兰氏阴性菌阳性,住院期间始终未分离出MRSA菌株。将A组与B组、C组与D组分别进行比较,研究感染MRSA的高危因素以及其对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预后的影响。结果A、B组间WBC、RBC、白蛋白(ALB)和DF溃疡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DM病程、DF溃疡病程、住院时间、日住院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组间DM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3株MRSA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均为100%。结论与MSSA阳性DFI患者比较,MRSA阳性DFI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更明显。骨髓炎、复发性溃疡、频繁住院、交叉感染及溃疡面积〉4cm^2可能是DFI患者感染MRSA的高危因素,而DF溃疡病程与其无关。DFI分离的MRSA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存在。对DF患者及时发现MRSA菌株并清创处理,将不影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预后,避免盲目应用万古霉素等新一代抗生素,以延缓新型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心理及行为干预对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及行为干预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高危人群1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A(心理及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A(常规治疗组)各90例;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B(心理及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B(常规治疗组)各60例,分别观察4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A中发生脑出血者3例,脑梗塞者2例,占5.5%;对照组A中发生脑出血11例,脑梗塞7例,占19.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B中痊愈例数为56例,平均住院天数为(38.7±7.2)天,无复发例数;对照组B中痊愈例数为43例,平均住院天数为(52.1±10.3)天,复发8例。两组比较三种因素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及行为干预能明显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能明显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特点及相关激素的改变,寻找针对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的干预靶点。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4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T2DM患者96例(A组)、健康体检者35名(B组,健康对照)。将A组按病程和心力衰竭症状分为:新诊断及病程〈2年T2DM患者33例(A1组)、病程〉2年未出现临床显性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的T2DM患者32例(A2组)、病程〉2年且已出现临床显性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的T2DM患者31例(A3组)。入选者均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1次,注射胰岛素治疗A组患者测空腹C肽1次,以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判定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所有入选者均测定脑钠素(BNP)并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峰/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峰(E/A)、舒张早期波e峰/舒张晚期波a峰(e/a)、峰值肺静脉血流收缩期S波/峰值肺静脉舒张早中期D波(S/D)以判定心脏功能。应用方差分析进行各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随着T2DM病程的进展,Homa—Is进行性下降(B组为110.0±76.3、A1组为45.0±22.7、A2组为15.0±14.0、A3组为5.8±2.4,F=6.34,P〈0.05),A3组TI及PI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BNP随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降低出现了显著增高[B组为(75±19)ng/L、A1组为(810±185)ng/L、A2组为(1060±264)ng/L、A3组为(2071±785)ng/L,F=8.89,P〈0.05];心脏彩超T2DM组较健康对照组E/A、e/a、S/D、LVEF均有明显下降,随着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差异愈明显。结论随着T2DM病程延长及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真胰岛素、胰岛素原分泌水平减少及心肌舒张顺应性减低和收缩力下降,使得心脏泵功能发生与供能相关的代谢障碍,从而影响和加重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4.
老年糖尿病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老年糖尿病(DM)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以预设表格方式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房199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老年DM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①老年DM住院患者死亡86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0.98%,其中以心血管疾病(33.72%)、脑血管疾病(17.44%)、呼吸系统疾病(13.95%)为前3位最主要死因。②在DM与非DM组的比较中,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较非DM组显著增多,肿瘤患者在非DM组明显增多。③DM病程对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DN)、脑梗死有显著影响。结论DM是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DM的病程增加也大大增加了高血压、心肌梗死、DN、脑梗死的发生率,从而显著增加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苏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留取血标本检测HbA1c。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和未达标组(HbA1c≥6.5%);根据降糖治疗情况分为胰岛素(Ins)组、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Ins+OA)组、口服降糖药(OA)组、生活方式干预(LS)组。结果入选T2DM患者2966例,年龄(56.4±11.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6.3±5.7)年,HbA1c值(7.2±1.6)%,HbA1c≥6.5%的患者占59.8%。(1)平均病程Ins组[(7.6±6.5)年]与Ins+OA组[(8.2±6.2)年]均高于OA组C(5.3±5.0)年](P〈0.01)。HbA1c均值及未达标比例Ins组[(7.4±1.6)%,未达标比例65.9%]与Ins+OA组[(7.5±1.5)%,未达标比例77.9%]均高于OA组[(7.0±1.6)%,未达标比例52.4%](P〈0.01)。(2)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病程分别为(4.8±4.9)年和(7.3±6.1)年(P〈0.01),两组中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分别占11.5%和27.2%(P〈0.01),单用胰岛素治疗者分别占17.0%和22.1%(P〈0.01)。结论江苏省T2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比3年前全国调查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A1c水平没有达到IDF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HbA1c均值及不达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表明由于病程延长及口服降糖药用药失效导致病情恶化后,再选择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ACS+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行PCI的ACS患者278例,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ACS+DM组(91例)和非糖尿病ACS组(NDMACS组,187例),ACS+DM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HbAbl〈6.5%。两组均应用DES支架行PCI术治疗,ACS+DM组和NDMACS组分别行急诊PCI术20例(22.0%)和49例(26.2%),分别行择期PCI术71例(78.0%)和138例(73.8%)。随访36-48个月,观察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CS+DM组患者中女性比例和三支血管病变明显高于NDM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比46.0%,P〈0.05;58.2%比33.2%,P〈0.05)。ACS+DM组和NDMACS组PCI术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7.3%。两组术后并发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糖治疗可使ACS+DM患者PCI术后获得与NDMACS患者同样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TU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效果。方法将16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A组81例和B组79例,分别采用TUVP、TUPKVP治疗。结果A组术中出血(118.4±20.3)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2.8±1.2)d、导尿管拔除时间为(4.4±1.6)d、住院时间为(7.2±4.5)d,B组分别为(95.7±12.8)ml及(2.3±1.4)、(3.6±1.8)、(5.8±3.4)d;两组比较,P均〈0.05。与本组治疗前及A组术后比较,B组术后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下降、剩余尿减少、尿流率提高,P均〈0.05。术后随访3个月,A组出现并发症13例(17.3%),B组6例(7.6%),两组比较,P〈0.05。结论与TUVP比较,TUPKVP治疗BPH的效果相当,但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入我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95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A组(〈6h)45例,B组(6-12h)15例和C组(〉12h)35例。分别比较A、B、C三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于PCI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A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组的LVEF(%)(57.51±6.9)明显高于B组(52.25±4.27)和C组(47.7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45.89±4.23)明显低于B组(49.0±3.1)和C组(5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术时间越早,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心衰发生率、左室重构和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6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单纯内镜下扩张治疗(A组)、内镜下扩张联合单次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治疗(B组)和内镜下扩张联合多频次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治疗(C组)。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率、持续症状缓解时间、再次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间隔时间、内镜治疗结束后Stooler分级评分。结果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胸痛及反流症状,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未出现严重出血、感染、穿孔及局部组织萎缩坏死等并发症。内镜治疗结束后3组Stooler分级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52周,A组平均持续症状缓解时间及再次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间隔时间分别为(14.4±3.2)周和(18.2±3.7)周,B组分别为(19.3±3.9)周和(24.6±4.2)周,C组分别为(20.2±4.2)周和(26.1±4.5)周,B组和C组均明显长于A组(P〈0.05),B、C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29.2%(7/24),B组为27.3%(6/22),C组为43.5%(10/23),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良性狭窄采取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是安全的,多频次注射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A组(36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奥曲肽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B组单用奥曲肽治疗,观察止血情况。结果A组48h再出血率(10.20%)明显低于B组(27.66%,P〈0.05);A组住院天数5.1±2.4天,明显少于B组7.5±2.8天(P〈0.05);A组输血量3.5±2.2U,与B组3.7±2.1U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病死率A组为2.78%,B组为3.3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能有效地止血,并预防再出血发生和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一氧化碳系统(HO-CO)与糖尿病足(DF)发病的关系。方法DF组30例,单纯糖尿病(DM)组25例,对照(NC)组25例,测定血浆CO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足部组织中HO-1、HO-2的表达。结果(1)DF组较DM组病程长,FPG、HbA1 c升高,TG、血浆CO浓度降低(P〈0.05)。(2)DF组较DM组HO-1、HO-2表达明显减弱(P〈0.01)。(3)血浆CO浓度与FPG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DM患者HO-CO系统表达的减弱可能在DF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可能是影响HO-CO系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足组(DF组)55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11)岁]和糖尿病组(DM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11)岁]。以同期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30名(年龄、性别均匹配)为对照组(NC组)。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测定肱动脉压和踝动脉压并计算踝肱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病变。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DM和DF组中他汀类调脂药的应用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差齐性的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M—WallisH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DF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DM组,较NC组亦有升高趋势[(9.7±5.3)VS(5.4±2.8)VS(8.3±3.4)mg/L,F=8.65,P〈0.01]。在DF组中,随着UAER的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升高[正常白蛋白尿组(6.0±1.7)mg/L,微量白蛋白尿组(9.0±3.4)mg/L,大量白蛋白尿组(11.7±4.4)mg/L;F=10.22,P〈0.01]。DF组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未使用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VS(8±3)mg/L,t=-1.27,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BMI、HbAlc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4、-0.329,均P〈0.05),与UAER、IMT、HDL—C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1、0.360、0.441,均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DL—C、UAER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HDL-C、UAER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特别是血糖波动对DF的影响。方法将192例非糖尿病足(NDF)和575例DF患者纳入研究,575例DF患者又分为DF累及到肌腱或深部的皮下组织(Wagner1~2级)组、累及骨组织(Wagner3级)组以及坏疽(Wagner4~5级)组。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一般因素、生化指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空腹血糖的变异系数(CV-FPG)、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再根据是否截肢将575例DF患者分为DF截肢组及DF非截肢组,比较各组有关血糖波动指标的差别。结果DF组较NDF组年龄、病程、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Alb/Cr、SDBG、CV-FPG、LAGE升高,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其中hsCRP、SDBG、CV-FPG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F截肢组与NDF组相比,SDBG、CV-FPG、LAGE增高(P〈O.05),其中SDBG在DF截肢组与DF非截肢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尿Alb/Cr、血清白蛋白、SDBG、CV-FPG是影响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SDBG是DF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sCRP、尿Alb/Cr、血清白蛋白、SDBG、CV-FPG可能与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油纱银敷料与银离子敷料对糖尿病足底溃疡的疗效。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6例2型糖尿病足底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油纱银组和银离子组,油纱银组采用油纱银敷料治疗,银离子组采用银离子敷料治疗,每周换药2次,比较两组患者足底溃疡的愈合时间j结果油砂银组、银离子组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87±0.50)mmol/L、(6.92±O.40)mmol/L、(16.56±2.87)mmol/L、(16.21±2。68)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81±O.32)mmol/L、(6.84±0.27)mmol/L、(8.61±0.87)mmol/L、(8.82±0.63)mmol/L],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油纱银组足底溃疡愈合时间为(15.6+2.4)d,银离子组足底溃疡愈合时间为(23.7±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油纱银敷料治疗糖尿病足底溃疡创面效果优于银离子敷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前行和倒走时的足底压力变化,探索倒走可能存在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58例,女66例,年龄(53±11)岁。同期检测健康体检者83名,男40名,女43名,年龄(51±13)岁。采用足底压力测试与分析系统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通过测定前行和倒走时两组足底峰值压力和冲量,了解足底压力分布特点。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前行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在第1、3跖骨(M1、M3)、足跟内侧(HM)区域足底峰值压力均升高,以M3区为最高[左足:对照组为(16.5±2.0)N/cm2,糖尿病组为(21.9±5.0)N/cm2;右足:对照组为(18.2±2.8)N/cm2,糖尿病组为(19.4±4.4)N/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2.31,均P〈0.05)]。(2)前行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在第1趾(T1)、第1~5跖骨(M1-M5)、足中部或足弓(MF)、HM、足跟外侧(HL)区双足的冲量升高,以M3区升高最明显[左足:对照组为(50±11)N·S,糖尿病组为(87±21)N·s,右足:(62±15)比(84±19)N·S,t=-16.24、-8.60,均P〈0.05]。(3)与前行时相比,倒走时糖尿病组患者在T1、第2—5趾(12-5)、M1、MF、HM、HL区峰值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在M3区峰值压力却显著减小[左足分别为(22±5)、(12±5)N/cm2,右足分别为(19±4)、(15±6)N/cm2,t=15.10、5.61,均P〈0.05]。(4)与前行时相比,糖尿病组倒走时双足T1、12-5区的冲量增大,以T1区明显[左足分别为(54±18)、(81±16)N·s,右足分别为(29±11)、(75±18)N-S,t=-11.85、-23.90,均P〈n05];而双足M2、M3、M4区的冲量小于前行时同样部位的冲量,以M3区尤为显著[左足分别为(87±21)、(61±18)N·s,右足分别为(84±19)、(59±18)N·s,t=9.82、-9.63,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前行时足底峰值压力、冲量分布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异常,而倒走可明显改善其足底受力情况,缓解前足受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49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210例)。分别比较2组间年龄、性别、病程、血压、血糖、血脂、24h尿白蛋白排泄率等生化指标以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胰岛素应用情况等,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其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DR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R组患者的腰围、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尿酸排泄率、纤维蛋白原、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肌酐、血黏度均明显高于NDR组[分别为(95±11)、(93±10)cm,(12-±7)、(7±7)年,(144±23)、(135±19)mmHg(1mmHg=0.133kPa),(83-±12)、(81±10)himHg,(316±87)、(300±86)μmol/L,(26±15)%、(23±11)%,(3.5±1.1)、(3.1±0.8)g/L,(125±122)、(51±45)mg/24h,(8±5)、(6±3)mmo]/L,(110±101)、(71±48)μmol/L,39/115/44、57/303/109,t值分另0为-2.069、-8.285、-4.807、-2.612、-2.104、-2.883、-4.186、-7.949、-5.132、-4.561、6.513,均P〈0.05],而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低于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9-±2.2)、(8.1±2.1)g/L,(4.5±2.3)、(4.0±2.1)μmol/L,(13±6)、(12±6)μmol/L,(27±22)、(21±16)U/L,(117±43)、(88±50)ml/min,t值分别为-0.067、2.719、2.396、3.22、6.548,均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内生肌酐清除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N的严重程度与DR的发生发展呈显著正相关(r=0.513,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5年、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及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住院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18岁为成年的切点,将患者分为成年起病组(516例)和非成年起病组(226例),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差异。新诊断患者根据起病时是否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分为伴DKA组(68例)及不伴DKA组(257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生化特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结果26年间我院收治的T1DM患者共742例,所有患者中男性402例(54.2%),女性340例(45.8%);平均发病年龄为23(1~61)岁,154例(20.8%)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18岁的患者516例(69.5%),其体质指数(BMI)为(16±9)kg/m。。与非成年起病组比较,成年起病组血尿酸水平[(274±122)比(243±97)Ixmol/L,t=2.631]、高血压发生率(14.9%比7.1%,)(2=8.818)均明显增高(均P〈0.05),而成年起病组的糖化血红蛋白(9.7%±3.1%比10.7%±2.8%,t=3.221)、起病时发生DKA(20.9%比24.3%,t=4.276)及使用胰岛素泵(0.2%比16.4%,)(2=16.269)和多次胰岛素注射(57.6%比64.6%,x2=1.517)治疗的患者比例及胰岛素用量[(0.7±0.3)比(0.9±0.4)U/kg,t=5.061]均明显低于非成年起病组(均P〈0.05);与不伴DKA组比较,伴DKA组的空腹血糖[(23±10)比(19±8)mmol/L,t=3.688]明显增高,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家族史、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7例患者在入院时已明确诊断为T1DM,分别有37.4%和26.9%的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30例(4.0%)的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70%(21例)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结论我院住院的T1DM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以成年起病者多见,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及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成年起病者,起病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成年起病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P)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GGT、尿素氮(BUN)、肌酐(Cr)、血脂水平等数据。根据密西根评分系统及神经传导速度将患者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PP组)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无DPP组),其中DDP组患者82例,平均年龄(57±13)岁,无DPP组患者77例,平均年龄(56±12)岁。同时将患者按GGT水平分为:A组(GGT≤50U/L)、B组(GGT〉50U/L),其中A组115例,平均年龄(56±14)岁,B组44例,平均年龄(58±13)岁。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PP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DPP组相比,DPP组患者体重[(69±13)比(66±9)kg,t=1.854,P〈0.05]、血清GGT[(32±25)比(18±9)U/L,t=4.310,P〈0.01]、ALT[(24±17)比(19±7)U/L,t=2.304,P〈0.05]、甘油三酯[(2.5±2.0)比(1.4±0.9)mmol/L,t=4.165,P〈0.01]、HbAlc[(9.4±3.0)%比(8.6±1.9)%,t=-1.727,P〈0.05]显著增高。A组患者ALT、AST显著低于B组[(16±11)比(34±17)U/L和(17±7)比(29±15)U/L;t=3.721、2.669,P〈0.05],同时A组患者的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均优于B组[(45.4±5.0)比(40.3±5.6)m/s、(47.3±4.8)比(40.2±5.4)m/s和(48.4±5.1)比(41.3±9.7)m/s,t=4.031、4.110、4.006,P〈0.05]。对在DPP组和无D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指标与DPP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血清GGT与DPP的发生显著相关(优势比为1.10,P〈0.05)。结论血清高GGT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观察并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效果。方法该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50例,VSD治疗组随机选取25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使用VSD技术治疗创面,根据创面引流物多少及医用海绵清洁情况每3-7 d更换1次,25例常规换药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愈率等。结果 VSD组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16.8±5.5)d与(50.8±6.5)d]、换药次数[(7.9±3.5)次与(21.5±5.1)次,]、治愈率[96%与88%]。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糖尿病足可改善其局部血运,减轻局部水肿,利用负压引流将创面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吸出,加快糖尿病足溃疡面愈合速度,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SCH)与T2DM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将1294例T2DM患者分为SCH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间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患者的甲状腺功能,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SCH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18.8%的T2DM患者合并SCH。SCH组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糖尿病足病(DF)患病率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P〈0.05);CKD、DR和DPN患者FT3下降,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CH为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9,P=0.012)。 结论 T2DM合并SCH 患者CKD、DR、DPN和DF患病率升高。SCH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