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鼠自腹腔接种2000个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1~2个月,其细胞免疫水平明显升高,3~12个月后,则持续下降。在感染后1~3个月,其血清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反应,且抗体滴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组织学观察证明,原头节在发育成囊初期,其周围的宿主细胞反应较重,且有大量原头节死亡;感染后期,宿主细胞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对虫囊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治疗28天时,生发层的变性及坏死和原头节的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58.6%和16.7%及40.0%;而角质层则有破坏及大量多核巨噬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经浓度为4、8、10、20和40 μg/mL的他克林作用3 d后经0.1%亚甲基蓝染色观察,记录死活原头节的数目以计算原头节死亡率,另外用CCK-8试剂盒检测药物对生发层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计算细胞活性抑制率。同时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药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超微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 经20 μg/mL和40 μg/mL的他克林体外作用3 d后,原头节的死亡率高达100%,其中死亡原头节的体壁出现轻微肿胀且伴随着外部轮廓的消失,同时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改变,原头节体壁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空泡和脂肪滴。当他克林浓度为40 μg/mL时,可造成生发层细胞全部死亡。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粘附于培养介质的基质消失、细胞发生聚集且数目减少。扫描电镜可观察到他克林作用3 d后的细胞出现塌陷或者萎缩。结论 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性,是潜在的包虫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高强度聚焦超声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动物体内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的杀伤作用。方法用采自感染包虫病羊肝内棘球蚴的原头节接种小鼠腹腔,建立小鼠棘球蚴病模型。用HIFU照射小鼠腹腔棘球蚴,以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HIFU杀伤棘球蚴的破坏作用,对照组予以普通超声照射。结果HIFU对棘球蚴有明显的破坏作用,随着HIFU照射时间延长,肉眼观察见棘球蚴囊塌陷变瘪。光镜观察见囊壁撕裂、生发层细胞脱落、细胞层变薄甚至消失,角皮层变薄,但层状结构未中断。扫描电镜显示生发层细胞脱落明显,角皮层板状结构疏松;透射电镜显示生发层细胞脱落、细胞间隙增宽,角皮层未见明显破坏;对照组棘球蚴囊壁结构完整。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能破坏小鼠体内棘球蚴,使棘球蚴的生发层损伤,但角皮层仍然完整。  相似文献   

5.
用透射电镜对新疆乌鲁木齐绵羊源和骆驼源细粒棘球蚴囊壁及原头节标本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二者之间在囊壁角质层和原头节生发层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绵羊源囊壁角质层高电子密度颗粒多,密度大,形成显著的板层状结构;原头节生发层远端胞浆厚,含有多量囊泡。  相似文献   

6.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获得能在体外稳定繁殖的细粒棘球蚴细胞系。方法:用研磨法将绵羊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处理得分散的生发细胞,将其在含10%—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24孔培养板和包被胶原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上交替培养至14代,随后在常规24孔培养板上连续传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繁殖情况;将培养细胞接种BALB/c小鼠以观察其形成继发性包囊的能力;用ELISA法研究细胞系抗原的免疫学特征。结果:生发层细胞已在体外连续培养75代以上,生长良好;细胞系细胞呈圆形,具有形成合胞体乃至类组织块 的趋势,在4℃冰箱中至少可保存半个月,在液氮中至少可保存10个月;将细胞接种BALB/c小鼠后3个月至7个月,解剖未见细粒棘球蚴包囊生长; 细胞系抗原可和抗生发层体抗原、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液抗原的小鼠血清及人工感染原头节的阳性小鼠血清起反应。结论: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系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7.
细粒棘球绦虫合胞体结构与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虎 《地方病通报》1998,13(3):34-36
在1990 ̄1997年对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细粒棘球蚴囊壁,生发囊壁和原头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发现合胞体结构不仅是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皮层的主要结构,而且是成虫和原头节内部器官形成的基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保护虫体,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参与代谢活动、维持渗透压平衡和虫体稳定,有助于虫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对转换宿主完成生活史也十分重要。作认为对细粒棘球绦虫合胞体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有  相似文献   

8.
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培育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株 ) ,以供用于免疫预防研究。方法 :用外科方法从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患者的肝脏中取出包囊 ,以生发层和原头节为培养材料 ,采用RPMI1640、199和改良 DMEM培养液 ,用鼠尾胶原蛋白包被和不包被的培养瓶 ,对其进行初培养 ,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以胶原蛋白作为支撑材料 ,应用改良 DMEM培养液培养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和原头节效果优于其他 ,已成功地培育了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并传至第 2 0代。原代培养时间需 2 8d- 4 5d,3代以内细胞为多形态性。结论 :建立了适合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培育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株 ) ,以供用于免疫预防研究。方法 :用外科方法从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患者的肝脏中取出包囊 ,以生发层和原头节为培养材料 ,采用RPMI1640、199和改良 DMEM培养液 ,用鼠尾胶原蛋白包被和不包被的培养瓶 ,对其进行初培养 ,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以胶原蛋白作为支撑材料 ,应用改良 DMEM培养液培养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和原头节效果优于其他 ,已成功地培育了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并传至第 2 0代。原代培养时间需 2 8d- 4 5d,3代以内细胞为多形态性。结论 :建立了适合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续观察感染后6~24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在NIH小鼠体内发育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在鼠体内出现育囊的时间为感染后7~8个月,囊液内见到游离原头节及子囊的时间分别为8及10个月,并发现细粒棘蚴体内的糖原、DNA、RNA、碱性蛋白质的含量,AKP、ACP及ATP酶的活力,均以生发层的芽状突起部分及原头节内的较丰富和较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蚴发育成微囊,经腹腔注射建立稳定的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鼠源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经胃蛋白酶消化后检测虫体活力并计数,于37℃、5%CO2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至发育成微囊,以每鼠50个微囊的剂量经腹腔注射的途径分别接种BALB/c小鼠。接种6个月后,通过腹部解剖大体观察和病理检测分析各组小鼠的感染情况及包虫囊的生长情况。结果 原头蚴在体外培养60d时发育成微囊,显微镜下观察Eg具有明显的透明角质层结构,而Em微囊角质层较薄。小鼠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均为100%,Eg包虫囊为游离单囊,成囊率达70%,囊内无原头蚴;Em包虫囊为类似肿瘤的团块状组织,病灶内有生发囊及原头蚴。结论 采用微囊法可建立稳定的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为疫苗研制、药物筛选和疗效判定提供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小鼠腹腔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2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小鼠腹腔继发性细粒棘球蚴。重点描述了6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囊壁的超微结构。在生发膜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推测细粒棘球蚴生发膜的皮层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屏障,而且很可能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屏障。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在体内、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囊的作用(摘要)肖树华,杨元清,尤纪青,沈炳贵,柴君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上海200025,中国;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中国)关键词 细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9 (EgAQP9)的特异性多肽抗体,并用于检测其在棘球蚴囊壁、生发细胞及原头蚴中的组织分布情况。 方法 根据EgAQP9特异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B细胞抗原多肽,再用合成的多肽偶联KLH作为免疫原注射免疫新西兰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多肽抗体滴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多肽抗体免疫活性,免疫荧光实验分析EgAQP9的亚细胞定位,免疫组化实验分析EgAQP9组织定位。 结果 免疫新西兰兔成功制备出多肽抗体;间接ELISA检测其多肽抗体效价高达1∶256 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多肽抗体能够特异识别细粒棘球绦虫中36 kDa处的条带,与EgAQP9预测的相对分子量大小相符;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EgAQP9分布于棘球蚴生发细胞的胞质、胞膜中;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该蛋白主要分布在原头蚴表面及棘球蚴囊泡生发层。结论 本研究以制备的EgAQP9兔源多克隆抗体定位了AQP9在棘球蚴生发细胞、原头蚴及棘球蚴囊壁中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6.
Monospecific rabbit antisera obtained through experimental immunization with previously purified proteins were used in the structural localization of two hydatid fluid antigens, antigen 5 and antigen B, in cyst membranes and protoscoleces of E. granulosus from human origin. The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was revealed by an avidin-biotin-peroxidase technique. Antigen 5 was not evident in the laminated membrane of the cyst wall, but i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germinal membrane of the cyst wall and brood capsules. The parenchyma of invaginated and evaginated protoscoleces was heavily labelled. The tegument, the calcareous corpuscles, the suckers and the hooks did not contain antigen 5. Degenerated protoscoleces were also labelled. Antigen B localization was essentially identical to antigen 5, but degenerated protoscoleces were not recognized by anti-antigen B antiserum. Technical aspects and differences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work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呼伦贝尔泡状蚴(Alveolaris hulunbeierensis)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本文报告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Radde)肝脏发现的呼伦贝尔泡状蚴(AlveolarishulunbeierensisTangetal ,2 0 0 1)的详细结构。它的母囊充满上下两部分结构不同的胚组织。各有数处胚细胞发生中心 ,其中有许多具多细胞核的胚母细胞的增生 ,由它们分裂许多能移动的胚细胞向母囊外迁移。各胚细胞团到宿主肝组织中 ,立刻被宿主的结缔组织细胞所包围 ,形成小雏囊。已成长的泡囊内没有多细胞核的胚母细胞 ,但有许多胚细胞团 ,它们也是大量分散地向囊外移行如同母囊一样。本寄生虫具有泡状蚴的基本特征 ,如泡囊内有行无性增殖的胚细胞组织 ,增生的胚细胞向囊外转移及引起宿主免疫反应 ,受白细胞、淋巴细胞及结缔组织的包围产生新泡囊 ,等等。但本虫种泡状蚴无论在早期母囊结构 ,或雏囊形成方式 ,均与具泡状蚴结构的多房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Leuckart,186 3和西伯利亚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sibiricensisRauschandSchiller,195 4)的幼虫期十分不同。由于呼伦贝尔泡状蚴的成虫期尚未获得 ,故且先以呼伦贝尔泡状蚴命名 (唐崇惕等 ,2 0 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