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在NIH小鼠体内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变化,结果如下: 一、糖原:感染后1~2周,原头节体内糖原含量明显减少或消失;4周~6个月,生发层内出现糖原并陆续增加。 二、核酸及蛋白质:感染后1~4周,原头节体内的核酸及蛋白质含量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2~3个月时,生发细胞内的上述生化物质含量仍然较少;感染后4~6个月,凡在芽状增殖的生发层内,其聚集生发细胞中均含有相当丰富的核酸及蛋白质成分。 三、AKP、ATP及ACP酶感染后1~2周,原头节体内AKP及ATP酶的活力逐渐减弱;但在4周~6个月,生发层内的酶活力有所增强;原头节皮层内的ACP活力则在感染后1~2周才开始显现;但4周后活力减弱,感染后2~6个月,生发层内ACP的活力又逐渐增强。 对细粒棘球绦虫不同时期幼虫的上述生化物质动态变化的生理意义,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发育成囊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体外培养和动物接种观察,原头节发育成囊主要由原头节本身以不同方式囊化,逐渐发育形成角皮层和生发层囊壁。角皮层可在生发层形成前出现。邻接不同原头节形成的角皮层可相互融合成多囊型棘球蚴。原头节在培养基或小鼠体内均可产生后囊,但经培养74天接种50天未见后囊形成角度层。后囊壁经HE和AB、PAS染色呈PAS弱阳性,无细胞核。原头节在培养基和小鼠体内发育成囊过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青海高原藏羊、牦牛体内棘球蚴和原头节实验感染犬后获得的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二者在某些形态学上有显著差异,很可能是不同的虫株。牦牛-犬型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与世界各地报道过的虫株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很可能是存在于我国的独立株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采用胰酶消化的方法分离细粒棘球蚴生发膜细胞的膜结果,在37℃下10分钟的效果最好,延长消化时间可使细胞浆破裂,形成较多的裸核,不利于细胞进一步培养。梯度离心的分离方法增加细胞损伤,不能达到分离不同细胞的效果。分离的生发层细胞超微结构与完整生发膜超微切片上基本相同,能表现有线粒体肿胀和数量减少等特点,表明胰酶处理的细胞代谢能力受到一定的抑制。将分离的生发层细胞接种Balb/c小鼠腹腔可形成棘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应用组织学的方法,观察了吡喹酮引起的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剂量为500mg/kg/d ,连续给药15及90天时,生发层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41.3%及36.5%和23.5%及70.7%,两组间坏死率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1O.3%和28.4%及65.4%,两组间死亡率的差别亦有高度显著性(P<0.001)。连续治疗30~90天,少数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破裂及炎性细胞侵入,部分受损生发层的表面还有炎性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胆汁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生长作用及形态学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40%、60%、80%、100%的胆汁中体外孵育。0.1%伊红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检测原头节的活力及形态改变,实验重复三次;透射电子显微镜下(TEM)下观察胆汁作用后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不同浓度的胆汁对原头节均有杀伤作用,其中浓度为100%和80%的胆汁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杀伤作用最明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不同浓度的胆汁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原头节多呈外翻型,原头节顶突上的小钩排列紊乱,部分脱落,吸盘突起,变形,活动性减弱。随着浓度的增加,变化越明显。超微结构显示40%的胆汁作用3d后,原头节纤毛出现少量缺损,合胞体带排列较紊乱,合胞体带内出现散在少量的空泡和脂滴。60%胆汁作用3d后,合胞体带内微毛出现融合,腔内出现空泡和脂滴,数量多且大。结论胆汁作用后,可导致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有有抑制作用,然而关于胆汁在体内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小鼠自腹腔接种2000个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1~2个月,其细胞免疫水平明显升高,3~12个月后,则持续下降。在感染后1~3个月,其血清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反应,且抗体滴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组织学观察证明,原头节在发育成囊初期,其周围的宿主细胞反应较重,且有大量原头节死亡;感染后期,宿主细胞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对虫囊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掌握流行于青海省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原头节、囊壁)在中间宿主人体内蛋白质表达情况。方法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棘球蚴原头节和囊壁蛋白质表达谱,进一步利用2DE和MALDI-TOF质谱分析技术对原头节和囊壁蛋白质构成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结果在原头蚴、囊壁组织的双向电泳图中,各蛋白点通过MAL—DI—TOF—MS检测,原头蚴和囊壁分别有40个蛋白质点和8个蛋白质点得以初步鉴定,包括有:(1)细胞骨架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2)代谢相关酶类:苹果酸脱氢酶;磷酸丙糖异构酶;脯氨酸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类胡萝卜脱氢酶;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3)物质转运相关蛋白:载脂蛋白A-I;(4)应激反应蛋白(HSP70,HSP20相关蛋白)。结论初步鉴定了寄生人体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囊壁组织中的部分蛋白质点,其中,原头蚴中共有40个蛋白点,囊壁中有8个蛋白点。这些蛋白可能与细粒棘球蚴运动、生长、发育、代谢调控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20%小牛血清-RPMI1640中,吡喹酮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主要表现为外翻、皮层肿胀、泡状物形成、破裂,以及头钩排列紊乱和脱落等,24h后即出现死亡,3天内的死亡率达90%以上。吡喹酮对培养在囊液中的原头节亦有杀灭作用,但对培养在RPMI1640和HBSS中的则无。进一步观察的结果表明,吡喹酮在体外抗原头节的作用需赖于有蛋白质的存在。此外,小鼠口服吡喹酮后,其血清有抗原头节作用,主要成份为吡喹酮原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氧苯达唑(Oxibendazole, OBZ)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灌注治疗小白鼠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观察OBZ抗小白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药效。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感染细粒棘球蚴 10周的78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个组:1)阿苯达唑粉剂组(Po ABZ)75.0 mg/kg;2) OBZ 37.5 mg/kg 组;3)OBZ 75.0 mg/kg 组;4)OBZ 150.0 mg/kg 组;5) 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次0.3 ml/只。每周用药3次,连续用药10周后剖检。测定棘球蚴囊湿重和减重率;观察棘球蚴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用 HPLC法测定血液、肝脏、肺脏中的药物浓度。 结果 OBZ低剂量(37.5 mg/kg)、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小鼠棘球蚴囊平均湿重分别为(159.33±263. 21) mg、(49. 75±43. 62) mg 和(191. 5±98. 36) mg,平均减重率分别为 82. 49%、94. 53%和78.96%。ABZ组平均囊湿重和减重率分别为(145.13±162.47) mg和84.05%;各药物治疗组与 NS对照组(910.11±1 496.28) m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BZ 75.0 mg/kg、150.0 mg/kg组与ABZ(75.0 mg/k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BZ不同剂量组小鼠囊壁病理改变只数和程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与 ABZ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BZ具有  相似文献   

13.
用小白鼠腹腔包虫动物模型,以囊肿平均重量、囊肿抑制率和血清抗体滴度为指标,筛选了中(包括藏医药)、西药共51种。实验结果表明,甲苯咪唑、直茎紫堇对囊肿的抑制率分别达89—98%和67—85%,有较好的抗包虫作用,血清抗体滴度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贯众、赛北紫堇、青蒿素、蒿甲醚、吡喹酮、芦荟、Cetrimide、喜树碱、埃紫堇、绿绒蒿、补骨脂、复方3号、29味能消散等13种药物初步显示有抗包虫作用,但需进一步重复。其它的36种药物,未见到有抗包虫作用。  相似文献   

14.
Serum prolactin and oestradiol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183 children who were staged for pubertal development. Mean serum prolactin levels are higher in girls than in boys at stage 3 of pubertal development. In girls prolactin levels rise at stage 2, and are higher after menarche; in boys there is no change in prolactin levels. In this study serum oestradiol correlates with prolactin in the girls, but not in the boys.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骆驼源细粒棘球绦虫发育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新疆北部双峰驼细粒棘球绦虫的发育与形态特征。方法:用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家犬,观察成虫在犬体内的发育。对35d成虫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和描述。结果:用原头节感染的6只家犬,在感染后35d和45d用槟榔碱驱虫,每只犬驱出成虫14780至135900条。35d的成虫中有10%虫体已含有厚壳虫卵,表明有感染性。77%的成熟体节位于虫体末端,最多体节数为3。虫体总长2.5±0.7mm,成虫平均顶突钩数32.7±1.2,外形光滑。平均睾丸数32.4±3.9,分布于整个成熟体节,在卵黄腺后排成一排。卵巢明显较长,有不明显的分叶,卵黄腺长形并掩盖梅氏腺。结论:新疆北部双峰驼细粒棘球绦虫在形态学上与北非骆驼株细粒棘球绦虫相似,可能是分布在我国的细粒棘球绦虫骆驼株。但与骆驼株亦有不同之处,应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6.
PCR与DNA杂交技术在细粒棘球蚴诊断方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细粒棘球蚴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建立DIG标记DNA杂交诊断技术.方法根据细粒棘球蚴基因片段克隆与序列分析,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1 5'-GGAATGGAGAGAAGTTAC-3' P2 5'-GCAACCTCCGGAACTTGC-3'.以棘球蚴的囊液、子囊及原头蚴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471 bp特异性区带.将扩增产物纯化后,用DIG标记DNA,将制备成的特异性核酸探针用于细粒棘球蚴检测.结果经对大肠杆菌、粪肠杆菌、结核分支杆菌、猪囊尾蚴、健康人白细胞进行PCR扩增和DIG标记DNA探针斑点杂交,只有细粒棘球蚴出现单一471 bp特异性区带. PCR的灵敏性为检出单个原头蚴及100~10 fg水平的DNA,而斑点杂交的敏感性为2 500 fg.异源性DNA即使提高点膜量,亦不出现阳性反应.结论配以DIG标记的PCR技术在细粒棘球蚴的检测中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为包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对单克隆抗体 M45 所识别的200 k D及 M50 所识别的20 k D抗原在曼氏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和定位进行了研究。200 k D 抗原主要在虫卵、毛蚴和早期童虫阶段表达,主要位于毛蚴、尾蚴和早期童虫的表膜和分泌腺。20 k D 抗原则在所研究的发育阶段中,除虫卵阶段外都有表达,定位于童虫到成虫的表膜和尾蚴的实质中。由此可见,20 k D抗原主要表达于从童虫到成虫的终宿主体内寄生阶段,而200 k D 抗原主要表达于与淡水中自由生活相关的幼虫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