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常喉肌电生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正常喉肌电生理特点,了解其与喉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6例正常受试者行喉肌电图检查,包括喉肌运动单位肌电测量、喉肌肌电干扰相波幅-转折数分析,并分析喉肌肌电与喉功能的关系。结果(1)各喉肌几乎无完全电静息,平静时仍有少量肌电位发放,环杓后肌和杓间肌甚至多呈轻度和中度干扰相。(2)喉肌轻度、中度、高度收缩时喉肌募集增强,肌电发放率增加,波幅增大,其中甲杓肌、环甲肌和环杓后肌肌电波幅和转折数增大幅度相似,而环杓侧肌和杓间肌肌电转折数增大明显较波幅显著。(3)各喉肌肌电均在其相应喉功能活动前活跃或抑制。结论各喉肌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及不同收缩力量干扰相波幅-转折数量化分析等参数的正常值不相同,与其各自的解剖生理特点相关;各喉肌共同协作完成喉的各种正常的功能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喉返神经麻痹患者不同时间和损伤程度的喉肌电特点。方法:根据发病时间将87例喉返神经麻痹患者分为7组,分析其喉肌电特点,并与30例正常受试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发病2周时,最早5d在受累甲杓肌、环杓后肌和环杓侧肌即可出现纤颤波和正锐波等失神经电位;2周-3个月失神经电位增多,可见再生电位;3个月后失神经电位渐少,再生电位渐多;36个月后失神经电位消失。②受累喉肌肌电募集减弱甚至无明显干扰相,干扰相波幅和转折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转折数减低更为明显,未受累喉肌募集电位明显增大。③部分患者受累喉肌诱发电位消失,其他患者可见波幅小、潜伏期长的诱发电位。结论:喉肌电图对于喉返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失神经电位和再生电位特点与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时间相关,异常的诱发电位可提示神经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声带运动不良的喉肌电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声带运动不良的喉肌电及诱发肌电变化特征。方法对108例声带活动不良患者临床表现、喉肌电图(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及募集电位等)及神经诱发电位特征(潜伏期、时程、波幅)进行分析。结果喉返神经麻痹者患侧甲杓肌、环杓后肌可检测到失神经电位如纤颤波和正锐波及再生电位。完全麻痹者肌电为电静息,相应喉内肌诱发电位消失。神经不完全损伤者患侧相应喉肌正常运动单位电位中夹杂失神经电位或再生电位,募集电位为单纯相或混合相,神经诱发电位较弱,其中患侧甲杓肌(2.2±1.0)ms(±s,以下同)、环杓后肌(2.4±1.0)ms 诱发电位平均潜伏期均大于正常受试者(P<0.05);诱发电位波幅离散程度较大,患侧甲杓肌(0.9±0.7)mV、环杓后肌(1.2±1.0)mV 平均诱发电位波幅均明显小于正常受试者(P<0.05)。环杓关节运动障碍者喉肌电正常或稍活跃,神经诱发电位参数与正常无统计学差异。肿瘤侵犯喉肌患者肌电减弱,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正常,波幅减小。结论声带活动不良可以通过常规喉肌电图进行初步定性筛查,后经喉神经诱发电位进一步进行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正常喉肌诱发电位特点,得出其参数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利于喉神经功能的评估.方法 检测36例健康受试者72侧喉诱发电位反应,刺激相应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内、外支及迷走神经,检测诱发肌电反应潜伏期、时程、波幅(电位).结果 甲杓肌喉返神经诱发肌电潜伏期正常参考值(-x±2s,以下同)为(1.13~2.25)ms,迷走神经诱发肌电潜伏期(2.57~5.85)ms,迷走神经与喉返神经潜伏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右侧迷走神经诱发肌电潜伏期(2.01~4.53)ms,左侧迷走神经(3.70~6.98)ms,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明显较右侧长.诱发肌电时程和波幅各神经亦略有差异,时程差异较小,波幅值变化较大.刺激喉上神经(外支)在环甲肌可直接引出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潜伏期与喉返神经诱发电位大致相同,刺激喉上神经(内支)在甲杓肌、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可引出反射性感觉诱发电位前波R1和迟发波R2.结论 喉各支配神经诱发电位特点各不相同;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相对时程和波幅来说,是更重要的评估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喉肌电图检查在单侧喉麻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8例单侧喉麻痹者的喉肌电检查结果及其它临床资料,分析患侧喉肌电募集模式、是否有失神经及神经再生电位以及甲杓肌、环杓后肌的电活动是否存在正常相位等参数特征,并与健侧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患侧喉肌电均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1~3个被检喉内肌肌电募集减弱。其中,甲杓肌肌电募集减弱现象见于所有病例;14例(77.8%)检测到失神经电位,均未发现神经再生电位;2例患者出现外展性联动。全部患者健侧喉肌电图均表现正常。结论喉肌电图可以为单侧喉麻痹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本病喉肌电图的主要改变是受累喉内肌肌电募集减弱,多数伴有失神经电位,部分患者可出现喉内肌联动。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道20例喉固定(喉返神经麻痹)患者的喉肌电图检查结果,5例甲状腺切除术后喉固定,15例自发性喉固定。局麻下用RaciaMS7型肌电记录仪及双极电极记录,针极经皮穿刺插入环甲肌,经皮和环甲膜穿刺插入声带肌(甲杓肌),经鼻纤维镜插入环杓后肌或侧肌,或在无箭毒中毒的神经安定药作用下经直接喉镜插入环杓后肌,以保存声带自主活动。20例喉固定患者肌电定位诊断结果有6种表现:①喉肌电正常,环杓关节强直或脱位;②  相似文献   

7.
失神经喉内肌纤颤电位波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喉肌电图中纤颤电位波幅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共65侧)喉返神经麻痹患者的甲杓肌,环杓后肌行肌电图检查,记录最大纤颤电位波幅,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侧的纤颤电位波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失神经环杓后肌纤颤电位波幅值均在病程2~-〈4个月时最高,而失神经甲杓肌纤颤电位波幅均值在病程4~-〈6个月时最高,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纤颤电位波幅晚期仍维持一定水平,并且神经完全损伤者和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声门闭合不全的原因、喉肌电图变化以及两者与声门形态变化的可能内在联系。方法:对24例声门闭合不全患者行喉镜及双侧环甲肌及环杓侧肌肌电图检测。结果:24例声门闭合不全患者中,仅6例为正常喉肌电图,其中声门呈梭形裂隙4例,三角形及矩形裂隙各1例;9例环甲肌出现纤颤电位,声门形态分别为梭形裂隙4例,矩形裂隙3例,三角形及半月形裂隙各1例;9例环杓侧出现纤颤电位,声门形态分别为俊形裂隙7例,三角形裂隙2例。结论:绝大多数声门闭合不全患者的原因不明,且存在喉上或/和喉返神经的不全麻痹。在原因不明、喉肌电图正常或环杓侧出现失神经电位等情况下,声门呈梭形裂隙者占绝大多数,而在某些诱因作用下或环甲肌出现失神经电位情况下发生的声门闭合不全,声门裂隙可表现为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的咽喉部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症肌无力患者咽喉部表现特点及喉肌电图特点.方法 分析3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咽喉科的症状、体征和嗓音声学检测、喉肌电图检查及喉神经重频刺激肌电反应检查结果,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36.7%(11/30)有声嘶、声低、吞咽费力等咽喉部症状,频闪喉镜下发现16.7%(5/30)患者有声带活动略无力,声门闭合有缝隙.嗓音频谱分析结果:重症肌无力患者嗓音振幅(68.3±14.6)dB(-x±s,以下同),最长发声时间(15.1±4.0)s,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振幅微扰(2.43±1.19)%,标准化噪声能量(-9.6±3.3)dB,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喉肌电图检查结果:重症肌无力患者喉肌肌电干扰型波幅除杓间肌外,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甲杓肌和环甲肌尤为显著,低、中、高调时甲杓肌波幅分别为(215±69)μV、(298±113)μV和(380±153)μV;环甲肌分别为(253±92)μV、(361±116)μV和(486±155)μV;转折数多稍高于健康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喉肌重频刺激反应结果:83.3%(25/30)患者喉肌重频刺激反应阳性,平均受累喉肌数2.2±1.3,平均重频衰减率(27.9±19.2)%.结论 重症肌无力患者虽仅少部分表现出咽喉部症状,但大部分有喉肌受累.对于因声弱声嘶、发音费力而就诊的患者,应将重症肌无力作为一项必要的鉴别诊断.喉肌重频刺激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喉的开放或闭合取决於喉内肌、喉外肌的运动。喉的开或闭受两个机制的影响:(1)环甲肌收缩和喉内肌的收缩可开放和闭合声带;(2)附着於喉软骨的肌肉收缩,可伸展和开放或缩短和压迫喉内的软组织皱褶。作者为研究这些机制,复习了文献及解剖,并作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环杓后肌可使杓状软骨倾斜,并使声突向侧方移位而打开声带,降低气道阻力。当环甲肌与环杓后肌协同活动时,可使声带向侧方移动而增大喉的前后径使喉开至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一种能同时恢复麻痹声带内收及外展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狗一侧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运动支联合麻痹的喉内肌,采用颈袢胸骨甲状肌肌蒂移植于麻痹环杓后肌,颈袢甲状舌骨肌肌蒂移植于麻痹侧环杓侧肌作为实验组,并仅用颈袢胸骨甲状肌肌蒂移植于麻痹侧环杓后肌作为对照组。术前及术后4个月行声带录像、喉肌电图检测、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个月所有动物均不同程度地恢复了麻痹声带的生物功能。实验组术侧声带内运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喉功能的解剖学基础,为喉癌、下咽癌手术保留喉功能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对4例成年男性尸体喉部的环杓关节相关肌肉、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观察,根据肌肉的起止点与肌纤维方向分析各肌肉的作用.结果 甲杓肌位于喉腔内,环杓后肌、环杓侧肌、杓横肌及杓斜肌位于喉软骨支架的后外周面;在相关肌肉的作用下,以环杓关节面为核心,杓状软骨可以完成旋转与滑动运动;环杓后肌与环杓侧肌可以开大、缩小声门,对保证正常的喉功能有更重要的作用;喉返神经于气管食管沟内自下而上支配环杓后肌、环杓侧肌、杓横机、杓斜肌及甲杓肌等肌肉;喉下动脉自甲状腺下动脉发出后走行于环杓后肌的背侧,供血于环杓关节相关组织.结论 一侧完整的环杓关节及功能正常的环杓后肌与环杓侧肌是保留喉功能喉部分切除术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用诱发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喉神经肌肉功能,用电子计算机对喉肌电图进行处理。共检查正常人165名及48名声带麻痹患者。用丹麦产肌电仪和电极针,将诱导电极刺入喉上神经支配的环甲肌、喉返神经支配的甲杓肌及环杓侧肌等,记录诱发肌电。刺激喉返神经时,在环状软骨下缘下方2.5cm处刺入阳电极,在其上方0.5~1.0cm处刺入阴电极。刺激迷走神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开展了喉肌麻痹的电刺激疗法。本文在一侧喉返神经麻痹的动物,探讨用起动装置的电刺激使残存的喉内肌引起声门关闭的可能性。用5只狗作实验,切断一侧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在患侧甲状软骨板开窗,将电极植入甲杓肌和环杓后肌,用单极刺激,经检测得知最适肌收缩的频率为30~50Hz以上,持续时间5msec以上,电压3V以上。作者用对  相似文献   

15.
肌电图检查对声带麻痹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喉肌电图检查对声带麻痹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对 4 6例单侧声带麻痹且固定的患者行甲杓肌的自发肌电图检查 ,分析甲杓肌失神经电位及运动单位波形、时程、电位幅度及运动单位平方根 (RMS)值 ;喉镜观察声带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病程在 6个月以内 ,肌电图出现正常的运动单位波形、无电静息 ,提示预后较好 ,判断准确率为 76 % ;RMS值在用力发音时大于 2 6 μV ,提示声带运动可恢复 ,判断准确率为 80 %。综合两者 ,判断准确率为 84 %。声带麻痹 6个月以上者 ,无论肌电图检查结果如何 ,声带运动均无恢复。运动单位时程及电位幅度对判断预后价值不大。结论 :将喉肌电图定性指标与RMS值进行综合分析 ,可提高对声带麻痹预后判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琥珀酸脱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发现新生儿喉内肌均由三型纤维组合而成,即红肌纤维、白肌纤维、喑型肌纤维,测量直径为白肌>中间肌>红肌。各喉内肌中三型肌纤维构成比不同。运动终板分布有集中趋势,形成终板带。新生儿各喉内肌中,以甲杓肌运动终板面积最大,环甲肌和环杓后肌相近似。  相似文献   

17.
喉返神经损伤后喉肌病理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犬喉返神经损伤及再生过程中喉肌电生理及其病理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喉返神经不同损伤形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转归特点。方法:实验用犬20只(40侧)分为喉返神经完全损伤组(全切法)、不完全损伤组(结扎法、挫灭法、半切法)及对照组,造模成功后的即刻、1、3、6和12个月观察甲杓肌和环杓后肌肌电特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造模后即刻全切法及结扎法肌电为电静息,挫灭法和半切法存在部分正常单个运动单位(MUP)及振幅减小的MUP混合肌电。神经损伤后1~3个月可出现纤颤电位,不完全损伤组3~6个月出现再生电位。全切法诱发电位基本无法引出,结扎法和半切法早期无诱发电位,后期可以引出振幅减小的诱发电位,结扎法小于半切法;而挫灭法始终都可以引出诱发电位,振幅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诱发电位潜伏期呈现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随着全切、结扎、半切、挫灭损伤程度不同,肌纤维平均直径及肌束直径逐渐增大,单位面积细胞核数逐渐减少。结论:不同损伤,肌电特征及声带运动状态呈动态变化,喉返神经的损伤程度依次为完全损伤、不完全损伤(结扎法、半切法、挫灭法),喉肌电图检查是声带麻痹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侧膈神经上根选择性神经再支配环杓后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8只健康雄性青年Beagle犬作为实验动物,全麻下切断Beagle犬左侧膈神经上根与左侧喉返神经,两断端通过游离神经桥接的方式吻合,并将同侧喉返神经内收肌支切断并植入同侧环杓后肌中;右侧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侧.于手术前、神经修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分别行电子喉镜和喉肌电图检查,在最后一次检查后处死动物,取双侧环杓后肌和喉内段喉返神经行组织学检查并与对侧比较.结果 术前8只犬的双侧声带运动正常,术后即刻左侧声带固定,术后6个月均恢复了吸气性外展运动.术前8只犬双侧环杓后肌均能记录到自发肌电位,并引出诱发电位;术后即刻左侧环杓后肌呈电静息,未记录到诱发电位;术后6个月均能记录到自发肌电位,并引出诱发电位,而且两种电位幅度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环杓后肌Masson染色示两侧肌肉纤维相对截面积、胶原纤维相对截面积、肌肉/胶原纤维截面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喉内段喉返神经甲苯胺蓝染色后示神经纤维分布较均匀密集,且左右两侧喉返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侧膈神经上根选择性神经再支配环杓后肌能有效避免神经错向再生,恢复声带的生理性外展运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正常喉内收肌与外展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表型的差异,为研究失喉返神经支配后喉肌的肌纤维表型变化规律提供对照,为进一步对临床上声带麻痹患者进行干预时机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7例正常喉内肌均来源于全喉切除术标本,内收肌取自环杓侧肌(LCA),外展肌取自环杓后肌(PCA),分别进行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MHC表型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结果:①人喉肌MHC-Ⅱb mRNA水平有表达,而蛋白表达为阴性;②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以PCA为代表的喉外展肌MHC-Ⅰ型纤维比例高于以LCA为代表的喉内收肌,而LCA中MHC-Ⅱ型纤维比例高于PCA。结论:①人喉肌MHC-Ⅱb蛋白水平不表达;②喉内收肌与外展肌由于功能不同,MHC表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内收肌以MHC-Ⅱ型纤维为主,而外展肌以MHC-Ⅰ型纤维为主。这种MHC表型的差异可能是与喉肌特殊复杂的功能如呼吸、发声以及气道保护功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0.
改良杓状软骨复位术治疗环杓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环杓关节脱位临床特征及改良杓状软骨复位术的疗效.方法 改良杓状软骨复位术,即应用直角喉钳握持杓状软骨上部表面,根据脱位位置将杓状软骨向后外侧或前内侧方向旋转拨动.67例声带运动不良患者表面麻醉间接喉镜下行改良杓状软骨复位术,其中全身麻醉插管导致环杓关节脱位57例,非插管原因10例(6例为顿挫性喉外伤).对患者临床特征、嗓音功能、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有明显声音嘶哑,频闪喉镜下均见不同程度的声带运动障碍(50例为左侧,占74.6%)及声门闭合不良,杓状软骨向前内侧移位63例,向后外侧移位4例.行喉肌电图检查的38例插管患者中,10例(26.3%)肌电异常,可见失神经电位.改良杓状软骨复位后,57例全身麻醉插管导致环杓关节脱位患者声音均有改善,其中51例发音正常,6例轻度嘶哑;54例声带运动恢复正常,3例声带运动改善.10例非插管原因患者中,声带运动及发音7例恢复正常,1例改善,2例无效.结论 环杓关节脱位部分病例合并喉返神经损伤(多为暂时性损伤),脱位后6周内改良杓状软骨复位术可使声带运动及发音功能得到满意恢复.钝挫性喉外伤导致的声带运动不良原因复杂,即使杓状软骨复位,喉部瘢痕挛缩也可能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