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67岁,因面色苍白,乏力2月余于2009年3月26日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约肋下1cm,质硬,无压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SM)的临床特征、诊断、分型、预后及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总结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3例S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近年来有关SM的诊治进展。结果我院共确诊3例SM,例1为60岁女性,以阵发性颜面潮红、发热、呕吐、心悸、血压下降、晕厥等肥大细胞介质释放症状为主要表现,骨髓涂片分类中肥大细胞占0.06,骨髓病理检查示粒、红系细胞均明显减少,代之为大量肥大细胞,诊断侵袭性SM,经雷尼替丁治疗无效,临床经过凶险并死亡。例2为72岁男性,体检发现胃底壁增厚,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病理检查提示胃底体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周围淋巴结受累,诊断惰性SM,术后随访6年未复发。例3为41岁女性,以发热、色素性荨麻疹、多发骨病变为临床表现,骨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瘤体中密集分布肥大细胞,KIT—D816V和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均(-),诊断侵袭性SM,予泼尼松、干扰素-α、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随访1年病情相对稳定。结论SM是一种罕见疾病,不同分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惰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预后相对较好,侵袭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皮肤、骨骼、淋巴结、内脏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以肥大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较为少见的疾病,国外有千余例报告,国内曾报道4例。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患者 麻某,女性,58岁,农民。因阵发性胸闷2年多,全身乏力3月余,于1989年12月收入某医院、于1990年1月19日转入我院。患者自1988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继而面部及躯干部斑片状皮肤潮红,持续约30分钟后自行缓解。此期间饮食睡眠尚可。于1989年10月始感全身乏力,食量减少,伴有右腹部不适。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的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例SM的骨髓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和特殊染色检测。结果1例为男性,73岁,以皮肤瘙痒7年伴乏力2月就诊。查体示脾肿大,浅表淋巴结及肝脏均不大;另1例女性,57岁,以面苍、乏力、发热5月余就诊。查体示双下肢、背部少量出血点。外周血检查示1例为全血细胞减少,另1例贫血、白细胞少。骨髓涂片示2例均出现肥大细胞增多,分别为15.5%、6.5%。骨髓活检示2例骨髓中异常肥大细胞多灶性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纤维母细胞增生。甲苯胺蓝染色细胞胞质内见紫红色颗粒。免疫组化示异常细胞为CDll7(+)、CD25(+)、CD2(-)、MPO(-)、lysozyme(-),CD20(-)、CD3(-)。结论SM的骨髓病理学改变具有特征性,骨髓活检病理形态学、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对于SM的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多毛细胞白血病(HCL)临床诊断及使用克拉屈滨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初治HCL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的血常规均为二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单核细胞数减少,均有脾肿大,且外周血和骨髓中均可见典型的毛细胞.免疫表型发现毛细胞表达CD11c、CD19、CD20、CD22、CD25、FMC-7、CD103;不表达CD5及CD10.使用克拉屈滨治疗,3例患者1个疗程达到完全缓解(CR),1例患者2个疗程达CR;克拉屈滨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易并发肺部感染.结论:HCL患者以血细胞减少、单核细胞数减少,脾肿大,外周血和骨髓发现多毛细胞为主要临床特征,结合免疫学分型,可诊断HCL;使用克拉屈滨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例经克拉屈滨治疗的复发毛细胞白血病的病例分析,进一步了解毛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观察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1例经克拉屈滨治疗的毛细胞白血病复发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析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此例患者经1个疗程克拉屈滨治疗,3个月后达到部分缓解,随访5个月持续部分缓解。结论克拉屈滨是治疗毛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适合在中国毛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肥大细胞病(Systemicmastcelldisease,SMCD)是以全身许多器官、组织中肥大细胞浸润及增生为特征。肥大细胞集结的部位常见于皮肤、骨髓、肝、脾、淋巴结、胃肠道、心、肺等。1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MC)的明显形态特征是细胞质内有不规则形、强嗜碱性颗粒。颗粒是活性化学介质的贮存场所。正常情况下,细胞多分布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血管周围和上皮、浆膜下方。SMCD皮损处的MC与健康成人的MC有明显差别,前者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核有时呈两叶,核及胞质面积增加近50%;胞质内颗粒直径亦显著增大,但颗粒…  相似文献   

9.
陈海丝  ;杨欣  ;黄锦海 《医学综述》2014,(23):4343-4346
克拉屈滨是一种脱氧核苷类似物,能选择性作用于淋巴细胞。其磷酸化产物能干扰DNA代谢,抑制免疫反应,从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其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临床试验(如克拉屈滨多发性硬化症口服试验)的支持,结合其独特的治疗间歇期等优势,克拉屈滨展现出可观的前景。但因长期淋巴抑制等作用,克拉屈滨带来细胞毒性等不良反应仍需要后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SM)是一种皮肤、骨骼、淋巴结、内脏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肥大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少见疾病。国外已有千余例报道,国内报道较少。作者最近治疗1例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病,并检索到《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9篇文献[1,2  相似文献   

11.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由Nettleship 1869年首先报道,其特点为组织学上肥大细胞增生性浸润.主要侵犯皮肤,也可累及其他系统或器官,通常为良性过程,只有少数是恶性疾病.各型肥大细胞增多症临床上均少见,2011年我科收治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41 d,因"发现全身结节、斑丘疹34 d,发热3h"入院.家长于患儿生后7d发现其头顶部有一个0.5 cm×0.5 cm大小结节,颜色暗红,半透明,质地中等,压之无哭吵,此后此结节逐渐增至1.0cm×1.0 cm大小,颜面部逐渐出现数个类似结节,四肢及躯干出现散在暗红色斑丘疹及结节.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无异常生产史,无传染病及性病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12.
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以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组织增生等为临床表现的罕见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克拉屈滨作为其一线药物,对HCL的完全缓解率很高。本文报道了2017-09-04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经典型HCL患者在克拉屈滨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粒细胞缺乏伴高热,合并全身皮疹及间质性肺炎,经大剂量激素等治疗后好转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回顾了HC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简述了克拉屈滨治疗HCL致间质性肺炎这一少见并发症的诊疗思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毒副作用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6个月。生后一周左下肢起红色斑,逐渐形成水疱,破后结痂,脱痂后逐渐隆起形成结节。半年来皮损不断增多,发展到胸,背、上肢、手足及头面等处。常哭闹,好动,不自主搔抓皮损。不发烧。食、眠,二便正常。因当地诊断不清,经抗生素、脱敏药治疗不愈来我门诊就医。  相似文献   

14.
病历摘要患儿男,6月,生后1周,左下肢起红色斑,逐渐变成水疱,疱破后结痂,脱痂后逐渐隆起形成结节.半年来皮损不断增多,发展到胸、背、上肢、手足、头面部等处.常哭闹,好动,不自主搔抓皮损,无热.抗生素、扑尔敏等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来我院就医.足月顺产第2胎,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同样患者.查体:一般良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面颈部、躯干、四肢掌蹠皆可见数百个谷粒至指甲大边界清楚的棕褐色、椭圆形、不规则形疣状结节,橡皮样硬,表皮捏起呈桔皮样,基底轻度充血,摩擦后起风团.下肢及手背见数个黄豆大水疱,壁厚不易破,疱液清,尼  相似文献   

15.
<正>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 SM)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异质性肿瘤,通常由KIT受体激活所驱动,以各种器官或组织累及为特征。根据SM的临床表现不同又分为惰性SM(ISM)、侵袭性SM(ASM)、SM伴相关的血液肿瘤(SM-AHNMD)、肥大细胞白血病4种类型。SM-AHNMD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国内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16.
肺炎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侵人人体肺脏,引起肺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按病因分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肺炎按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和其他病原体性肺炎。但人们长期以来滥用抗生素,以致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多,随之而来使细菌性肺炎的治疗难度也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近年发现,一种名叫HER-2的基因与妇女晚期乳腺癌有关,近四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体内具有这种基因。据今年3月出版的《自然医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HER-2基因还可导致前列腺癌。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该基因能控制机体内过多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刘洪君 《中外医疗》2014,(21):108-109
目的:对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总结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观察。结果经皮肤科、腹部B超、组织病理等检查诊断后确诊为该病病症,给予抗组胺药物与抗炎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消退,治愈有效率为90.32%。治疗前后的血液检查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病发病后及时用药治疗,降低对新生儿肝脾器官及皮肤的损害,临床疗效较好,但还需对预后进行长期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