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发生心绞痛和再梗塞是很常见的合并症,应用药场的目的在于预防发生心肌缺血有很大的治疗学意义。因为异搏停在治疗梗塞前心绞痛是有效的,所以本文在单盲法和有对照组条件下研究了异搏停对梗塞后心绞痛和再梗塞的作用。总共17例病人均有心肌梗塞症状发病12小时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目的是在一组首次发生透壁性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中探讨其局部运动过度和远处功能失调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9个月内入院的98例AMI病人.凡有心肌梗塞病史或在非梗塞区有病理性Q波,左束支阻滞者都除外.入院时至入院48小时内q6h测定血清CK-MB.用心电图对心肌梗塞定位.入院  相似文献   

3.
大约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出现穿壁性心肌坏死的特征性 Q 波。然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患者再梗塞的发生率,死亡率、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有Q 波心肌梗塞(QMI)患者。因此,对 NQMI 患者在梗塞后早期应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积极治疗实属必要。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综述。一、定义:传统上从心电图(ECG)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①穿壁性心肌梗塞.②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体表 ECG 有无病理性 Q 波为依据的:即穿  相似文献   

4.
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塞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塞进展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张志寿综述王思让审校急性心肌梗塞(AMI)按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是否发生,可分为穿壁性心肌梗塞及非穿壁性心肌梗塞,二者临床病程,结果不一。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其梗塞面积较小,预后较好,但再梗塞率及远期死亡率高,亦有...  相似文献   

5.
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发生因素和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2例急性心肌梗塞中,21例发生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发生率为9.9%(21/212),多发生在梗塞后2~8d.高危因素有:各种部位的前壁心肌梗塞,梗塞后心绞痛,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以上,大、小便用力及活动增加等.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心电图特征为:ST段再度抬高;R波丢失和进展性Q波.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塞后应用阿司匹林的作用尚待确定。一些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后1周内应用阿司匹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其作用机理尚未阐明。作者用随机、安慰剂对照法对首次前壁 AMI 患者进行早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d)的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价该药对缩小梗塞范围及改善临床情况的影响。病人和方法将症状出现<12h、心电图证实有首次前壁 AMI 征象、无应用阿司匹林禁忌症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入院后12h 内,病人随机分组,每日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以探讨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MIA)的发生机理、促发因素和预后。1 临床资料 98例AMI病人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AMI后常规心电监测1周,此后若必要随时予以监测。每次PMIA发作时均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疼痛时间>30分钟者及时复查心肌酶谱。若4周内心肌酶谱再次升高,症状和心电图符合AMI诊断标准者定为早期再梗塞。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IA)是心肌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早期。PIA多见于冠脉严重病变者,其近期死亡率可达17%~50%。由于PIA病人易发生再梗塞和猝死,早期识别,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后有重要的临  相似文献   

9.
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益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43例首次穿壁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于静脉内溶栓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4例AMI前6h内有心绞痛(甲组),另19例梗塞前无心绞痛(乙组).尽管两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发生率相似.但甲组异常Q波导联数、QRS积分、CPK峰值及CPK峰值距发病时间显著低于乙组.而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22例IRA开通患者中,有心绞痛者其基础左心室功能较无心绞痛者好.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甲组左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舒张充盈明显改善,而乙组收缩功能降低、舒张充盈无明显变化.住院期心脏事件发生率甲组显著低于乙组.本文提示,梗塞前心绞痛可能由于早期心肌再灌注和缺血预适应对梗塞大小、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在心室心肌梗塞累及右心室的发生率、范围和形态学,本文分析1969年1月至1978年2月经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病理科检定的236例由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急性(116例)或愈合性(120例)穿壁性心肌梗塞。在236例穿壁性心肌梗塞中,33例伴有右心室梗塞,发生率为14%。右心室梗塞为左心室后壁梗塞所特有的并发症;在97例孤立的左心室前壁梗塞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梗塞后心绞痛的临床特征。方法:6例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43—72岁(平均56.8±10.7岁).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用心电图CM5导联持续监测,观察梗塞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1例作了冠状动脉电影血管造影。出院前均进行活动平板试验,  相似文献   

12.
对5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人(DM—AMI组)和按一般情况及梗塞部位配对的无DM的AMI病人50例(NDM—AMI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电图QRS记分均无显性差异。但DM—AMI组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NDM—AMI组,梗塞后6个月时的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及收缩末容量(LVESV)均显高于NDM—AMI组,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低于NDM—AMI组,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梗严重程度均较NDM—AMI差,可能和合并DM性心肌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穿壁性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心绞痛)的侧枝循环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造影联系,明确局部侧枝循环是否对梗塞后的临床症状起有作用,以及明确局部侧枝循环对心绞痛患者亚极量运动试验时是否出现缺血性心电图起有作用。方法:300例在出现典型冠心病症状一年内(平均23周)作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三个临床组:(1)穿壁性心肌梗塞组。73例,其中43例为前壁梗塞,30例为下壁梗塞。(2)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组。63例,其中33例为前壁、30例为下壁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2%患者心肌梗塞时血清酶有诊断意义的升高,68%患者血清酶无明显升高。(3)单纯  相似文献   

14.
所谓“隐性心肌梗塞”即无急性心肌梗塞(AMI)发作史的陈旧性心肌梗塞。临床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改变。在诊断隐性心梗前,病人有活动后的心悸,气短,劳累或情绪变化时出现心前区的轻度闷痛。病人均杏认曾患过AMI,肺心病、心肌病,肺梗塞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但经心电图检查,却发现异常的Q波(Q波时间≤0.04″,振幅≥R 1/4)。本文7例均符合陈旧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下壁心肌梗塞时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的存在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信息叠加心电图(SAECG)对70例(年龄25~77岁)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有 Q 波的下壁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全部病例都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Q 波超过30ms,不包括有束支和室内传导阻滞及其它梗塞区导联有诊断性 Q 波。将病人分为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PERI,23例),无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NoPERI,47例)。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人们常根据异常Q波的存在及发生异常Q波的导联,对心肌梗塞进行诊断和定位。但是,心电图上所显示的异常Q波非均由心肌梗塞所致。有很多情况可形成非梗塞性Q波。一般说来,患者心电图上出现Q波的同时,如果伴有急性心绞痛、血清酶(CPK、LDH)升高、心电图上同时伴有代表心肌损伤电流的ST—T改变,则Q波为急性梗塞所致,尤其在上述各项改变有进行性演变者。但是如果患者没有上述一系  相似文献   

17.
左室梗塞并发右室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日趋精确。78年报道的一组大量病理研究指出,右室梗塞仅并发于穿壁性左室后壁梗塞,见于50%有穿壁性间隔梗塞者,但为何右室梗塞仅发生在部分穿壁性后间隔在室梗塞,尚不清楚。本文就死于冠心监护病房的102例心肌梗塞病理资料,提出右室梗塞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按 Shell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缺血心肌再灌注使每克梗塞心肌的累积血清 CPK 释出量增加。本文试析按 Witteveen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是否受再灌注的影响。方法:病例由荷兰校际心脏病研究所提供,胸痛发作4小时内入院且有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典型心电图表现。随机分组,接受链激酶(SK)溶栓治疗或常规治疗。冠脉内滴注 SK 直到肉眼可见的凝块完全消失或 SK 总量达25万单位。417例初发AMI 后存活、未作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且造影复查图像满意的266例患者定量分析如下。本组内:134例接受 SK 溶栓治疗(SK 组),132例接受常规治疗(Ct)组;116例前壁梗塞,150例下壁或正后壁梗塞。冠脉造影复查,左室(LV)测定参  相似文献   

19.
在无并发症的心肌梗塞后,常会再次出现冠心病发作,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塞或死亡;在梗塞后的头6个月内尤易发生。本文对无并发症的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前采用改良的踏板运动试验进行评定,观察其ST段压低、心绞痛、血压反应异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踏板运动试验所诱发的这些异常对预测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塞和心脏性死亡的能力。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30例。男114例,女16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其中前壁透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53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月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23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甲组)较30例梗塞后无心绞痛患者(乙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区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局部室壁活动改善。甲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本文提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可预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特别是前壁梗塞时,因此,对心肌梗塞后有心绞痛的患者宜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