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痹是由于感受热邪,或感受风寒湿邪日久化热,或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易于热化,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肢体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我院风湿内科自2003年3月~2004年6月,采用顽痹清治疗62例热痹患者,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热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雄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作为实验模型,尪痹颗粒为阳性对照药物,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热痹颗粒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进行实验研究,观察热痹颗粒对滑膜细胞的凋亡、T细胞亚群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热痹颗粒能显著提高AA大鼠滑膜细胞的凋亡率;可显著增加CD8+细胞数量,降低CD4+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对T细胞亚群进行双向调节.结论 热痹颗粒不仅能够有效治疗RA,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免疫的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3.
浅议"治湿热痹从少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痹证有寒热之分,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痹病以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代吴鞠通也认为痹证中"寒湿固有,热湿尤多",其病因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  相似文献   

4.
四妙除痹汤内服外洗治疗热痹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四妙除痹汤内服外洗对热痹(风湿类疾病急性期或活动期)患治疗前后体温(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O”(ASO)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96例热痹患,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给予四妙除痹汤及布洛芬片治疗,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T、ESR、CRP、ASO变化。结果:四妙除痹汤治疗热痹汤治疗热痹具有明显的疗效(P<0.01),并与其降低T、ESR、CRP、ASO 等相关(P<0.01)。结论:四妙除痹汤对热痹患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痹病相关病名及病因病机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痹"字或指病机,或指症状,或指病名."痹"作为病名,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等,都是指狭义的痹病.狭义痹病的病因病机学说,经历了从湿痹、风寒湿痹,到湿热痹、瘀热痹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痹症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多因风寒湿痹久治不愈,蕴遏化热,或素体阳盛,或受邪之前已有伏热,或病久伤阴而致。通常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类。本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时,多属于邪实;病程年久,多属于正虚。有关痹症的记载,早在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就明确指出:“有风、湿、寒、热、挫闪、瘀积,皆标也:  相似文献   

7.
痹有寒热之分,人所共知,不必赘述.自<内经·素问>以来,论风寒湿痹者为多,而论热痹者较少.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态环境、生活节奏、居处条件、饮食结构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因而笔者发觉近年热痹有增多趋势,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9.
凡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肌肉、关节,损伤血脉及心,引起肢体关节红肿、疼痛、重着、挛急、麻木,并伴有寒热表证者,称为风湿痹.又名脉痹、风湿.以其感受邪气偏盛不同,又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称.痹者,闭也.为气血凝塞不行之义.治疗不当,或病势转剧,复感于邪,可由脉及心,累及心脏,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日久损害心脏,而成心痹.  相似文献   

10.
试论热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痹临床常以发热,关节剧痛,皮下瘀血等为主证,若久病不已或失治误治,病深入于内,则出现心悸,脉细涩或结代等证。现结合本文调查的75例热痹病人讨论如下。1病因病机1.1风热入侵,气血失宣 本文调查的75例热痹病人,以发热、咽痛、口渴等为初起症状者占29%,说明风热入侵这一病因对热痹发病的重要性。此类痹证,临床以发病急骤,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局部灼热红肿,伴全身热象,或夹湿邪留着为其病症特点。临证有热偏重及风偏重的不同。热偏重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较重,皮肤可见红  相似文献   

11.
痹证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闭也,气血被邢闭于肌表经络也:《内经》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为痛痹;湿气胜,为着痹。”在临床上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偏胜而已,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分清寒痹、热痹,然后再据其偏胜,辨证施治,兹将笔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痹有寒热之分,人所共知,不必赘述。自《内经·素问》以来,论风寒湿痹者为多,而论热痹者较少。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态环境、生活节奏、居处条件、饮食结构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因而笔者发觉近年热痹有增多趋势,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痹有寒热之分,人所共知,不必赘述。自《内经·素问》以来,论风寒湿痹者为多,而论热痹者较少。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态环境、生活节奏、居处条件、饮食结构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因而笔者发觉近年热痹有增多趋势,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笔者应爱尔兰都柏林卫生主管部门的邀请,于2003年11月1日~30日在该李江中医诊所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共诊治各种痹症178例,男80例,女98例;其中顽痹32例,热痹28例,风痹42例,寒痹26例,湿痹30例,痰痹6例,瘀血痹8例,虚痹6例;收到了明显的疗效,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5.
热痹发病及其证候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于痹病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沿用<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后世医家数百年也都没有突破这个理论,直到明代的秦景明在<症因脉治>提出热痹后,"热"才作为痹病的另一外在病因出现.  相似文献   

16.
张国磊  刘健  洪靖  王星儒  孔雯 《中医学报》2020,35(2):244-247
《伤寒杂病论》认为,痹证的产生在外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在内与营卫不和、脏腑虚损及瘀血闭阻等因素有关。张仲景治痹核心既不离治病求本,又不离"痛"之一字。治痹大法有发汗、散寒、祛湿、清热、补益脏腑、调和营卫及活血化瘀等。常用治痹药对有:麻黄伍桂枝,辛温逐寒、发汗解表,治风寒痹;乌附佐甘草,辛甘化阳、温阳散寒,治寒痹;防己配黄芪,扶正祛邪、益气除湿,治湿痹;石膏须知母,清润相合、清热解肌,治热痹;地黄协薯蓣,补益脾肾,治脏腑虚损痹;桂枝合芍药,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痹;水蛭须虻虫,搜剔活血,治瘀血闭阻痹。  相似文献   

17.
痹证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德 《河北医学》2002,8(10):952-953
<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而金匮要略称本病为"厉节病",意即痛厉遍身百节,乃痛痹之甚者.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关节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也有因身体热盛,再受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发为热痹者,故痹征又有寒痹和热痹之分.对于发生关节严重变形,肿大、僵硬、屈伸不利、骨质受损的痹症,如<金匮要略>中所说:"诸肢节疼痛,身体赢…….<医学统旨>说:"肘膝肿痛,臂细小,名曰膝鹤风……."  相似文献   

18.
痹证     
王士福(天津中医学院教授) 王老认为,痹证实者多,虚者少,热者多,寒者少,故治痹者首当分清虚、实、寒、热。万物为风、寒、湿三邪所惑所局限,故初病切忌温补,久病治风亦宜结合养血;治寒宜结合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治热宜结合滋阴、解毒。热痹:初起多有黄热,口渴,脉洪大滑数,伴有关节疼痛。数日后疼痛,关节局部红肿,并有灼热感。初期多发生大关节处,以踝、腕最为多见,若久而不愈即渐累及诸小关节。治以疏通、清热、解毒之法,疏通用牛蒡子、连翘、芥穗之类,切忌过用大辛大温之剂。对痛疼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  相似文献   

19.
郭红 《中外医疗》2012,31(4):140-140
风痹又叫行痹,以串痛为主。湿导致的主要是局部酸沉痛,热痹主要是关节红肿疼痛,它们在一起出现,一般是风湿阻滞经络,影响经气运行,使阳气郁积化热,从而使关节局部产生红肿疼痛,就叫风湿热痹,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不甚明了,经抗炎、激素治疗疗效不明显,久治不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热痹的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今结合病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分为风寒湿痹及热痹两大类,以风寒湿痹多发。在风寒湿痹中,风偏胜者为行痹,寒偏胜者为痛痹,湿偏胜者为着痹[1]。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39例痹症患者,经辨证,28例属于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1资料与方法28例患者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0~78岁,平均39.5岁。病程2个月至20年不等,均被诊断为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行痹9例,痛痹11例,着痹8例。经口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