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定市2004-2008年自杀行为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者流行病学情况,为预防自杀和危机干预提供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了保定市4家医院急诊科近5年内收治的2121例自杀行为者的资料,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自杀比例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所占比例为77.56%),乡村高于城市(农村占55.68%;城市占44.32%.);自杀方式以服毒居多;91.87%自... 相似文献
2.
薛慧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516-518
目的比较住院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资料,精神检查和量表评定的方法 ,确定抑郁症32例,精神分裂症62例为研究对象,并在出院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的情况。结果住院患者抑郁发作的自杀率为80.0%,自杀未遂为52.5%,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2.4%,其中自杀未遂为21.9%,两类疾病自杀行为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χ2=9.594,P0.01)。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抑郁情绪为主(100%),绝望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妄想(56.2%)、焦虑(25.0%)等次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59.7%),抑郁情绪(26.6%)次之。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5年追踪结果显示:两类患者都有自杀死亡行为,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高于精神分裂症(11.1%和8.8%)。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需要长期的药物及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4.
住院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住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比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询问、精神状态检查和定式评定的方法,确定精神分裂症有自杀行为者64例,抑郁症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在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死亡的情况。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3%,其中自杀未遂者为12.9%;抑郁发作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89.5%,自杀未遂者为57.9%。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影响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除情绪障碍外,有8~11%的病人伴有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的追踪病例中病程在6年内自杀死亡的比率分别为2.9%和5.6%。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发病期精神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自杀行为者的病程以4-7年居多;住院次数为2-4次为多;病态心理活动以妄想,情绪抑郁,思想障碍和幻觉为常见,自杀多段以自缢,坠楼,过量服药为主,造成自杀的环境因素多种的,主要以家庭矛盾,婚恋,人际关系等为主。 相似文献
6.
对447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和消极言语进行了临床调查,结果提示,精神分一裂症患者的消极言行与性别。文化程度相关。对该组患者自杀的诱因,职业分布,自杀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兰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58-59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根据国内普查资料:精神分裂症占重性精神病的首位(约60%),占住院精神病患者80%以上。精神病人自杀率比普遍人群高出数倍,以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为常见。准自杀行为相当于自杀行为的7.7倍[1]。准自杀行为是一种模拟或酷似自杀而未造成死亡效果的随意行为,由于知识不足、服药不够、方法不力而侥幸存活着。1一般资料自杀及准自杀行为多数发生于情感性精神病[2]。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准自杀行为有增加的趋势,发生原因与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有所不同。本文收集准自杀精神分裂症病例43例,男性15冽(占34.88%)…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面总结机器学习预测自杀行为的算法特点、应用场景和模型效能。方法:系统搜索三个数据库中(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截至2022年11月应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和自杀死亡的文献。结果:研究共纳入71篇文献,提取81个模型。机器学习预测自杀行为的模型效果良好(自杀意念AUC区间0.70~0.97;自杀尝试AUC区间:0.63~0.96;自杀死亡AUC区间:0.69~0.93),但阳性预测值偏低。当前研究多采用临床或社区样本,缺少学校样本。模型纳入的特征多为人口统计学和精神病理学变量,缺乏心理、生理和社会变量。结论:机器学习提升了自杀预测能力,有望作为辅助筛查工具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意向和情感的不稳定性,并伴有明显的冲动性,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已有所表现。BPD是一种严重的轴Ⅱ型障碍,有很高的发病率和功能性损伤,在全世界广泛出现,且大部分BPD患者频繁出现自伤、自杀行为。过去20余年,国外已对BPD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该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伤、自杀行为也予以极大的关注,而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认识还不够。本文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评估以及预防、干预等角度。对BPD患者的自杀行为做了评述,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自杀行为的整合动机意志模型框架下,分析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自杀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际需求量表、挫败感量表和困境感量表等测量工具对天津某大学1458名学生进行调查。基于自杀行为史将被试分为正常组(n=1000)、自杀意念组(n=283)、自杀尝试组(n=175)。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测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风险因素有显著差异。预测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包括:困境感(OR=1.04)、累赘感知(OR=1.06)、强迫思考(OR=1.07)、死亡无畏(OR=1.06)、自杀行为暴露史(OR=1.87)。预测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变的风险因素包括:累赘感知(OR=1.07)、死亡无畏(OR=1.09)、自杀行为暴露史(OR=1.93)。结论:有自杀意念无自杀尝试者和自杀尝试者是两个不同的人群,人们产生自杀意念和做出自杀尝试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及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方法:对急诊室救治的自杀未遂者,由精神科医生使用调查表进行询问并做出精神障碍诊断,按有、无精神障碍分组,比较自杀强度和生活满意度。结果:调查自杀未遂者120例,有精神障碍39例,占32.5%。与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组比较,有精神障碍组自杀强度高、生活满意度低;两组自杀未遂者均认为自杀当时的生活满意度最低,而离自杀行为的时间越远生活满意度越高。结论: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高、生活满意度低,这或许是精神病人出现较多自杀行为或有较高自杀死亡率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综合干预对农村自杀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农村自杀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实施综合性农村自杀干预措施 ,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和调查流程 ,对 1989年与 1999年同一样本人群自杀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及评估。结果 :1989年与 1999年滕州市某镇自杀率分别为 48 5 6/ 10万和 5 98/ 10万。自杀未遂分别为 10 4 0 6/ 10万和 46 67/ 10万 ,差异显著 (χ2 =40 70及 χ2 =15 4 0 8,P均 <0 0 0 1)。综合干预后家庭矛盾导致的自杀显著下降 ,相对精神病性的自杀率明显上升。结论 :农村自杀综合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自杀重点人群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自杀未遂者抑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自杀未遂者的抑症状及相关因素,并与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74例农村自杀未遂者及74名正常者对照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未遂者SDS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家庭环境和邻居关系明显不同。自杀未遂组存在问题较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应激事件,家庭亲密度、成功性和婚姻状况,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存在较严重的抑制症状,抑郁症状与应激事件和家庭环境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万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65-1466
目的探讨31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使用日常生活用具自杀未遂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9-2011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运用自编自杀未遂登记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分析。结果年龄低,文化水平低,无业下岗患者多;经济收入低,家人关心少。1月内发病5例(16%),吞异物18例(58%),不安心住院12例(38%),幻觉、妄想11例(35%),冲动控制障碍14例(45%),PANSS因子分均提示偏重。6例(19%)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SDS、SAS显示中度抑郁和轻度焦虑。抑郁发作和精神分裂症发生率高(83%),与精神症状有关。结论自杀未遂者弱势群体多与精神症状有关,早期住院患者与不安心住院患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通过对男女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 ,了解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的原因。方法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调查表对综合医院诊治的病情较重的 3 2 6例自杀未遂病人进行调查 ,并做出精神科诊断 (根据DSM -IV诊断标准 ) ,然后比较男女自杀未遂者 (女 2 48例 ,男 78例 )的特征。结果 :男女自杀未遂者在平均年龄、家庭经济与环境状况、既往自杀未遂次数、自杀方式、自杀意图强度、负性生活事件数目及其对心理的影响程度、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男女自杀未遂者前三位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同 :夫妻吵架或不和、生活规律的重大变化和经济困难。但与男性相比 ,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短 ,现婚的比例高 ,自杀前一直在工作的比例高 ,同住家人的平均年龄较小 ,自杀前一个月内与不同成年家属的接触天数之和较少 ,酒精依赖的患病率低 (P均 <0 0 5 )。结论 :农村地区病情较重的男女自杀未遂者多数与自杀有关的关键特征相似 ,因此需要进一步寻找导致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年期自杀未遂者的作用,了解其生活事件、再自杀及应付方式的变化.方法:96例青年期自杀未遂者随机分到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住院时给予常规护理并随访一年及心理干预,对照组在住院时仅给予常规护理及一年后随访.两组在入组及干预后都做心理健康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生活质量综合问卷评定.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自杀未遂者各方面均有明显的改观,研究组干预后再次出现自杀未遂者4人(8.33%),对照组出现11人(22.92%),χ^2=3.87,P<0.05;研究组再自杀未遂次数6人次(12.50%),对照组再自杀次数16人次(33.33%),χ^2=5.89,P<0.05.研究组的依从性也有明显改观.干预后研究组的生活事件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13.4±8.7/17.2±15.4,5.3±2.7/9.5±6.2,2.3±2.5/4.7±6.4,t=3.21、2.31、2.01,P<0.05),应付方式也有明显改观.结论:青年期自杀未遂行为多由与家庭有关的生活事件及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引起.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青年期自杀未遂者心理健康状况、减少生活事件频度和再自杀危险、改善其对生活事件的应付方式、提高了自杀未遂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2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及阴性症状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分明显低于常模(t=7.18,P<0.001);且高自我效能感患者GSES得分与SANS得分呈正相关(r=0.563,P<0.01),与GAF得分呈负相关(r=-0.628,P<0.01)。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且有异常增高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识别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自杀的潜在危险因素,为探讨如何进一步预防住院精神病人的自杀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1956-2005年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按同性别、同诊断、相同或相近年龄、住院进行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有77例住院精神病人发生自杀,自杀发生率为133.1/10万(95%CI103.4-162.85/10万)。多数自杀者为精神分裂症病人(64例,占83.1%),多数自杀者采取自缢的方式(59例,占76.6%),多数病人的自杀行为发生在病房内(52例,占67.5%);自杀组的住院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13±1.89/1.23±0.75,P=0.001);自杀组本次住院前1月及住院期间的自杀未遂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85/0.09±0.39,0.59±1.52/0.00±0.00,P=0.017,0.003)。自杀组有罪恶观念、心境抑郁者多于对照组(18.8%/3.1%,28.1%/6.3%,P=0.006,0.004);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罪恶观念、心境抑郁、本次住院前1月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是其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β=2.407、1.566、1.201、1.643)。结论:该院50年住院病人的自杀发生率与国外近似,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的危险因素是罪恶观念、心境抑郁、住院前1月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40家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制抑郁筛选量表在随机抽取的北京40家各级综合医院中调查了2914例年龄>15岁的住院病人,了解他们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模型发现其危险因素。结果:2914例患者中,187人(6·42%;95%CI为5·58%~7·64%)有过自杀意念,其危险因素排列为:近一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OR=9·2,95%CI为6·5~12·9)、亲属有过自杀行为(4·3,2·3~8·3)、调查当时有重性抑郁发作(2·7,1·7~4·3)、熟人有过自杀行为(2·0,1·3~2·9)、年龄<55岁(1·7,1·2~2·3)、女性(1·5,1·1~2·1)。2914例患者中,25人(0·86%;95%CI为0·56%~1·26%)有过自杀未遂,其危险因素排列为:目前有重性抑郁发作(OR=5·6,95%CI为2·1~15·1)、亲属有过自杀行为(5·1,1·4~18·9)、近一年感到绝望频率高(4·7,1·9~11·9)、年龄<55岁(3·6,1·4~9·3)、女性(3·6,1·4~9·3)。结论:伴有抑郁症状的综合医院住院病人应视为自杀高危人群,需投入更多的关注。根据其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应在综合医院制定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计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