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范围较广,占恶性肿瘤的1%~2%,多发于皮肤,其次好发于眼,以及肛管直肠。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在临床上较少见,恶性度极高。我院从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收集的2651例结肠恶性肿瘤病例中,仅17例经病理证实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胃肠道常见的部位为小肠结直肠肛门,同时转移至小肠、系膜淋巴结及颅内者未见文献报道.本例恶性黑色素瘤伴有系膜淋巴结转移及脑转移,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颅内肿物与小肠及系膜淋巴结肿物颜色质地不一致,术后病理对确定腹部及颅内肿物来源至关重要,患者病史对鉴别原发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皮肤移行区交界痣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早期即发生血液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肛管直肠是仅次于皮肤及眼睛的第三好发部位,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罕见.本例患者在行根治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后确诊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行全身化疗及生物免疫治疗效果佳,随访5年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4.
肛管直肠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其细胞起源。方法肛管直肠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切除标本12例,其中2例还于术前作活检。所有病理标本常规切片,HE染色;1例作Fontana染色,1例作S_100染色,瘤旁上皮也作观察。结果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62.6岁。肿瘤位置,白线与齿状线之间3例,齿状线6例,肛管直肠线与齿线之间1例,直肠下端2例。光镜下,10例见到黑色素颗粒;另2例中,1例Fontana染色阳性,1例S_100阳性。8个肿瘤的瘤周柱状上皮或/和鳞状上皮内可见异型增生的色素细胞。结论肛管直肠黑色素瘤起源于肛管非皮肤性鳞状上皮内的色素细胞,直肠柱状上皮内的色素细胞,或残余泄殖腔柱状上皮内的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5.
老年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6例报告河北医学院第四医院(050011)高崇岭,卫跃兰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少见、恶性度高、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我院1965~1993年共收治肛管直肠恶性肿瘤1568例,其中60岁以上恶黑6例,占0.38%,...  相似文献   

6.
正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疾病,其发病率在恶性黑色素瘤中低于皮肤、眼内~([1]),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诊断时多已为疾病晚期。临床中需重视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性,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MM),希望借此病例提高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小肠、直肠、肛管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据《中国外科年鉴》记载 ,截止 1987年 ,我国文献中共有 10 1例[1] ,近几年有少数报道。现就我院活检标本中所遇到的9例 ,通过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 ,并探讨有关黑色素瘤细胞的来源问题。1 材料和方法我院 1976~ 2 0 0 0年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共 9例 ,占同期小肠、直肠、肛管恶性肿瘤的1 97%。所有标本用 10 %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HE染色光镜观察。取含色素和不含色素各 1例按常规电镜制样 ,JEM 10 0B透射电镜观察。其中 4例作S 10 0蛋白、黑色…  相似文献   

8.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疾病 ,其恶性程度高 ,早期可迅速转移 ,临床误诊率高 ,如不及时根治 ,预后不良。近 15年来 ,我科收治 4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初诊时均误诊 ,后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例 1:男 ,68岁。因肛门部疼痛、大便带血 4个月 ,伴消瘦、乏力 1个月入院。查体 :胸膝卧位下于肛管 6~ 10点处可触及一菜花样隆起肿块 ,质硬 ,活动度差 ,初诊为直肠癌 ;B超检查示肝脏转移癌。入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乙状结肠造瘘术 ,术中见肝右叶有数个黄豆至蚕豆大黑色结节。术后病理诊断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  相似文献   

9.
正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其恶性度高,转移早,死亡率高,多由皮肤黑痣恶变而来,也可见于直肠,肛门等消化道[1];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现报道1例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呼吸内科应用内科胸腔镜联合病理确诊的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例1 女,51岁,因排便困难、大便带血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 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时有鲜血敷染在大便表面,白认为是“痔疮”未予处理,因症状加重就诊.肛门指诊肛管直肠触及质硬包块.结肠镜检查距肛门3 cm以下直肠肛管见块状增生物,质地脆易出血,约4.0 cm ×4.0 cm×5.0 cm,表面凹凸不平、色泽发黑(图1).活检病理结果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Vimentin(+)、HMB-45(+)、S-100(+).  相似文献   

11.
多种细胞形态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例周卫国程玉美主题词直肠肿瘤/病理学;黑色素瘤/病理学;黑色素瘤/外科学;直肠肿瘤/外科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371病例报告男,52岁.大便干燥,带血伴肛周疼痛,下腹坠胀1mo.查体:慢性病容,消瘦体型....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直肠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疾病,恶性程度高,内镜下诊断困难。本文报道了1例直肠黑色素瘤患者的诊治经过,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毅  魏翔  潘铁成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33-16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80至2008年间5例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41-72岁,平均51.6岁;左上叶2例,右上、中和下叶各1例;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胸闷不适。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无手术和术后住院期死亡。结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摘要患者,女,72岁,临床表现为间断便血1个月,肛门疼痛不适,大便次数增多,便条细,便后有肿物突出肛门外,腹胀,体重无明显下降.以"混合痔,肛管乳头状瘤"收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股沟未触及异常.胸片及立位腹平片、全腹部彩超未见异常.直肠指诊:肛管齿线附近6点位可触及2 cm×2 cm肿物,表面光滑,伴有亚蒂.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混合痔,肛管乳头状瘤.骶管麻醉行混合痔、肛管肥大乳头状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常规肠镜检查发现:肛缘13 cm可见右侧壁有一平坦隆起型息肉样病变,大小0.8 m×0.6cm,表面光滑伴充血糜烂,pit腺管开口分型局部呈Ⅳ型改变,基底界限尚清.内镜下行EMR全瘤切除,病理回报:高分化腺癌,后诊断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与腺癌的复合癌.  相似文献   

15.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1],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现我们报道1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伴十二指肠转移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知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6例外科手术切除和病理学确诊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48~66岁,平均55.8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均经钡餐检查提示食管肿瘤性病变,食管中段4例,下段2例,术前2例误诊为食管癌,4例胃镜刷咬切片检查提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均行食管切除和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特征与其他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相似,免疫组化表达HMB45、S-100、Vimentin,不表达CgA。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易误诊,诊断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检查,内镜刷片检查有利术前诊断,治疗原则为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敏感性和排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的改变及排便时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PC 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检测4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及排便功能等指标,并与16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功能性便秘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静态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低充气量、排便状态下肛管功能长度和肛管内括约肌松弛压均高于对照组。模拟排便时,功能性便秘组34.78%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的矛盾收缩。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黏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向矛盾收缩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尿路肛管直肠穿通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下尿路肛管直肠穿通伤14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7岁。均系外伤所致,伤后就诊时间〈6h者5例,6~12h者6例,〉12h者3例。行膀胱肛管直肠伤口清创缝合,尿液粪便有效转流、充分骶前引流。膀胱损伤处理:14例均行膀胱探查及膀胱造瘘术。其中1例因前列腺损伤行前列腺切除,1例行尿道吻合术,4例行尿道会师术,术后均持续导尿。直肠肛管损伤处理:肛管括约肌清创缝合3例,经肛门行直肠修补8例,未修补4例。骶前间隙置双套营7例,沿原创口引流5例,放置肛管6例,行乙状结肠造瘘12例。结果 14例均治愈,2例术后并发骶前间隙感染,经充分引流而愈;1例肛门括约肌修补失败,行二期修补治愈;1例发生直肠膀胱瘘,保守治疗而愈。无排尿困难、阳萎、肛门狭窄等并发症。随访12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10个月~6年,1例轻度大便失禁,经提肛训练半年后恢复正常;1例1年后发现膀胱结石,经膀胱镜下碎石而愈。余8例排尿、排便正常,6例曾定期尿道扩张2年。结论掌握膀胱肛管直肠穿通伤的临床特点,做到正确早期诊断,选择合理手术方案,加强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评价和分析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方法用肛管直肠测压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者,67例肛瘘患者,22例多次手术后患者进行肛管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压、直肠黏膜感觉功能检测。分别将正常对照组与肛瘘组、对照组与经手术组、肛瘘组与经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结果肛瘘患者肛管静息压力及最大收缩压力大于正常人群(P<0.05),手术组和肛瘘组比较,肛管功能长度变短(P<0.05),肛管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降低(P<0.05),直肠黏膜敏感性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管压力的增加可能是肛瘘产生的一个病因之一,肛瘘患者多次手术以后,可能会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影响肛管功能,临床应将肛管直肠测压技术推广应用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占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首位。我院自1971~1981年共收治82例,现将其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临床资料本组男性54例,女性28例;年龄1天至16岁;高位闭锁37例,低位闭锁45例,伴有瘘者35例;其中一型7例(肛门直肠低位闭锁),二型1例(肛门膜状闭锁),三型23例(肛门或肛管交界处狭窄),四型13例(肛门闭锁合并低位直肠阴道瘘或直肠舟状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