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10种B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TEM为90.0%、CARB为100.0%、KPC为5.0%(经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为KPC-2型)、OXA-10群为10.0%,膜孔蛋白oprD2基因均为缺失.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失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查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以及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35株多药耐药菌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oprD2基因.结果 135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按检出率依次为AmpC酶占36.3%,ESBLs+ AmpC酶占14.8%,金属β-内酰胺酶占13.3%,ESBLs+ AmpC酶变异子占11.9%,AmpC酶变异子占5.2%,ESBLs占4.4%;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检出率CTX-M-1群为45.9%、TEM为25.9%、CARB为12.6%、DHA为10.4%、IMP为3.7%,未检出SHV、OXA- 10群、PER、GES、VEB和VIM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为69.6%.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β-内酰胺类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主要与CTX-M-1群、TEM、CARB、DHA、IMP型耐药基因有关,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中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对3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检测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DHA、FOX、MOX和OprD2).结果 33株PAE中TEM阳性33株(100.0%)、SHV阳性2株(6.1%)、GES阳性2株(6.1%)、CARB阳性3株(9.1%)、VIM阳性4株(12.1%),oprD2基因缺失22株(66.7%),其余基因均阴性;2株CARB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BLASTn比对分析为CARB-3型;2株VIM基因为VIM-2型.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oprD2基因缺失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耐碳青酶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关耐药基因及Ⅰ型整合酶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酶烯类耐药相关的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SPM、GIM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及Ⅰ型整合酶基因等6种主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51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SPM、GIM金属酶基因检测均阴性,16株IMP和5株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1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阳性,其余37株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阴性,7株产金属酶并同时伴有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49株Ⅰ型整合酶基因intⅠ1阳性。结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产生金属酶,Ⅰ型整合酶基因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提示要加强对耐药基因在病原菌种属间传播和扩散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6,他引: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的39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OXA-1群、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OprD、DHA和OprD2)。结果39株PAE中TEM阳性1株(2.6%)、CARB阳性12株(30.8%)、VIM阳性9株(23.0%)、DHA阳性3株(7.7%),39株oprD2基因均为缺失(100.0%),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VIM及CARB基因携带率高,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检出CARB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相关基因存在状况,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分离的49株铜绿假单胞菌用Microscan公司肉汤稀释法药敏板测定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49种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并作R型聚类分析.结果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与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4.5%、38.8%,对β-内酰胺酶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与酶抑制剂复合物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提示试验菌株包含不同种类的耐药基因;49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13种不同类型的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A类与D类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出率较高,C类与B类β-内酰胺酶基因较低;A类有PER、TEM、SHV、CTX-M-13型等基因,分别占28.6%、32.7%、46.9%、2.0%;D类有OXA-10、OXA-14、OXA-17、OXA-2、OXA-23、OXA-51等基因,分别占24.5%、8.2%、6.1%、2.0%、4.1%、6.1%;C类检出DHA和MOX基因,分别占14.3%和6.1%;B类检出VIM2基因,占6.1%;检出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4.1%),aac(3)-Ⅲ(8.2%),aac(6')-Ⅰb-Cr(2.0%),以aac(3)-Ⅲ最多;检出喹诺酮类耐药qnrB2与qnrB4基因,分别占6.1%和2.0%;检出oprD2基因高达85.7%;检出整合子遗传标志Int I1基因有5株,占10.2%;检出获得性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qacE 1-sull基因有2株,占4.1%.结论 49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耐药主要与A类与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有关;oprD2基因的存在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聊城市二级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为指导基层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4-12月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30株,其中22株为亚胺培南耐药株,8株为亚胺培南敏感株;所有菌株均经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结果 OprD2基因缺失21株,OprM阳性22株,mexB阳性24株,VIM阳性24株,OXA-10阳性1株,intⅠ-1阳性8株,qacE△1-sul1阳性8株,mucB阳性24株,IMP、OXA-23、MucA三个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生物膜形成有关,Ⅰ类整合子标志物也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聊城市二级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为指导基层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4-12月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30株,其中22株为亚胺培南耐药株,8株为亚胺培南敏感株;所有菌株均经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结果 OprD2基因缺失21株,OprM阳性22株,mexB阳性24株,VIM阳性24株,OXA-10阳性1株,intⅠ-1阳性8株,qacE△1-sul1阳性8株,mucB阳性24株,IMP、OXA-23、MucA三个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生物膜形成有关,Ⅰ类整合子标志物也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进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中β-内酰胺酶耐药相关基因存在情况及耐药机制研究.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临床分离的22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12种β-内酰胺酶基因(IMP、GIM、SPM、VIM、TEM、GES、VEB、PER、DHA、CARB、OXA-10、SHV).结果 22株菌中CARB基因全部阳性(100.0%),IMP基因阳性21株(阳性率95.5%),TEM基因阳性17株(阳性率77.3%),VEB基因仅3株阳性(13.6%),VIM基因1株阳性(4.5%),其余基因无阳性检出.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中CARB及IMP基因携带率高,常常同时携带其他耐药基因,导致菌株出现多药耐药性,给临床诊治和医院感染监控带来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苯唑西林酶(OXA)基因的分布以及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2010年1-9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5株进行OXA基因检测,采用PCR法检测OXA和整合酶基因,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OXA;统计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并分析基因型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结果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及测序分析,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有OXA-10基因阳性菌株35株,阳性率为46.7%;含有OXA-10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71.4%。结论 OXA-10基因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并可能通过整合子和其他基因同时定位于传递性质粒上造成传播,导致细菌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二级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和金属酶、β-内酰胺酶流行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318株,所有菌株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收集3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种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IMP、VIM、OXA-10、OXA-23。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依次为27.9%,30.9%,33.0%,34.2%,35.7%,对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42.0%、54.6%。经基因检测发现VIM型阳性株24株,OXA-10阳性株1株,未扩增出IMP、OXA-23阳性株。结论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也很高,以产金属β-内酰胺酶为主,OXA酶检出率较低,基因型为OXA-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对分离自贵阳地区(A组)和江苏苏南地区(B组)PAE各20株,用纸片扩散法测定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1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oprD2);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结果 两组PAE呈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药耐药,A组PAE检出TEM、CARB等两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均为10.0%,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为缺失,缺失率为100.0%;B组PAE检出TEM、OXA-10群、PER、GES、CARB等5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0%、55.0%、45.0%、30.0%、10.0%,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缺失率为45.0%.结论 两组PAE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与携带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oprD2的缺失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耐药基因,探讨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way 40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基因TEM、CARB、OXA-10、VIM、VEB、IMP、DHA、aac(6′)-Ⅰb、aac(6′)-Ⅱ、ant(2′)-Ⅰ、qacE△1-sul1、oprD2进行检测。结果 6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100.0%;检出TEM、CARB、OXA-10、aac(6′)-Ⅰb、aac(6′)-Ⅱ、ant(2′)-Ⅰ、qacE△1-sul1、VIM、VEB基因,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8.6%、82.1%、88.1%、92.6%、92.6%、71.7%、83.6%、13.4%、1.5%,未检出IMP、DHA基因。结论β-内酰胺酶耐药是多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高检出率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季铵类、双胍类消毒剂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2株PAE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9.4%、56.3%、46.8%、62.5%、32.0%、43.7%、68.8%、59.4%;oprD2基因缺失32株,阳性率为100.0%;β-内酰胺酶基因TEM阳性32株,阳性率为100.0%,OXA-10群阳性9株,阳性率为28.1%,VEB阳性8株,阳性率为25.0%,IMP阳性8株,阳性率为25.0%,VIM阳性3株,阳性率为9.4%,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为100.0%。结论烧伤科分离的PAE为多药耐药菌,oprD2基因完全缺失,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高,主要有TEM、OXA-10群、VEB、IMP、VIM基因。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15  
目的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和有关机理。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并对VIM基因进行测序。结果PCR显示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aac(6′)-Ⅰ型、ant(3″)-Ⅰ型AMEs基因和qacE△1-sul1型耐消毒剂基因扩增阳性;oprD2基因扩增检测呈缺失型;VIM金属酶基因扩增产物测序,经BLAST程序分析为VIM-2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基因,以支持疗法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分离自烧伤科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l)、转座子基因(merA)存在状况.方法 以K-B法测量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PCR法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甲基化酶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以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别为aac(6′)-Ⅰ b、aac(6″)-Ⅱ、ant(2″)-Ⅰ,检出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所测20株菌均携带qacE△l-sull(阳性率100.0%),19株携带merA基因(阳性率95.0%).结论 分离自烧伤科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及168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有关,qacE△1-sull及merA携带率高,说明转座子及整合子是细菌间基因传播的重要机制,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此类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与菌株亲缘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类、整合子及转座子遗传标记相关耐药基因分布状况,并分析多药耐药菌株的亲缘性.方法 应用PCR法对20株分离于临床的多药耐药PAE进行了21 种耐药基因、2种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和1种转座子遗传标记榆测,并采用多基因聚类分析法,以耐药基因及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记为分子标记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多药耐药PAE中CARB、oprD2、aac(3)一Ⅱ、aac(6')-Ⅱ、ant(2")-Ⅰ、int Ⅰ 1、qacE△1-sull、metA阳性率分别为:15%、100%、70%、15%、15%、85%、85%、85%,其他基因均阴性,20株PAE聚类分析,可分成3种携带不同耐药基因或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记的克隆群.结论 多药耐药PAE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中oprD_2基因全部缺失,整合子及转座子遗传标记基因阳性率较高,可能是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机制,菌株亲缘性分析结果表明多药耐PAE存在克隆传播,并致医院感染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安徽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对36株临床分离多药耐药PAE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编码基因.结果 36株PAE中T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因,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 淮北地区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PAE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oprD2基因缺失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外膜通道蛋白D2(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筛选出100株多重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结果:10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CTX-M-1群、TEM、DHA的检出率分别为54.0%、30.0%、9.0%,未检出SHV、OXA-10群、PER、GES、VEB、CARB、IMP和VIM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为61.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nt(3″)-Ⅰ和ant(2″)-Ⅰ的阳性率分别为59.0%、33.0%、25.0%,未检出aac(6′)-Ⅰ;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的检出率为15.0%。结论: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CTX-M-1群、TEM、DHA型耐药基因有关,对亚胺培南耐药主要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aac(6′)-Ⅱ、a...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亲缘性。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消毒剂耐药基因(qacE△1-sul1)、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及整合酶基因(intⅠ1)的检测,并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聚类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TEM、CARB、DHA、IMP阳性率分别为5.9%、32.4%、14.7%、17.6%,而SHV、OXA-10、PER、VEB、GES、VIM、GIM、SPM均为阴性;oprD2缺失率为2.9%;aac(6′)-Ⅰ、aac(6′)-Ⅱ和ant(2″)-Ⅰ阳性率分别为21.2%、33.3%、48.5%;qacE△1-sull基因为41.2%;IntⅠ1阳性率为3.0%,试验菌株存在克隆传播和近缘关系现象。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克隆传播,遗传标志物聚类分析方法可快速了解试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