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STA-Compact(法国)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Ⅲ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是产科一种常见病,患者的凝血系统活性及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文采用凝固法应用BE-Compact X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妊高征患者、健康孕妇、健康非孕妇的血浆进行纤维蛋白原测定,研究妊高征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为妊高征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高血压病各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演变过程,本文对16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检 测与分析。 病例组收集门诊及住院的各期高血压病员160人.按1987年WHO专家委员会规定的高血压 诊断标准分为Ⅰ、Ⅱ、Ⅲ期,对照系健康职工40人;经检测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 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等七项指标显示:高血压病Ⅰ期即有血液粘滞度的增高,并随着 高血压病情的发展;逐渐增高;尤其是Ⅲ期出现脑梗塞时.七项指标均显著增高.其中全血 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的升高更为明显(P<0.01)。笔者认为.测定血液流变学指 标,对高血压病Ⅲ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及30例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并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临床应改善缺氧、通气及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37例,按Gensini评分分为三组,A组(〈20分组)、B组(20.40分组)、C组(〉40分组),另对照组患者131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外周血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同Gensini积分组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且可以预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结直肠癌间关系。方法通过对53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与肿瘤不同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选取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可作为辅助诊断及判断病程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245名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测定。结果表明,患者的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血沉(ESR)、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ET)、纤维蛋白原(Fg)、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均大于或高于正常人(P〈0.01)。高血压的ESR,K值和TG高于冠心病,差异显著(P〈0.01),其它指标相似。高血压的各项指标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比较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再次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血液流变动力学角度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做观察与分析,以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北京普力生公司生产的黏度仪。用肝素钠抗凝作全血黏度检测,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SE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比容,达隆公司生产全自动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测定30例正常妊娠血液流变全血黏度与4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全血黏度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全血黏度增高,易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务必提醒临床注意,动态观察,可以更早发现病情,了解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对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的影响。方法:留取31例体检正常和85例FDP、D-D可能增高的患标本,分别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A,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用ELISA法测定其FDP、D-D含量。再将正常混合血浆与高FDP、D-D浓度的异常混合血浆、高D-D浓度的标准品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用上法分别测定其AT-Ⅲ:A及AT-Ⅲ:Ag、FDP、D-D的含量。结果:AT-Ⅲ:A除肝硬化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性差异,P>0.05,而AT-Ⅲ:Ag含量各组均显低于对照组;AT-Ⅲ:A与AT-Ⅲ:Ag含量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值增高的幅度与FDP、D-D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FDP、D-D会使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A结果偏高,其偏高的幅度与FDP、D-D的含量呈正相关,此时测定AT-Ⅲ:Ag含量更能反映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测定,观察骨折患者血浆中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防止血栓形成及早溶栓,抗栓,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原成分被溶栓药物溶解,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器管的组织供血,使患者尽快恢复。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提供可靠数据。方法:CLASS凝血固方法。结果:骨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牮偏低时,也应用抗血栓药物,要监测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代谢的变化。方法 对29例老年高血压和17例非高血压人群进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血胰岛素、血脂、尿酸和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显示,高血压组患者糖代谢受损发生率,空腹、餐后2小时和3小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甘油三脂、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多种代谢紊乱,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芦璐  韩晔  葛汝村 《新医学》2006,37(3):157-15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测定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100名老年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血浆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片段1 2(prothrombin fragment 1 2,F1 2)的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PAI-1)的活性,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老年Ⅱ、Ⅲ级高血压组病人血浆中vWF:Ag、P-选择素、Fg、F1 2的含量、PAI-1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t-PA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老年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及抗凝和纤溶活性的降低,即PTS.因此,对这类病人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结合的改变,确定其在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8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糖蛋白(GP)Ⅰb、GPⅡb、GPⅢa、GPⅡb-Ⅲa复合物及P-选择素的表达,并与30例健康成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小板膜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GP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在脑梗死患者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GPⅠb则低于正常组;GPⅡb与Ⅲa在各组间表达均无显著差异;而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脑梗死与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P-选择素、GPⅡb-Ⅲa复合物表达升高,而GPⅠb降低。  相似文献   

15.
六种疾病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 1017例六种疾病[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塞)、 高血压、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糖尿病、尿毒症、重度单纯性肥胖儿 童〕患者进行了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两项指标观察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血 浆粘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多同时出现,即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是直线关系,二者有明显相关性。并且提示,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液流变 学等检测方法中重要的指标。作为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尿毒症等疾病早期诊断, 判定预后和指导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 )水平并探讨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测定法测定 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1 5例健康体检者ICAM 1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Ⅰ期、Ⅱ期与Ⅲ期患者ICAM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Ⅲ期患者ICAM 1水平显著高于Ⅰ期患者 (P <0 .0 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CAM 1水平明显增高 ;血压控制时 ,ICAM 1水平仍高 ;Ⅲ期患者ICAM 1水平增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性的观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研究了80例冠心病、60例血栓性脑血管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发现患者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及FMPV与凝固性纤维蛋白原的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表明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性增强关系到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这可能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创伤可以引发机体高凝血状态,并可导致显微外科手术失败。目的:观察创伤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变化,探索预测创伤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对象:创伤组受检病例为2001—05/2002-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住院的创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8~65岁;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21~68岁。所有受检者均无凝血障碍病史,无全身性与凝血相关疾病。方法: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在蕲蛇毒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发生聚合反应,伴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发生的浊度变化,用光度仪在340nm连续进行监测,并将电信号输入微机进行分析。创伤组分别于患者创伤后入院时和入院后经过临床清仓虬手术、缝合、补液及应用抗生素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功能的综合参数)。②最大吸光度(反映标本中凝固性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曼)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的聚合功能)。结果:全体受检者均完成相应检测并纳入数据统计中。①创伤组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创伤组:0.87&;#177;0.31,(5.81&;#177;3.22)g/L,4.61&;#177;0.97;正常对照组:0.61&;#177;0.15,(3.36&;#177;1.02)g/L,3.93&;#177;0.68,P〈0.01]。②治疗3d后,尽管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3.93&;#177;0.68,(4.21&;#177;1.93)g/L],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无改变(4.68&;#177;1.19)。结论:创伤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功能增强。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可作为创伤后预测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对高血压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8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观察期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FIB和血清hsCRP含量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FIB和血清hsCRP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有利于降低FIB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程度,更好地预防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