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A20蛋白基因启动子区rs502992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创伤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PCR-DNA测序法检测103例创伤脓毒症组(A组)、120例创伤非脓毒症组(B组)、135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个体基因组rs5029924位点的基因分布,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系.体外以脂多糖(lipopolysac charides,LPS)刺激不同基因型健康者的外周血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20 mRNA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测定A20蛋白表达,ELISA技术分析TNF-α及IL-1β水平. 结果 对照组rs5029924的CC、CT、TT基因型频率为77.8%、20.0%和2.2%,而A组、B组分别为63.1%、34.0%、2.9%及83.3%、15.0%、1.7%.A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B组及对照组(P<0.05),而B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TT基因型患脓毒症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的2.397倍,T等位基因相对C等位基因也能显著增加脓毒症的发病风险(OR=2.056);LPS刺激后,CC基因型个体外周血白细胞A2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CT/TT,而TNF-α及IL-1β3水平则显著低于CT/TT个体. 结论 rs5029924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相关,可能是由于突变型通过影响启动子活性而降低A20表达,导致炎症失控.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仍然是导致创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杀手".创伤后脓毒症研究领域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尚未解决,主要体现在预警研究滞后、预防性干预措施有限及诊断标准不清.笔者着重围绕脓毒症的预警、预防性干预措施及早期诊断标准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导临床积极应对,以降低创伤后脓毒症所致的晚期病死率,进而提升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黄对创伤后危重病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目的 研究大黄对创伤后脓毒症胃肠道机制的阻断作用。 方法  178例患者分成创伤脓毒症组、创伤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两大组 ;各大组再分为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亚组。观察大黄对胃肠功能障碍、循环血内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和MODS的影响。 结果  178例患者中 ,6 2例并发胃肠功能障碍 ,其中 38例并发MODS ;116例无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中 2 0例并发MODS。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循环血内内毒素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无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 (P <0 .0 1) ;两组患者经大黄治疗后循环血内内毒素和TNF -α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大黄对伴胃肠功能障碍的MODS有较好的疗效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胃肠功能障碍对创伤后脓毒症和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有重要影响 ;大黄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阻断创伤后脓毒症的胃肠道机制 ,对创伤后MODS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各生物标志物联合创伤评分对创伤后脓毒症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生物标志物联合评分的新型组合诊断创伤后脓毒症的诊断效能.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9年12月—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96例,男性129例,女性67例;年龄20~94岁,平均49.7岁.于入院后24h内抽取外周...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MODS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后MODS演变的危险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6年6月2152例中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因素与并发MODS的关系。结果2152例中合并MODS284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史(β=1.057,OR=2.881)、伤后休克时间(β=1.287,OR=3.499)、伤后并发感染(β=1.581,OR=3.471)、AIS—ISS评分(β=2.105,OR=4.269)、乳酸(β=1.187,OR=3.279)、碱缺失(β=1.626,OR=4.169)和血糖(β=1.087,OR=2.792)是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OD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处理原发病的同时,重视慢性病史,缩短休克时间,加强抗感染,控制应激反应强度,控制血糖,监测乳酸和碱缺失,保护各器官功能是降低MODS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8.
创伤后凝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凝血病是严重创伤诱发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是多因素、多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创伤救治中的棘手难题。认识创伤后凝血病的高危因素及凝血功能检查能及时诊断创伤后凝血病,有效止血、损害控制性复苏和纠正"致死三联征"是处理创伤后凝血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HLA-DR+/CD14+)对老年创伤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老年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HLA-DR+/CD14+、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为入科第一天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HLA-DR+/CD14+与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APACHEⅡ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HLA-DR+/CD14+、PCT、CRP、APACHEⅡ评分对老年创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患者APACHEⅡ评分(27.38±8.68)显著高于存活患者(17.49±6.25,P=0.000),HLA-DR+/CD14+(37.70%±13.96%)明显低于存活患者(59.80%±18.02%,P=0.000).创伤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26.16±8.44)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17.90±7.04,P=0.000);HLA-DR+/CD14+(38.61%±14.48%)则明显低于非脓毒症患者(59.79%±18.17%,P=0.000);PCT(34.45±68.29)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4.25±8.26,P=0.003);CRP(129.88±103.25)亦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76.04±73.48,P=0.01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LA-DR+/CD 14+与ICU停留时间呈负相关(r=-0.304,P=0.008),与总住院时间无相关性(r=0.188,P=0.106),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559,P=0.000).HLA-DR+/CD 14+对老年创伤脓毒症发生预测的AUC为0.807(SE=0.051,95%CI0.706~0.907,P=0.000),最适诊断界点为4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60.0%.PCT对老年创伤脓毒症发生预测的AUC=0.714(SE=0.063,95%CI 0.591~0.837,P=0.003),最适诊断界点为1.01n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0%和65.0%.HLA-DR+/CD 14+预后预测的AUC =0.813 (SE=0.049,95%CI0.716~0.910,P=0.000),最适诊断界点为36.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1%和50.0%.APACHEⅡ评分对老年创伤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的AUC=0.825(SE=0.052,95%CI 0.724~0.926,P=0.000),最适诊断界点为2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和65.0%.结论 老年创伤患者外周血HLA-DR+/CD 14+低提示其潜在的免疫功能低下,可作为老年创伤脓毒症发生和预后不良的理想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凝血系统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凝血系统异常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脓毒症时凝血系统活化,并促进炎症的进一步发展;炎症也可引起凝血系统活化,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脓毒症的恶化、抑制凝血系统的活化则可抑制失控性炎症反应,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因此,研究凝血系统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脓毒症复杂的发  相似文献   

11.
加强对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及其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严重创伤、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确切机制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缺乏切实有效的免疫功能监测手段和调理措施.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参与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理论尤其值得关注.对机体免疫状况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动态监测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行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行经皮穿刺引流术的肝脓肿患者。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1.5和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分为正常凝血功能和凝血障碍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85例肝脓肿患者行脓肿穿刺引流术,正常凝血功能患者67例,凝血障碍患者18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肝脓肿患者,行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同样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三版国际脓毒症诊断标准诊断效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国单个创伤重症医学科(1CU)中创伤后脓毒症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1992、2001和2012国际脓毒症定义诊断创伤后脓毒症的效力.方法 对大坪医院创伤ICU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d的横断面调查.调查数据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相关评分(APACHEⅡ、SOFA、GCS、ISS)和致伤机制.按照1992、2001和2012国际脓毒症指南脓毒症诊断标准中所有指标诊断脓毒症,分为A组、B组和C组,同时记录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关键医学处置措施,明确感染证据,并追踪28d死亡发生率.选择痰、血液、伤口引流液(腹部、头颅和四肢)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为诊断感染的确定性指标,计算3个版本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共入选30例创伤患者,符合脓毒症诊断的A组23例,B组22例,C组20例,患病率分别为76.7%、73.3%、66.7%,3个诊断标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d死亡4例,均符合3个版本诊断标准,各组28d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7.4%、18.2%、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诊断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25.0%;B组诊断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41.7%;C组诊断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41.7%.3个版本诊断效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个版本的诊断标准对于创伤后脓毒症的诊断效能没有差异,1992年标准相对简单,可能更有利于创伤后脓毒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分析造成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创伤后凝血病26例,凝血病发生率为22.61%;凝血病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非凝血病组,D-二聚体(D-DT)水平高于非凝血病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血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的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凝血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ISS评分16分、收缩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凝血病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进入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286、5.128和3.962。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有发生创伤后凝血病的危险,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是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肢体创伤后人体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肢体创伤后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和急诊显微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将47例肢体创伤病人分成3组:Ⅰa组(例数=20)为单个肢体外伤,无失血性主头、胸部损伤,也未做显微外科手术;Ⅰb组(例数=13)创伤同Ⅰa组,但做了急诊显微外科修复;Ⅱ组(例数=14)为肢体多发性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或头、胸部损伤。各组均测定血小板计数(PLC)、血小板黏附性(PadT)、凝血酶原时间(PT)、纤溶酶原(Pg)  相似文献   

17.
创伤脓毒症是创伤后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当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异常时称为感染性休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液体复苏及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创伤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水平已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但其病死率仍持高不下。对于创伤脓毒症尽早、迅速、准确地做出预警和评判是降低其高病死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生物标志物(基因多态性、血浆蛋白分子和免疫细胞功能分子)与创伤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程进展和死亡密切关联,且一些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单独或联合检测为早期诊断创伤脓毒症带来新的机遇,且有望拓宽创伤脓毒症的治疗思路。本文就创伤脓毒症早期预警诊断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阐述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高危因素、发生机制及普遍的临床特征、诊断指标、分期、预防与治疗。强调应重视MODS的本质及连续变化的过程,其早期变化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也正是此期才是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的诊断标准并不是治疗开始的依据,只要有产生MODS的诱因和倾向均应及早采取对策。因此,对MODS而言,最好的治疗莫过于预防,预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陶杨  马渝 《创伤外科杂志》2011,13(3):269-271
脑钠肽(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的多肽,具有利钠、利尿、扩血管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近期研究认为脓毒症时BNP升高是多因素的,其中心肌损伤、心肌抑制及心功能不全是主要原因.BNP或可用于脓毒症诱导心功能障碍(SIMD)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