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辉徐彰周晓青黄爱芬程芹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儿童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指未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上腹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群。目前有研究报道FD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电节律异常,胃电图对FD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多潘立酮(吗丁啉)治疗FD有疗效,但对儿童的研究资料较少。本研究将吗丁啉组作为对照组,通过儿童FD患者在胃电图上的节律改变和临床症状变化,观察复方丁香开胃贴透皮治疗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30例FD患儿均来自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期间的消化科门诊病例,FD诊断均符合罗马标准〔1〕,消化道症状每周至少发生1次,持续2个月以上:(1)上腹区(脐上)持续性或复发性疼痛或不适感;(2)排便后不缓解,或与大便的次数及性状无关;(3)内镜、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未发现可用以解释上述症状的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按入组序号单双号随机分为复方丁香开胃贴组(简称丁香组)与吗丁啉组,最终有效观察病例30例,因无法联系或家长要求退...  相似文献   

2.
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 19%~ 4 1%。一般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笔者采用莫沙必利治疗FD患者 4 6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0例 ,女 2 6例 ;年龄 30~ 5 6岁。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①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 ,至少持续 4周 ;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未发现食管炎 ,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 ;④无糖尿病、肾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轻中度抑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98例FD伴轻中度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与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均治疗6周。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积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抑郁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SRS积分和观察组HADS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GSRS积分与HADS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2组不良反应均属轻微,经停药处理或对症治疗后好转或消失。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药治疗FD伴轻中度抑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减轻抑郁程度,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根据胃肠道症状分类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其主要类型。FGIDs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疗效欠佳,中医治疗有特色,但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RomeⅣ将FGIDs定义为"脑—肠互动异常",结合"调枢通胃"理论,以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脑肠同调"治疗两种常见FGIDs(FD、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即用"辛开苦降调枢法"治疗FD,"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常见FGIDs的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2):408-409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模型大鼠胃肠道运动障碍与胃肠激素的关系。方法:运用夹尾刺激法制备FD肝郁动物模型,采用定量方法观察模型大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肠激素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SP)、血清胃泌素(GAS)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胃肠排空功能较空白对照组减慢(P0.05);血浆MTL、SP、血清GAS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肝郁是FD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胃肠激素含量的改变是肝胃不和型FD胃肠道运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源自胃、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且无任何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临床上消化不良可单独或组合出现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等症状。F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认为FD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道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变化、内脏感觉过敏、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是一组以上腹胀满、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症候群。 FD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其与上胃肠道的动力障碍有密切关系。笔者自拟宁胃通降汤治疗FD6 0例 ,疗效显著 ,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90例均为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 0例 ,男 2 6例 ,女 34例 ,年龄在2 0~ 70岁 ,平均 41.5岁 ,病程 2个月~ 2 0年 ,平均 3.4年 ;对照组 30例 ,男 13例 ,女 17例 ,年龄 2 1~ 6 8岁 ,平均 40 .2岁 ,病程 1个月~19年 ,…  相似文献   

8.
郭德忠 《四川中医》2004,22(3):65-66
目的 :探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 ,FD)临床较佳方案。方法 :全部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 3组 ,采用症状积分法进行病情评定 ,治疗结束根据评分计算疗效指数。结果 :3组治疗前总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后平均积分治疗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4 4 1,P <0 0 1) ,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2 4 1,P <0 0 1) ;显效率治疗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X2 =12 13,P <0 0 1) ,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3 95 ,P <0 0 5 )。结论 :健脾益气汤能更好地缓解FD症状 ,与普瑞博思联合治疗 ,疗效高 ,无任何副反应 ,且两者的治疗作用相加 ,可提高FD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其与胃高敏感、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FD获效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上消化道胃肠道动力功能紊乱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上胃肠道动力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已为众多医家所关注。因而,系统分析近年对中医药的研究资料,对进一步规范性研究诊治本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全球发病率为5%~11%[1]。脑肠互动异常为包括FD在内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2]。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AD)与FD发病密切相关,在我国FD住院患者中54.2%合并有焦虑和(或)抑郁倾向,较普通人群(9.1%)明显升高[3]。部分病例中焦虑先于消化系统症状出现[4]。基于脑肠互动紊乱的FD与  相似文献   

12.
紫癜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病 ,常在皮肤科治疗时发现肾损害 ,或在治疗肾脏病时问病史有皮肤、关节或胃肠道症状 ,故就诊时多起病数月至 1年 ,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现就 48例难治性紫癜性肾炎患者给予四联疗法的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 996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住院及长期门诊的紫癜性肾炎患者 48例 ,均有食物、药物过敏及上感因素 ;特征性过敏性紫癜或关节炎及胃肠道症状 ,除外急性链球菌后肾炎 (血沉、血清补体、抗链“O”滴度正常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自拟滋肾凉血方 ,药物组成 :女贞子 1 2g…  相似文献   

13.
心理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在常规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同时配合应用心理护理所取得的疗效。方法  4 2例F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2 1例 )和观察组 (2 1例 ) ,对照组以黛力新片口服每天 1次 ,每次 1片 ,连服 4周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分别记录 2组治疗前后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和FD症状量表评分 ,观察上述指标治疗前后 2组间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HAMD、HAMA、SCL - 90评分及症状积分治疗前均有改善 (P均 <0 .0 5 ) ,2组间治疗后比较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阻滞、睡眠障碍的评分及症状积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结论 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同时配合应用心理护理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儿童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指未发现器质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餐后加重,上腹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群.目前有研究报道FD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电节律异常,胃电图对FD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多潘立酮(吗丁啉)治疗FD有疗效,但对儿童的研究资料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效果。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吗丁啉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0%和58.O%,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健脾温针灸治疗组针相对于对照组胃肠道症状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健脾温针灸治疗FD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吗丁啉,但总体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病率高达20%-40%,其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障碍以及胃肠激素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西医对FD的治疗尚无特异的手段,多使用促胃动力药[1]对症处理,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灸治疗FD近年来报道较多,且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及针灸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胃灼热、反酸等症状。西医认为其发生与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因素及HP感染等有关,主要用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对症治疗,效果不甚满意,且有一定的副作用[1]。针灸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一组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慢性或间歇性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或其他有关的胃肠道症状.我们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无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但均伴有慢性消化道症状的消化功能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了,因而被认为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FD多伴有睡眠障碍,精神心理因素在FD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精神心理失衡者多伴有睡眠障碍怛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联合心理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40例FD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予心理治疗及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腹针疗法,于入院第1天、治疗28 d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记录分析,采用症状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治疗28 d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上腹灼烧感)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除物质生活维度外,其他3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腹针疗法联合心理治疗可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症状和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FD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