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带状疱疹100例作为带状疱疹组,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健康组,测定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比较带状疱疹组和健康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不同病情程度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以及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程度评分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与病情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带状疱疹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及CD4+水平低于健康组,CD8+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带状疱疹患者随着病情程度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及CD4+水平逐渐降低,CD8+水平逐渐升高,不同病情程度带状疱疹患者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低于轻、中度带状疱疹患者,CD8+水平高于轻、中度带状疱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度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低于轻度带状疱疹患者,CD8+水平高于轻度带状疱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带状疱疹患者病情程度评分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水平与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与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及CD4+水平低于健康人群,CD8+水平高于健康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与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脓毒症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探讨其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脓毒症患者74例(年龄27~92岁)和非脓毒症患者30例(年龄32~83岁)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v (美国BD公司)定量测定外周血CD3阳性淋巴细胞(CD3+T)、CD4阳性淋巴细胞(CD4+T)和CD8阳性淋巴细胞(CD8+T)及CD4+T /CD8+T比值.结果 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CD3+T、 CD4+T百分比及CD4+T/CD8+T比值降低(P<0.01),CD8+T 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脓毒症存活组比较,脓毒症死亡组CD4+T百分比、CD8+T百分比和CD4+T /CD8+T比值降低(P<0.01),CD3+T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4+T百分比及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脓毒症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脓毒症死亡患者免疫功能损害更严重.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和判断病情严重度具有重要临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DN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该院血培养阳性且临床明确诊断为严重细菌感染的8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40例血培养转阴时间≥7d者为A组,47例转阴时间7d者为B组;选取30例该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组人群外周血免疫细胞:CD3~+T淋巴细胞比例、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比例、DNT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4~+/CD8~+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 (1)A组和B组患者CD3~+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4~+/CD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的DN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组NK细胞比例高于A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变化均影响严重细菌感染患者病原体清除效率,其中DN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了对CD4~+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抑制过程,不利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检测外周血DNT淋巴细胞对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T淋巴细胞亚群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标记法检测74例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4+细胞水平(0.24±0.10)明显下降,CD8+细胞水平(0.40±0.12)显著上升,CD4+/CD8+比值(0.85±0.25)严重倒置,CD3+细胞水平(0.45±0.08)大多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变化不明显。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免疫异常,根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有一些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80例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免疫受抑制情况,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监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疾病的诊断、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陆洛  王飞  顾伟英 《临床荟萃》2022,37(11):1001-1007
目的 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化疗后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6例初治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10例健康人群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采用ROC曲线计算CD4/CD8临界值,并将患者分为低CD4/CD8组和高CD4/CD8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ITL患者诊断时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3+CD25+活化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同时,CD19+B细胞、CD20+B细胞、CD5+CD19+及CD19+CD23+活化B细胞计数皆明显降低。在第一疗程化疗后,患者CD3+T细胞比例较初诊时明显升高,在完成3疗程治疗后,CD4...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细胞亚群在老年CAP急性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老年CAP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老年CAP患者和35名老年健康对照组、25例非老年CAP患者和25名非老年健康对照组,观察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结果1.老年CAP组CD3+T细胞比老年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比老年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CAP组和非老年CAP组CD3+、CD4+、CD8+、CD4+/CD8+的比较结果显示:老年CAP组的CD3+T细胞低于非老年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低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其中,这两组的CD3+T细胞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CD8+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4+/CD8+水平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CAP患者急性期既存在免疫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CD4^+ CD8^+ T、CD4^+ 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抗AMA—M2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和门诊PBC患者(n=27)外周血CD4^+ CD8^+ T细胞、CD4^+ CD25^+ T细胞群比例,以26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观察调节性T细胞亚群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如AMA—M2、ANA的关系。结果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肝脏疾病组(P〈0.05)。CD4^+ CD8^+细胞群与正常人相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肝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BC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严重损伤的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P〈0.05)。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数量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B呈负相关(r=-0.338,P〈0.05),与TBIL、DBIL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2,0.386,P〈0.05)。CD4^+ CD25^+ /CD4^+比例与GGT呈负相关(r=-0.335,P〈0.05),与TBIL、DBIL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3,0.339,P〈0.05)。抗AMA—M2抗体阳性患者外周血CD4^+ CD25^+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MA—M2阴性患者(P〈0.01)。未发现CD4^+ CD25^+ T、CD4^+ CD8^+T细胞比例在ANA^+和ANA—PBC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T细胞群比例与肝功能损害和抗AMA—M2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因此推测CD4^+ CD25^+T细胞的变化可能是导致病情发展以及肝脏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童明宏  邵俊  陈燕红  邢颖 《检验医学》2012,27(6):445-447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水平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血液分析仪技术,检测40例胃癌手术前患者(按临床分期为Ⅰ~Ⅱ级组18例,Ⅲ~Ⅳ级组22例)及25名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和CD4+/CD8+比值T细胞水平。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CD4+/CD8+比值分别为0.78%±0.35%、0.37%±0.21%、0.61%±0.4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胃癌Ⅲ~Ⅳ级组CD3+、CD4+细胞CD4+/CD8+比值分别为0.42%±0.27%、0.21%±0.17%、0.29%±0.25%,明显低于Ⅰ~Ⅱ级组(0.95%±0.35%、0.45%±0.19%、0.76%±0.30%,P<0.05)。结论检测胃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3+、CD4+、CD8+细胞和CD4+/CD8+比值T细胞水平,可以初步评估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也为肿瘤的免疫增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T细胞凋亡状态及其细胞表面Fas、FasL、Bcl-2抗原的表达,以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不足/过度与这些抗原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加重期(AE-COPD)及稳定期COPD患者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凋亡率及其表面Fas、FasL、Bcl-2抗原表达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CD4+T凋亡率均增加,CD8+T凋亡率均降低,P<0.05;与COPD稳定期相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CD4+凋亡率增加,CD8+凋亡率降低,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CD4+Fas、CD4+FasL的表达均增加,CD4+Bcl-2表达降低,P<0.01;与COPD稳定期相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CD4+Fas、CD4+FasL的表达均增加,CD4+Bcl-2表达降低,P<0.05;且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CD4+凋亡率均与CD4+Fas、CD4+FasL正呈相关,与CD4+Bcl-2负相关;(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CD8+Fas、CD8+FasL的表达均增加(P<0.05);与COPD稳定期相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CD8+Fas、CD8+FasL的表达增加(P<0.05),三组之间CD8+Bcl-2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凋亡率与CD8+Fas、CD8+FasL、CD8+Bcl-2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1)COPD患者CD4+T凋亡增加,凋亡途径Fas/FasL及Bcl-2可能起重要作用;(2)COPD患者CD8+凋亡与其表达Fas、FasL、Bcl-2无相关性,凋亡途径Fas/FasL及Bcl-2可能不起主要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养阴清热方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养阴清热方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010至2012年入住清远市中医院ICU的严重脓毒症患者64例,排除恶性肿瘤、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基线资料均衡的中药组(n=34)和对照组(n=30).在相同基础治疗条件下,中药组增加养阴清热方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14天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β、IL-6、TNF-α水平;计算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对比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及组间的差异;于治疗第28天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第7天两组各项指标已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治疗第14天评价:(1)中药组CD4+、CD4+/CD8+、NK细胞水平回升,分别为(31.60±6.10)%、1.96±0.67、(27.63 ±7.06)%,较对照组的(17.50±4.98)%、0.39±0.35和(14.99±7.87)%上升明显(P均<0.01).(2)中药组CD8+、IL-6及TNF-α水平下降,分别为(20.52±9.53)%、(707.65±308.92) pg/ml、(15.44±3.12) pg/ml,较对照组的(32.84±6.13)%、(1065.87±92.73) pg/ml和(20.13±3.63) pg/ml下降明显(P均<0.05).(3)中药组APACHE Ⅱ评分(21.44±4.94)低于对照组(26.03±3.91) (P<0.01).第28天病死率中药组(20.6%)低于对照组(46.7%)(P<0.05).结论 养阴清热方治疗有助于调整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失衡、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对肺癌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进行鉴定。结果(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但治疗后其比例明显下降(P〈0.05);(2)肺癌患者CD4^+CD25^+T细胞能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和干扰素γ的分泌。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其动态监测有助于肺癌患者免疫状态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黄庆梅  覃锦耀 《检验医学》2010,25(9):705-70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细胞和CD8+ CD28-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93例HCC患者和24名健康人外周血中的CD4+ CD25+细胞和CD8+ CD28-调节性T细胞水平。结果 HCC患者外周血中的CD4+ CD25+细胞[(14.39±4.58)%]和CD8+ CD28-调节性T细胞[(24.05±5.64)%]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37±1.73)%、(15.93±4.84)%,P〈0.05];CD8+CD28-调节性T细胞与HCC的分期呈正相关(r=0.463,P〈0.001)。结论 CD4+ CD25+细胞和CD8+ CD28-调节性T细胞在HCC患者外周血中呈高表达,且CD8+ CD28-调节性T细胞与HCC的病情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8^+CD28^+细胞及CD8^+CD28^-细胞数量与外周血CD8^+CD28^+细胞及CD8^+CD28^-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0例胃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8^+CD28^+细胞及CD8^+CD28^-细胞进行检测,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28^-、CD8^+CD28^+细胞分别为(26.13±8.17)%和(8.15±4.00)%;肿瘤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8^+CD28^-、CD8^+CD28^+细胞分别为(36.98±15.30)%、(6.02±4.37)%。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r分别为0.602、0.387,P〈0.01)。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8^+CD28^-、CD8^+CD28^+细胞的检测对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及CD3^+CD4^+、CD3^+CD8^+、CD3^+CU4^+Fas、CD3^+CD8^+Fas、sFas表达的意义。方法56例经肾活检证实的LN患者中,活动期38例,静止期18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Fas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凋亡率及CD3^+CD4^+、CD3^+CD8^+、CD3^+CD4^+Fas、CD3^+CD8^+Fas等指标。结果LN静止期sFas较健康对照组增高,活动期PBMC凋亡率、sFas明显升高(P〈0.01),CD3^+CD4^+细胞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CD3^+CD3^+细胞比健康对照组增多(P〈0.01);PBMC凋亡率与sFas呈正相关。结论LN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不同凋亡,特别是CD3^+CD4^+/CD3^+CD8^+比例失调,是导致LN病情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sFas可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而且可能是LN进展中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相关喘息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RSV感染相关首次喘息发作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应用万托林雾化液吸入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联合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观察和检测2组患儿的呼吸改善时间、喘息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C反应蛋白(CRP)、IgE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进行,并对患儿出院后6个月和1年时间内的喘息发作情况进行随访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呼吸改善时间、喘息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血清IL-4、IL-6、CRP、IgE水平和CD8+T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IL-12水平和CD3+T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出院6个月内和出院1年内喘息发作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治疗儿童RSV感染相关喘息的疗效显著,能够快速地缓解患儿症状,显著改善患儿的炎症介质水平,并降低喘息复发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健康献血者CD3^+CD4^+、CD3^+CD8^+百分比的参考值范围,并对国产和进口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双染试剂进行比较。方法收集北京地区500例健康献血者全血标本,分别使用进1:3和国产的CD3FITC/CD4PE和CD3FITC/CD8PE双染试剂,应用同一台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并对不同性别、民族和年龄段的结果以及不同试剂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进口试剂检测的北京地区健康献血者CD3^+CD4^+、CD3^+CD8^+百分比以及CD3^+CD4^+/CD3^+CD8^+的范围(95%可信限)分别为22.92~49.96、14.86~41.70、0.37~2.47,不同年龄段(18-29、30~39与40岁以上组)各项指标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的比较仅CD3^+CD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汉族(n=484)与少数民族(n=16)中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与进口试剂的检测结果显著相关,CD3^+CD4^+(%)、CD3^+CD8^+(%)以及CD3^+CD4^+/cD3^+CD8^+的r值分别为0.970、0.953、0.967。u检验结果显示CD3^+CD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CD8^+(%)、CD3^+CD4^+/CD3^+CD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建立北京地区健康献血者CD3^+CD4^+(%)、CD3^+CD8^+(%)的参考值,参考值受年龄、性别、民族、检测试剂和仪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产和进口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双染试剂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初发的B细胞型AI。L病儿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其中经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21例,未缓解(NR)6例。以同期23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初发ALL病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均显著降低(t=21.56、44.02,P〈0.05)。化疗后CR组病)LPb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t=10.84、25.30,P〈0.05),而NR组病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28是参与AI。L发病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异常可能是ALL的发病因素之一;其表达水平可能是判断ALI。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其中,梗死组按照时间(第1、2、3、5、7天)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全部人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分析其在梗死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常规检测血常规。结果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在第1天、第2天低于对照组,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第1-2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显著异常升高,且中性粒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664,P〈0.01)。结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可以成为评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缺血的非侵入性指标;Treg细胞可作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治疗后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肿瘤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结果肿瘤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CIK细胞治疗后,CD4+CD25+T细胞比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CD4+CD25+T细胞比例仍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CIK细胞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利用流式细胞术监测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变化,对于评价疗效与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