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腋窝的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组织由炎症性区、黏液性区及纤维化区组成.最明显的特征是,有明显异型的肥胖的梭形细胞、神经节细胞样细胞、畸形的RS样细胞或病毒样细胞,还可见到脂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CD68(+),淋巴细胞LCA、CD20和CD3(+),CD30、CD15、EMA、CK、SMA、desmin、S-100、HMB45和CD34均为(-).结论 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于肢端软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肿瘤细胞由变异的纤维母细胞衍化而来,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由于突出的炎症性背景及黏液样基质,极易误诊为炎症性病变及其他良、恶性肿瘤.肿瘤在局部呈侵袭性生长,复发率较高,临床应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2.
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罕见的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1例肢端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结合免疫组化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好发于肢端,肿瘤组织内可见黏液样区域以及一些不典型细胞,形态类型神经节细胞、RS细胞和多空泡状脂肪母细胞。瘤细胞Vim(+)。结论 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逐渐为国内、外病理学者所认识的发生在肢端的低度恶性的罕见肿瘤,极易与良性肿瘤混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MIFS)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进行病理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最明显的特征是:有明显异型的肥胖的梭形细胞、神经节细胞样细胞、畸形的RS样细胞或病毒样细胞,还可见到脂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SMA阳性.结论 MIFS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纤维母细胞肉瘤,易被误诊为良性病变,熟悉其形态学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浅肢端纤维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例表浅肢端纤维黏液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患者男女各1例,发现左足趾及右食指肿块,体积为3.0cm×2.0cm×2.0cm及2.5cm×2.0cm×1.0cm。镜下,肿瘤界限清楚,无包膜;梭形和星形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在胶原化和黏液状的背景中,其间有较多分支状血管,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2例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EMA、CD34,1例结蛋白(desmin)局灶阳性,CK、SMA、S-100和CD99均阴性。结论:表浅肢端纤维黏液瘤是十分罕见的成纤维细胞(或成肌纤维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要与表浅血管黏液瘤、纤维组织细胞瘤、硬化性神经束膜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肢端黏液炎症性成纤维细胞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MIF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四肢的MIFS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文献复习.结果 MIF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发于40~50岁,肿块位于肢端皮下组织,境界不清,生长缓慢,偶伴疼痛.镜检:病变呈多结节状,玻璃样和黏液样间质相间的背景中有大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病变中肿瘤细胞呈3种典型形态:梭形细胞、神经节样细胞或RS细胞样细胞和脂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CD34弥漫(+),CD68和Mac387灶性(+),SMA、CK、HHF-35、S-100、CD30和CD15均(-).结论 MIFS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瘤细胞由变异的纤维母细胞衍化而来.该瘤在局部呈侵袭性生长,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偶有转移.推荐局部扩大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分别发生于左前臂及左肘部。组织学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浸润性生长的结节样肿物,呈现显著的黏液背景,伴大量炎细胞浸润。散在分布于炎细胞中的肿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为梭形或上皮样,部分为大多角形或奇异形,核仁明显;可见类似于霍奇金淋巴瘤中的RS细胞的双核细胞。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部分细胞CD68(+);CD3、CD20、CD30、CD31、CD34和SMA均(-)。结论本瘤为较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交界性肿瘤,应与一些良性及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F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4例特殊类型IMFT的临床病理和超微结构并进行免疫组化CK、SMA、结蛋白、CD31、CD34、S-100和ALK等检测。结果 4例IMFT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14~65岁;肿块位于膀胱、大腿、足趾及髌骨,1例为多灶性。肿瘤无包膜,肿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质丰富,背景为大量炎症细胞;其中3例出现片状坏死和出血,1例出现肿瘤血管内凸人,1例细胞异型较明显,核分裂象5个/10HPF。肿瘤细胞vimentin和SMA均(+),2例CK(+),而CD31、CD34、S-100和ALK均(-)。电镜示梭形细胞有肌丝及致密体、吞饮小泡及不完整的基膜。结论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由梭形细胞和炎症细胞组成的肿瘤,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PA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结果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或上腹部不适、疼痛。胃镜示肿物向胃腔内突出。镜下肿瘤在胃壁之间呈结节状、丛状生长,与胃壁平滑肌交错排列,肿瘤富于小的薄壁血管,细胞间富含黏液样或纤维黏液样基质;瘤细胞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胞质轻度嗜酸性,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MA、MSA和h-caldesmon(+),个别细胞PR(+),CD117、CD34和S-100(-)。电镜示肿瘤有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结论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GF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3例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18~43岁,平均31岁.肿瘤分别位于大腿、腹壁及前臂.最大径3~5*!cm.镜下,肿瘤组织由少量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构成,间质胶原沉积,可见纤维区和不规则黏液区彼此移行.3例肿瘤细胞均vimentin(+),Ki-67<2%,S-100、SMA、MSA、desmin、caldesmon、CD34和bcl-2均(-).例1失访,例2和例3分别随访2年和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良性组织学特点.鉴别诊断包括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纤维瘤病、黏液性神经纤维瘤、黏液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黏液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DF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腹腔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38和53岁。肿瘤大体边界清楚,有薄包膜;切面呈灰黄至灰褐色,黏液样。组织形态以成熟脂肪组织,增生的梭形细胞或星状细胞、黏液样及纤维化间质等为主要成分,在不同区域以不同的比例混杂构成;梭形细胞或星状细胞伸出细长分支状胞质突起是其形态特征之一,无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梭形细胞S-100(+),bcl-2和vimentin强(+),desmin、SMA、CD34、CK和EMA(-);Ki-67阳性率1%。结论腹腔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髓系肉瘤( myeloid sarcoma,MS)伴 T细胞异常表达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 2021年 8月 6日确诊的 1例髓系肉瘤,采用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 EBER检测,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以及原位杂交 EBER结果,随访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 52岁,活检部位为右颈部淋巴结,镜下髓系肉瘤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幼稚,染色质细腻,核分裂像易见,散在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CD43,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CD56阳性; CD34及 CD7部分阳性; CD3,CD4,CD8,CD2, CD5,TdT,CD20,CD79a,CD19,PAX-5,Grb,TIA-1,MUM-1,CD10,ALK,CD117和 CD1a阴性, CD21未见 FDC网,Ki67指数约 60%。原位杂交 EBER阴性。结论 髓系肉瘤表达 T细胞表面标志罕见,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形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等综合分析判断,以避免误诊为其它淋巴造血来源肿瘤。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膜肉瘤(I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以及预后等。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1例原发于肺动脉的IS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标记、电镜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镜下见肿瘤由丰富的梭形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和不规则状,细胞异型性明显,局部呈上皮样,瘤巨细胞及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标记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osteopotin弥漫强(+),SMA弥漫(+),CD34及myogenin均灶性区域(+);而MyoD1、myosin、myoglobin、S-100、Des、CK、EMA、CD68以及CD117均(-)。电镜示某些梭形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密体、微肌丝;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周围见大量粗面内质网。结论 I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发生于大动脉壁的低分化恶性间叶肿瘤,一般具有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特征,多与染色体基因扩增或获得有关,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特征,总结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瘤组织常排列成结节状、旋涡状和席纹状,瘤细胞呈梭形合体状,核椭圆形,染色质点彩状,有小核仁。瘤细胞间常混有小淋巴细胞。瘤细胞CD35、S-100、CD68和Vim( ),CKAEI、CKAE3和IEA(-)。电镜下见瘤细胞胞质有多个长突起彼此相连。结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扁桃体者更为罕见,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法)标记和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回肠末端。组织学上,病变位于黏膜下,周界不清,明显浸润性生长,见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主要呈弥漫片状、巢状排列,其间散在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分布疏密不均。肿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呈短梭形、卵圆形,胞质丰富,透亮或略嗜酸。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S-100,破骨样巨细胞表达CD68,Ki-67增殖指数约20%。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内未见典型黑色素小体和神经内分泌颗粒,破骨样巨细胞则具有组织细胞分化。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于术后21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对该肿瘤确诊依赖于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相结合,且需要和其他肿瘤如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伴破骨样巨细胞的平滑肌肉瘤及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一例原发性脾组织细胞肉瘤患者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ang YC  Yu X  Li P  Zhao JJ  Sun L  Wang B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63-666
目的 探讨脾组织细胞肉瘤(HS)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1例脾HS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患者,女,6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劳累后心悸1个月.CT示脾脏肿大、脾脏多发占位.术中见脾脏大小约28 cm × 18 cm ×10 cm,呈紫红色结节样改变.显微镜下见脾脏病理组织脾窦扩张,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界限清楚,大部分核呈多形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空泡和噬血细胞现象可见.免疫组化检查示CD68+、CD163+、LCA+、Vim+、CD1α-、S-100-、CD30-、CK-、CD20-、CD3-、CD21-.结论 脾脏HS罕见,患者大多预后不良,免疫组化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头面部皮肤脉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老年人头面部皮肤脉管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并对其中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7.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面部皮肤发生的淤斑、溃疡或结节状病变。镜下见肿瘤细胞围绕皮肤附件排列成交通状吻合的血窦网,血管衬覆有异型性的内皮细胞,有的区域内皮细胞形成乳头状突起。肿瘤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出血。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CD31、Fli-1和FⅧ(+),部分病例CD117和CK8/18(+)。随访的4例患者中3例3年内死亡,1例带瘤存活。结论老年人头面部皮肤脉管肉瘤组织形态多样,预后较差,及时诊治非常重要。该瘤需要与其他皮肤良性血管病变、低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和Kaposi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小肠系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肠系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小肠系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加以分析总结。结果:瘤细胞呈弥漫性排列,细胞境界不清,呈“合体细胞”样,核椭圆形,染色质淡,空泡状或点彩状,有小核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瘤细胞CD21、CD35、CD68、S-100、LCA、CD56均阳性,CD117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20%,HHF35、CD34、CD30、CK、CD20、CD3、CD43均阴性。结论:小肠系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中度恶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发生、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9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其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37~60岁,平均年龄51.6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排液。Ⅰ型EC 16例,占84.21%,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15例(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2例),黏液腺癌1例;ER(+)、PR(+)、VGFR高表达、Ki-67平均>20%肿瘤细胞(+)、p53(-)。Ⅱ型EC 3例,占15.79%,其中浆液性腺癌2例,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具有复杂分支的乳头状结构,伴有较宽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由明显复层细胞被覆,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p53(+)、PR(-)、ER(-)、WT-1(-);子宫内膜癌肉瘤1例,癌成分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肉瘤成分为同源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癌成分PCK(+)、肉瘤成分CD10(+)、Vimentin癌和肉瘤成分(+),a-SMA(-)、Desmin(-)、a-ihibin(-)。结论Ⅰ型和Ⅱ型EC具有不同的组织学起源和免疫表型,免疫组织化学鉴别其组织学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脐带来源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健康足月产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传代.取传至第9代细胞接种于12孔板内,调整细胞浓度为5×10~(10)L~(-1),加入含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抑瘤素的DMEM培养基,诱导28 d.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肝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以及糖原染色结果.结果:从人脐带中分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80%以上处于G_0/G_1期,具有良好的生长活性,可在体外稳定传代20次以上;CD29,CD90,CD105,Vimentin呈阳性表达,基本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圆形细胞逐渐增多,形态似肝细胞;诱导1周时细胞开始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甲胎蛋白、细胞胶蛋白18、细胞胶蛋白19;诱导3周时开始表达成熟肝细胞标志白蛋白;诱导4周时白蛋白表达增强,且诱导细胞糖原染色呈阳性.结论:从人脐带中可成功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体外长期培养,并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