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43例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笔者所在医院ICU行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患者43例,分析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营养液供给的量和速度、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以及药物的使用等有关。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降低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发病危险因素及进行艰难梭菌核糖体分型,为针对性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49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其中92例诊断为CDA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DAD发病危险因素;厌氧菌培养艰难梭菌再行PCR核糖体分型.结果 CDAD发病的危险因素是鼻饲,多种慢性病,高APACHEⅡ评分,高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及联用抗生素;使用糖肽类、硝基咪唑类抗生素降低CDAD发病(P<0.05,P<0.01).20株艰难梭菌分为5个亚型即GZⅠ~GZⅣ型,其中GZⅢ型8株.结论 住院患者CDAD发病率较高,需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湖南省三级医院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应用现状,并与2009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和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制定的“成年危重病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与评估指南推荐方案(以下简称2009年CPG)”相对照,为改善湖南省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现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湖南省内抽取8家三级医院的8个综合lCU参加.用问卷填表收集病例信息.建立数据库。结果:1.参加调查的6个ICU(75%)对EN具体实施有明确的规定:2个ICU(25%)无相关具体流程。2.参加调查的77例ICU患者均存在营养风险并全部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其中应用TEN支持的有42例(55.84%),应用EN联合PN支持的有26例(22.27%).PN支持的有9例(16.88%)。3.早期(入佳ICU48h内)开始TEN36例(46.75%),TPN21例(27.27%).EN联合PN15例(19.48%),早期未接受任何营养支持的5例(6.49%)。应用TEN支持的42例患者入住ICU时平均EN提供能量为目标热卡的51.51%。应用TPN支持的26例患者入住ICU时平均PN提供能量为目标热卡的121.33%。应用TEN支持的42例患者入住ICU时平均EN提供蛋白质为目标蛋白质的35.20%。4.8所医院均对应用EN的患者实施了胃残余量的监测,因为胃残余量被迫中止EN的患者有10例(14.71%).68例应用EN的患者37例(54.41%)将床头抬高30--45度;35例应用PN的患者8例(22.99%)使用谷氨酰胺。结论:我省三级医院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但与2009年CPG仍存在较大的差距:EN存在喂养不足和累积能量摄入的缺乏;PN存在使用指证过松现象。医院应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规范临床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预防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腹泻并发症。方法将ICU 100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观察组常规肠内营养后鼻饲食醋20mL,连续10d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腹泻11例,对照组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内营养加入少量食醋可降低腹泻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谢文亮  张清 《护理学杂志》2022,27(12):83-87
目的 建立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风险预测模型,为预防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335例ICU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展示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准确度,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163例(48.66%)ICU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风险预测模型纳入APACHE-Ⅱ评分、口服钾制剂时间、使用胃肠动力药、禁食时间和白蛋白水平5个预测因子。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91.18%,准确度为86.57%,最大Youden指数0.73所对应的预测临界值为122分。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于1的直线,准确度良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的净获益值较高。结论 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且评价指标在开始行肠内营养时即可获得,可为ICU医护人员及时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引起内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科住院AAD患者80例和同期住院应用抗生素但无AAD患者680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AAD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排除抗生素本身影响因素外,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禁食、病情重、侵袭性操作是A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合理使用抗生素外,诸多因素可引起内科住院患者AAD发生;加强对老年重症患者监测、减少侵袭性操作、早期肠内营养或经口进食,同时补充益生菌可预防和减少AAD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艳  胡娟  邹宗颖  厉春林 《护理学杂志》2019,34(21):83-85+95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神经外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两组均按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追踪方法学,对肠内营养腹泻的患者实施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对追踪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改善措施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显著低于/短于对照组(均P0.01);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管理质量指标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追踪方法学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神经外科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严重程度,缩短了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知信行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相关培训及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知识考核问卷和汉化版的护士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定义、态度和行为问卷,对1 444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 临床护士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知信行得分分别为定义(21.97±2.94)分、态度(20.29±5.35)分、行为(33.17±5.11)分、知识(55.16±17.24)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职务、职称、肠内营养护理频率、肠内营养专项培训次数是护士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临床护士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知信行水平均有提升空间,护理管理人员需结合护士个人特征,通过开展多模式培训提高其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9.
胡美云  李玉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238-239
目的:探讨ICU患者腹泻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抽查我院ICU近2年收住的48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腹泻患者8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泻的发生率16.9%,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肠道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机械通气有关等。结论:必须根据腹泻的原因进行基础护理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腹泻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危重患者腹泻与不适当的肠内营养、肠道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胃肠动力药物及机械通气有关.针对不同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技术在指导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CU)95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实验组采用腹内压监测+常规肠内营养护理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肠内营养实施天数、ICU住院天数、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实验组胃潴留、腹胀、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内营养实施天数及ICU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3例发展为MODS,2例死亡;对照组有10例MODS,8例死亡。结论〓腹内压水平可作为指导危重患者合理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指标,对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应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SICU收治的57例SAP(severe acute panereati tis)患者,以入科后EN开始时间分为A组(≤5 d)和B组(>5 d),比较组间相关影响因素差异.以不同营养途径分组比较EN开始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者入科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和Bahhazar CT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EN开始时A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比较中,B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of syndrome,MODS)、休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其他并发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鼻空肠管组患者入科时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和Balthazar CT评分均低于空肠造瘘管组,EN开始时间也显著提前(P<0.05).结论 SAP患者EN的应用受胰腺炎病情的严重度、严重并发症(休克、MODS与ACS)及喂养途径等多因素影响.早期EN的标准应当以病情评估为基础,以内环境稳定、胃肠功能开始恢复为起始标志,在≤5d内启用EN是可行的.APACHE Ⅱ评分对EN开始时机的把握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无危险因素的病人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4年8月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将无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并接受体外碎石的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患者纳入。患者分别于碎石的3天前及7天后作尿培养。没有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结果〓共122名患者(52±10岁)纳入研究范围。总共9名患者(7.4%)体外碎石前留置了双J管,7名(6.1%)患者碎石术后尿培养结果阳性,1名(0.87%)出现了尿路感染的症状,其余患者无症状,尿脓毒症并未出现。Logistive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是术后菌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碎石后发生感染的风险较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不必要的,但年长患者例外。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对两种营养支持模式的顺应性和效果。方法: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男24例,女12例,中位年龄61(43~75)岁,分为两组:18例接受全肠内营养(EN),18例接受EN联合肠外营养(PN);对比两组营养支持的实施、临床表现、营养相关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EN联合PN组病人对EN耐受性优于单纯EN组:EN联合PN组仅1例(5.6%)因腹泻而中止EN,其余均完成EN:EN组病人9例(50%)不耐受,4例病人需减慢EN灌注速度,未完成部分由PN补足,5例不得不中止EN,完全改为PN两组病人营养等相关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N联合PN模式更适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肝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对比分析。方法选取国内外大型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NKI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关于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2年11月,按纳入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RevMan5.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8个随机对照试验610例(肠内营养310例,肠外营养300例)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组与肠外营养(PN)组相比,营养后平均总胆红素(TBIL)(WMD=-4.29mmol/L,95%CI=-5.55~-3.03,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WMD-25.36U/L,95%CI=-42.45—8.27,P=0.004),前白蛋白(WMD=27.56mg/L,95%CI=8.99~46.14,P=0.004),肛门排气时间(WMD=-16.90h,95%CI=-21.49~12.32,P〈0.05),平均营养费用(WMD=-120.68元,95%CI=-136.61~104.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不同程度地优于肠外营养组。而在白蛋白水平(ALB)(WMD=2.25g/L,95%CI=-0.55~5.06,P=0.12),感染并发症(OR=O.63,95%CI=0.32~1.26,P=0.19),腹泻(OR=1.59,95%CI=O.91—2.77,P=0.11)等指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腹胀(OR=1.80,95%CI=1.08~3.00,P=0.02),肠内营养组发生率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肝切除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差异. 方法 将2009年至2011年来,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观察两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体重、血浆白蛋白、早期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PN组,早期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低于PN组. 结论 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显著改善术后的营养指标,尤其是肠内营养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营养康复、减少早期辅助化疗不良反应,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的诊治(附3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特点与规律。方法1995~2005年共收治剩余小肠<100 cm的肠外瘘病人32例,就肠外瘘发生原因、部位、治疗方法和肠康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愈20例,死亡6例,6例好转后中断治疗出院。病人残存的肠管平均(58.03±28.30)cm。28例接受了肠内营养,其中9例未进行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为(52.8±31.5)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129.6±89.8)d;19例接受了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64.1±19.2)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61.8±54.0)d。结论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主要疾病为肠扭转,部位多在吻合口,原因是坏死范围较大,切除界限不易判断。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有减少肠液分泌的作用,还可减少短肠综合征急性期的腹泻症状。后期使用生长激素有促进肠外瘘自愈和肠康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6—2014-03间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肠外结合肠内营养(PN-EN)组(n=40),肠内营养(TEN)组(n=40),观察比较两种营养支持效果。结果PN-EN组与TEN组在体质量、HB、ALB、TFN、PA等相关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TE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EN模式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