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邵长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特色举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颖  施红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0):440-441
邵长荣教授,从医40余年,擅治呼吸系统疾病,学验具丰,临床精于辨证,衷中参西,思路独特。现将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特色经验初步归纳如下。1久咳木郁,疏肝润肺以达之久咳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灵活的辩证中,重视从肝治咳是邵师的一大特点。他认为,久咳常为表邪内郁,少阳枢机不利,以致肺失宣肃,气血、津液流通输布受阻,痰饮停聚。其状咳嗽胸闷、两胁胀疼、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面红头昏,舌边红、苔薄白或薄白腻,脉弦。与《医醇剩义》指出的"肝经之咳,痰少、胁痛、易怒、…  相似文献   

2.
久咳从脏腑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孟祥庚 《河南中医》2007,27(11):66-66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咳嗽的辨治除肺脏本证外,还应注重脏腑兼证.久咳者表邪内郁,肺失宣降,肝升过亢,气火上逆犯肺,故久咳呛咳不止.临床常见的有肺虚肝郁,肺燥肝热,肺肝阴虚,肝火侮肺等.分别采用补肺疏肝,润肺清肝,润肺滋肝,泻肝清肺等治疗方法.脾虚乏运者,因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当健脾化湿豁痰,以收其效.《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出: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  相似文献   

3.
<正>咳嗽,是指肺气上逆,冲喉而出,喉中发声,咯吐痰涎的症状。肺主气而司呼吸,其气以清肃为顺,故咳嗽与肺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有久咳、夜嗽、五更嗽、干咳、呷嗽、哑嗽、顿咳,诸多咳嗽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往往有效,然而顿咳一症尤其在痉咳期从肺论治难以奏效,有的患者咳出胆汁、咯血、衄血、烦躁易怒。带着问题拜读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发现有"小柴胡治咳值千金"句,于是以小柴胡汤原方加鸡胆汁1枚兑服1剂而愈。临床实践证明了《素问·咳论》中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而提出咳嗽从少阳论治。1肺与少阳在生理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肝与肺在脏腑、经络及五行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久咳与肝的病变密切相关,从肝治咳,其常用治法可归纳为疏肝祛风、理气化痰、平肝清肺、疏肝健脾、镇肝熄风、柔肝滋肾等六法。  相似文献   

5.
黄泉智  许成勇  孙志高 《中医杂志》2012,53(14):1242-1243
介绍王发渭教授治疗久咳经验,认为“肺气失司”为久咳主要矛盾,从肺治疗入手,并兼顾其他四脏,治肺强调宣肺降气,止咳化痰,并可随证辅以健脾补肾、清肝、泻腑等.  相似文献   

6.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咽痒作咳、夜半凌晨咳重,当属少阳所主,久咳不已则为少阳三焦受邪。本病发作性的特点与有痰饮内伏的哮病相似,但其症状以咳逆为主,病情较轻,饮邪尚微,当属"微饮"。因此,CVA的核心病机可考虑为少阳夹微饮,治疗以和解少阳、温化微饮为主,又因咳久而宜略加敛气之品。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根据其方后注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成六味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兼咳者。以六味柴胡汤为基本方治疗CVA,和解少阳枢机,温化肺中微饮,敛肺气而止咳,临床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对肺热久咳患者,杨道文教授根据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但与肺热、肝郁、胃逆有关,治则当为肺、肝、胃同治,三脏腑并调,以治肺为主,兼顾调肝和胃,临床善于运用清肺、调肝、和胃法治疗肺热久咳,收效良好。并介绍其临床验案。  相似文献   

8.
中医文献依据慢性咳嗽的临床表现,多认为应属"久咳"、"久嗽"、"顽咳"、"风咳"、"痉咳"等范畴。历代医家论治小儿久咳的思路和角度有诸多不同,从培土生金、养阴润肺、制肝实肺、金水相生、温化痰饮、祛瘀化痰、酸涩镇咳七个方面整理了古代名医治疗小儿久咳的思路和方药。  相似文献   

9.
咳属常见症状及病种,病情有重有轻,伴发症状普遍见于大多数疾病中。《内经》为咳单独立论,亦称《论咳》,以内外合邪为病机,肺胃为病之源头。《伤寒杂病论》六经太少阳阴、阳明、厥阴为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咳亦以六经而分为六经病证,每证又可依寒热虚实再分四证。《彭子益论》临床所见以咳为主之病多为久咳,久咳者伤气伤津。寸口脉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肾,左主血,右主气。脉沉,左右脉偏一侧细者,此为肺金枯燥不能生水,甲木失养,少阳相火上冲攻肺之咳。  相似文献   

10.
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素问·咳论》将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分别阐述其各自特点,充分说明咳嗽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复杂性。孔令诩老师临证数十载中治疗咳嗽颇多,善于从肝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故在系统搜集整理孔令诩老师临床验案基础上,从邪犯少阳、邪伤肝络、木火刑金、肝阴不足4个方面归纳出相应治则治法及其方药加减变化,希望对临床辨证治疗咳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肝咳的理论基础,从清肺肝二经风热、清泄肝火、疏肝理气、养阴柔肝等方面辨证论治咳嗽;治肝不忘调肺,严格掌握适应证,病久宜养肺阴。  相似文献   

12.
外感久咳迁延不愈,外邪已除,病位多已离表,从少阳论治乃属正治之法,张国骏教授亦常从少阳论治久咳,然其前医用药后效果不佳反甚。张教授重新立论,力挽狂澜,其效甚佳。现就其前医误治的原因进行剖析,如何进行救误,简要性的进行总结。冀初治有裨于中医同道对久咳的治疗。郝某,女,50岁,2013年6月1日初诊。自述于2012  相似文献   

13.
王春宇  吴颂良 《河南中医》2021,41(3):396-400
久咳病因复杂,病机不一,切忌见咳止咳,既要注重"寒邪、风邪"在久咳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兼顾脾、肝、肾三脏的调治,祛风散寒同时还要考虑久咳入络.风邪伏肺证,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采用自拟宁肺止咳汤加减治疗.风痰恋肺证,治以疏风宣肺,利咽化痰,采用总方六味汤合苍耳子散加味.风邪袭肺证,治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采用《杏林集叶...  相似文献   

14.
滑宬 《北京中医药》2018,37(4):324-325
何明教授认为风咳病机除具有风邪犯肺、肺失宣降的特点以外,尚具有肺脾气虚、久咳伤肺、伴有过敏性、特异体质等特点,治疗上除常采用宣肺止咳、祛风解表、柔肝熄风解痉法以外,还重视配合健脾益肺、敛肺止咳、祛风脱敏等方法,形成独特的风咳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5.
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顽固性咳嗽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寒热错综,外感咳嗽重视风邪,多夹寒、热、燥、湿、食,常按鼻咽、咽喉、气管、肺的病位之不同明辨表里及病势;内伤咳嗽以痰、气、瘀为主,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胃等脏腑相关,久则及肾。故可从风治咳、辨痰治咳、论气治咳、从肝治咳、从瘀治咳5方面着手,明辨寒热虚实,临床以祛风、化痰、降气、调肝、化瘀为治咳大法,分型论治,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总结李乃庚辨治小儿久咳的经验,李乃庚认为小儿久咳治疗时应首辨病性虚实,需注重"护阳益阴",重视"肺肝同治""肺脾同治"等治法,治疗时需顾护脾胃并配合饮食调养,另外需重视痰邪在久咳致病中的作用,治疗以化痰为要,常用黄芪止嗽饮、百部麦冬汤、平喘汤等验方。附典型医案2例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相似文献   

18.
肝与肺在脏腑、经络及五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久咳迁延不愈从肝论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临床为治之道,贵在求"通",实则首调肝气,虚则养阴柔肝,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鼻炎属医学“鼻鼽”范畴。临床上该病主要以鼻痒、流涕、喷嚏、鼻塞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将会有效减轻。现依据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特点,从肺、脾、肾、湿论治小儿过敏性鼻炎。从肺论治主要包括肺伤久咳、肺虚久咳、肺郁久咳;从脾论治主要包括脾虚久咳、脾困久咳;从肾论治主要包括肾气虚久咳、肾阴虚久咳;从湿论治主要包括外感湿邪、内生湿邪。针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不同症型,采取相对应的方药辨证论治,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为中医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士铎善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阐释病机,辨治肺虚久咳以"从他脏治咳"与"以复肺为要"为主要治疗原则,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重视他脏与肺的联系及与咳嗽发生的相关性,通过调节脏腑间平衡而达治肺止咳之用。归纳其从脾、肝、肾三脏论治的具体指证及方药变化,并依次列举三则验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