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医论坛》2004,19(6):Z001-Z004
(题后所列数字为期数·页数 )张仲景学说研究揭开《伤寒论》的几个历史谜团 (上 ) (贺卫国 ) ( 1 .1 )………《伤寒论》宣阳法初探 (林晓冰 ) ( 1 .5 )………………………《金匮要略》“十七句”中“伤”字应作“制” 字解 (罗茂林 ) ( 1 .6)………………………………………张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冒”字出现频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训解,概括起来有以下3种用法。1“冒”通“眊”“瞀”“蒙”《伤寒论》93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伤寒论》142条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  相似文献   

3.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多次提及“和”字,散见在《伤寒论》各篇,其含义非常广泛,可大致分为有关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治则、服法等几方面(“和”在同一条文不同词、句中的意义可能不同)。 1.在有关病机条文中 《伤寒论》中共有10条15处涉及病机处有“和”字:条文号49、53、54、58、93、152、157、29、265、230。从这些条文对病机的阐述,可以看出《伤寒论》的“整体观”思想,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营卫失和、气血失和、津液失和、脏腑失和、表里失和、阴阳失和……皆能令人病。  相似文献   

5.
应用发汗药、催吐药、泻下药时 ,如药力较强 ,服药应适可而止 ,一般以得汗、得吐、得下为度 ,不必尽剂 ,以免汗、吐、下太过损伤正气。仲景之桃花汤 ,功能温中涩肠止痢 ,并非属于汗、吐、下三法之方 ,然而 ,《伤寒论》原文及 1 994年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均着重提出“一服愈 ,余勿服”之“不必尽剂”的用法要求。其道理何在呢 ?试析如下。桃花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下利便脓血的主方。原文如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 ,一半筛末 )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 ,内赤石脂末方…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似”字有三种意义。第一种用作本义。《说文·人部》:“似,象也”。徐锴注:“象,肖也”。段玉裁注:“象,当作像,相像曰相似,古今无异词?。古籍中每多用之。《孟子·告子》:“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国策》:“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黄也,似虎”。仲景书中亦有此类用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服桂枝汤……若形似症”。《伤寒论·辨不可发汗》:“其形似疟”。“似疟”即“象疟”,其症情症状类似疟疾,词意清楚,不待解释而自明。又如《伤寒论·平脉法》:“其形何似”,“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伤寒例》)“钩吻与芹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一书虚词使用得很普遍,而且用法多样,其中多数用法又与现代汉语不同,容易造成误读。因此,能否准确地掌握该书虚词的用法,会影响到对全书内容的理解。正如《助字辨略》云:“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本文从《伤寒论》中归纳出最为常见的:之、其、所、是、以、因、更、复等八个虚词,逐个加以辨析、说明,也兼论  相似文献   

8.
《康平伤寒论》系日人丹波雅忠 (侍医 )在天皇康平三年 ( 1 0 60 )抄写之《伤寒论》,早于我国宋本《伤寒论》( 1 0 65年校正 ) 5年 ,因此目前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古本。本文对《康平伤寒论》的发掘及考证进行了导向性阐述 ,并认为“以经释论派是宋本之误导”,“宋本《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祈望学术界重视对《康平伤寒论》学术价值的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的“结”,遍及六经 ,全文共有 5 0处论及结 ,与结相连 ,有为病证、症状、脉象之名 ,有论病因病机 ,有作鉴别之用。为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结”之实质 ,笔者就书中相关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1 结的涵义“结”字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中“结阴者 ,便血一升”,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前者为病 ,后者言治。张仲景在《素问》论“结”基础上 ,扩大了“结”的使用范围 ,故《伤寒论》中有“结胸”、“脏结”、“阴结”、“阳结”之病证名称 ;又有“脉结”、“脉结代”、“脉沉结”等脉象 ;还有“…  相似文献   

10.
马锐 《国医论坛》2000,15(5):11-12
在现存宋及成注两种《伤寒论》版本中 ,不仅正文条文出现了在位皇帝汉献帝刘协之名“协”字 ,犯了“御讳”,而且在其序文中也曾三处犯了当朝 (东汉 )三位皇帝的“庙讳”,出现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名“秀”字 (慨然叹其才·秀也 )、顺帝刘保之“保”字 (中以 ·保身长全 )、桓帝刘志之“志”字 (降 ·志屈节 )。仲景犯讳至此地步 ,实非常理。笔者以为 ,犯讳非仲景所为 ,而是后人王叔和编撰《伤寒论》所致。现不揣谫陋 ,质疑于后。1 张仲景不应犯讳 ,也不会犯讳避讳始于周 ,成于秦 ,盛于唐宋。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 ,所著《伤寒杂病论》大约…  相似文献   

11.
一、查难字阅读古代医学著作,常会遇到一些不明读音和意义的难字,成了“拦路虎”。如: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恶埃烟,(?)不得息。(《灵枢·刺节真邪》)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伤寒论》)(痹)谓(?)痹也。(《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文)(雩重)、(?)、鞕、(?)四字,一般字典不收,要到《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大型字典中才能找到。“(雩重)”在雨部,音中,意义为“气往来”;“(?)”在食部,音噎,义为“食不下”(《中华大字典》又释为郁结的结);“鞕”在革部,音硬,义为坚牢:“(?)”在疒部,音还,义为手足麻痹。《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官方编订的,收字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1期所载《〈伤寒论〉“不可余药”新见》一文(以下简称《新见》),认为“余”(“馀”)字在古代有“以后”的意义,因而得出“不可余药”就是“不可以后药之”的结论。对此见解余不敢苟同。盖《新见》虽经旁证博引证实了“余”字具有“以后”这一古义,但他却忽略了语法知识和上下文确定词义的原则。从语法上看,“余”作“以后”解,与现代汉语“解放以后”、“饭后”、“三十年后”等“后”(包括“以后”)的用法一致,“后”字在这儿是方位词,它常放在其他实词之后,构成表时间的方位词组。《新见》所援引的全部例句都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作“以后”解的“余”字,无单独使用之例,因而将“不可余药”解作“不可以后药之”,从语法上看是不妥的。再从上下文内容来看,病人有蓄血证候,治当攻逐瘀血,由于病势较抵当汤证为缓,宜丸不宜汤,须用抵当丸治疗。这就是原文“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的基本含义。正如《新见》所说,“有是证用是方”,仲景随义行文,顺理成章,不一定别有深义。而“余”字在《伤寒论》凡数见,皆取“其余”、“剩  相似文献   

13.
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在《内经》中多次出现“精”或“精气”,精气理论广泛渗透于《内经》关于生理、病理、养生、预防、诊疗等各方面的论述中,然而《内经》中“精”字的涵义多解,用法也颇多,笔者将《内经》中的有关“精”、“精气”的条文检索出,分析并确定其涵义,旨在研讨《内经》精气理论的内涵,理解精气学说的核心概念。1“精”源流及演变“精”字的构造为形声字。篆文从米,青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精。《说文·米部》段注:“精,择米也。从米,青声。”本义为上等细米。与“粗”所表示的糙米相对应的。由精的本义引申,凡物之纯净无杂…  相似文献   

14.
烦,本义是由于发热而引起头痛,《说文解字》谓:“烦,热头痛也”。这是一个会意字,“火”表示有火,发热,“页”(xie),为头,合起来表示人发热头痛,引申为烦躁、烦闷,为形容词。在《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中指出热者心有热证。如热渴、烦躁、秘结、痈疡之类。尽管“烦”字的意义还包括劳苦、繁多、混乱、频繁搅动等,但在宋代林亿校正编撰的《伤寒论》中更偏向于其本义及引申义。《伤寒论》语言极为精炼,却出现了 70个烦字,加上近义的“心愤愤”、“懊忄农”等词语则更多。“烦”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实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张仲景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6.
家,指居所。除了人们熟知的常用义外,在中医古籍中,“家”还常常用作词尾,缀于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后,具有特定的含义。虽然一般古籍中常见有“家”字用于名词后作词缀的情况,但缀于动词和形容词后的用法,唯古医籍所专有,未见各类辞书收载,体现了中医专业词语的特点。试以《伤寒论》为例,分析说明其特殊用法及含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字、词书和仲景原著等论证了《伤寒论》中“以”的特殊用法──作假设连词,犹“若”、“如果”。并兼言“以……则……”和“以其……必……”句式。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在《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中提到了“干呕,吐涎沫”症状,但是关于“干呕,吐涎沫”是一症还是两症,历代医家观点不同。文章从《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出发,结合历代各家观点,从病机角度对“干呕,吐涎沫”进行辨析,得出“干呕”与“吐涎沫”为两症的结论;认为应用吴茱萸汤时,只要病机属于肝经有寒,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者,但见一症即可。此不仅为医者消除了疑虑,还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学术研讨与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9.
“坐”字在《伤寒论》中凡五见,各家注解不一,笔者体会,有如下数种:(一)作动词,用坐字本意,《说文》“坐,行止也。”“坐”作行止解,与站立相对。如《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论语·先进》“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皆用此意。《伤寒论·平脉法》中说:“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对此二个“坐”字,各家都以动词作解,并无疑意。如成无已、张隐庵,章虚谷等皆持  相似文献   

20.
I学术探讨1慢话伏暑(陈伯庄).........……(1:1)慢性肾炎病因病机探讨(时振声) 。。…。。.。二。二。。.。二。.。.。”。”。二。“(1:3)李呆“心火炽盛”机理初探(李国治),一‘二:“吵”,·,一川……‘··……(1:6)黄帝内经的时空观(孟庆云)…(3,17)伤寒与杂病的关系(杨泽君)一(3:20)略论胃气降中寓升(罗毅民)”·(3:23)试论金医肾气丸法(黄抑模)一(3,2钓厥阴病探讨侧记(南晴)···……(4:12)《伤寒论》和法之我见(路振平) …’·’…’二,,,‘,二,.,..…,·…,…(4,17)论《伤寒论》六病传变的辨证论治规律(王幸翻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