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 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 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 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 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例患者治疗后, 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配合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98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训练,实验组进行音乐疗法配合盆底康复训练。观察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分级、盆底器官脱垂程度[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及生命质量[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结果:干预4w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均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4w后,实验组POP-Q 0度比例高于对照组,而POP-QⅠ度及POP-QⅡ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患者的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音乐疗法配合盆底康复训练用于产妇中,有助于改善产妇盆底组织功能及盆腔脏器脱垂,进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在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行妇科检查有POP表现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POP-Q评估及盆底超声检查,均由同一个高年资的盆底专家及超声医师开展各项检查工作,进行双盲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OP-Q评分及盆底超声诊断POP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与前盆腔、中盆腔及后盆腔脱垂的相关性。结果 POP-Q评分与盆底超声诊断POP具有较高相关性,在诊断前盆腔方面相关性最好(r=0.389,P=0.000),其次为中盆腔(r=0.362,P=0.002),最差为后盆腔(r=0.264,P=0.008);肛提肌裂孔与前盆腔、中盆腔脱垂呈正相关(r=0.233,0.218;P=0.011,0.013);肛提肌裂孔与后盆腔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超声在诊断POP中具有较高价值,与POP-Q评分存在良好相关性,可作为POP重要辅助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产后第1周与第7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在提高盆底肌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汉川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68例足月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研究组于产后第1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照组则于产后第7周开始进行锻炼,均锻炼1个月.对比两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t=3.53~4.65,均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法0度比例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13、4.19,均P<0.05),而Ⅰ度比例、Ⅱ度比例低于对照组(Ⅰ度:χ2值分别为3.89、3.97,均P<0.05;Ⅱ度:χ2值分别为3.75、3.69,均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96、6.25,均P<0.05).结论 产后第1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早期盆底肌肉锻炼有助于改善盆底肌力,从而能够明显减轻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206例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后6个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和尿失禁情况,产后并发症及术后性生活。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显著高于对照组(t =7.31,P<0.05),而尿失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3,P<0.05),观察组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75,P<0.05)。观察组产妇腰骶痛、子宫缩复不良、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痔疮和阴道壁膨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别为3.54、15.73、4.29、11.62、7.76、6.14,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均显著提高(χ^2别为17.30、121.69,均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性生活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χ^2=2.48,P<0.05)。结论 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有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显著降低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器官脱垂系统(POP Q)分级、盆腔肌纤维评分、盆底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POP Q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14,P=0.989);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OP Q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1,P<0.001)。〖JP〗干预前,2组患者盆腔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盆腔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阴道静息压、收缩压和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3%(1/33),低于对照组的25.0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27)。结论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盆腔脱垂症状和盆腔肌纤维状态,提高患者盆底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盆底磁刺激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期间在长春市妇产医院就诊的60例POP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盆底肌锻炼)、观察组(盆底磁刺激+盆底肌锻炼)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盆底肌手测肌力分级、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POP-Q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影响问卷(POPIQ-7)对比。结果对照组的肌力改善有效率为16. 7%(5/30),观察组的肌力改善有效率为80. 0%(24/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均升高,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Ⅰ类、Ⅱ类肌肌力及Ⅰ类肌纤维的耐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POP-Q评分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POPIQ-7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磁刺激对于产后早期的轻中度POP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优于单一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妊娠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病情况,并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PFD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产后42 d检查的2 200例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参考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PFDI-20)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妊娠后妇女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患病情况。随机选取定期接受产检的中期妊娠(16~27孕周)初产妇60例纳入研究组实施盆底肌锻炼(锻炼至产后6周,至少维持3个月),另选定期接受产检的中期妊娠初产妇60例纳入对照组,分析盆底肌肉锻炼对妊娠期妇女的影响。结果发放问卷2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36份,其中包括初产妇1627例,经产妇409例;POP患病率24.26%(494/2 036),包括单纯阴道前壁脱垂259例(12.72%)、单纯阴道后壁脱垂48例(2.36%)、单纯子宫脱垂43例(2.11%)、阴道前后壁脱垂104例(5.11%)、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壁脱垂34例(1.67%)、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脱垂6例(0.29%),初产妇POP患病率显著低于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与盆底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产科分娩及随访10~12周的初产妇120例,将120例产妇按分娩方式分2组,剖宫产组(51例),阴道分娩组(69例),选同期已婚未分娩妇女50名为对照组,观察3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膀胱过度活动症及性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及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及剖宫产组(P<0.05或P<0.01);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发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性生活质量指标除3个月内性生活恢复率外,余项指标优于阴道分娩组(P<0.05或P<0.01).结论 阴道分娩与盆底功能失调有关,产时应注重盆底功能的保护,避免产道损伤,产后及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降低盆底功能失调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产后第1次复查的96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8次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行盆底肌锻炼。分别于产后6周及产后6个月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电生理指标检测,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6%和76.6%,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女产后盆底器官脱垂(POP)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产后育龄妇女1030例临床资料,调查产后POP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危险因素。结果:1030例产后育龄妇女中,患POP 725例(70.4%),其中阴道前壁膨出551例(53.5%),阴道后壁膨出502例(48.7%),子宫脱垂81例(7.9%);POP脱垂部位以阴道前壁膨出为主,脱垂程度以Ⅰ度脱垂为主。不同年份间POP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147),线性卡方检验发生率呈增长趋势(χ2线性=5.218,P=0.022)。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产次≥2次、阴道分娩、会阴自然裂伤和妊娠期高血压是育龄妇女发生产后POP的高危因素。结论:本次调查育龄妇女产后POP的发生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产次≥2次、阴道分娩、会阴自然裂伤和妊娠期高血压等是产后发生POP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孕期开展盆底相关健康教育对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妊娠28周开始盆底健康教育和分娩宣教、指导盆底肌肉锻炼,对初孕妇妊娠36周时盆底肌力、产程、分娩方式及产后42天盆腔脏器脱垂及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09年6月进行规律产检的初产妇随机分为锻炼组68例和对照组75例,征得锻炼组初产妇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于妊娠28周在孕妇学校开始盆底健康教育和分娩宣教,并指导其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只进行定期产检。分别于妊娠36周、产后42天评估盆底肌力和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并对产程及分娩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锻炼组初产妇妊娠36周及产后42天的盆底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组产后42天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组产程较对对照组短,顺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盆底相关健康教育及指导盆底肌肉锻炼,可显著提高初产妇盆底肌力和顺产率,缩短产程,降低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方法 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疗法组(对照组)、盆底肌肉锻炼组(A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和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组(C组),观察治疗后产妇阴道肌电压、尿失禁发生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各组产妇治疗后阴道肌电压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t=-28.193~-15.092,均P<0.05),而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21,P<0.05),C组产妇阴道肌电压明显高于其它组(t对-C=18.101,tA-C=15.052,tB-C=16.511,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B组、C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b=9.244、χ2c=18.679,均P<0.05),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5,P<0.05),C组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为6.41%,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2.221,χ2A-C=11.292,χ2B-C=11.152,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A组、B组、C组产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a=8.486、χ2b=8.375、χ2c=29.538,均P<0.05),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76,P<0.05),C组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5.110,χ2A-C=13.551,χ2B-C=12.985,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且联合疗法的疗效要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盆底肌肉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行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的168例POP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应用POP-Q分度法及POP生活质量问卷(P-QOL)对患者POP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其术后1年复发情况,并应用Cox风险模型分析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PO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患者治愈率为94.05%(158/168),术后1年复发率为12.50%(20/160)。POP患者术后1年POP-Q分度为Ⅲ~Ⅳ°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OP患者术后1年脱垂严重程度、个人关系、健康状况、生活状况、角色、体力、社交、情绪、睡眠等方面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经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疾病严重程度为Ⅲ~Ⅳ°、脱垂部位为前盆腔、术后阴道壁长度5 cm是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PO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POP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疾病严重程度为Ⅲ~Ⅳ°、脱垂部位为前盆腔、术后阴道壁长度5 cm是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PO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备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以降低POP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与否对全盆底重建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91例POP-Q分期Ⅲ~Ⅳ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全盆底重建术(使用Prolift网片)中切除子宫与否,比较两组术后的疗效。结果切除子宫组的手术时间为(157.30±5.38)分钟,明显长于保留子宫组(132.29±11.88)分钟(t=41.10,P<0.001);切除子宫组的术中出血量为(214.81±18.26)mL,也明显多于保留子宫组(187.14±48.24)mL(t=45.47,P<0.001)。保留子宫组术后阴道平均长度长于切除子宫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01)。手术后于1、3、6、12个月随访,随访率两组均为100%。两组术后治愈率为100%。切除子宫组有1例网片暴露;保留子宫组无网片暴露。两组均无膀胱、下尿路或肠道损伤,无感染和侵蚀发生,无持续性排尿、排便困难。结论盆底重建手术时保留子宫对维持盆底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近期效果与切除子宫组相似,且手术时间短,有利于降低中老年妇女围手术期的风险,提高手术耐受程度,但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分为A组(自然分娩组,50例)和B组(剖宫产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情况。结果 B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评估结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影响差异较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检查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期评价解剖疗效,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7,PF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20,PFDI–20)和POP–尿失禁性生活问卷–12(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12,PISQ–12)三种生活质量和性生活问卷评价功能疗效,从而分析全盆底重建术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手术均进行顺利,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无直肠、膀胱、尿道、血管及神经等损伤。除1例术后尿潴留外,其余均1~2 d恢复自主排尿,近期并发症为1.7%(1/56)。2例网片侵蚀,远期并发症为3.5%(2/56)。术后1年主、客观治愈率均为100%。PFIQ–7和PFDI–20评分显示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提高(t分别=16.69、19.21,P=0.000),而性生活质量改善不大(t=0.124,P=0.613)。结论全盆底重建术用于纠正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安全、创伤小、解剖和功能恢复率高,复发率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性生活质量影响不大,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肯定,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盆底肌肉功能训练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09-411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在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方法:初次分娩产妇60例随机分成两组,训练组30例于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于新产后(产后3日内)、产后3个月及12个月采用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及盆底肌力评分,评价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恢复效果。结果:训练组产后3个月及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和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新产后并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评分显著高于新产后并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早期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漏尿症状,提高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