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醉前沟通对患者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40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采用麻醉前沟通。记录患者沟通前(T1)(等候手术时)及沟通后(T2)(麻醉医生准备实施麻醉)的血压、心率及患者焦虑指数;B组采用常规方法,记录患者T1及T2的血压、心率及患者SAS评分。结果两组T1时血压、心率及S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2时血压、心率及S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患者存在高应激状态,麻醉前沟通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2.
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沟通的语言交流技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和情感的过程,它可以反映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化修养,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手术室护士通过术前访视、术中护理,运用沟通技巧,取得患的信任与合作,密切护患关系,增强患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非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应激,使其处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对心肌梗死(AMI)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沟通,观察组采用非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心理,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时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语言沟通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问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问的交往。非语言沟通在机械通气期问的应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呵跨越语言沟通障碍。使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收到病人发出的信息,尽早为病人解决所需问题,减轻病人痛苦,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对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负性心理的身心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非语言沟通在急诊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诊内科危重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非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态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宣教、环境、态度、操作及治疗效果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语言沟通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表现,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病情变化,促进危重患者的康复,和谐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约有65%是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的。非语言交流是不使用语言的交流,它包括的信息是通过身体运动,利用空间、声音、触觉产生的,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术中护患语言交流有很大局限性。为了帮助患者创造最佳身心状态,促进护患间的理解与支持,我们把非语言交流技术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非语言交流的应用效果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交流过程中,不使用语言、文字的沟通为非语言沟通,据统计,非语言沟通约占沟通形式的65%,在护理过程,非语言沟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护士,认真学习非语言沟通理论与应用是重要的。现从五个方面谈非语言沟通的形式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科住院患者对非语言沟通形式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外科住院患者对非语言沟通形式的评价情况,为护士用非语言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提供依据。方法就非语言沟通的各种形式,让100例外科住院患者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以上的患者认同体态语言沟通,并希望护士以良好的形体和精神状态与其沟通;希望沟通时与护士保持合适的空间;希望护士能够创造良好的类语言环境辅助彼此之间的沟通;希望病室内能有好的物理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心理状态调整。另外,患者对于触摸这种沟通方式的认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结论大多数外科住院患者希望护士能够使用合适的非语言沟通形式进行交流,但少数患者仍缺乏对非语言沟通的认知。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合理运用非语言沟通,使患者充分体会其优势,进一步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宾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对外宾患者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总结我科收治的96例外宾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中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通过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友善而亲切的眼神传递、温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应用、熟练的技术操作、与翻译及家属沟通协调、护士提高自我意识等非语言沟通技巧实施护理工作.结果 沟通后降低了患者对医院的惧怕生疏感,增加了安全感、亲切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结论 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一样在外宾护理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在老年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9年6月31收治的64例老年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沟通;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护理前后血清瘦素、微小RNA-30a水平及肾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瘦素、微小RNA-30a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肌酐、尿素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F-36中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肾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沟通,护理效果良好,体征、症状得到改善,能降低血清瘦素、微小RNA-30a水平,改善各项肾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科住院病人对非语言沟通形式的需求.[方法]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500例外科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非语言沟通护理模式,以此对2009年7月-2009年12月我科26例病人进行护理,并设立传统护理组作为对照,分析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及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评定结果.[结果]实验组病人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评定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与国内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2.2%(P<0.05).[结论]细化非语言沟通的需求形式可使病人的焦虑、抑郁等心身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外科住院病人对非语言沟通形式需求的探讨及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住院病人对非语言沟通形式的需求。[方法]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500例外科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非语言沟通护理模式,以此对2009年7月—2009年12月我科26例病人进行护理,并设立传统护理组作为对照,分析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结果]实验组病人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评定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国内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2.2%(P〈0.05)。[结论]细化非语言沟通的需求形式可使病人的焦虑、抑郁等心身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20.
非语言沟通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负性情绪和自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负性情绪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护理、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非语言沟通的护理干预。分别在入院后第2d和干预后第21d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SAS)、抑郁(SDS)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对缓解脑卒中失语患者负性情绪及改善自理能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