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进的纽式面罩在无创通气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正压通气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JD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使用纽式面罩,将吸痰管留置气管内,吸痰管尾端从纽式面罩下方与面部接合处穿出。对照组吸痰时,先停用无创通气,改用单侧鼻导管吸氧后吸痰;观察组吸痰时,不中断无创通气,通过面罩吸痰孔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无创通气治疗24h,氧分压(PaO:)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4,1.07;P均〉0.05);无创通气48h,观察组的Pa02和PaCO2分别为(61.53±9.94)、(64.02±10.37)mmHg,对照组分别为(56.57.4±11.19)、(69.55±12.73)nlln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10;P均〈0.05);无创通气9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7,3.03;P均〈0.01)。观察组累计应用正压通气总时间(152.23±25.91)h,少于对照组的(169.57±3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选用带吸痰侧孔面罩进行通气,吸痰时不需中断无创通气,可减少并发症,恢复时间短,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留置吸痰管于气管内按需吸痰辅助治疗重症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抗生素、对症支持、雾化吸入、体位引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通过留置吸痰管向气管内注入气道湿化液,根据需要从留置吸痰管内按需吸痰。以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住院天数、行机械通气例数为观察指标。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入院96 h氧分压(75.1±3.3)mm Hg(1 mm Hg=0.133 k Pa),入院96 h二氧化碳分压(52.4±3.4)mm Hg,入院120 h氧分压(78.6±4.7)mm Hg,入院120 h二氧化碳分压(51.8±3.9)mm Hg;与观察组的入院96 h氧分压[(79.8±5.4)mm Hg]、入院96 h二氧化碳分压[(49.1±2.8)mm Hg]、入院120 h氧分压[(84.9±4.4)mm Hg]、入院120 h二氧化碳分压[(48.3±2.2)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呼吸困难(2.78±0.47)分,与观察组的(2.43±0.3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93±4.87)d,行机械通气5例;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16.55±3.71)d,机械通气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重症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经鼻留置吸痰管按需吸痰对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能及时解除痰液滞留,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065-1066
选取100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组,对照组给予呼吸机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吸痰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干预后,观察组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 O2)、血氧饱和度(Sp O2)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6.0%(8/50)和4.0%(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无创机械通气吸痰所致低氧血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联用排痰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排痰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无创呼吸机脱机时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好转率为86.4%(19/22),对照组73.9%(17/23);治疗组平均达到治疗好转的住院时间为(15.8±4.25) d,对照组为(20.6±3.6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创呼吸机脱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排痰机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ICU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2 min HR、SpO2、吸痰时间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96 h,观察组PaO2及PaCO2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在神志转清时间、改用有创机械通气例数、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死亡例数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管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HR、SpO2值无明显变化,吸痰时间更短,无痰液外喷现象,可防止发生交叉感染,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95例需要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上机期间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予行密闭式吸痰。观察两组患儿吸痰前后心率、无创血氧饱和度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撤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吸痰时心率低于对照组,无创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吸痰后无创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吸痰后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离呼吸机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手足口病早期机械通气期间应用密闭式吸痰有助于减少重症患儿生命体征的波动,避免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对患儿疾病治愈的影响,撤离呼吸机的时间及住ICU时间明显缩短,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听诊结合吸痰管刺激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痰鸣音时或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报警立即给予吸痰,观察组患者采用听诊结合吸痰管刺激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结束时、吸痰后5 min动脉血气变化;吸痰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平均吸痰量、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前后PaO2、SaO2均处于高值,影响不明显,PaCO2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明显,对照组患者吸痰前后PaO2、SaO2波动明显;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吸痰量、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听诊结合吸痰管刺激吸痰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预防因气道阻塞时间长致机体缺氧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痴形成的方法.方法 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痴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 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疾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痴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痴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痴形成.  相似文献   

9.
熊英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93-94
目的:比较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与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将54例ARDS并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OS组26例和CS组2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变化情况和吸痰耗费时间。结果:OS组吸痰后PaO2、SaO2较吸痰前显著下降(P<0.05),CS组吸痰前后PaO2、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痰后动脉血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组吸痰时间(162.4±18.8)s,CS组(93.6±12.4)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较OS对ARDS患者动脉血气影响小,临床应用较安全,且可节约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负压与吸痰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综合性ICU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成年病人101例,分别采用3种吸痰负压(-75mmHg,-150mmHg,-300mmHg)吸痰,由两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于吸痰前2min及吸痰后5min、10min测定并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吸痰负压为-150 mmHg时吸痰间隔时间(70.0min±30.0min)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mmHg及-300mmHg时(30.0min±15.0min,50.0min±15.0min)(P0.05);吸痰负压为-150mmHg及-300mmHg时的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mmHg时(P0.05);吸痰前不同负压吸痰组SpO_2及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痰负压为-300mmHg时,吸痰后10min的SpO_2、HR比吸痰前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吸痰负压为-75mmHg、-150mmHg时,吸痰后5min、10min的SpO_2、HR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在-150mmHg的吸痰负压下吸痰,吸痰后痰鸣音改善良好,吸痰间隔时间较长,且对SpO_2、HR的影响较小,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机械通气病人吸痰负压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与常规吸痰法两种不同吸痰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无力排痰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AECOPD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无力排痰的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分别采用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比较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效果显效者18例,发生气道损伤者1例;对照组吸痰效果显效者10例,发生气道损伤者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痰前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血氧饱和度(98.03±1.42)%高于对照组的(96.2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9,P〈0.05)。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者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结论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比常规吸痰法更能提高吸痰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影响.方法将68例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采用膨肺吸痰法,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气分析值,并记录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t=2.840,P<0.05)、肺不张发生率(x2=4.570,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x2=5.9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膨肺吸痰法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的低氧状况,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法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持续正压通气(CPAP),观察组给予SIMV;观察两组吸痰前后1 min心率、Sp O2、血压变化及吸痰前后10 min p H值、Pa O2及Pa CO2变化。结果:吸痰1 min后观察组Sp O2高于对照组(P0.01);吸痰10 min后两组Pa 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SIMV患者实施密闭式吸痰,可有效避免和减少肺泡萎陷,减小吸痰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正压通气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系统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的优越性。方法将6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30例(密闭式吸痰)和对照组31例(开放式吸痰),观察两组在吸痰前后及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同时比较护理工作量、耗材成本、院内感染、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及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明显(P0.05),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痰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耗材成本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痰液引流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2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患者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进行治疗,B组30例患者给予单纯的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1h后氧合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患者呼吸支持时间为(86.8±36.7)h,明显少于B组的(164.4±77.5)h;A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4.9±7.7)d,明显少于B组的(22.1±10.8)d;A组气管插管率为18.8%,明显少于B组的43.3%;A组、B组死亡率分别为15.6%、23.3%,两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者呼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26.7%,两组患者呼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来说,可以考虑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 记录患者的心率、收缩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压的变化值;两组吸痰前后痰鸣音改善情况、吸痰后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浅部吸痰组患者心率增加值、收缩压增加值、呼吸频率增加值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鸣音改善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吸痰前后患者的舒适度好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 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取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情况及肺通气指标情况。结果吸痰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_2)均高于吸痰前,动脉血氧分压(PaCO_2)则低于吸痰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呼吸指数(RI)、肺动态顺应性(Cdy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能够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提高肺通气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寻找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ICU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年患者20例,均由培训合格后的注册护士采用3 种负压(-75 mmHg,-150 mmHg,-300 mmHg)(1 mmHg=0.133 kPa)行密闭式吸痰,由2 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痰鸣音改善状况及吸痰间隔时间);并于吸痰前2 min,吸痰后5 min、10 min,测定并记录动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吸痰负压为-150mmHg 时吸痰间隔时间(76.0±33.3)min 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 及-300 mmHg 时(34.5±17.3)min、(55.5±16.7)min,同时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 时(P<0.05).不同负压组不同时间点的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吸痰负压为-300 mmHg 时,吸痰后5 min 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相对于吸痰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 -150mmHg 是安全、有效的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负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病人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肺不张并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密闭式吸痰(CS)组(n=13)和开放式吸痰(OS)组(n=11)。观察两组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20min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OS组吸痰后3min、20min与吸痰前1min比较,PaO2、SaO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组吸痰前后上述参数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S组同时段比较,OS组吸痰后PaO2、SaO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不张病人选择CS方式吸痰能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法对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危重症患者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92例使用PEEP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开放式吸痰法(OS)和密闭式吸痰法(CS),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和PICCO机参数监测2组患者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1min、5min、15min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吸痰后即刻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均下降,OS组直到吸痰后15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而有创收缩压、有创平均动脉压均升高,吸痰后15minOS组仍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CS组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但无差异(p>0.05);而有创舒张压(DBP)与吸痰前比较2组均无差异(p>0.05).OS组在吸痰后肺静态顺应性、心脏指数均降低,持续到吸痰后15min仍低于吸痰前基线水平;气道峰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均升高,持续到吸痰后15min仍显著高于吸痰前基线水平(p<0.05).CS组在吸痰后持续到吸痰后15min与吸痰前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过程中可以保持持续通气,维持PEEP,避免或减少肺泡萎陷,维持吸痰前后呼吸循环的相对稳定性,是使用正压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